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對「人間佛教」暗潮的洞察與忠言

──憶述與楊曾文教授的幾段法緣

釋昭慧

一、兩條平行線的會遇

  近十餘年來,透過「印順導師思想研究」的學術平台,與許多大陸佛教學者締結了深厚的法緣。此中結緣最早的大陸學者,正是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資深前輩——楊曾文教授。

  楊教授的研究領域是日本佛教與禪宗,這兩個領域,筆者都很不熟悉。

  對「日本佛教」之所以不熟悉,是因筆者對整個「日本」都很陌生,情感上或許也因八年抗戰所刻劃下的民族傷痕,使得筆者實在提不起「研究日本」的興趣。但要說是對「禪宗」很不熟悉,於情於理是不可能的。先不說「研究領域」吧,作為一個漢傳佛教文化圈的佛弟子,順手拈來都可吟哦幾句禪詩,例舉幾樁公案,怎可能不熟悉禪宗呢?

  原來,筆者最無法確切掌握的,是禪宗的修行次第。那些話頭與機鋒,那些大悟與小悟,對於慣性邏輯思考的筆者而言,簡直是摸不著頭緒。這使得筆者對禪宗的印象形同「美麗的碎片」,無法對禪宗形成「系統性的認知」。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楊教授與筆者在學問之途,照理應該算是兩條「毫無交集的平行線」,怎麼會締結下深厚的法緣?說來讀者必當跌破眼鏡,原來,彼此的交集,竟源自筆者於2001年3月間所發起的,「驚傳武林、轟動萬教」的「廢除八敬法」之舉!

二、首次晤面與三則大哉問

  2002年5月間,楊教授應聘來台,在中華佛研所擔任客座教授,偶閱《弘誓》雙月刊,對我們的「人間佛教」(社會改革)路線寄予厚望,並且相當欣賞筆者宣告「廢除八敬法」這項驚世駭俗之舉,於是特別請中華佛研所執事人安排行程,希望蒞臨弘誓學院來看望我們。筆者聞訊非常驚訝,但也很是開心,遂請他於大駕光臨時,順道為學院師生作一場演講。

  5月6日下午,楊教授翩然到來,與筆者相談甚歡。晚間向全體學僧作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內容精彩而節奏緊湊。原來,他講的正是筆者「很不熟悉」的領域──禪宗。講題是「中國佛教的民族化與禪宗」,他將佛教之所以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幾個關鍵性原因、禪宗以外各宗派的特色,以及禪宗的特色(包括副作用),作了非常宏觀的介紹。座中學眾生大法喜,筆者也在那一場演講中,深深領受到楊教授研究禪宗的深湛功力。而正義與仁厚的內蘊,在他眉宇間自然流露,也讓筆者見識到,何謂「今之古人」!

  楊教授於演講時,自述此番的弘誓之行,是本次來台講學之後,在佛教界走訪的第一站。原因是:

  一、本次來台之初,見到第五期《法光學壇》刊載筆者的〈撰寫《佛教倫理學》的教證與理證〉,他甚為讚歎,並且思考:「如果我要撰寫《佛教倫理學》,會從哪裡寫起?」他並幽默地說:

  由於昭慧法師的《佛教倫理學》在大陸甚受重視,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大陸將會出現「盜版」的《佛教倫理學》。

  二、學界人士不便介入教界行事,但有「下判斷」的能力。他對筆者的「佛門兩性平等」運動給予極高評價,並認為大勢已因此形成,不可能再逆轉過來。因此他想要知道弘誓學院的當前情況與未來走向。

  演講結束後,有半個小時的問答。由於無人發問,楊教授乃主動問三個問題,分別指定由筆者與性廣法師回答。

  一、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與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差別何在?

  就此而言,筆者已有不少論述,甚至曾經撰為專文,分析兩位大德之間對「大乘三系」的見解差異,總結為八字:「空常孰先」與「空常孰優」。但若要討論到這麼深刻的見解差異,筆者必須先向聽眾講述「大乘三系」的要理,這斷不是如此短暫的回應時段,所能達成的任務。因此筆者當下決定,著眼於「在座學僧的初學者都能聽得懂」的角度而作答云: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為對治中國佛教末流的「死鬼佛教」傾向,而對應命名以「人生佛教」(以「生」對「死」,以「人」對「鬼」)。而重「死鬼」又與殷商以來漢人的「人死為鬼」思想,以及儒家的「厚葬久喪」文化有關。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並非推翻前者,而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考察,發現佛教之變質不祇自中國始,其實在印度流傳中的佛教,已有「天神化」甚至「鬼靈化」的傾向,所以導師將佛教從「他方」(包括天界與他方淨土)拉回「此間」,從靈異的岐路拉回到平實的正途。所以「人間佛教」既有「場域」的意涵,也有就著「人」在知、情、意三方面的殊勝性而加以陶煉的修道意義。

  直到2016年底,大陸部分佛教人士引發鋪天蓋地的「批印」風暴,他們的其中一種手法,是切割這兩位大德的思想路線──略其「大同」而不談,專門放大特寫兩位大德之間的「小異」,然後呶呶不休,以達成「尊太虛而貶印順」的效應。筆者於本次撰寫祝壽文章,依學團紀錄而回顧這段往事時,不得不由衷感佩楊教授的洞察力,他早在二十五年前就已注意到:反對「人間佛教」的暗潮洶湧,「人間佛教」的追隨者,必須對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這兩位「人間佛教倡議者與先行者」之間的思想異同及其異同緣由,作出精準陳述。唯有這樣,才能精準地駁斥那些挑撥、分化兩位大德思想路線的批印言論。

  二、性廣法師在著作中提出「人間佛教禪法」的觀念,請問:這是否有可能對中國諸宗派的修行法門兼容並蓄?

  性廣法師回答:

  我個人對中國的禪、淨二宗,其實是充滿著感情的;我初出家時,也是從禪、淨二宗而入門。我之所以又兼習南傳禪法,目的並不是揚棄漢傳佛教,而是想從此中學習他人之所長,以充實漢傳佛教修行法門的內涵。

  中國並非沒有禪境高深的聖僧大德,但是修行的階次在文獻中並不明晰。譬如兩人以拳術交鋒,當然是要迅即出招、接招,而不容其按步就班打一套拳。但高手過招原非初學所能契及,初學拳法,還是要從「蹲馬步」學起。所以我提倡「人間佛教禪法」之時,並非欲揚棄中國宗派,反而是有心要在此中汰粕存菁並建立次第。

  同樣的,經歷過2016年底的「批印」風暴,筆者忽然發現:楊教授對印公導師思想影響下的我們,能否做到對「中國諸宗兼容並蓄」,很早就寄予高度關切,而這也正是批印人士主打的要點。只是楊教授的著眼點放在「兼容並蓄」,批印人士則是大開倒車,將這項原本可以平心靜氣討論的解行問題,上綱到民族主義與政治路線,不但沒有楊教授這份「兼容並蓄」的心胸與器度,反而把印公導師捍衛大乘所作的種種有力論述,視作「必欲剷除而後快」的大毒草。

  三、昭慧法師率領之下的佛教弘誓學院,未來是否有發展計畫?

  筆者的回答是:

  我原先就沒有「創建佛學院」的生涯規劃,只是因緣聚會,一群學生來到這裡掛單,想要向我學法。為了讓他們在佛法中三學增上,「說法」於是成為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因而思考:「大戶」佛教團體自有他們的教育機構,不勞我人操心,但「散戶」寺院的人丁稀薄,子弟留住不易,出去受教育又怕「有去無回」。我們既然要對學眾說法,不如擴大聞法的機會,讓一般寺院的徒弟們,能在兼顧常住的條件下,每月抽幾天來這裡,獲得聞思、修習佛法的機會。

  未來也並沒想到要如何「發展」,因為「人到無求品自高」,「發展」經常牽涉到「人」與「錢」。讀書人不好意思向人開口談錢;而建築與事業若太過龐大,勢必要為了撐持門面而安撫住眾,這樣一來,是否還能維持現在這樣嚴格教導的品質?不無可疑。

  後面一段,是筆者對台灣佛教大教團的發展,近距離觀察所產生的感觸。

  有一回黃夏年教授向筆者面授機宜云:「昭慧法師,有朝一日弘誓學院做大之後,……」筆者連忙打斷他的好意,告知:「我完全不想『做大』!」

  大教團的志業遠大,功德巍巍,但是人事、財務方面的憂苦也深。因此筆者一向無心將小小學團,擴展成為超級大教團。

  如今回顧起來,楊教授對筆者這番「現實考量」的回應,想必有點啼笑皆非。他應該是非常熱切地期待,佛教弘誓學院能成為「佛教陋俗改革」的革命基地吧!問與答實在很不對焦,但他依然敦厚地以「不變隨緣」四字勉勵筆者,期許筆者在既有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能夠「隨緣」發展弘誓法務,最起碼要隨順因緣,擴大「人間佛教」理念的影響力。

  回想這十五年前的一席晤談、一場演講與三番問答,筆者不禁對楊教授深為感佩!這樣一位對於佛教處境與發展趨勢,寄予高度關注及真心祝福的長者,不但注意到了筆者與性廣法師的學問特色與思想路線,同時也已洞察「人間佛教」發展的高度價值,以及它即將面對的強大障緣。特別是,對於「人間佛教」必然得面對的「性別」議題,他竟能在「眾咸視其驚世駭俗」的霧霾之中,見到無限可能的光明願景。

  不禁深深感佩他老人家見微知著的學問功力,仁厚處世的潔淨品格,以及無限包容而又充滿改革熱情的宗教情懷!

三、一席座談與會後餐敘

  當年十月,筆者到天津參加「弘一大師圓寂六十週年紀念會」,順道前往北京參訪,楊教授聞悉此事,遂熱心地向時任社科院宗教所副所長的張新鷹教授,推薦筆者前往演講。當時筆者還不認識張教授,張教授竟亦隨喜功德,安排筆者於10月18日到所演講,題目是「佛教界的女性運動──理論依據、行動策略與運動實效」。

  座談會由張副所長主持。在座談會結束前,他由感而發地表示:

  「今日的台灣佛教,或許就是明日的大陸佛教。

  會後楊教授宴請我們,並請社科院諸位教授作陪。席間大家極其真誠地交換彼此對於佛教的意見,學者們表達了對佛教僧伽自主性極大的重視,以及對於僧伽事務不便置喙的高度禮貌,但筆者反而強調:佛教僧伽應該自發地願意接受社會的監督與建言,以示自清之決心。這與「僧事僧決」是並不衝突,而且相輔相成的。「僧事僧決」並不神奇,那只是社團基本常識——每一團體的內部事務,本就應由每一團體的成員共同決策,但任何團體也有義務聽取外界的批判與建言,而不能用「自決」一語堵塞善諫之門,佛陀所制之戒律中,就有一些是回應居士或社會大眾的善諫乃至譏嫌。

  總的來說,這些學者顯然有一種作為中國知識份子強烈的憂患意識,無論是對於他們所研究的中國佛教,還是對於他們所置身其中的中國社會,都有高度的關切與愛護之情。

  特別是:中國社會無論是在政經局勢或思想文化方面,都已面臨劇烈的變動。相對於此,中國佛教的內部,似乎還極少人意會到:他們站在這個歷史的轉捩點上,應該做些什麼明確的思想改革或制度改革,期以復興教運?這讓護念佛教的學者不能不產生某種程度的焦慮感!

四、史家勘透歷史法則

  2003年2月7日,筆者在第61期《弘誓》雙月刊發表〈與法相應,求同存異〉一文,撰文緣起是:當時見到林建德居士撰文,將現代禪創辦人李元松老師「皈依印公導師座下」一事,直接向李老師發出咄咄逼人的質問。這讓筆者產生了很深的感慨,於是寫下了這篇長達9378字的回應。一方面陳述李老師皈依於導師座下且深受導師重視的始末,一方面剖析自己面對那些不入流的批印文章,為何完全「不予理會」的心路歷程──總的來說,「時間有限」就是筆者的罩門:

  印順導師可能要深深歎息他「生不逢時」吧!在他還「講得動、寫得動」的年代裡,所有批評他的看法都只流諸口耳相傳,不敢正式表諸文字,以資互作法義上的「無諍之辯」,總是深感遺憾。諷刺的是,到了「講不動、寫不動」的耄耋之年,他竟然「很巧」地開始面對著紛至沓來的批判文章(以下簡稱「批印」文章)。縱算他有再高深的「立破無礙」智慧,「講不動、寫不動」就是他的最大罩門。於是,緘默,成了老邁的他面對所有挑戰時,唯一的回應方式。

  然而,作為以「人間佛教,薪火相傳」自期的弟子門生,難道也可以保持緘默,而不為自己所服膺的真理作些辯白嗎?還有,作為一位有良知的佛教學者,難道忍心看著人多、勢眾、篇幅大的口水戰,淹沒了真理與實相嗎?而這樣的考量,就是江燦騰教授與筆者無法保持緘默的最大原因了。

  同樣的,縱然我們有再淵博的知識或「立破無礙」的智慧,也依然有我們的罩門——「時間有限」就是我們的罩門。江教授雖無暇回應,但基於研究台灣史的需要,還是會瀏覽相關群籍,至於筆者,面對那些冗長的「批印」文章,連閱讀都沒時間了,哪有可能一一回應呢?

  由於當時在台灣,反擊批印文章的,大抵只有筆者與江燦騰教授,性廣法師與林建德居士偶亦湊陣,因此最後筆者提醒林居士(以及任何一種意義下的「印順法師門下」),大可不必如此厚責現代禪過往對導師思想的質疑!何妨反省自己,在導師被批印人士圍勦之時,他們又作過什麼回應?更糟糕的是,面對佛教大是大非的時刻,這些「印順法師門下」所做的舉動,竟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的恩師,推向歷史的險境。

  筆者歷年來以無比犀利的筆鋒,出手又快、又穩、又狠地反擊批印人士,那篇文章相形之下,真可說是「溫柔敦厚」到了極點。而其中數語,恰恰也為二十四年後,在中國大陸全面展開而來勢洶洶的「批印」風暴,下了一個「預言」式的註腳──「『批印』文章,向來也只不過就是『口水大、篇幅多』而已,試問有哪一言哪一句,足以推翻『人間佛教』的正當性?

  令筆者深感意外的,是過了不久之後,楊教授竟然來函鼓勵云:

  同意您以沈默對待某些反對意見乃至攻擊的做法。從古今歷史看,雖然辯論是宣傳、擴大真理、影響範圍的重要手段,然而一種正確主張、理論的最終被人接受,並非是靠辯論取得的,而是靠它是否正確,能否說服人。

  從佛教的發展史就可以印證這點:中國隋唐八大宗派成立過程中,雖然也有辯論,然而無論哪一個宗派,都不是靠辯論才興盛於世的,是不同時期信徒自願選擇的結果。實際上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在人文、社會學領域,在對社會現象、過程、規律的認識上,也似乎沒有一種絕對的、終極的真理;在宗教領域,也不可能以一種宗教、一種信仰形態來「統一」世人的信仰。

  然而爭論又絕對不可避免,這種爭論只能加深人們對事情本質、規律的認識,卻不能一勞永逸地結束真理。可以想像您事情繁多,每天十分勞累,非常理解您以沈默對待一些文章的做法。其實,在不少場合,最有力的聲音是「無言」,是維摩詰菩薩的不二法門。有時「揚湯止沸」達不到目的,以靜制動,以默止聲,反而是最佳的選擇。真擔心您的身體,請多多保重!

  此時回顧楊教授十四年前的大函,深感這番語重心長的勉語,實屬「史家勘透歷史法則」之至理名言。 而楊教授無論對傳統宗派或人間佛教,僧伽佛教或居士佛教,都不吝給予肯定,其原因正在於,他在「緣起」世間,業已洞察眾生的根性、角色或文化背景的差異,因此尊重佛教的多元發展,不喜將佛教路線「定於一尊」。

五、對印公思想貢獻的定位

  爾後筆者與楊教授一直保持互聯,並且幾度邀請他來台參加研討會,例如:2012年5月26、27日,舉辦的第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學術會議,筆者特敦請楊教授蒞會,於開幕式中代表大陸學者致詞。楊教授於開幕式上特別指出:

  印順大師對中國佛教界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系統的人間佛教的理論,並且在不同場合加以提倡……針對後期大乘中的將菩薩天神化的弊端,特別提倡「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為根本」,倡導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利樂眾生,造福於社會。

  人間佛教的理論,是推進佛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理論,既不是超脫佛教獨立特性的人文學說,也不是脫離傳統佛教宗派、學派之上的新興佛教教派理論。人間佛教雖然強調修持作為佛教基礎的「五乘共法」的人天乘,實踐與社會公德密切結合的五戒、十善等規範,積極參與改善社會人生的公益活動,然而同時要求修持以達到解脫為目的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佛法,並且以達到圓滿成佛為最高修行目標。

  提出系統的「人間佛教」的理論、指出大乘不共的三心理論,這都是楊教授針對導師思想,所作「一針見血」的重點提撕。相對而言,將印公導師的「人間佛教」,視為一種欠缺宗教神聖性的人文學說(指控他「孤取人間」),指控他脫離傳統佛教宗派,試圖把他的思想當作新興佛教教派理論(指控他摧毀大乘佛教而講像似佛法),這都是偏離事實的羅織、栽贓。原來這位睿智的長者,早已於四年前發出忠告。不料四年之後,大陸竟然出現「批印」風暴,他們反覆呶呶指控印順導師的,正是四年前業已受到楊教授糾正的陳腔爛調!

  而在2016年底,「批印」風暴發生後,筆者立即邀集海峽兩岸學者與法師們,針對「批印」觀點予以駁謬,於《弘誓》雙月刊第145期(2017年2月)推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批印」風潮」專輯。紙本出版時段約在2月15日,然而楊教授於北京已先看到了電子版,乃於2月17日來函致意,認為這些批印者「似乎對中印佛教歷史與典籍未作深入瞭解」,「對人間佛教作片面評述」,並於函末表示:

  從未想到會對終生為研究、闡釋中國佛教作出重大貢獻的印順大師也作出那樣近於攻擊的批評。我不想多講了,但可以告訴您的是,他們和他們那樣的偏激的論斷並不反映大陸佛教界、學術界的主流看法和學風。

  由於當時大陸教界「批印」風暴甚熾,造謠、栽贓以煽動僧信二眾的民粹手法確乎奏效。這使得教界一般多採觀望態度,以免引火焚身。此時此刻,甚受教界敬重的藹藹長者,竟然遠從北京雪中送炭,格外令筆者銘感五內!

六、如父、如兄的盈滿溫情

  最難忘的共處時刻,是在2003年4月初。筆者特別向學校告假一週,於研討會結束後,陪同楊教授與張新鷹、王雷泉、鄧子美、宣方等大陸學者,以及來自天津河北區文化局的傅學軍局長、韓學香主任,南下台中華雨精舍拜會印順導師,然後往南投開拔,閒遊霧社青青草原,接著穿越合歡山,登上大禹嶺,切入中橫公路,邁進太魯閣國家公園,夜宿天祥晶華酒店,然後至靜思精舍拜會證嚴法師,至吉安鄉參訪花蓮慈濟園區,再從東海岸公路往南沿路攬勝,經台東、墾丁而返回學院。

  大家共乘遊覽車上,原本還有幾分拘謹,大概是不知怎麼與「不得歌舞觀聽」的僧人同樂吧!未料看來最為古板的楊教授,反倒打破了沉默,鼓勵大家歡唱歌謠,就這樣你一首歌,我一首歌,大家不知覺間放開了身段,唱得不亦樂乎。

  這趟旅程,等於繞了大半個台灣,而筆者也就在全程奉陪,拜會、攬勝的那幾天,與這些可敬、可愛的大陸學者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法誼與友情。

  爾後,與楊教授還有幾度在大陸或台灣的學術場合碰頭,他總是在「一回相見一回老」的輕喟聲中,帶來如父、如兄的盈滿溫情!故此於楊教授八秩壽慶紀念集出版前夕,叨絮這段跨海峽兩岸、跨學問領域、跨僧俗隔閡的盈滿溫情,用資祝禱仁厚、睿智的曾公長者為法住世,福增無量,壽比嵩山!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