弘誓雙月刊

 《阿含選萃》序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五二一)

107.1.18

  界定法師完成近著《阿含選萃》,並請筆者撰為序文,因此有幸先讀為快!謹將本書讀後之五點感想,分述如下:

一、「選萃」標準

  本書有三大部分。首先是【原典摘錄】。其次,所有摘錄之經句,後頭皆附隨【佛典演繹】與【智海微言】,這是作者的經義闡述與讀經心得。

  四部《阿含》的篇幅龐大,處處都是佛陀或聖弟子法語的醍醐甘露,作者已依「六度」而作分類,且每一法類的相關經教,也都相當豐富。然而,「選萃」意味著「選取其中精華」,那麼,作者「選萃」的標準何在?如何在有限的書籍篇幅之中,選取他所認定的精萃?認定標準是什麼?

  這樣的疑問,在展閱本書之時,逐漸獲得解答。原來,本書「選萃」的過程,帶著三項清楚的目的性,這也成為本書的三項特點:

  一、大乘接軌:將《阿含》本教與大乘佛教接軌,故以「六度」作為選輯分項。

  二、端正視聽:將一般容易混淆、似是而非的觀念,藉諸佛陀法句的教證,而作清晰的導正。

  三、兼顧信眾:《阿含》本教之當機眾多為僧人,但作者特別將信眾可以得大受用的經句摘錄出來,在家讀者研閱,可以得大饒益。

  茲就三項特點說明如下:

二、大乘接軌

  《阿含經》是佛法根源,釋尊本教。印順導師於《佛法概論》「自序」云:

  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

  復於《雜阿含經論會編(上)》「自序」云:

  在流傳世間的佛教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見其淵源。

  然則如何證明它為「三乘共依」,乃至是大乘佛教的淵源?這一定要就著經文來作印證。愚意以為,界定法師進行《阿含經》之選輯,應有印證「《阿含經》為大乘淵源」的善願,因此依大乘「六波羅蜜」之德目而作經文分類,俾令讀者破除「《阿含》是小乘經」之偏見,確知菩薩六度之行,有《阿含經》的教證依據。

三、端正視聽

  作者用心良苦地藉諸經教,導正許多容易混淆、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一般人總覺得「名聞利養」都是修道大忌,但是作者卻依《阿含》教證,依受施者之「發心」,來作「用於自利」與「用於利他」的分辨:

  倘若是為了貪圖自身的享受,甚至拿來揮霍,當然不能接受利養;但師父們如果將這些利養用於服務常住大眾,用於濟世利生事業,用於建寺立塔安僧弘教,這樣的利養,不僅清淨如法,而且還多多益善呢!

  當前佛教界,確有「過猶不及」的現象──有的僧人汲汲營營以謀求名聞利養;有的僧人對於名聞利養,避之唯恐不及。實則在《阿含經》中,佛陀即以言教、身教,讓弟子們用「不求亦不避」的「中道」精神,來面對名聞利養。不但如此,佛陀更常順勢教化,將個人的名聞利養,轉化為僧團與眾生的利益安樂。作者於此引經據典,再作評述,確有導正視聽的重要意義。

  對某些比丘行徑,經中只作平實敘述,但作者還是會給予倫理臧否。例如:僧迦藍出家修行,可以不顧妻兒死活,任令幼兒於草地號哭,作者坦言:

  我並不贊成這種出家方式,或者說出家的時機並不成熟:要麼就不結婚生子,要麼就待孩子長大成人後再出家修道(有點類似於婆羅門的四行期)。

  作者在讀經過程中,總是依於佛法正理,作出對人、對事的倫理判斷。其論點固然見仁見智,未必皆能獲得共鳴,但是作者敢於表述所見,而不盲從經典權威,這恰是佛法精神之所繫,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到底是要以個人修道意願為先,還是要照顧到父母、配偶的意願與兒女的撫養責任?這確實是佛教界長久以來的難題。

  從僧團史來看,無論是佛陀,還是賴吒惒羅等部分比丘,確實以身示範:將個人的修道意願,置於優位考量,而且他們都已妥切地在成道後,以佛法來渡化親屬,此即「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的大仁、大孝。

  還有一點,佛陀與賴吒惒羅都有優渥的家境,無須考量家庭經濟問題。因此,像僧迦藍這般,面對無力撫養幼兒的家庭,依然決絕而去,確有倫理爭議。此所以律有明令,出家必須獲得父母與配偶的同意,讓意圖出家者,必須在家庭義務與修道意願之間求取平衡。

  另一段經記述:一位老比丘於聞法時伸腿打鼾,八歲沙彌反而正襟危坐,佛陀以此隨機開示:「長老」之所以為「長老」,不看他是否出家或是否年長,而看他是否修善。作者於此分析:

  依本則故事的觀點,守律儀者,為長者;毀威儀者,為沙彌,這個與年紀沒有必然聯繫。

  凡此種種,在本書中俯拾即是,茲謹摭拾三例,雖是窺豹一斑,亦足以見全書大略。

四、兼顧信眾

  作者是僧人,本書所輯經句,當機眾多為僧人,對僧眾應具之正見正行,當然多所著墨。但作者在選材之時,也並未忽略信眾的生活處境,因此特將一些在家法,予以選輯並加以闡述。

  例如:波斯匿王因安逸與貪食而肥胖起來,幸仰仗佛陀教導誦偈自警法,因而减肥成功。這項極溫和又無副作用的減肥良方,對營養過剩,多靜少動而容易過胖的現代人,不無啟發。

  又如「優婆塞之法」:「夫清信士之法應持幾戒?犯幾戒非優婆塞?又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在家學佛,可以依個人資質與處境,而決定受持全分、多分、少分乃至一分戒法。若有毀犯,應以懺悔心尋求挽救。飲食方面,應以增長善法,減除不善為原則。凡此種種,都是居士亟須知曉的切身問題。

  再如「四法具足」:年少婆羅門請教佛陀:居家如何獲得現世安樂?佛陀教他,欲求現世安樂,必須四法具足──擁有專業知能,守護勞動成果,親近良師益友,妥切分配用度。少年復問:如何獲得後世的安樂?佛陀同樣教導「四法具足」,但這已是進階課程──信、戒、施、慧具足。

  於此亦可窺見:佛陀的教學十分務實。對於追求現世或來生幸福快樂的人生願望,不會動輒從「解脫道」的高度來加以貶抑,反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人們能就現況而求取進步。

五、瑕不掩瑜

  在傳統佛教氛圍下,作者還是不免有些僧俗、性別視野的局限。例如:提到「男人的義務」與「女人的夢想」,這是許多婚姻家庭的實況描述。作者雖重視「兩性平等」的原則,卻不免強調現實條件的差異。如云:「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地步,男人由於體能與腦力的關係,都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和義務。」

  筆者反倒認為,衡諸事實,性別與「腦力」委實沒什麼因果關係;各種性別人士之中,都有聰慧的高人,也有鄙夫蠢婦。在農耕為主的古代,兩性優、劣勢主要還是源自「體能」差異。面對「腦力工作為重,體力工作已可被機器(乃至機器人)替代」的當代社會,可以預見,男子體能的優勢將會更加衰退,女性慈和的特質更將充分發揮。

  又如:在敘述毘羅先長者「出家半天的功德」時,作者引申了如下質疑:「難道白衣也可以登臺說法和收徒傳戒?這又算哪門子佛法?」

  且不論「白衣是否可以收徒傳戒」,説法是任何通達佛法之佛弟子的「義務」,而不是少數身份人士的「特權」,佛世即多有居士說法之先例,佛陀不但沒有戒止,反而予以讚歎。傳統保守佛教,往往將「說法」當作僧人特權,而貶抑「白衣說法」的價值,這已落入「婆羅門至上」的特權思維,不可不慎!

  即便有些許瑕疵,無論如何,就前述三大特點而言,本書已是瑕不掩瑜。特別是許多趣味故事,經過作者的白話敘述,顯得十分生動活潑,很能引人入勝,即此而言,已是功德無量!故此筆者以歡喜之心與敬慎之情,撰序如上。


2017年12月14日凌晨,於玄奘大學養息齋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