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自序

江燦騰(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我很高興,自己首次能以作者身分,在臺灣商務印書館這樣著名的老牌出版社,出版一本像本書這樣:關於當代臺灣本土新佛教社會文化史的簡明綱要性著作。

這距離我作為一個讀者,首次踏進臺北市重慶南路上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門市,買下當時一本才新臺幣十幾塊的人人文庫版的叢書,已是接近半世紀以前的漫長歲月了。

在當時,我還只是一個既家貧又失學的鄉村青少年勞動者,剛到重慶南路上第五市警分局對面的公路局擔任編制內的工友職務不久,卻對追求世界古今各種新知有強烈的飢渴與無比的狂熱,才會自動驅使我到當時由王雲五先生主持下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門市,去大量購買以及長期獨自勤奮閱讀此一人人文庫版叢書中的各種世界名著中譯本,才使自己逐漸蛻變為能明辨是非和勇於突破舊習或成見的真正知識文化人。

而如今,我則更是曾以十八年時間(從十三歲到三十一歲),靠自學苦讀完成初高中的全部課程,並通過官辦的自修同等學力鑑定考試及格、再以最優異成績,先後畢業於臺灣師大夜間部歷史系和臺大歷史研究所博碩士班,不但順利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也真正成為任教於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正教授。

不過,在學術著作方面,儘管我在當代海峽兩岸的幾個著名出版社,迄今(2011)也已出版過超過一打以上相關佛教史的專業著作。可是,我生平讀到第一本有關臺灣佛教或佛寺的專門著作,仍是前輩學者邢福泉博士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那本《臺灣的佛教與佛寺》(1981年版)。事實上,那也是邢福泉本人在美國撰述的英文博士畢業論文的中文改寫本。因此,我個人生平首次的臺灣佛教史初體驗,就是從閱讀這樣的一本純學術性的臺灣本土佛教史專書開始啟蒙的,此後它還一直影響我逐漸去繼續追尋、並實際曾長期從事於臺灣本土佛教史專業學術化的相關認知思維與論述方法學的應用。彼此所不同的地方,只是由於我是屬於比較後進的當代性佛教史學者,所以也就相對的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換言之,我其實是幸運地能踩在同行前輩的肩膀上,才能自由無畏地從四面八方來眺望研究對象,並因而才得以看得更高和更遠而已。

如今,我所出版的這一本新書,在本質上,當然就是一本我實際經由宗教歷史社會學長期觀察所得的知識精華,以及據以撰出的簡明當代性臺灣本土佛教史多元新貌的轉型綱要解說書。所以,它顯然並非一本專為虔誠的佛教徒所寫的,僅用來強化彼等濃烈信仰情感的宣教導引書。而這也是我在展開底下的正式說明前,必須最先告知讀者一點。

在此同時,這也很清楚地意味著,在本質上曾以如此充滿知性和現代多元文化理性思維所建構的本書內容,自然和各宗教場所常見的、那些以強化宗教情感為主,或僅意在濃厚彼等宗教信念的一般目標導向型佈道書,大不相同。這不只兩者在認知的性質上,彼此早已截然有異,並且各自在面向社會大眾時,所要進行傳播的教育功能訴求,雙方也極為不同。理由是,前者主要是由學術理性取向所產出的宗教史論述書,後者則大多數純屬情感信念取向所產出的宗教文宣品,兩者異樣的不同進路途徑,不但宛若涇渭分明,也早為大多數的現代型宗教學術研究者,所了解和彼此有共識。

但為何我在這篇〈自序〉的一開始,就要提及這兩類的重大不同認知取向呢?主要原因,當然是如我先所提過的,由於我本身就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現代佛教學者,因而我若能長期採取學術理性取向的表達方式,則不但顯示我既是一位能遵守現代學術研究倫理規範的合格學者,也同時凸顯了我個人長期所代表的嚴謹論述各類宗教學術議題的另類特有風格;並且,儘管我的如此所作所為,雖不一定能讓學界相關者人人滿意,或大家完全認同,卻至少也能讓自己始終無怨無悔地,一直堅守此原則迄今;甚至在當代,也還曾出現不少純激賞者,以及為數雖不太多卻願意高度接納者。

再者,讀者須知,正如我之前已提過的,早在撰寫本書之前,我就已出版過大量的相關著作。所以根據我個人的長期實際探索經驗,我已有相當程度的確信和把握。換句話說,我個人傾向於認為下述的新發展趨勢的確是存在著,亦即:在21世紀初期第12年的當代臺灣社會裡,已很有必要提供一本類似本書這樣,能兼具學術理性分析和能以豐富意象描述現況這兩大特色的簡要解說書,來給當代廣大的社會性讀者,從事輕鬆且有益的閒暇閱讀,並作為彼等了解當代臺灣本土新佛教文化多元轉型風貌下的基礎性知識來源,以及作為有效培養彼等逐漸具有多元見解取向的薰陶之書來用。

這是由於處在當代東亞視野中的臺灣佛教極盛的發展現象,的確有其獨特性和重要社會文化史上的意義之存在著。因此,本書的撰述和出版,不只必要,也正逢其時。

另一更重要的判斷依據,是來自我先前的出版經驗所致。此因本書的嶄新內容,原是承續我在2000年時於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的《當代臺灣佛教》第二版內容、以及同書首次英譯本(2011)的豐富中文稿增訂資料、再重新進行大量精細改寫、和增補許多有關:從解嚴後迄今(1987-2011)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來。

除此之外,若將本書出版的時間,更往前追溯的話,讀者將會發現:在1997年推出本書的第一版時,正值臺灣社會的各種宗教事件,相繼爆發重大爭端,並激起戰後空前未有的各界強烈的撻伐時期。而當時的中央政府主管當局,還曾多次面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和不同籲求的強烈呼聲而左右為難地搖擺於:或必須迅速採取政法的嚴懲手段,來進行所謂的「宗教掃黑」,以正社會視聽?或必須改以寬容態度,來對待解嚴後,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的,各類「新興宗教」及其迥異於傳統臺灣宗教的信仰行為?這兩種截然相異的尷尬處境裡。

而這大概也是臺灣近現代史上的近百餘年來,只有在解嚴後由李登輝總統執政時代(1988-2000)的後期階段(1996-2000),才可能出現的、因而也是歷來少有的尖銳矛盾、深刻焦慮情況與極罕見的當代性新宗教現象大量出現的初體驗:例如本尊、分身、即刻解脫、無上師、印心禪法等新宗教名詞,都因此而開始廣泛地流傳於當代社會新聞的報導上和茶餘飯後的大眾日常生活閒談之中。

而我在當時,剛好又作為臺灣佛教近現代史研究的新銳學者之一,不但每年都有新書出版,並且在學界和社會上,也都算得上相當活躍。所以,這一期間,我不只經常接受各大新聞媒體記者的採訪,不斷地發表各種批評意見,並且還每周一次,定期應名記者曹銘宗先生之邀,在當時的《聯合報‧鄉土版》上,撰寫有關當代臺灣佛教史的專欄文章;這期間,我也曾一度應邀,參與由當時曾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的連戰先生,所親自主持的全國性宗教行政會議,而有所建言。

除此之外,當時才剛創刊的《今周刊》主編李義仁先生,還透過臺大社會研究所畢業的林本炫博士居中介紹,邀我為其創刊號的封面主題系列報導,首次採用嶄新的從近代企業經營的觀察角度,來解說當代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臺山,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的各種有效的經營方法和當代臺灣社會大眾的對其熱烈響應的相關歷史社會因素及其心理感受,因而締造該刊在一星期內,即出現數千份新訂單的少見盛況。

因此之後,我隨即在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的支持之下,迅速彙集當時我所發表的各類相關長短文章,將本書正式出版,並且大受歡迎,銷售狀況極佳(以學術性的著作常態來說)。所以,它和我在此之前連續所出版的共五本有關臺灣佛教史論集相較起來,不論在出版的時間點上,或在關涉現實的宗教議題上,都有巨大的差異性。

同時,也由於本書當時具有這樣的特殊出版背景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影響,因而它也自然成為我個人歷來第一本:具有強烈現代性批判視野並兼具學術理性思維和簡明邏輯結構的,有關當代臺灣佛教史的另類解說論文集。這也是呼應中研院民族所張珣博士,在此之前,她於《思與言》雜誌第34卷第2期(1996.pp.255-258)上,專稿評論我另一本專書《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1996)時,所提出的:要我再增補關於當代臺灣佛教各大「教團史」解說的重要建議。並且,這也是我和張珣博士兩人,此後在當代臺灣宗教研究上,長期密切交流和合作出版的開始。

因此,自本書出版以來,各版書中的各篇內容和相關思維觀點,此後即持續地深刻影響、並相繼衍生為:當代不少臺灣宗教學者或宗教界人士,對於正急遽改變中的當代臺灣佛教現狀,曾實際促使彼等在認知上產生不少變革,以及萌生出一定程度的認同。當然,其中也存在著不少完全與本書不同的、所謂「護教性」的相異看法。

但,不論如何?這本書自此後,即成為我從事臺灣佛教史研究與著述出版以來,銷售狀況最佳的一本,並且,在2011年時,成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隸屬下的國立編譯館所核定通過補助中文臺灣研究英譯的唯一本著作。

在此同時,我除了忙於為即將英譯的第二版,增補大量新材料之外,又感於現有的大量新研究成果,已無法納入原第二版的編輯架構中,於是在取得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德文先生的諒解和同意之後,我再進一步拆解原書的編輯架構並納入更新大量的近期研究成果(包括曾以「大光古佛」的筆名所撰寫和曾發表的一些短篇系列文稿),然後也把書名改為較切近實際內容和較能反映目前全書特色所在的《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並交由近百年來出版資歷最深、享譽最久的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根據以上所述原由,因此,我們可以說,本書的此一新版,除了原有內容已大量更新之外,也在事實上儘量保留原書各版所一貫具有的:兼具學術嚴謹性的簡明論述風格;以及曾在原書各版內容中,所一再呈現的:各類鮮活生動和豐富無比的本土佛教社會文化意象。因而,本書在此新版中,我才會將其更名為上述《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的新名稱,就是希望能使其:更具相關資訊的新穎性與實際參考性,並能很快地為當代廣大的讀者所樂於接受。

至於本書會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也是有其「巧遇」的一段背景,值得一提。我是因參與公視由陳信聰先生主持的《有話好說:談清代龍藏經》現場節目,而有幸認識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現任總編輯方鵬程博士,並承蒙他的抬愛和提攜,所以我才會將本書的新文字檔和相關照片,投稿到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部。

之後,在一星期之內,總編輯方鵬程博士本人就透過電子郵件,親自告訴我:我的新書稿,已在編輯會議中被通過,於是立即由改館的葉幗英主編和徐平編輯兩人,開始接手處理後續的相關出版事宜。這就是本書出版的前後經過。

本書的豐富圖片,是由朱其麟先生、自鼐尼、寬謙尼、傳道比丘、華敏慧秘書長和江漢聲君等人的提供,在相關資料方面,是由淨良長老、性廣尼、王見川博士、闞正宗博士、侯坤宏博士、林蓉芝秘書長等人的多方協助,我在此都深致感謝之意,並期待所有讀者們的各種高明指教。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