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自通之法通凡聖

釋昭慧講.耀行記

98.7.25

  卷三十七,第1044經,佛為婆羅門長者說「自通之法」的「七聖戒」——不殺、盜、邪淫、妄語(兩舌、粗言、惡口、綺語)。又言及轉凡成聖需要「於佛、法、僧、戒四不壞淨成就」,「七聖戒」就是其中的「不壞淨成就」。

  法師進一步分析,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說法的善巧,因為對方未必對「佛、法、僧」起了不壞淨心,所以先不說「佛、法、僧三不壞淨」,而是從「自通之法」說起。但是要告訴他,轉凡成聖人人都有希望,最大的基礎就是共同的語言,那就是「將心比心」。全世界宗教對話的一個共同點,也是要用同理心看待對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普世的價值。所以當佛陀面對這些婆羅門時,直接就拈出這共同語言,讓對方跟自己在討論的立足點上是一致的,而且鼓勵他們,這道德黃金律正是「轉凡成聖」的基礎,聖弟子就是這樣學的。於是「轉凡成聖」讓這些非佛弟子感到十分親切,覺得就可以從自己做起。

  再來要檢討的是:這裏特別說到「七聖戒」,我們都知道「戒、定、慧」三增上學都可以作為基礎,加強下一階段的教學。例如「戒」的基礎打好了,就能夠強化下一階段「定」的教學;「定」的基礎打好了,能夠強化「慧」的教學,所以叫增上。但是這裏面只有「慧增上學」是可以不共世間轉凡成聖的,原則上「戒」與「定」都是共世間的,既然說是共世間,那麼一般凡夫也都共學了,照理說與轉凡成聖的「聖」應該沒有直接對等的關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自通之法」的「通」字,確實打通了一條轉凡成聖之路。原因在於,世人持戒如果是為了不開罪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為了畏懼因果報應,那他所持的戒就不是聖戒,即使條文也是上述的七條。因為他的起心動念在於「我」,想要擴充自我、我所,而不是為對方,對他好也只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要達到的目的依然是我,所以如此之戒就不是轉凡成聖的依憑。而「自通之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擴充意識,卻將自我轉向到他者身上(以己度他情),這種自我轉向的心與自我擴充的心是不一樣的。當自我轉向於他就會發現,越是對對方純然的、毫無保留的關切,越是會很自然地實行這七種自我的約制。在這樣的戒學訓練中,因為時時刻刻都在面對他人,培養出的道德習慣都是為人著想,於是就從基礎的「自通之法」延展出慈悲心,再隨著慈悲心的慢慢純淨、擴大,生命就形成一種無我利他的習慣。

  所以,「自通之法」如果僅僅是消極的不傷害他人,這還是聲聞常道,可是一旦到了菩薩學中,除了消極的不傷害,還可以積極的饒益眾生,其實這也是「自通之法」。以己度他情,在生活中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喜捨」心,養成願意與樂拔苦、隨喜功德的習慣,行到後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自通之法」既可以是一般凡夫的「眾生緣慈」(將心比心),也可以擴充到聲聞的「法緣慈」,甚至可以到達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見「自通之法」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去繼續卷五,第104經,有比丘焰摩迦起如下邪見:「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諸比丘勸諫他,三諫不捨,只好去就教舍利弗。舍利弗先要焰摩迦回答,五蘊到底是不是無常?五蘊中能否找到一個我?以此類推,如果於五蘊「不見我、不異我、不相在」,那麼也不於五蘊、不異五蘊而見如來,如來中沒有五蘊。如來見法的真實相,在正觀蘊法中,只見到法的滅滅不已,因此無從住著。這樣無從住著的事情如何施設「有」與「無」?因為施設他「有」好像永遠不變、一直存在,施設他「無」表示他本來是有而現在沒有了,因此你怎麼能說佛陀云「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在舍利弗的善巧教導下,焰摩迦捨棄惡見告舍利弗言:之前是因為不能體會佛陀說法,由於「無明」不能體會「無我」的道理,所以才會做這樣的惡邪之說。現在聽到了舍利弗所說的法義,原先的不解跟「無明」通通都斷除了,如果有人再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回答說:漏盡阿羅漢的五蘊是無常的,無常招來種種的變化之苦,就因為苦所以不再耽著於五蘊的滋味,不會「味著」而見其過患,可以「離」,因此寂靜、清涼,漏盡阿羅漢的境界就是這樣,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後舍利弗又以譬喻繼續開導焰摩迦。

  針對焰摩迦的前後轉變,法師指出了其中的關鍵。前面已經就著五蘊的無常做了說明,讓焰摩迦在自我表述中證得初果,接下來又進一步讓他不但是見地上清楚了正觀無常,還要讓他即身厭離五蘊,將五蘊當成隨時伺其變而害之的冤家一般。焰摩迦這時在情意上一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見道後繼續跨越修道位證得阿羅漢果。

  第106經描寫有外道問阿菟羅度: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的問題,阿菟羅度都用「無記」來回答,惹得外道心不喜悅,呵罵而去。阿菟羅度前去請教佛陀,這樣的回答是否如法。佛告阿菟羅度:「若捨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說者,此非等說。」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佛陀非常溫和,沒有告訴阿菟羅度他說的對還是不對,只是說他面對外道時沒有辦法契理契機而說。

  那麼佛陀為什麼這樣評價阿菟羅度的回答呢?法師為我們解開了這個疑惑。面對這樣的邪見堅固者,其實要像舍利弗循循善誘焰摩迦一般,用常識經驗不斷地反詰對方,這時要作「反詰記」而不要作「捨置記」。「反詰記」就是反過來問對方,問到對方發現他的問題是會出毛病的。而不能夠用「捨置記」,靜靜的不說,讓對方感覺他的問題是荒謬的,這對邪見堅固者是無用的。

  靜默不說所散發出的氣息是很重要的,如來是如此的自信、有大威德,對方見他不說,內心就會感到不安,會琢磨自己到底是哪裏出了錯。可是換了情境後,你只是從旁敘說:「面對這樣的問題佛陀是不說的」,這樣會引起他們的疑惑。因為他們沒有在那樣的情境中,因此不能體會當下被如來攝受時,那種內心微微不安的感覺。情境是不能複製的,所以阿菟羅度並沒有說錯,因為佛陀也曾經這樣說過,但是佛陀還是指出,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對應這些外道,難怪你會被這些外道呵罵、不喜而去,你應該就著他們的生命經驗一問一答,問到最後他就會知道這樣的問題是無意義的。所以說法要知時、知地、知根機,這樣才沒有人能來難詰、呵責。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