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人間佛教與全球化

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筆錄:鄭靜明、釋常三


時間:20211167

地點:玄奘大學慈雲廳、慧日軒

 

 開幕式:一期一會

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國際學術會議,2021116日上午830分,於玄奘大學圖資大樓慈雲廳隆重舉行,大眾齊唱「三寶歌」揭開了會議的序幕。為期兩日(116-7日)的會議由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慈濟基金會、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涵蓋三場新書發表與十場論文發表,以及「青年論壇」和「新冠疫情下的佛法省思」論壇,第一天議程有三百餘人共襄盛舉。

開幕典禮,大會邀請玄奘大學董事長性廣法師、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李瑞全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葉海煙教授及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辭。性廣法師強調:如果思想是人類金字塔頂端最閃亮的寶石,它的下方必須要有龐大與紮實的基礎做為後盾,大家才可能在一個自由開放與舒適的環境中,彼此討論與交換各自的想法。自己加入玄奘大學服務就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提供大家舒適的環境與潔淨的飲食,有時時不忘達成佛弟子「莊嚴淨土、成熟有情」的期待。法師最後以玄奘大師西行求法,遭遇五天四夜的缺水困境,卻「寧可西行一步而死,終不東返一步而生」的光明心念為例,期許每一位與會者均能圓滿生命美好信仰的實踐。

接著,由共同主辦單位慈濟基金會代表何日生副執行長致詞,何副執行長首先感謝能有機會代表自己的皈依師父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先生、全球慈濟人與所有的與會慈濟學員向主辦方表達誠摯的感謝。何副執行長說:人間佛教在華人地區盛行的同時其實也面臨著各式的挑戰,所以我們更應珍惜、把握與繼續推進人間佛教在台灣的蓬勃發展,讓人間佛教真正融入當代社會,發揮它的影響力來建構未來科技、醫療、環境、教育、藝術等各個層面的新生命觀;何副執行長強調唯有將人間佛教的理論在人間徹底的進行結合,提供一個當代人類可以依止的共通準則與可以遵行的人生方向,才是人間佛教可大、可廣與可持續的真正價值所在,最後他預祝大會能在與會學者不同觀點與論述的交流及探尋之中圓滿成功。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李瑞全教授致詞:印順導師研討會舉辦至今已是第十九屆,實屬難能可貴,自己每年參加都能學到新的研究成果,今年拜讀了昭慧法師與彼得・辛格教授的新書覺得非常受用。細思自己的與會因緣,李教授說曾在印順導師往生前有機會拜見導師,但最主要還是因為昭慧法師研究的生命倫理學和自己過去二十多年所做的研究相關。李教授讚揚昭慧法師對佛教倫理學的貢獻,不但在理論上有異於一般西方主流的應用倫理學,並且能夠將佛法的智慧發揚光大,希望與昭慧法師的這個緣份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最後特別感謝大會主編陳悅萱老師的協助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最後是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葉海煙教授的致詞:自己每年都期盼著參與這場人間佛教的盛會,滿心歡喜的看到兩位法師開創弘誓教團與每年舉辦印順導師研討會的同時,又能撐起玄奘大學,讓大家有這殊勝的因緣來到這麼好的環境參與研討會。今年研討會的主題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其所聯接的四個子題中的第一個即是全球疫情,雖然它並非是一個全球化的良好趨勢,但站在佛法的觀點我們還是應該關切,這也是我們期盼身為大醫王的釋迦牟尼佛救濟世間一切苦難的信仰源頭。人間佛教就是在回應人間與傾聽人間的苦難之中,而能回歸到人間的場域,所以現在與會的大眾其實都在現場,期望大家能堅持人性中最寶貴的良善,展開寬弘的心量去接納世間一切的苦難,並能堅持佛法轉苦為樂的人道,這條所謂的人道原來就是佛法的中道,也等同於成佛之道。最後葉教授引用唐君毅先生的兩句話:「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切的虔誠終將相遇。」祈願大家在未來的相遇中擁有幸福與美滿的人生。

開幕典禮後,與會大眾於戶外階梯廣場合影留念。接著是茶點時間,大家開心享用大會精心準備的精緻茶點後,隨即展開第一天的研討議程。

新書發表會

本次研討會共有三場新書發表,分別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與昭慧法師共同發表《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王本榮教授《腸樂我淨素無量心》;何日生教授《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侯坤宏教授《論近代香港佛教》;林建德教授《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幾位作者現場分享書中的精粹,以及成書背後的花絮,可謂精彩紛呈。

《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錢永祥教授主持首場新書發表會,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昭慧法師共同發表新書:《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1]

《腸樂我淨素無量心》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教授發表新書《腸樂我淨素無量心》,將專業的醫學腸道知識用詼諧與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他說:在這個疫情肆虐動盪擴張的混雜時代,人們已習慣於無限增長的物慾與無限貪婪的食慾,但卻造就了普遍飲食的不健康與一個不能永續的生存方式,進而產生現代人的緊張、失序與焦慮。腸道菌與人體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腸道可以說是我們的第二個腦,裡面有上億的神經細胞,是人體最大的感測器官。他期待「素」昧平生的「不素」之客,也能開始「素一素」,把「腸識」變為「常識」,從「嘗試」到「常素」,進而「長素」,長養「素無量心」,為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為地球的環境保護盡一份責任與心力,建立一個互利共用、永續共生的新時代。

《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

何教授表示:善經濟是從利他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上各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和利他的思想與實踐,把推動每一個經濟文明背後的善與利他思想總結出來,闡述人類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模式,以及善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產生積極的作用。善經濟的目標,是以利他達到全體人類物質的均富與繁榮,以利他達到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使人類社會達到人人「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潔淨、祥和圓滿」的理想世界。

《論近代香港佛教》

大會第三場的新書發表會,由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劉宇光教授主持。該書敘述近百年來香港佛教變遷的歷史,突顯194919972020年三個影響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年代,並對香港重要寺院及人物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討論,也對和香港佛教有關的基督教道風山以及臺灣佛光山教團在香港的弘化活動加以評析,透過正文的九個章節及四篇附錄,侯教授呈現部分近代香港佛教的歷史圖像。

《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

世界佛學研究進入21世紀,觀點和方法轉趨多元,除傳統佛典文獻思想的分析考證,也逐漸參與當代學科的知識討論,跨界到各式哲學問題的對談交流。林教授以佛教觀點探討當前學界熱門的「心意識」主題,除佛學理論外,還關注英語學界「自然化」等哲學發展,亦援引古代中國哲學思想進行參照,著重於「對比」之探索,分別以「當代研究」、「古代回歸」、「擴大視域」、「聚焦佛學」、「展開對話」以及「分析論辯」之鋪陳架構,試著開展「跨文化」的多元交談。

印順學相關議題論文發表

兩天議程,十場次共計32篇論文發表,來自不同國家眾多專業領域的學者,分享他們的思想以及對焦點問題的關懷,多角度的廣大視野令人耳目一新。論文發表會分別於慈雲廳與慧日軒同步舉行,因疫情原因,部分學者透過ZOOM線上發表論文及討論,王莨喻、袁筱晴兩位專業翻譯現場進行中英文同步傳譯,於此摘錄數則以饗讀者。

美國路德大學Luther College)宗教學系傑龍科浦夫教授(Gereon Kopf)發表〈跨越分隔的對話――發現共同的人性〉,傑龍科浦夫教授說:當今人類社會似乎已被許多不同的宗教、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區分開來,這些劃分阻礙了人類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共通人性的社會。傑龍科浦夫教授藉由華嚴宗、禪宗以及人間佛教的模式,來分析這些阻礙人類形成共同人性社會的因素,並引入可以建立不同立場團體間彼此對話的方法,進而發掘出人類共同的人性。

美國路德大學(Luther College)宗教學系史考特赫利(Scott Hurley)副教授發表〈「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順導師和如來藏〉,史考特赫利教授認為:早在二十世紀中葉漢傳佛教式微時,印順導師、歐陽竟無和太虛大師就有著共同的信念,認為當下的寺院教育無法訓練或培養出僧人分析及理解佛教文獻以及在道德生活中的內省與慈悲。印順導師不將心力集中在制度改革上,而是著重於重新詮釋佛教的教義,並主張漢傳佛教在制度和實踐上所面臨的危機是源於對如來藏的不當理解,這種不當理解從唐代以來對漢傳佛教起了根本的作用。

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邱敏捷教授發表〈從齋教到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以南投靈山禪寺的發展為例〉。邱教授指出:台灣佛教在曲折的發展過程中有其複雜性,戰前有台灣齋教、中國傳統佛教與日本佛教多重脈絡的交會,戰後有大量中國僧侶來台,並逐漸推展人間佛教。從齋教、日本佛教,以至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之推展,是台灣佛教發展史的縮影之一。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劉宇光副教授發表〈殖民地、庇護區及宗教自由――侯坤宏著《論近代香港佛教》評論〉。劉教授說明:侯坤宏教授近作《論近代香港佛教》,該書無論在資料和視野上皆取台港對照方式,並沒有就香港談香港,而是採取跨境的方式提供眾多線索,將香港佛教放在超越香港政治與社會的大格局視角來探討,從而補充單純香港觀點之不足。其中最特別的是有關覺光法師與他所創立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書中侯教授所用的資料竟然是白聖長老的日記,而非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內部資料,讓我們可以透過台灣的資料,來瞭解香港最大佛教團體內部,在各各關鍵時刻如何進行抉擇。侯教授將香港佛教界與台灣佛教團體進行連接,書中以現有的理解作進一步深入、擴大或引伸出多個議題,乃至全書的整體評價。

「全球倫理省思」相關議題論文發表會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葉海煙教授擔任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李瑞全教授發表〈試論如何從佛學之智慧與修行解脫新冠疫情之苦〉,李教授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底傳染開來,不到三個月已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pandemic),表示它是極其嚴重的,而且已經不是個別國家或地區的問題,更不是任何個人可以獨自對付得了的。

新冠病毒的可怕不止是它的傳播極快,而且在於它所具有的致命性,國際上許多生命倫理學和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專家,不但紛紛探究和分析如何合理並有效地消滅和減輕它的傷害,更考量如何達到治本的方式以阻斷它對人類不斷的傷害。佛教作為全球性的宗教團體之一,教徒遍佈世界各地,也自然需要回應這次的疫情。李教授引藉新冠病毒的特性以及它作為公共衛生所需對治的流行病學觀點,來探討我們在公共衛生議題上,應該如何回應對治這種流行病的法律和政策,特別是在研發藥物以預防和治療染病病人的公共議題上。最後李教授引申討論佛法在此議題上所能提供的對治方法。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教授發表〈善經濟――建構利他和合的經濟新時代〉。何教授說:在經濟活動中唯有利他才能自利,當眾人得到利益,企業便能獲利。各經濟體的永續發展必須仰賴有力的哲學觀點,否則經濟只會停滯甚至衰退。善並非只是某種究竟真理,善是設法利益所有的人事物,希望透過善經濟的理念能打造一個富裕又和諧的社會,人人在精神及物質層面都不虞匱乏。善經濟在指向物質豐饒的同時,也提供心靈清淨的實踐之道,在追求人類普遍富庶之際,永續地球的生命,讓商業是善,物質也是善,心、物皆為善的理想能體現在世間。

東海大學哲學系嚴瑋泓教授發表〈機器人兼具慈悲心是否可能?――佛教倫理對AI衍生議題之反思〉。嚴教授嘗試從佛教倫理的觀點,在諸多AI衍生的倫理議題裡,聚焦於被模擬為近似於人類活動與思考的機器人上,嘗試論述佛教有哪些理論資源可以幫助吾人回應機器人的倫理議題。嚴教授從機器人與人的存有與道德地位、機器人饒益有情的整體效益與慈悲心,以及慈悲心的前提等,依序論證機器人是可透過演算法觀察人類的苦難處境,進而幫助他者而達成廣大效益。然而就佛教倫理的視角而言,即便慈悲可共通於機器人,然而仍是有不共之處。

人間佛教相關議題論文發表會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悟殷法師,發表論文〈《大毘婆沙論》主的動物觀〉。佛教聖典中有許多與動物相關的記載,更多是世尊過去歷劫修行的本生事跡。例如:佛教聖典中有關獼猴的記載大都與心識有關,《婆沙論》舉出「獼猴奉蜜」作為佛「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佛欲令他知者即知」的教證。因論文字數限制,本文從《大毘婆沙論》舉出獼猴、狼、師子、龍、象等相關議題記載,歸納整理出論主對動物的看法並進一步詳加探討論述。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昭慧法師發表〈「光明相」、「光明想」與「光明遍」之比較研究〉。法師強調,這篇論文探討佛法意義上的「光明相」,並聚焦於「根律儀」後續之「光明想」功課與「十遍處」中之「光明遍」所作的比較研究。在南、北傳佛典的敘述脈絡中提出兩項觀察與分析:首先,何種人在何種時節或何種情境下會出現「光明相」的效應?其次,「光明想」與「光明遍」的原典依據、修持內容與方法,兩者間有何共同性與差異性,從而獲得如下結論:「光明想」與「光明遍」的所緣都是「光明相」,其差別在於「光明想」的光源是來自止觀餘勢的色聚光明,但「光明遍」的光源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自然光或燈光。「光明想」與「光明遍」的修學目的與修習效應也有其共同性與差異性,共同性即在於兩者皆可遠離昏沉與睡眠蓋,差異性則是:修習「光明遍」可以由禪定引發神通,也就是可以獲得天眼通,但這並非「光明想」的修學目的與修習效應。

財團法人玄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性廣法師發表〈依住勘能性,能成所作事――談禪修的利益與無相布施的經商境界〉。性廣法師表示:這篇論文的撰寫主要有兩個因素,首先是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的邀請,訪談禪修的利益與在經商上的應用,其次是繼接任玄奘大學行政工作以來,期望共同參與經營的商家,能從原本只是追求利潤的商業行為中,藉由分享與讓利而開展出布施的菩薩道,最終或許能達成如同何日生教授所提出的大規模善經濟的境界。

性廣法師以般若智慧的「無住相布施」,闡述因為不求個人盈利而是悉數回饋公眾,故有「其福德不可思量」的殊勝,當代社會企業的興起與推展,將企業盈利匯歸於社會公益,就能達到「大商無算」的意境,例如一些跨國大企業,其所賺的錢雖然家中三代都享用不盡,卻結下無限的怨爭,所以有時讓利與布施的本身就是避禍的不二法門,更何況是進一步分享福報的心念,所以大商無算其實就是佛法的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但所有最後的努力都希望眾生入無餘涅槃。

演講後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葉海煙教授提問性廣法師:一位禪修者在引領世俗重大任務時,面對這個龐大與集商業、文化、教育與另類NGO於一體的複雜事業時,要如何呼應論文中五大關鍵概念(義與利、道與術、常與變、生與滅、取與予)的轉折與取捨?

性廣法師回答:接掌玄奘大學不是自己的人生計畫,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所以自己其實是被發菩提心的,這也許就是人生給自己的一個驚喜。就禪修效益而言,擔心其實是無用的,所以不如靜下心來讓自己轉念,從做好每一件小事著手,累積起來才有可能做大事,大家都知道現在高教的環境其實是非常艱難的,自己接掌玄奘大學當然也是困難重重,但只要認真做不用擔心,身為學校的公益經理人,會希望加入學校的攤商能以將本求利的經營理念,謀求生意興隆的營業狀況,而能有利於學校的運作。

再就葉教授所提問有關論文中的五大關鍵概念問題,法師特別強調其中有關生與滅的部分,法師說生滅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企業間的彼此競爭而排擠掉了部分同行,而是由於一個新興企業的生起取代了原先整個相同企業間大家共同的生存空間,所以企業尚且必須面對生與滅,更何況我們個人;在這個大循環中要求生存就不能太強調理想,整個組織的成本效益與經濟效率之考量都是生存的關鍵,必須站得住腳之後才能談發心。法師強調真正的成功必須要能建立功勳,菩薩應以初善、中善、後亦善的方式建立功勳,不能只有善心。

青年論壇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德晟法師與碩士生德劭法師共同發表〈當代佛像藝術的開創轉化――以慈濟「宇宙大覺者」為例〉,從「宇宙大覺者」來探討當代佛像藝術的開創與轉化,並分別從靜思僧團與慈濟志業的佛像變遷歷程、證嚴法師的佛像觀、「宇宙大覺者」之創作與象徵意涵,以及佛像創作之普世教化等,來論述與反思此特有造像,期能澄清外界對「宇宙大覺者」的相關議論。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博士後選人光持法師,發表論文〈僧人南來募化、弘化及其身分轉變――論中國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紮根〉。馬來西亞佛教主要是從移民佛教組成,中國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紮根是受中國大陸華人移民潮影響最遠。在歷史敘事中,有必要通過對移民社會的「推拉」合力、異鄉心理、鄉土情懷和信仰使命等關係網絡深入考察,勾勒出南來募化、弘化的「大陸僧」及其身分轉變的結構,以促使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紮根與「在地化」的發展。

新冠疫情下的佛法省思──「人間佛教與全球化」論壇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黃運喜教授擔任主持人,首先由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教授引言,王執行長表示:這兩年正值新冠病毒席捲全世界,微觀奈米級病毒竟然能夠「寄生上流」,令自命萬物之靈的人類從封口、封城到封國的「完封」,這提醒人類必須明白自己的侷限與脆弱,對生命要更尊重,對天地要更謙卑,對自然要更敬畏。證嚴上人不斷教導我們「除疫」的靈方妙藥就是「素」與「推素」。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化建立在擴張型成長(extensive growth)模式上,大量的揮霍地球物資及能源。五十年來,世界人口數增加一倍,用水增加三倍,化石燃料消耗增加四倍,肉類的消耗量更激增至五倍,其導致世界的災難也增加了五倍以上;人類大量破壞寄生動物的棲地,迫使他們進入人類社區,加上人類無所不吃,造成許多人畜共同感染疾病(zoonosis);且病毒基因複製的不準確性,造成病毒不斷變異、重組、複製,使人類的免疫系統窮以應付。

另外,交通的便捷更造成全球微生物大流行(pandemic,而疫情所至,撲殺隨之,千百萬動物生命,何其無辜。佛法認為苦的根源就是渴愛與貪欲相糾結,而利他與慈悲可以說是佛法最重要的核心;然而對我們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Dopaminergic reward system)而言,高脂及高糖的食物是難以理性招架的致命組合。因此最後我們將討論「攝食」在佛經與腦神經的對應關係,並且如何以「分別智」與「平等慧」來去除無明貪欲,讓「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性彰顯。

李瑞全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之可怕,是由於我們對此病毒在初起的一年,完全沒有疫苗,也無有效的救治藥物,而此病毒傳播甚快而且致命,因此很快造成可怕的社區感染,而使社區的醫療體系崩潰,醫藥資源的缺乏與醫護人員受感染的死亡,更加速感染和死亡人數,不到一年之間,疫情即飆升到近億人確診和數十萬人的死亡,而唯一比較有效的是隔離、封市與封城。因此生產與經濟活動停止,社會國際交流被截斷,物資不能運送,全球陷於生病乃至於死的恐懼之中。

佛學對生命與解脫的理論與實踐,是對疫情可以發揮重要的政策和行動的有效回應,簡要地說,就是可以平心靜氣地對待此種無明之苦。對生離死別與染疾之苦,佛弟子可以協助病人解開對生死之畏懼,可以放開各種執著並減輕病人與家屬在心靈與精神之嚴重挫傷;佛學之眾生平等的價值和理念,可以協助和化解我們諸如疫苗分配的爭議,治病救人中的平等公正的責任和義務的分擔,平等對待眾生,互相扶持,發慈悲心,祈能使眾生得到最大的解脫,或可稍解病者、死者與家人的傷痛,以及達成最佳的救人減痛的效果;而在共同努力防止疫情之擴散上,可以推動民眾共同遵守必須的預防政策,嚴守戒律,視這種種政策為暫時必要的「權宜」,只是一時之必要的政策行動,化解和防止政府藉此濫權的擔憂。佛法六度波羅蜜中的智慧與實踐,可以衍生我們在新冠肺炎嚴重疫情之下的各種相應對治和防治的行動與政策,共同克服此一苦難,脫離地獄共登淨土。

林俊龍教授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人類與地球萬物是共同生命體,是共生息的,一旦各自的生態被破壞,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如今昔對照的SARSCOVID-19疫情起源都是因為人類侵犯到動物,若沒有侵犯到就不會有病毒,原本自由自在的野生動物,但卻因為人類口腹之欲難斷,動物遭到捕捉、宰殺與食用,野生動物身上的病菌也就被吃入人的身體中,造成人類的免疫系統無法對抗來自動物界的病毒。目前新冠病毒持續在全球迅速蔓延,有兩百多個國家地區染疫,確診人數超過21千萬人,往生人數也超過440萬人。面對此次的疫情,人人應戒慎虔誠,戴口罩、勤洗手、持齋戒,避免病從口入,要疼惜萬物戒殺生,守護生靈,顧好自己的一念心,與地球萬物共生息。

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人類(包括國家與各種組織)總是不斷朝著「極大化」的目標邁進,卻沒想到會敗在這「極小化」的病毒手裡,也就是說,人類追求「極大化」的慣性企圖竟然敗給「極小化」的新冠病毒。綜觀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爭議約有四大類:一、病毒感染源,二、病毒名稱,三、防疫政策,四、疫苗問題(含疫苗施打、疫苗儲備與疫苗國產等等爭端)。有關「病毒感染源」問題,包括該病毒是否人工合成?病毒宿主到底是哪種動物?病毒是否來自武漢?這些原屬科學層面的真相探索與事實判斷,但由於西方各國懷疑中國延誤通報甚至隱藏疫情,導致COVID-19引發全球死傷慘重與大流行,再加上外界盛傳:該種病毒係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源外洩,並產生人員感染事故;網路上真假莫辨的陳述與各執一詞的討論紛至沓來,這使得中國與西方各國齟齬不斷,並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展開論辯與不斷的拉鋸戰。

第一項「病毒感染源」爭議中,有關「人畜共通疾病」(Zoonoses, Zoonotic diseases)的倫理議題,就著病毒擴散感染的三項主要原因開始討論:1. 野生動物的棲地變更與人畜的快速移動。2. 經濟動物的集約化飼養與野生動物的人工飼養。3. 人工合成病毒與跨物種基因轉殖工程。而後三項(病毒名稱、防疫政策、疫苗問題)爭議在臺灣,竟然無一例外地添加了政治元素,不同政治立場的口水戰,甚至喧賓奪主地成了網路社群的爭議焦點,也就是說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以及臺灣在中美強權對峙中,作為美國所建置「第一島鏈」中心點的地緣政治,都使得COVID-19在臺灣所引發的爭端,格外無法繞開政治影響,而純粹就醫學或公衛的角度來看待它。法師針對第二項「病毒名稱」,有關疫情命名的爭端,以及第四項「疫苗問題」,國產疫苗研發與施打所涉及的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從佛法的「緣起、護生、中道」論述個中原委。

閉幕典禮

昭慧法師致詞

兩天的大會議程終於圓滿完成,雖然過程中有部分小瑕疵,但如實的說挑毛命是何其容易,而真正困難的是整個從無生有的過程。感謝所有與會的主持人、引言人與發表人的鼎力支持,更感謝志工團隊在背後默默地奉獻。

印順導師研討會今年進入第十九屆,自己不但關心印順學,同時也關心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所開拓的各個層面的其他議題,所以每一年研討會均訂定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其實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方面,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但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研討會就鎖定在疫情問題上,其實全球化議題未來還有很多可以發展的空間。

希望明年的研討會可以由慈濟基金會接手主辦,讓大家有機會前往花蓮參與下一屆的印順導師研討會法師的提議立即引起全場與會來賓的熱烈迴響。今年的研討會在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的提議下,特別加入「青年論壇」的部分,目的即是期待所有對導師思想有興趣的青年學子都能夠一起來加入,大家能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地成長。

其次感謝另一位人間佛教典範――花蓮和南寺的愚溪先生(道一法師),他無條件提供和南藝術團隊所創作的「法輪」一曲,作為大會開場與結尾激勵人心的會場旋律。道一法師以藝術推廣人間佛教,慈濟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推動人間佛教,自太虛大師、印順導師以來,台灣的人間佛教不論是法鼓山、佛光山或是慈濟證嚴法師,大家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讓台灣人間佛教的整體運行成果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與讚歎。

我們確實見到美善的心凝聚在人間佛教的旗幟下,共同為社會的安寧、世界的和平與去除眾生的苦難而努力,但在苦難有增無減的未來,我們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期待著人間佛教發展出強大的力量作為範型轉移,例如:拒絕動物實驗的化粧品依然能有消費市場,而醫學界亦可以出現典範轉移,標榜使用非經動物實驗所生產的藥物,依然有它優異的效果,我認為慈濟是最具有推動此一方案潛能的團體,並展望未來會有更多具有人道精神的個人或團體會願意共同來支持。

在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原則中,大家只要有佛法在心裡作為活水源頭,一切順緣或逆緣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增上善緣。期待青年學子能將印順導師研討會持續辦下去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期望正法能久住世間,否則就做到哪裡就算到哪裡,所謂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期許大家共同留下美好與善良的足跡。

無私奉獻的志工團隊

115日,來自各地的志工們即開始進駐玄奘大學,為一年一度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場地佈置、事務用品籌備與機具運作測試等各項事宜。在志工們貼心的引導、解說與茶點等各項精心的服務奉獻下,第一天研討會議程得以在溫馨與和諧的氛圍中順利進行,圓滿達成志工們服務與學習的雙贏目標。晚間在雲來會館,長期擔當弘誓學團主廚的香積組徐桂蘭與徐秋鴦姊妹及她們所帶領的大寮志工團隊,及道莊法師與劉阿李居士,辛苦備辦精緻與豐盛的歐式自助餐點招待全體與會來賓,充分展現了主辦單位盛情迎賓的熱忱,在這個疫情陰霾籠罩全球的當下,共同享用了這場思想與文化交流的盛宴。


[1] 詳細內容,請參見《弘誓雙月刊》第174期〈《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新書發表會紀實(一)〉。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