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Peter Singer專訪:什麼是物種歧視?什麼又是有效的利他主義?

台北時報(TAIPEI TIMES)記者陳韋翰/吳侑達譯 

  以倡導動物權聞名的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日前在新竹接受台北時報(TAIPEI TIMES)記者陳韋翰的訪問,不但深入探討物種歧視(Speciesism)和有效的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也針對台灣的動物福祉和近來安樂死立法的議題提出看法。

 

 

       台北時報:什麼是物種歧視?什麼又是有效的利他主義?這些概念跟動物福祉有什麼關係呢?

       彼得.辛格(以下簡稱辛格):物種歧視就像種族歧視跟性別歧視一樣,都是有一方去壓迫另外一方,舉例來說,白人壓迫黑人、男人壓迫女人。壓迫久了,強勢的一方就會發展出一套意識形態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同理,一種強勢物種壓迫其他物種也是同樣的事。在地球上,這種強勢物種就是我們──人類。

      物種歧視就是去合理化「為了一己私慾而利用動物」的行為,不論是拿動物做實驗、讓牠們娛樂我們,還是為了毛皮或是肉宰殺動物都是如此。這種單一物種至上,其他物種都沒有道德地位和權利的想法是種偏見。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物種歧視,就是說人類滿足自己的利益後,可能也會想滿足自己喜歡動物的利益。舉例來說,比起豬跟雞,我們更在意狗跟貓過得好不好。即便養殖場裡的動物同樣會感到疼痛,而且生活環境更加悲慘,但我們還是更在乎寵物。

  有效的利他主義則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做好事」,那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減少痛苦。有效的利他主義認為人類應該要盡可能不要造成痛苦,但如何最有效的做到這件事,很多人的看法不盡相同,像是說,幫助窮人脫貧是,拯救動物也是。總之,有效的利他主義涵蓋的幅度寬廣,從反貧窮運動、動物權運動,到其他議題都包含其中。

        台北時報:您是如何告訴人們不該虐待牛、豬,還有雞?如何讓人們知道商業養殖的動物跟貓和狗一樣重要?

        辛格:我們讓人們知道養殖場裡的動物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情緒跟社交生活。很多人會把養殖場裡的動物視為面孔模糊的群體,而非像是狗和貓那樣是有自己個性的個體。這樣的想法讓人們對養殖場內的悲劇視而不見。我們常拿豬來做例子,因為豬也很聰明,狗能做到什麼,豬大概也都做得到,而且牠們有許多行為能讓人有所連結。說狗比豬還更需要保護純然是無稽之談。

       台北時報:台灣近來積極推動虐待動物的刑責要提高,對狗跟貓的虐待更是如此,您覺得這是動物福祉的進步,還是另一類型的物種歧視?

       辛格:我認為這是物種歧視。

  我們比較保護狗跟貓,那是因為我們喜歡牠們。當然,大家可以說這總比沒有動物受到保護來得好。但如果我是臺灣人,不管動保法原本給了狗跟貓什麼保障,我會提倡把適用的範圍擴大,至少也應該讓鳥類和哺乳類受到保障。畢竟,要說狗貓比牛雞豬還容易感受疼痛實在沒什麼根據。我擔心的是,一旦狗跟貓受到保護了,大眾就會覺得夠了,這樣一來,比較不受人類同情的動物就會面臨沒法保障的情況。趁現在推動修法的力道還在,我會呼籲人們正視豬跟狗貓感受疼痛的能力並無差別。明明沒有差別,卻適用不同的法律,這實在沒什麼道理。

       台北時報:台灣的宗教活動常有動物虐待跟宰殺動物的情形出現,像是說「神豬」,人們先把牠養得胖到一個極致,再拿來用在宗教慶典上。原住民族的狩獵傳統也是如此,有時涉及到獵殺保育動物特別會引起討論。您怎麼看動物福祉和傳統習俗間的衝突呢?

       辛格:宗教自由一般來說是件好事,但一旦傷害到其他「有感覺的生物」,那就應該要有所限制。我不認為人類有權為了信仰而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同理,文化本身也無法合理化施加在動物上的痛苦。但話又說回來,野生動物通常比遭圈養的動物過得好,如果捕殺的手法很快,那我不覺得多數非原住民族的臺灣人有立場批評原住民族,畢竟他們自己也是整天在買人工飼養出來的肉。原住民族因為傳統文化遭到禁止,而覺得備受歧視,這完全能夠理解。如果我是推動臺灣動物福祉運動的一份子,我最重要的目標會是減少養殖場裡面動物所受到痛苦,而不是原住民族的打獵傳統。

         台北時報:臺灣政府至今還在用兔子來製造豬流感(Swine flu)的疫苗。為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我們可以做動物實驗嗎?另外,臺灣的立法院最近通過一項提案,禁止化妝品業者使用動物來實驗化妝品的成分和原料,您怎麼看這件事?

      辛格:對於動物實驗,我並不是全然反對。有些動物實驗確實能帶來很大的效益,而且也將傷害降到最低。我對疫苗這件事並不是特別了解,但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盡可能尋找動物利用的替代方案,像是說用細胞培養來製造疫苗。另一方面,用動物去實驗化妝品的成分和原料一點道理也沒有,這很好理解,明明市面就已經有證實無害的化妝品,為什麼我們還要讓動物受苦呢?但如果動物實驗是唯一一種治療某些重大疾病的方法,那是可以接受的。

  台北時報:您怎麼看動物安樂死?通過這種政策是否代表動物的福祉更上一層樓了?

       辛格:我不認為生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零安樂死」實施後,收容所裡的動物反而要面臨糟糕的生活環境,而且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覺得安樂死會是比較好的方案。

         零安樂死在有些地方相當成功,而且讓正確的觀念有機會傳播出去。這個政策要成功,重點就在於要教導大眾幫寵物結紮,不要丟棄牠們,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

        台北時報:我們是不是非得變成素食者才能避免「物種歧視」?是否有個中間點?

        辛格:若是要避免物種歧視,這或許是最有可能的方法了。有一些方法確實可以既開葷,但又不至於對動物造成痛苦,像是說吃放山雞下的蛋,但只要規模一大,就很難顧及動物的福祉。因此,最簡單的方法大概就是吃素食了。不過,考慮到現在世界上多數人都會吃肉,逐步改變也是可接受的結果,舉例來說,現在就有個叫「忌肉主義」(Reducetarian)的運動,主要是鼓勵人們減少攝取肉量。如果全世界吃肉的人能將吃肉的次數減少到一周兩次,那比素食人口增加兩倍所能減少的動物苦難還多。

       台北時報:就您看來,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關於動物福祉,您對臺灣有何建議呢?

       辛格:人類和動物都不必受到不必要的痛苦,這就是我的理想世界。上億人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時,卻還有許多人坐擁大量財富,這不是我要的世界。商業養殖場裡有動物過著痛苦無比的生活,也不是我要的世界。我認為擺脫像工廠一樣的動物養殖場是首要之務,透過逐漸改善,這是辦得到的。

       臺灣可以採行歐盟的動物福祉標準,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同時也應促使大眾減少食用肉跟蛋。另外,找出替代方案同樣很重要。美國有不少公司生產用植物製作的全素漢堡肉,口感大眾也喜歡,這樣不但減少動物的折磨,而且還很環保呢。中國政府近來也發布了一份飲食指南,建議人們一天不要吃超過兩百克的肉和蛋,這對動物可是一大福音。臺灣可以依循這些趨勢向前邁進。

 

(原文來源:INTERVIEW: Illustrating speciesism in animal rights calls2016612日。感謝Taipei Times授權翻譯轉載。)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