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教的圍牆困境及進入主流社會的路徑(下)

王雷泉

 

【接續前期】

  四、佛教進入主流社會的路徑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具有劃時代的哲學革命的意義,恰能對治當前人欲橫流、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病,也最具佛教進入主流社會傳播的可操作性。並從三個維度闡釋佛教改變世道人心的路徑:一、心淨國土淨——人與自然的關係。舉凡資源、能源、環境等事關人類生存的緊迫問題,能夠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二、心安眾生安——人與社會的關係。對於民生、社會穩定、政治體制改革、政教關係,教團體制及居士組織等課題,佛教理應像維摩居士當年「游諸四衢」、「入治政法」一樣,起到化世導俗的職能。三、心平天下平——人與世界的關係。評論和平與戰爭、宗教間對話、文明的衝突與和諧等課題。佛教界可以後來居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立場。

  當今中國宗教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也催生著佛教醞釀新的弘傳方式。回顧一個世紀前基督教在華傳教策略的轉變,今日佛教必須高揚佛教智慧和慈悲的核心價值,改變目前的邊緣化狀態,進入主流社會和精英人群中,獲得自己的話語權,以提升社會對佛教智慧的認知,發揮佛教思想化世導俗的社會功能。所以我有十六字的建言:重建主體,改善環境;收縮核心,擴展外延。收縮核心,即確立佛教的主體性和神聖性,並運用統一教會的權威促成四眾弟子對高僧大德的向心力。擴展外延,即按照佛教事業的需要,從信仰層圈出發,向社會層圈和文化層圈拓展,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弘揚傳播。我們需要做的是圖示的紅線部分,即引導社會精英從週邊走入佛教核心,而不是從核心走向邊緣,造成佛教人才流失,日益世俗化、邊緣化。

  當今中國佛教正處在沖決圍牆困境的前夜。雖然濤聲依舊,但解決問題的人正在成長之中。用中醫理論來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以「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的中道智慧和菩薩悲願,疏通六方面的矛盾張力。「六通」,是佛教走向主流社會路徑。

  一、政教關係:強調佛教的主體意識。現在做得比較好。佛教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僅僅是單純強調佛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是強調佛教的主體意識,回到佛教了生脫死、弘法利生的宗教本位上。僧要像僧,廟要像廟,不僅是佛教界在講,政府部門也在講。如果說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佛教界和學術界的這種觀念,還是不常見諸公開報導的微弱訴求,那麼在新世紀,強化佛教的宗教品格和宗教歸屬感,不僅是佛教界自身的要求,也成為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的施政理念。在信仰層圈,漢傳佛教的一批少壯力量,借鑒藏傳和南傳的修學體系,正在探索佛學修學次第,重建制度和禮儀體系。由此從體達用,為人間佛教在社會的弘揚,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二、學術與信仰的劃界與合作。面對學術與信仰、政治之間的張力,關鍵在於從什麼樣的視角進入。豐子愷是佛教居士,但他為復旦大學譜曲的校歌,旗幟鮮明地在學術、宗教與政治三極關係中,確立大學的獨立地位:「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建立在理性研究基礎上的佛教,正因為是理智的、智慧的,所以才被信仰。現在佛弟子對佛經的解釋系統,其實都是用比量的形式詮釋內在覺悟的現量內容。為信仰與學術劃界,並不等於設置新的圍牆。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社會的政治、學術、宗教的不同界別之上,有著更為超越、更為上位的境界。

  三、繼承傳統與適應現代社會。人間佛教理論有一個體用關係。體,定慧一體的禪;用,引領生活、化民易俗。化中國、化現代、化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目的和根本。中國化、現代化、生活化,這是人間佛教的路徑和方便。體,即太虛大師特別強調的:「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從道安、慧遠一路開創的中國佛學的主流。怎麼來依體起用,提升社會?兩句口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關鍵是覺悟,然後奉獻給社會廣大民眾。將傳統佛教的一整套修行制度和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依法如律地傳承弘揚,並把佛教的發展放在高素質的平信徒基礎上。原來單極的寺院佛教,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由此促進中國佛教的平民化、制度化、公益化、國際化。

  四、在家與出家和合的教團建設。在組織制度上,明確佛教團體作為非政府組織的定位,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共識。社會對佛教的需求,使佛教的傳播和教育,衝破了原來僅面向信徒的政策局限。面向社會各種形式的佛教教育蓬勃展開,改善和優化了佛教存在的社會環境。我們要強調教團意識,不要把佛教窄化為僅限於僧團。僧團是核心,但在現代一定要強調包括四眾弟子的教團,甚至還要注意四眾弟子之外的慕道友,要吸引那些還不是佛教徒,但對佛教有興趣、有好感的教外人士進入佛門。生活禪夏令營,就是在山林佛教與都市佛教、教團建設與社會弘化間良性互動的有力嘗試。

  五、大眾佛教與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生活禪是人間佛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佛教在當代中國隨緣傳播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能得到最廣大人群的認可。這個人群中有馬列主義者,有受極左思想影響至今仍對宗教存有疑慮的官員,有對佛教教義沒有太多理解只是想過上好日子的普通百姓,有期望改善世道人心的菩薩道行者,一直到最高一層明心見性的禪者。一種好的理論,必須能攝受最廣大的人群,使他們在生活中提升心靈。禪是定慧一體的,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同時也使我們能夠活得更自在。這樣一種在生活當中修行,在修行當中提升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其輻射範圍是最廣大的。

  六、佛教發展當中的契理與契機統一。佛教要走出一條新路,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善巧地處理世出世間的矛盾,使佛法真正在世間傳播。契理是不變,契機是隨緣。懂得原理,但不看物件,不掌握方式方法,高深的道理沒法傳播。但如果太隨順眾生,把佛法稀釋為小清新式的心靈雞湯或 「小資佛學」,或者裝神弄鬼、渲染怪力亂神,那就背離了真理。

  「從網際網路到因陀羅網,從知識經濟到善知識經濟。」我在1999年提出這二句口號,作為今天的小結,也是對佛教在新世紀融入主流社會發展的概括。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拓展了佛教傳播的影響範圍,亦改變著佛教自身的發展形態。知識與經濟,這兩種巨大的力量,只有在佛教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極大地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

  總而言之,佛教是以改變人心而改變世道的。要讓有力量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力量。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會人群掌握佛教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宣揚真正如理的佛法,從而形成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

  ——原刊於《戰略與管理》2015年第9期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