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懂佛法的你更懂管理

靜的思索與高效能工作

ZOOM線上法談(問答篇)

  

時間:202168

主辦單位: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

主持人:黃加建居士

與談人:性廣法師

筆錄、修潤:王姿云、釋耀行 

主持人:

做老闆的每天都在想、都在算「有的」,但師父剛剛說應該算「無的」,因為「有的」是算不住的?

性廣法師:

算「無的」境界,是針對最頂層的大商人而言,我們還不夠大,所以要從「有的」開始算,不能一開始就算「無的」。直接就算「無的」,有些人會害怕,就像《金剛經》裡講:聽到「空」能夠「不驚、不怖、不畏」的人,代表他善根深厚,我們初入手時,應該從「有的」開始算。

主持人:

那就請師父幫我們算一算,學佛到底會有什麼報酬率?要推薦這些做老闆的學佛,他們肯定會開始計算,如果自己每天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去研讀佛經、前往道場……,這樣學佛到底會獲得怎麼樣的回酬呢?

性廣法師:

先講一個例子,我在各地推廣養生功法,如果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我們來計算一下時間。如果每天做一個小時養生功法,週休二日,會浪費時間嗎?做十幾天、二十天之後,你開始體力增強,不感冒且精神奕奕,這樣每天一個小時的運動會太浪費時間嗎?如果一年只感冒一次,前後七天,每天早上無精打采,精神都不能夠集中,還要來回醫院掛號看醫生,所耗費的時間會遠遠高於操作功法所需要的時間。表面上每天一個小時的運動,看起來很浪費時間,但如果你不動,卻會造成身體巨大的負面後果。

禪修也是一樣,不要一開始就想七天、十天閉關,或是想要證果,成佛不是那麼簡單,要積沙成塔,每天花一些時間,鍛鍊自己的心力,讓自己的心有力量,才能高效能的投入工作。禪修能訓練並增強心力,增加我們工作的效率,所以為了要提升工作效率,每天花一些時間練功法與靜坐,訓練跟投資自己的心力,大家要從這裡去計算,這樣算就會明白,這筆投資是很划得來的。

主持人:

師父剛剛舉的例子是對身體的鍛鍊,能夠再多說明有關心的鍛鍊嗎?心的鍛鍊在禪修的過程中都是怎麼鍛鍊的?

性廣法師:

好,我們不跟別人比,跟自己比,怎麼跟自己比呢?現在一般坊間教我們的安般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人中的呼吸上,接著把眼睛閉起來,專注人中部位的吸氣、呼氣、吸氣、呼氣。大家可以閉起眼睛,把注意力放在人中,看看自己可以專注多久。一般人都差不多,在幾分鐘當中,他會感覺到心跑來跑去,所以就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有沒有專注力。你的心可以專注幾秒?幾分鐘?幾小時?大家要自己跟自己比,當然能專注得越久越好,入定就是心快速的找到一個對象,然後在這個對象上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心始終都只有這個念頭,沒有其他的念頭,就可以入定。所以大家自己跟自己比,看看心可以專注多久?心的鍛鍊就從這裡開始。

主持人:

所以這個心的鍛鍊過程跟我們一般企業的經營非常相似,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也在談專注,一個好的企業家,必須讓自己的整個思維和思緒都專注在事業上面,然後才能規劃出優異的經營方式。剛剛師父談到一個更好的經營方法是「利他」,從「捨」而不是從「取」,從我的資源能夠與多少人分享,而不是緊緊的抓住員工跟資源,也就是訓練自己不要抓得那麼緊,而是要放開,是這樣嗎?

性廣法師:

要訓練專注,就拿我的手作比喻,如果手代表我們的念頭,要把念頭投向人中,時時保持投向人中,每一個投向都是有力量的,可是你的心想東想西,一會兒想現在自己怎樣投資股票,一會兒想疫情會怎樣變化……,這樣散亂的專注是沒有力量的。

禪修時我們要找一個單純的目標,一個不讓自己患得患失,思前想後或有太多顧慮的目標,比如自己的呼吸。我有學生說:專心看股票會高血壓,高血壓當然不是因為專心所造成的,而是因為你還有其他很多的眼、耳、鼻、舌、身、意摻雜在其中。專心在呼氣上,跟專心看股票,兩者都是心專注,但看股票沒那麼簡單,你的心患得患失,沒有真正的專注在股票上,那就麻煩了。所以找一個最單純的目標後訓練專注的力量,把這個力量訓練出來,之後當你在研判股票時,在你要下判斷的時候,你的心才能專心地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會在下判斷的時候又患得患失;一會兒想會不會賠錢、一會兒想有沒有同業競爭力?這時你的心不是在做判斷,是在怕賠錢,怕同業競爭力……,你的心就這樣跳來跳去。

沒有經過專注訓練,你的心根本亂到沒有辦法下決策,所以要來禪修,禪修是有技巧的,古老的那套禪修方法,如果會讓人害怕、畏懼,我覺得現代佛弟子有責任,把它轉換成很輕鬆的方式。以我推廣禪修那麼多年的經驗,我發現大家第一個就是怕痛,所以我開發出一個不會痛的禪修辦法來提升大家參與禪修的興趣。如果大家都畏懼禪修,我們作為佛弟子的,其實是要好好的自我反省,好好的自我改過,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沒有善根,或是業障太重。

主持人:

師父您剛剛談到「輕鬆」,能再跟大家分享自在輕鬆與放鬆專注嗎?因為沒有經驗的人,都會說自己很有專注力,但是像師父剛才說的,修行的過程常常讓人越想越煩,越想越害怕,要怎麼在專注的過程中達到輕鬆的專注?

性廣法師:

輕鬆的專注、自在的專注,這些都是形容詞,是不是可以用專有名詞來講?就舉溫度的例子,如果右邊有一盆熱水,左邊有一盆冰水,中間有一盆溫水,把右手放在熱水裡會覺得熱,左手放在冰水裡會覺得涼,這時把雙手同時放進中間的溫水,右手從熱水過來,所以覺得涼,左手從冰水過來,所以覺得熱,但中間的這盆溫水的溫度,對雙手來說其實是一樣的,但左手右手的感覺卻不一樣。所以禪修如果都用形容詞,就沒有辦法解決修行者對自己能力的鑑定,會產生許多困惑。禪修的專心程度是有客觀檢驗標準的,就如剛剛講到的,首先大家可以問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人中可以專注多久?

其次,還有什麼其他判定標準?太陽光照射下來時是一整片的,如果拿凸透鏡將光聚焦在一張紙上,就像我們以前做學生時代所操作的實驗,紙會因光的聚焦而燃燒起來,所以我們禪修時一直聚焦,如果出現光明,代表自己具有一定水準的專注力,光明的出現是另一個判定的標準。所以首先檢查自己可以專注多久,就像一個旁觀者,看著他跑掉了,跑掉了就是沒有專心。

第二個客觀標準就是會出現光明,這一點都不神秘,光明是心專注所產生的現象,就如我們常講:佛陀放光、聖者放光,原來所發的光就是智慧之光,這是第二個判準。第三個判準是檢查心的禪支,禪定之心會有心流出現,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拿溫度計測量,可以正確地測出水溫是幾度。

舉個例子,比如初禪,初禪對於有參禪能力的人而言,會覺得太淺,但對才剛上初禪的人,會體會到從來沒有的安寧境界,這兩人會如何形容自己的境界?大家聽了一定會覺得那位剛上初禪的人有非常高的禪修境界,而對他崇拜得不得了,對另一位說自己禪修境界不好的人,因為他已經修到三禪,初禪對他而言當然會覺得不好,就像我之前所講的例子,中間那盆溫水,雖然是一樣的溫度,但兩隻手卻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數,對初學者可以自己算算看專注的時間有多久?有沒有光明相?是否會出現禪支?檢驗的客觀標準就像溫度計一樣,可以用來測量。

一般人初次禪修就直接坐,看看自己能坐多久而身體不會疼痛,能夠維持多久不移動,且不會疼痛,不會疼痛就表示身體已經習慣而適應於端正,接下來檢查心能保持多久不會跑掉,能維持多久時間,這就是檢驗自己禪修進步的標準。

主持人:

我們經常不能將禪堂裡面禪修過程的經驗直接跟日常生活串聯起來,但是禪修的過程,有點像我們在做的事業,也需要持之以恆,有固定的時間加強行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禪修後,我們的身心才會漸漸的進入一個懂得放鬆、懂得專注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從禪修所獲得的益處,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渾然不覺地展現出來。

我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菩薩,我的一位大師兄,他平時性子非常的急、非常執著,有一次禪修後回家,發現孩子上學開的一部車被人家偷走了,如果是平時,他一定會勃然大怒,結果當天他卻說:不見了,就不見了,不然要怎樣?就再去買一部啊!但三天後,他就開始懊惱,開始跟孩子在餐桌上抱怨: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又開始生氣了。所以師父你看,這個心性的養成,或者我們這個習慣的養成,這麼不容易,師父可以給我們一些提點或指示嗎?

性廣法師:

是這樣的,身體的力量是可以鍛鍊的,現在高齡化的社會有一個非常危險的疾病就是肌少症,肌肉會流失,如果不鍛練的話,一年可以流失1%,那就麻煩了,十年流失下來,剩下十分之九。肌肉和心力只要鍛鍊,就會強壯有力量,這個觀念請大家一定要建立。

禪修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鍛鍊,佛法教我們用一個單純而比較少副作用的目標,以一種具有多重利益跟功德的方式來進行禪修的鍛鍊,如果要得到心安靜的利益,請大家一定要有好的觀念,學習好的方法,然後要天天練習,就像練肌肉的力量一樣,天天練、天天練,就會有力量。

身心有力量,接下來會有什麼作用?禪修剛回來的時候,會感覺心很柔軟,很安靜、很專注,那是因為經過較長時間的禪修訓練,所產生出來的一股力量所致,是一種被長時間的專注訓練所累積出來的寧靜,但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如何保持且不讓它流失?這就涉及到「保潤」的功夫了,透過精進禪修的加工製造,之後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保潤才是關鍵。如果只是進禪堂七到十天,回家後三到四天都沒有繼續保持,結果肌肉和心念的力量就消失了。但如果可以一直不斷的訓練,到後來它就可以保潤。

定力會上下退減,肌力會消失,但關鍵是在記憶中,我們的知解力跟禪修經驗所累積的觀念,例如對禪修美好的記憶跟因為禪修所產生的智慧與知見是不會退的,經典中也講,我們要修到入種性、入不退位,一直修到不退的這個階段,在這之前定力會一直進進退退,透過保潤就退的少一些,一直修到不退位。

主持人:

師父把修行過程與最後要達到的不退心境界也說明清楚了,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進進退退是很正常的,肌力會退、心力也會退,要修到不退心,才算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師父,我們再把學佛這件事情,回歸到生活面上,我們企業界的朋友,其實他們每天都處在一種緊繃與競爭的狀態,他們在人跟人的關係上是彼此競爭的,甚至有時候,人要往上升可能一定要踩在別人的屍體上,但對學佛的人而言,這樣的觀念似乎並不正確。我們學佛以後,是不是就不應該這樣,而應該要盡量放下?一個企業家會不會因為學佛,或作為佛弟子而在企業裡失去競爭力?這種情況會讓很多學佛的企業弟子覺得自己沒有戰鬥力,這個部分不知師父要怎麼給他們鼓勵?

性廣法師:

我應該這麼講,解脫道的聖者否定世間的一切,因為世間一切均屬「有為」法,他們覺得樂去苦來,生生死死,輪迴是痛苦的,想要離開輪迴,所以否定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可是菩薩道不一樣,菩薩道肯定世間,雖然他並不認定世間是對的,菩薩道以其獨特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舉個例子,請問黃居士,您有家庭、太太、小孩是嗎?您努力賺錢,會為了太太、小孩而奮鬥嗎?希望努力賺大錢給他們好的生活嗎?

主持人:

應該的。

性廣法師:

所以菩薩道的行人對於眾生,是把眾生看成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家人,他要努力賺錢,哪有人會說:沒關係,隨便賺就可以了?不可以!菩薩一定要努力賺大錢。只是企業家為了賺錢不惜去踐踏別人,並不是明智的做法,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就會知道團結力量大,我們的成功不是踩著別人的屍體,而是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疊羅漢一樣,一層一層疊上來,團結往上疊才是天道,連出世都還沒修到,就可以完成世間的功業。其次,真正的成功,是以善意跟別人分享,然後一起完成,它不是殺戮、阿修羅場或是地獄。

修解脫道的佛弟子就該捨掉一切,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樣的解脫行者,我們是應該非常尊敬的。但菩薩道不一樣,首先,菩薩把眾生看成自己的家人,所以為什麼菩薩要在人間奮鬥?菩薩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理由:如果眾生還沒有開智慧之眼,而想要在世間輪迴,我們做親人的就陪他,給他好的生活、給他好的一切,然後再帶著他走向更美好的修行境界。

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其實並不符合因果律;只有耕耘而沒有收穫,是不合理的,因為只要耕耘必有收穫,只是你的心只專注在耕耘上,專注在耕耘的時候,心不會去想自己什麼時候收穫?在哪裡收穫?因為去想這些,代表你的心已經跑掉了,不再專注於耕耘,而是在想收穫,所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是一直做不要問收穫,但收穫一定不會因為不問就不存在。

主持人:

請問師父,我們耕耘的時候,心要放在哪裡?

性廣法師:

心要放在耕耘上,不要去想可以賺多少錢,也不要想利潤會有多少,一個企業家專心在做計畫的時候,不就應該專心在計畫上嗎?如果一直想到錢,這時候他的心沒有在計畫上,而是在錢上,做計畫時就一直專心、一直專心耕耘啊!

主持人:

所以如果能把心放在慈悲上,因關愛而產生力量,這時企業家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就像剛才師父的開示,企業家如果能夠為他員工的福利著想,在滿足自己以後,一圈、一圈的往外,從身邊的人到所製造的產品,甚至擴及到企業以外,他的客人、供應商都將持續跟他建立更好的關係和互動,是嗎?

性廣法師:

你想想看,今天一個人賺錢,你怎麼賺?不如找一個人、找兩個、三個人來一起賺,大家同心同德,不是更有能力可以賺大錢?我再舉個例子,其實我一直不會在一個人的佈施心或慈悲心還沒開啟或長養之前,就要求他要發慈悲心,我也不會一直要求他佈施;一個老闆如果真正會算,也要算那些最會賺錢的,那些小打算真是太愚笨了。

舉個例子,如果我今天是老闆,會盡量把員工帶好,給他們投保,照顧他們的健康。你想想看,只要員工一生病,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來上班,所以做老闆的要把員工的身體都照顧好,員工知道並感恩老闆對他的照顧,這時企業根本不需要像防小偷一樣的去查看員工有沒有到班、有沒有簽到……。員工就認真幫老闆做事,老闆要有能力把員工的心喚出來,如果做老闆的喚不出員工的心,企業怎麼能成其大呢?如果一個做老闆的,計較自己賺的都給了別人,自己到底能得到什麼?至少可以獲得健康!錢究竟能買到什麼?錢可以買到醫藥,卻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娛樂,卻買不到快樂。

如果禪修能帶給企業家身心安樂,而企業家因為有很多的力量、因緣跟人脈可以為大家賺錢,然後企業家可以將此上善功德換得健康的身心,而不是賺一堆錢,然後去買最好的點滴、住最好的醫院,開最好的刀……這不是愚癡無明嗎?所以企業家要真正會算,能夠真的把實際的利益計算出來,這樣企業才能正向發展。老闆如果能把員工的心都帶出來,就等於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兩個人變成了四個人、四個人變成為八個人……,做老闆的不應該每天只是坐在那邊苛刻員工、裝監視器、製作排班表……,這樣會讓企業的員工大家都不愉快,企業也就無法永續經營,這不是運作企業的好方法。

主持人:

師父在基金會或大學,也經常需要跟企業界的老闆在一起,那這些企業界的老闆他們大都覺得自己很有成就,如果有一天他們來挑戰師父,比如他們會說:師父在您講出這套企業經營的理念後,如果我把公司交給您管,您可能不見得會比我經營得更好,這時我還可以跟師父您學什麼?

性廣法師:

一個女性懷孕了到醫院去生產,一定有機會碰到男醫生,如果這位孕婦問醫生:你是男性,沒有生過小孩,怎麼能夠幫我接生?醫生會告訴她,我學了好幾年的醫學,有臨床經驗,並累積很多智慧和經驗,因為我是男性,所以你整個懷孕和生產的過程,我可能無法感同身受,但我是學了那麼多的醫學知識,應該足以幫你接生。

所以我不會好為人師的在大企業家面前說:我要教你什麼,你不問,我不會講,因為企業家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也真得是了不起,但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可是如果他們願意來問,我就會講,來詢問表示詢問者的心是謙虛的,想聽不是同行跟沒企業經驗人的建議,想知道人類生命中有什麼普世共同的能力、經驗跟價值,如果是這樣,我才會建議他們訓練「專心」的功夫。

佛法中有很好的開智慧、開天眼傳統,開天眼可以知未來,開宿命是可以知過去,生意怎麼做?打開眼睛看一看,就可以看到很久以後的未來,佛法能夠與一個大企業主互動的地方就是專心的訓練,如果能透過專心讓心清淨,企業家往往可以在其行業中展現一些新穎的靈感。有人說心誠則靈,當你的心很真誠、很專注的時候,你對企業的經營方向、投資理財跟策略判斷,可以達到非常精準與完美的境界,這種情況在很多人的身上都曾經發生過,所以對專心的訓練是我可以跟這些企業家們互相交流的其中一個要項。

一個人從無形的心念到有形的行為,談到修行,我有時候都會跟這些做老闆的說:你捫心自問,主觀的探索自己的內心,你討厭你的下屬嗎?先不說這個下屬是好還是不好,你討厭他嗎?你討厭你的同事嗎?你討厭你的老闆嗎?如果你對下屬討厭,那就代表你的心在招感一個不好的基層,如果你的心討厭你的同事,就表示你的心在累積一個把平輩同儕力量都看壞的因果,如果你對自己的上司有所抱怨,表示你是在埋怨老天,因為你在埋怨長輩。

所以學佛不是立刻讓你的一切都變好,因為善果也是因果所累積出來的,要先有善因才能得到善果。現在你覺得不好,你的心要轉成:他這麼不好,就是我有責任要教他,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如果沒有能力區別人家是好是壞,你都把他看到好即可,那就是傻人有傻福。

我常講一般人都會覺得傻人有傻福,大家為什麼會喜歡這句話?因為都只想到這個福字;但我聽到傻人有傻福這句話,除了福之外我還看到傻,他這個福是傻出來的,人有傻福就表示他好跟不好不會區別,因為傻,所以看到壞的也覺得好。可是什麼叫做聰明人,佛陀在展示一件事情時,如果他壞,佛陀看到他壞的因果,知道他壞的癥結在哪裡。

舉個例子,黃居士的那位朋友,他從禪修回來時心裡很平靜,看到小孩把車弄丟了,他說沒關係,就再買一輛車,這種好是他當時因禪定的力量,所展現的一種對事情接納的智慧,但真正的智慧是他要能看到孩子為什麼會犯錯?孩子是因為粗心而犯錯的?所以我應該怎麼教他,才能夠讓他下次避免犯錯。禪定力可以讓人不生氣,智慧力也可以讓人不生氣,因為他專心在讓孩子不再犯錯的心念中,所以他沒有專注生氣,因此而避免了生氣。其次,如果生氣有效,可以讓車子回復,大家就應該一起來生氣,但其實生氣是無效的,所以我們何必浪費力氣去生氣呢?

應該教什麼?一個是禪定的好處,一個是智慧的好處,這兩個好處加起來,是我會和那個老闆互動的內容,我會講的就是這些。一個成功的人是從內在的誠心到後來的成事,最後成就世間的功勳,從無形到有形,從心念到物質都要完成,而不能夠認為一個人只要存心好就可以了,存心好只是基礎,不是完成。

主持人:

談到不生氣這件事,我覺得它是一門很大的功課,很多企業界的老闆,他們每天煩心的事情太多了,要怎麼去掌握自己不生氣的心念,師父能不能給一些簡單的方法,在碰到事情真的很惹人生氣時候,該怎麼辦?

性廣法師:

從最基礎的講起,第一個是效率的問題。聰明的老闆可以問自己,生氣對事情是不是會有幫助,如果有幫助,就努力生氣,讓事情好轉;如果沒有幫助,就不要做生氣的這個動作。第二,生氣不但對事情沒幫助,還會讓事情更糟,之後你可能還會讓大家都害怕你。

菩薩可以不生氣,但沒有菩薩不罵人的,罵人是一種手段,菩薩沒有生氣,可是他判斷,如果透過罵人會讓事情有所改變,他不會害怕罵人,在不生氣的基礎上,菩薩可能會透過大聲嚷嚷而把事情做好。如果菩薩判斷自己不生氣,對這件事情自己可以透過慢慢地勸導,小聲地講、好好地說來讓事情達成,他可能會選擇這麼做。所以一個是技巧,一個是心性,心性是無貪、無瞋、無私的;而技巧是靠善巧而靈活運用的,因此菩薩低眉,但有時他還需要金剛怒目。

從技巧來講,菩薩可以千變萬化的應用,重要的是能把事情做好,但是就心性而言,菩薩的心應該時時保持在無貪、無瞋、無癡的狀態。如果一些企業家很忙,就要時常提醒自己:和氣生財,生氣是沒有辦法賺大錢的,要常常把不生氣放在心裡,要不發脾氣才能夠賺大錢。因為錢財是水,身心是火,火燒起來水都會被燒乾,就無法賺大錢。所以為了賺大錢,做老闆的不可以發脾氣,為了成就事情的緣故,我們不可以發脾氣,但如果有人就是沒有辦法不發脾氣,建議來禪修,訓練專注,練到自己可以在回到商場上時,有不發脾氣而能成事的本領。

主持人:

我看到許多的高階主管,每年都要給自己固定七天的時間來參加禪修,如果沒有好處,我不相信這些老闆會選擇參加禪修。

性廣法師:

對!追求快樂,禪修讓我們快樂。

主持人:

禪修的過程當中,還有另外一個力量會被提升,像剛才師父所說的覺察力,覺察自己的情緒,不知師父能不能跟我們多分享一下這個部分?

性廣法師:

其實心念虛無飄渺,自己認為很專心在做事,但為什麼一陣子過後,肩頸會僵硬痠痛?因為你隱隱約約地有在焦慮,微微地有在肩頸製造緊繃,並且你的心沒有真正處在無貪、無瞋、無癡的專注中,所以身體會回應你的焦慮,造成肩頸僵硬痠痛。

無形心念的運作,會喚出有形色身的種種,我們量血壓、量脈搏、量體溫,客觀量到的是力度、速度跟溫度,測量自己心念的運作也可以從這裡下手。如何知道自己的心念,而能正確的調整自己,我會建議已經緊繃、焦慮、緊張成為習慣的人,不要立刻只是做安靜的禪修,可以先做一些養生功法,把自己的身體放鬆下來,身體放鬆後會回過頭來幫助心安靜。

許多佛弟子將專注只放在心念的運作上,而不明白如果身體放鬆下來,心火燒起的時候,身體比較不會那麼難受,所以要先訓練身體柔軟,這樣身心互相的鍛煉,對我們禪修也會有好處。

主持人:

是。我們禪修的過程中有很多這樣的運動,所以說身跟心其實是有關聯的,如果心緊張會影響身體,身心可以互相對換,身體緊繃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內在心的顯現,所以看到身體緊繃要觀察內在的心,先放鬆身體,然後再慢慢由外往內放鬆,我們就可以慢慢地真正進入要用功的內心,師父是這個樣子嗎?我的朋友還有一些問題,企業主在建立事業時,大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而且會針對這個目標,不達成就不放棄;想請問師父,這種情況是一種貪,一種執著嗎?還是一種正常的堅持?

性廣法師:

在沒有具體堅持的內容時,就單純的學佛原則,我們想要就是一種欲望,不好的稱為貪欲,好的稱為法的精進,想要成佛的人,也必須要努力修行,才有可能成佛。一個目標如果沒有具體的內容,它就同時通好與壞的兩邊,內容是不好的,執行者就往不好的地方走,內容是好的,執行者就往好的方向走。

目標本身是一個中性的力量,就像我們鍛鍊肌肉,可以幫助人,也可以毆打人,所以設定一個目標,還要看內容,才可以知善惡。舉例來說,現在疫情很嚴重,有一些科學家廢寢忘食地研發疫苗,以不達目的決不甘休的精神進行疫苗的研發工作,如果沒有這些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研發工作,經過這次疫情,我們大家可能命都難保,這種鍥而不捨把疫苗研發出來的精神,和防止疫情大規模傳播的願力,讓這些科學家的心置於是為眾生的境界,但如果他的心並沒有想到眾生,只是執著於科學的研發精神,我們也不能夠說這樣的堅持是錯誤的。

主持人:

還有一個朋友想問師父,如何預防太過專注的禪定,禪修如何不會進入智慧不長的死定?比如我們常說:禪修不要冷水泡石頭,是不會開悟的。

性廣法師: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關鍵是「正知」,就是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什麼。舉個例子,開車開到十字路口,停下來心要專注紅燈跟綠燈,不能專注呼吸,所以那個時候,你不可以選擇以入定的目標做為所緣,要選擇專心看紅綠燈,綠燈走,紅燈停。

禪修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任何的時間或地點只要專注入定目標就好,不是這樣的。應該先選擇時間跟地點,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是該入定還是該活潑的展現三昧等持力。開車的時候停下來,心稍微地專注,不可以用錯了心,在不適合的場所入定是不正確的,所以大家要有四種明覺,時間是不是適合?場所是不是正確?目標是不是與善法相應?

主持人:

印順導師所說的不入深定,師父是不是可以講解一下?

性廣法師:

不入深定的語意脈絡,比較精確地來講是:「不入深禪定、不斷盡煩惱」。在佛法嚴格的修行當中,彌勒菩薩行菩薩道時不入深禪定,而只入四禪。我們現在的欲界心非常散亂,四禪是一個最平衡的定力,不會像無想定那麼深刻,也不會像欲界心這麼散亂,所以不入深禪定是指不入四禪以上的深定,也就是四禪是很適合一般修行人的禪定,修到清淨色界的四禪定力,是我們訓練的目標。平時大家應該要以四種明覺持心,覺察當下自己處在什麼時候、在哪裡,自己的言語、行為、動作適不適合當時的狀況。

我有一位出家眾朋友曾告訴我一個他們道場大殿發生的情況,有位老菩薩常跟我的朋友說:你們道場的那位師父是不是很喜歡睡覺?是不是都在打瞌睡?寺裡有師父很喜歡在大殿打瞌睡?這一問才知道那位師父當香燈時,常常坐在大殿禪修,所有的信眾前來時他都不理會。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位師父很專心、很用功,並且禪境高深,但有些不懂的人會以為每次見到師父他都在打瞌睡,所以我們應該在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行為。

禪修者不可以到處閉眼睛入定,真正有智慧的禪修者,應該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可以閉眼禪修,什麼時候不可以。所以只有在禪堂或是在家時,才可以關起門來閉眼禪修,我們平時眼睛、耳朵要打開來查看、細聽身邊眾生的情況,觀察是否有我們可以幫助的地方,要有正念讓自己的身、口、意恰如其份地適合當下自己所處的情境跟場合,而不是不加選擇地到處閉眼禪修。

主持人:

追求禪修的快樂一定是正確的嗎?那些為了改革社會而入世行菩薩道,他們寧願不追求自己的快樂,有些人甚至因此被囚禁二十幾年,在牢裡犧牲了他們自己所有的快樂,他們的行為跟佛教徒的禪修好像不大一樣。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禪修,是不是就沒有人來改革社會了,這時社會改革的問題該怎麼辦

性廣法師:

一個想得到涅槃解脫的聲聞聖者,他本身是清淨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不清淨的,時常在丟垃圾給我們。在我所學習的印順導師系統中,我們尊敬聲聞的修道者,他們遠離世間修道,是清淨而值得尊敬的。但是世間有太多的苦難,需要我們的幫助,所以大乘菩薩道之所以可貴,就是他先把自己的安危跟舒適放下來,一次又一次的回到人間,一次又一次的回到眾生需要他的地方,他的生活可能不會是舒服的,可是他的心是安靜的。

以緬甸最近軍政府的事件為例,走上街頭的抗議群眾,內心應該充斥著對軍政府的仇恨嗎?這時他們如果又想要貪著自己的生命,就會因無明而產生種種貪、瞋、癡。如果他們是因為覺得軍政府這樣的征服與殺害人民,未來會到不好的地方去,因此而生出慈悲護念的心,想要站出來告訴軍政府不可以這樣做,這時抗爭者的心不是處在討厭軍政府的瞋恨中,而是處在慈悲之中。

其次,走上街頭抗議的群眾,他們的身體當然不會像禪修者一樣的舒服,但他們的心念可以處在慈悲且不瞋惱的狀況,禪修的訓練可以加強他們心念慈悲的力量,否則,抗爭其實是很危險的,真的有可能會被槍掃射到,或是被抓去囚禁,甚至殺害等等。《金剛經》中記載:「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菩薩當時是忍辱仙人,當然在遭遇這些傷害時雖然不會快樂,但是他無瞋,不會痛苦。

主持人:

一位具有禪修經驗的觀眾提問:在觀禪時他觀察到自己的身體,觀察到自己的煩惱跟痛苦,所以生起了瞋心,很討厭自己,該怎麼轉換?

性廣法師:

禪修修到起瞋心就是失敗,如果他的心有力量,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討厭跟厭惡上。其次,他在觀的時候沒有把目標放在正確的所緣上,而是放在錯誤的瞋心上,這時他的心跑去討厭,沒有在觀察的目標上,禪修時心跑掉了,應該抓回來就好。專注力放在所觀的目標上,但是越觀會越生起厭離的出世之心,出世心不是厭惡,不是心生瞋恨,心生瞋恨絕對是錯誤的。出世心是一種空三昧,是一種無相、無願三昧的禪定力,會讓禪修者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的欲望,沒有任何想要的那一個特定的目標,這時禪修者的心不會再有瞋惱。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有一回去請教舍利弗,詢問自己為什麼久都無法修成,明明自己也有得到神通與禪定力。舍利弗尊者跟他說:雖然你有很高的禪修成就,但你的心一直有一種焦慮,就是「我想要證道」的焦慮,這一點點微微的焦慮,會把你的心拉到想要證道的念頭上,而非順向法流真正地悟入正道。經過舍利弗尊者的指點,阿那律尊者才通徹理解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不久之後阿那律尊者就修得了阿羅漢果。這就是菩薩道之所以偉大之處,因為菩薩道緣眾生苦,發大悲心。

主持人:

所以各種的方法,還是要回到印順導師所說的,先建立正確的觀念然後生起大悲心,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建立好,我們就會掉入各種問題裡面,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狀況,這就是很多禪修者目前的情況,所以師父常常會說,我們還是要回到八正道,先建立起正確的知見。

還有很多人問:我怎麼知道自己的禪修老師是正確的?所修的法是正法?

性廣法師:

第一,你有沒有越修越快樂?如果你一直覺得好急、好急,是不是你師父教你急?第二,你是不是有意無意地越來越想跟別人比較?我比較好,他比較不好?單就這兩點檢討就好。其次,你是否快樂。我這幾年推廣養生功法,希望大家能越修身體越健康,不要禪坐時,因錯誤的姿勢讓自己越坐身體越不健康。以上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標準。

主持人:

這邊有一個朋友問到,在企業裡老闆常常會同時給我們好幾個任務,能夠同時完成好幾個任務的人,是不是代表他不夠專注?

性廣法師:

我們不可能同時操作兩件事情,我們以為的同時,其實是快速地在兩件事情之間變換注意力。老闆交代很多要做的事情,老闆可以亂,但你不能亂,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我們該如何管理老闆。其實不是老闆在管理員工,員工也要把老闆管理起來,老闆交給你那麼多工作,表示他亂了,這時你還亂,真是很可憐。

身為員工的你是處在下方的能量,所以當老闆交給你許多工作時,你可以這樣回應老闆:首先,謝謝老闆所交代的工作,之後向老闆明確表示一下每個工作的進度和規劃情況,你要引導老闆,讓他能夠回歸一個合理的序,而不是被老闆弄得亂七八糟的樣子。你可以和老闆反應一下,自己需要多少時間才可能完成這麼多的事情,說明自己可以高效能、高效率的工作,來完成老闆所交代的工作,這些工作可能需要三天、可能需要一個禮拜,然後請教老闆這樣前前後後的時間規劃可不可以,你可以幫老闆把這些工作的序排好,然後一個一個的去完成,而不是讓老闆扯到自己五馬分屍的樣子。

主持人:

我們禪修並不是只有唯一一種在禪堂裡長期進行精進用功的模式,日常生活裡面我們也應該把禪修的功夫應用出來,關於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禪修的功夫?師父是不是可以再多說明一些,所謂密集禪修的重要性跟功能?

性廣法師:

密集禪修跟其他禪修的差異,就是密集禪修是一種加功用行。例如,我們拿一壺水置於爐火上,讓這壺水燒到80-90度,之後將這壺水取下置於保溫瓶,然後每天將水放回爐火上再燒一下,讓水保持80-90度,不要讓它退溫。這樣的保溫效果,跟我們一次就將水完全燒沸的效果相比,一次就將水燒沸、煮熟的方式,會有比較長期與更強大的力量,所以禪修還是要有長期與密集的加功用行,才能維持較強的禪定力。

主持人: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要怎麼邀請好朋友一起來參加禪修?該如何和他們說明?因為大家工作都很忙,所以要放下工作五到七天去禪修,連我自己都放不下,怎麼叫他們放下而願意來參加這種密集的禪修課程?

談到慢的力量,禪修如何可以讓我們在慢的功夫裡,還是能夠走得比別人快?

性廣法師:

首先,可以在理論上讓他們先得到利益,比如說我右邊的手,非常躁動的一直動得很快,而我左邊的手因禪修而能動得很慢;就像我們的腦波,貝塔波β一秒可以跳到十四下,經過禪修的訓練,腦波會開始轉換到阿法波α,到希塔波θ,到德爾塔波δ,再到伽馬波γ。你可以跟朋友講,你的心已經躁動的持續在貝塔波β的狀態很久一段時間了,如果連汽車都時常需要進廠維修,你是不是也應該進廠維修一下,讓你的心保養潤滑一下,讓心慢下來,這時你會有滿滿的能量,可以讓自己做更好的事情。你要先讓朋友嚐到禪修所帶來的快樂、讓他們先嚐到甜頭,不要一下就要求他們不可以移動、要坐多少時間等,這樣會把他們嚇壞,得了禪修的厭食症,這樣對他們很不好。

再來,快慢如果是一種速度的話,平時因為我們的心太習慣於快速的運作,快到不能停止,所以禪修要訓練心,訓練心穩穩保持在一個所緣的目標上,心快速運作時是會累的,所以禪修讓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專注到最後,心的運作就像沒有在動一樣,這跟身體的動靜其實無關。

心保持在所緣上其實也沒有真正靜下來不動,只是它是在動中抓著一個目標,這就是入禪定,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東、西、南、北四處亂竄的,所以不會有力量。從心意識來講,禪定就是心有力量,可以在一個目標上持續的運作,它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安靜。最初開始學習禪修的時候,你會覺得需要安靜,等到有定力了以後,禪定的心力是跟動靜無關的,它是一種心力能夠專注的力量,定力讓心能夠穩下來。

主持人:

師父直接點出了禪修的真正意義,就是讓心能夠安定、專注而有力量,所謂的禪修並不是你能夠在蒲團上坐多久。

性廣法師:

那是一個基本功夫,這個功夫會讓有些人誤會,以為在蒲團久坐就是有定力的表現,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個基本功的門檻無法達到,就被嚇到而產生了禪修厭食症,我覺得我們應該把觀念講得更清楚,讓大家能夠善用禪修的方法。畢竟禪修是佛陀送給眾生最好的禮物,這個禮物大家要接得住,而且要發覺它的好處,如果有人把禪修的理論講到不好,或是讓大家對禪修產生了誤會,我們有責任努力的把這些錯誤的觀念澄清。

主持人:

佛法有那麼多很好的修行方式,最後想請教師父,是不是可以再提醒我們這些做推廣工作的志工,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夠真正的將佛法的核心跟禪修的益處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

我們今天差不多進入最後的尾聲了,今天的討論看起來很廣泛,但其實也有點到禪修的核心跟禪法的應用,請師父就佛法的核心為我們做最後的總結。

性廣法師:

將佛法的核心跟禪修的益處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要先察看對方的根基,然後引起他的興趣,讓他能夠得到禪修的益處,比如身體健康,不腰酸背痛,心很安靜。之後,可以就著他的需要給他一些東西,而不是一股腦地把自己想要說的或是覺得重要的,全部一次就推給他,有時候他會嚇到,有時候會拒絕,這樣反而對他不好。先讓他感受到佛法的好處,因為這個好,就可以讓他一步一步地向前,但這個好是對方感受到好,而不是我們以為的好。

在傳統佛弟子的表達中,大家講禪修、苦行、修行、涅槃、證果等,這樣的一套聖道,如果針對現代人的工作跟企業的需要,佛法可以給他們什麼樣的活水源頭?我們今天的主題直接引入禪修,心力是可以訓練的,禪定本身是一個中性的力量,當心有力量,我們可以做好的事,也可以做壞的事,強而有力的心力,可以拿來成就高效率的工作、達成企業的營運目標,所以禪修對我們的工作跟企業,是只有加分而沒有減分的。

心力可以鍛鍊,如果我們沒有鍛鍊心力,它用進廢退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是指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到後來你的心會是很無力、很虛弱。請大家一定要增強自己的心力,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就是好好專注,好好啟發智慧。希望大家都能在佛法的光明與智慧中,圓滿達成生命的目標,謝謝。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