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追.隨――玄奘在印度(之四)

仗林山(傑地恩Jethian)

釋錄法(印度那爛陀佛種寺住持)

  傑地恩(Jethian)是一個靠近王舍城的安靜的小村莊,此地是佛陀與頻婆娑羅王兩個偉人第一次會見的地點,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比哈爾邦佛教聖地之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T50, n2053_p0238c02):

  佛初成道,向王舍城至此,頻毘娑羅王與國人百千萬眾迎見佛處。

  佛在鹿野苑度化了五比丘及耶舍等一家人,之後佛又回到了菩提伽耶,在苦行林中,佛不僅宣揚他的理念,而且給予事火外道迦葉三兄弟與他們的追隨者千眾受戒。之後,佛為了實踐當年對頻婆娑羅王(Bimbasara)的承諾,因此決定去王舍城與頻婆娑羅王見面。當佛陀領著弟子們從菩提迦耶來到了王舍城郊區時,頻婆娑羅王聽到佛陀一行來到的消息,出城迎接。據《頻鞞娑邏王迎佛經》描述:「時,頻婆娑羅王將騎隊,有萬八千輦輿,車乘萬有二千,婆羅門及長者、居士等,前後圍遶,亦隨於王出城往杖林山,詣於佛所,親近供養。爾時,大王到佛會已,除去王者自在之相,至於佛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妙言辭讚於佛德,頭面著地禮佛足已,旋遶三匝住立佛前,自稱己名白世尊言:『我是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北傳:中阿含62經,雜阿含1074經,別譯雜阿含13經,中阿含62經,雜阿含1074經,別譯雜阿含13經;南傳:律藏/大品)

  傑地恩,位在古王舍城西南山口處,距離東北方之竹林精舍有13.50公里(8.39英里),又距離靈鷲山14.78公里(9.19英里),在古代它被稱為拉提那(Lativana棕櫚樹林),與玄奘說的佛陀伐那音類似。而仗林山的名稱由來,如《大唐西域記》第9卷(T51, n2087_0920a05)說:

  佛陀伐那山空谷中東行三十餘里,至洩(移結反)瑟知林(唐言杖林)。林竹修篠,被山滿谷。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中有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於此七日為諸天、人現大神通,說深妙法。

  現在被認為是佛陀與頻婆娑羅王的會面處――傑地恩,說是杖林山,卻更像其古代名棕梠樹林,因為到處是棕梠樹,而不見一叢竹林。反倒是,從傑地恩往東北走入山谷中,則竹林叢生。當地牧牛人人手一支竹仗,婦人擔負重物也用竹仗,就連小孩的嬉戲都是竹仗。這相差僅僅只是兩公里而已。時間經過2500年的更迭,我不敢說山外的竹子是否都被砍去蓋屋或當燃料去了。今日的情況就是這樣。
玄奘初次抵達仗林山時,得知勝軍(Jayasena)論師不但博學多文,綜該內外且德為時尊,《大唐西域記》第9卷(T51, n2087_0920a15)是這樣說的:

  杖林中近有鄔波索迦闍耶犀那者(唐言勝軍),西印度剎帝利種也,志尚夷簡,情悅山林,迹居幻境,心遊真際,內外典籍,窮究幽微,辭論清高,儀範閑雅。諸沙門、婆羅門、外道、異學、國王、大臣、長者、豪右,相趨通謁,伏膺請益。受業門人,十室而六。年漸七十,耽讀不倦,餘藝捐廢,唯習佛經,策勵身心,不舍晝夜。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積,建大窣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故勝軍之為業也,口則宣說妙法,導誘學人,手乃作窣堵波,式崇勝福,夜又經行禮誦,宴坐思惟,寢食不遑,晝夜無怠。年百歲矣,志業不衰。三十年間,凡作七拘胝(唐言億)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盛修供養,請諸僧眾,法會稱慶,其時神光燭曜,靈異昭彰,自茲厥後,時放光明。

  玄奘在朝禮雞足山之後,選擇先前往王舍城,再到那爛陀,一路途中,一定聽到些關於勝軍論師的傳聞,而特意繞道仗林山與勝軍論師謀面。勝軍論師不但博學多文,綜該內外,雖想就近教於勝軍論師,奈何施無厭寺近在呎尺,不日可到,因此無法停留,實屬憾事。所以,當玄奘在遊歷五印之後返回摩揭陀施無厭寺時,先是前往於薩婆多部出家的大德般若䟦陀羅處,就停兩月,學習薩婆多部三藏及聲明、因明等,後乃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處所親近受教。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T50, n2053_p0244a07-24):

  軍本蘇剌侘國人,剎帝利種也。幼而好學,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既學該內外,德為時尊,摩揭陀主滿胄王欽賢重士,聞風而悅,發使邀請,立為國師,封二十大邑,論師不受。滿胄崩後,戒日王又請為師,封烏荼國八十大邑,論師亦辭不受。王再三固請,亦皆固辭,謂王曰:「勝軍聞受人之祿,憂人之事。今方救生死縈纏之急,豈有暇而知王務哉?」言罷揖而出,王不能留。自是每依杖林山養徒教授,恒講佛經,道俗宗歸,常逾數百。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

  除此之外,現在,每年的12月13日,僧侶和佛教徒們會在仗林山附近聚會,從這個地方步行回到竹林精舍,以示紀念佛陀和頻婆娑羅王的這一段故事。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