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稿李朝倉、李靜華、吳曙帆、陳芝鳳、陳香蓉、陳嫦娥、釋印悅

整理釋印悅

 

王本榮教授(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講座教授)

我跟印順導師的淵源其實蠻深厚的,因為他是證嚴上人的師父,也在慈濟住過一段時間,尤其在晚年生病的時候,我是他醫療團隊的成員。他在最後因心包膜積水處於昏迷狀態時,我每天負責幫他檢測腦波。200564日印順導師圓寂那天,我在車上幫忙從慈濟醫院移靈到慈濟大學,想不到匆匆就過了十六年。

印順導師其實是非常隨順眾生的,他的身教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舉辦印順導師研討會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對佛教界的影響無比深遠,特別是對佛學地位的提升。因為佛教在明、清時期已經式微,縱使明朝有許多高僧,但大部分都是儒、佛二教合流的,佛教已經喪失了佛法的基本精神。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他們所推廣的人間佛教就是希望把佛法人間化,可以說是現代佛學之父。我覺得印順導師在實踐人間佛教這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很大,所以舉辦印順導師研討會是很有意義的,我在前幾屆就曾來演講過一次,這回是第二次參與。

 

何日生教授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特聘學者)

一直以來我都有參與這個研討會並發表論文,今年昭慧法師邀請慈濟基金會共同主辦,能夠有這樣第一次合作的機會,特別的感恩。

印順導師是一代佛學巨擘,同時也是證嚴上人的師父,他給上人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印順導師完備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上人則是信受奉行一輩子,就是為了能夠實踐這六個字――把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開闢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再加上國際賑災、社區志工、骨髓移植、推動環保,為八大腳印。

今年研討會「人間佛教與全球化」的議題很好。今天安天木教授(Tomas Abel)講環境,嚴教授論述AI科技,而我則分享經濟,佛教就是要像這樣,往各種不同的領域發展。為什麼呢?過往婆羅門教在佛陀降生前的三四百年,也就是約西元前九世紀,就完備了對天文學、藝術、建築、醫學各方面知識的建構。同樣的,西方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更是受基督宗教的影響很深

佛陀在《阿含經》裡,有很多對於治理經濟藝術的論述,而佛教在漫長兩千多年當中,卻很少這方面的論述,只希望求解脫道。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人間化」,沒有建立一套社會能夠運行的知識體系跟價值體系,只強調解脫道與僧侶的管理,不強調居士的,把入世讓給了儒家。

年輕一代越來越不相信宗教,越來越遠離信仰,追求比較短暫的幸福快樂,社會媒體取代了人跟人的交往,這就是危機。我們今天在台灣開始強調「人間佛教」,站在這個視野上,我認為佛教有很大的契機,這契機有可能稍縱即逝。在台灣,有不少的道場往全球化發展,例如慈濟,希望這不是一個短暫的現象,而是能更長遠地影響整個世界。

但影響世間不是為了佛教的擴張,而是為了人類,因為佛陀強調眾生平等、利他的精神,對當代的人非常有意義。「大愛」,意謂著跟每一個眾生都連結成愛的關係,那就是圓滿,這是要在一切眾生中得一切智慧,養一切慈悲,這是慈濟重要的方法。現在政治衝突嚴重貧富懸殊加劇科技挑戰了人性基本存在的價值,用什麼方式把這幾個對立融合在一起,珍惜彼此,共榮共生,這才是世界文明的福音,這並不只是考慮佛教的興盛,更是以人類文明來設想。

我認為印順學正在全球化,朝更不同的人間面向開展,將來會朝向更多元的議題,例如:佛教對於管理治理、科技的看法,佛教對於教育、慈善、公益的看法,對於藝術的看法;各個專業領域,都是人間佛教在理論與實踐上可以一起思考的面向。

 

謝世民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參加本次會議的因緣,是因為認識昭慧法師很久了,她是我非常敬重的學者和佛教界領袖。在觀念和行動上,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和貢獻甚大,足為我的典範。一個月前她寫信詢問我是否可以出席《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新書發表會,並擔任其中一位與談人,我至感榮幸,也非常好奇辛格教授和昭慧法師會如何處理彼此的分歧、回應可能的挑戰。我珍惜這樣的機會,立即答應。

對於本屆會議的新書發表《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因時間有限,意猶未盡之外,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它不僅有助於我們更瞭解效益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辛格教授的觀點,也讓我們看到昭慧法師對佛教倫理學的精闢闡釋。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掌握兩者之間細緻的同異,並對種種當代倫理問題的問題性有更深的認識。

另外,或許要強調一下,佛教倫理學的核心觀點遠比效益主義複雜,整個傳統蘊藏著豐富的理論資源和詮釋策略,應該可以避開效益主義長久以來受到的批評。

除了會議本身的學術性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後勤準備和支援也非常嚴謹、慎重、周到。只可惜我停留的時間不長,但是收穫很多,這個會議讓我有機會和學界的朋友交換彼此的觀點,瞭解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非常感謝!

如果有類似的會議,我非常樂意再度參與。佛教倫理學和佛教政治哲學,是我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主題。若有機會受邀,我會非常願意來學習新知。

 

戴愛蓮教授Elise Anne DeVido(慈濟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語教學中心主任)

很高興可以參加這次的研討會。我有一本著作台灣的比丘尼法師》,當時曾訪問過昭慧法師、證嚴法師,還有好幾位在台灣的比丘尼法師。我認識昭慧法師好幾年了,她非常友善,而她也知道我研究「佛教中的婦女(Women in Buddhism)」,所以她邀請我參加這次的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人間佛教」,其實有許多不同的詮釋:Humanistic Buddhism, Buddhism for the Human, Realm of the Human Life, Buddhism for the Human。就如同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佛教是「相互依存」的(Buddhism is interdependent for all sentient beings.),這是一種很廣泛的定義。但非常恰好地,在疫情期間昭慧法師選擇以「人間佛教與全球化」為主題,談到「人間佛教」重點在於「人」,印順導師宣揚這樣的觀點是很有意義的。在研討會時Professor Jeffrey提出的觀點:「我們以前的想法是視人為中心,但現在應該要考慮並更重視動物以及地球本身」。就佛教的觀點來說,所有一切都是相關連的,是因緣。

對於下一屆的研討會主題,我覺得「人工智慧與佛教」會是很有意思的議題:機器人是否有佛性。有一些日本佛教徒認為在自然中石頭是具有佛性的,我不確定中國佛教徒是否也認同,或許可以「佛性」作為一種研討題目。我認為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的主題是很感興趣的,我不確定在台灣是否如此,但在美國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慧具有佛性嗎?」到目前為止我們都不知道,畢竟這是個非常深奧的議題。

希望有機會參加下一屆的研討會,現下,環境災害是我們所面對的嚴峻議題。在慈濟,我們一直都有在推廣吃素,如果我們一直吃肉且殺害動物,其實會有些不好的影響,也可能是導致環境災害加劇的原因,譬如:森林火災、洪水等等。因為動物跟人類非常親近,彼此互相關連,就如同疫情是因為有人吃了野生動物。如先前提到的因果關係,如果人類持續的對環境不友善,最後導致悲劇的會是人類自己,我們不斷地侵害動物的領地,他們不斷地失去,在別無選擇的情況,災害就會發生,這是我們要引以為誡的。

 

安天木教授Thomas Abel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我是因為何日生先生的邀請而參加這次的研討會。我在慈濟教人類學,也許是因為這樣的連結而找我來參與。因為人類學是關於人在過去如何適應自然的學問,譬如生活在沙漠、冰天雪地或是熱帶地區等,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人類文化如何適應,很重要的一點是環境的限制是如何影響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比起過去,現在有很大的改變,以前兩國之間不一定有貿易,然而,我們都需要外在環境及資源才能生存,像是能源、原料和各種物質,當我在教導學生過去到現在的人類歷史時,會強調人是如何與環境互動,這些如何連結到人類的行為,過去人類是如何使用資源等,希望幫助他們有更好的洞察。

什麼是文化?文化像是一個很大的清單,或是智囊團,幫助各個時代的子孫解決問題,這是祖先的禮物,並且在千年中不斷演化,這些因應之道,被傳遞形成文化。我對文化如何傳遞很感興趣,就像現在我們在對話就是一種文化傳遞,其他像是研討會、電視、儀式服務(ritual services)或是神話,都充滿不同的溝通路徑,更多時候我們溝通裡有法律為伍,在合法的系統裡,法律是如此強大控制著我們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

我感興趣的是,不同的途徑是如何做溝通,哪種是目前世上最有影響力的?規範、法律等,我們不會特別注意它,因為它就在我們生活中,而且是如此限制著我們的行為。世界上存在著信仰,然而科學在社會中,許多人認為它應該是處在最高權威的位置,帶領我們因應COVID-19及全球氣候變遷。我們現在不斷地互相交流,那些特別有權威、擁有很大發言權的科學領域,並不認為自己與其他科學領域,在某些部分產生衝突,如果我們知道這些原因,可幫助我們更加瞭解目前世界上的問題。

關於全球化的主題,我不具宗教信仰,我不是佛教徒,但這次研討會能接受外來(非佛教)的人,是一件很好的事。以我的經驗,目前世界上許多宗教開始關心環境永續議題,這是很好的事情,因為這些宗教裡擁有許多信眾,可以觸及到更多地區的人們,讓他們瞭解環境的重要性。

 

簡玟玲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我去年是以來賓身分參加,覺得大會氛圍不錯,討論的氣氛也很好;今年因為與悅萱老師是朋友,他邀請我發表論文。對於大會的主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整個社會,人與人間的關係、人與眾生間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需要再調整。這是一個倫理的議題,我們應該反思宗教在倫理議題上能有怎樣的貢獻。今天大家用不同的面向看這個問題,雖然悅萱老師今天的結論有些悲觀,但是我看到慈濟的運作,覺得這是一個希望。我們會遇到挑戰,在挑戰中如何提昇,大家不僅是討論,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推廣這些理念。

我覺得這次大會的主題面向很廣,但仍以印順導師為核心主軸。這次有年輕的學者,有國外的學者,寬廣度比去年大。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活動在社會上能達到什麼效果,不管是這一次的研討會或證嚴法師都是希望對社會能有所貢獻,能夠實現人間佛教或人間淨土。我覺得重要的是將這樣的思維變成心態,心態發展成行動,並透過某些方法評估所達到的效果。

我發表的這篇論文是兩個月前完成的,之後我又重新組織架構過,今天透過討論有些反饋,我想以後我可以將這些反饋與重新組織架構過的再寫成新的論文。其實我還有訪談慈濟志工,也就是訪問的不是學者而是平民老百姓,透過訪談,我覺得這些志工真的是相信他們是菩薩,相信他們可以改變世界。我之所以投入,是因為我感受到人間的一般人如何看待佛法,及佛法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重要的不是佛學而是學佛,他們將佛法的信念落實在生活中,即使七、八十歲都還能夠學習,這些學習對他們是重要的。從這些人當中我看到了希望,我覺得自己也應該跟他們學習。

對這次研討會的心得是,要辦19屆非常的不容易,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有學者專家參加後還期待再參加,並能夠拉拔年輕人加入,這是非常好的傳承。我參加過很多研討會,覺得這樣的研討會實質意義很大,大家也非常認同這樣的議題。最大的感受是它如果可以在社會上落實,這是導師想要做的。修行不能獨自,要靠眾緣和合,透過這樣的活動,每次不同團體互相合作、支援、彼此瞭解,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形成善的循環。

 

陳維教授Wei Chen(泰國格樂大學國際學院藝術系助理教授)

這次來參加研討會是因為昭慧法師和陳悅萱老師的邀請,其實好幾年前我有來這邊發表過。關於本屆主題「人間佛教與全球化」,我覺得最近好像很常聽到,這是非常廣泛、大方向的主題。因為我是研究生態學,所以人間佛教這樣的主題是比較熟悉的。全球化的議題我覺得有很多面向可以探究,譬如我感覺到台灣還是比較接近東西方的文化,可是我到泰國之後,我就發現南方也有自己的文化。大家常聽到的是左派和右派,全球化或去全球化,但是其實有第三種選擇,一種中道的感覺。而且我覺得最近這幾年對立太嚴重,透過全球化的正反與超越的面向這樣的主題,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讓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去討論,然後透過佛法切入。

對於明年主題的想法,我覺得有一些主題內容是有子題的。我到泰國後,我就覺得泰國文創做的很好,但它的文創主要是跟金融海嘯的背景有關,而非單純的文化因素,那個時候國際炒家釋放假消息,讓泰國首當其衝,泰銖整個暴跌,他們才覺得不可以什麼都靠外國,要保護好自己的經濟和產業,所以泰國才運用自己的幽默跟創意。我發現,原來有一些你感覺不相關的主題,其實是可以連接的,所以我覺得,說不定有一些議題的子題可以變成不同面向的議題。

我在泰國學習到很多,對於他們的民族性覺得很神奇。大家覺得「創意」應該是很自由的,但是後來我研究泰國文創,我發現他們還是有蠻多限制的,譬如他們的廣告和電影都不可以露點,也不可以抽煙,也不可以批評泰國皇室。這其實跟中國國情很像,但他們還是可以發揮創意,所以你會反思:創意的源頭,也許除了自由,還有更多需深入探討的因素。

同時我也發現,沒錯,泰國政府是鼓勵文創,但政府的補助還是給泰國傳統文化比較多,現代跟創意的比例沒有那麼多,所以我覺得台灣一直在說要做文創,但好像就把傳統給丟掉了,我覺得這是台灣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很謝謝有這樣的研討會,讓我們都有反思的機會。

 

葉玉賢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之前參加過第15屆弘誓學院舉辦的研討會,這次剛好有機緣看到全球化的議題,這次疫情印尼相對較嚴重,而人們對印尼疾病、醫療觀點有些誤解,希望透過演講,分享、研究、並瞭解印尼對此疫情的態度,研究內容也希望人們對佛教作延伸研究,尤其是對東南亞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的建樹及教育的課程等方面的議題。

印尼醫療的方法大多以薑黃等傳統做保健,而報導說印尼不重視保護、篩檢,其實並非如此,很多人把醫療與傳統法區隔得很清楚而誤解了印尼的保健功效。印尼是所有東南亞國家把宗教教育當作是正式課程,需要考試,有課本的,這部分可以從教育的方式理解他們是如何告訴印尼的佛教徒及學生如何面對疫情、面對苦難及自然災害。

之前研討會有討論過有關性別的議題,很遺憾無法參加,希望下次有機會能以佛教觀點研究、參加類似相關議題。

 

郭鎧銘教授(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這次林建德所長告知我這個訊息,就投稿試試看,很幸運獲得大會的許可來參加。這次大會的主題很不錯,可以跟時代脈動結合。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佛法很能夠回應時代的需求,在印順導師人間佛教大方向底下,可以看出已經傳承兩千五百多年的佛法,在回應時代的挑戰或疑問的時候能夠做出很適切的回應,幫助眾生順向勝義、解脫,它是不退流行的。

我這次發表的題目與道安法師、印順導師有關,這是因為道安法師生處戰亂時代,在紛亂中,他始終沒有忘記佛教的使命,只要有空檔,稍微安定,他就講經說法,作育僧才,其實導師也是這樣子。雖然兩位差了一千六百多年,他們的想法跟行儀上有類似的地方,他們對於佛法的關注和看法上有蠻多雷同的。在中國,道安法師的出現,佛教開展出一個新的格局;印順導師的出現,也將佛教帶出另外一個局面。兩位大師之間的同異,可以做更深入的挖掘、研究。

 

丹增南卓格西法光佛教研究所講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

我的動機就是希望佛教的信徒能清楚地瞭解皈依的對象,因為我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說他皈依了某某老師或法師,這樣的認知或說法不是很正確,真正皈依的對象只有「三寶」!藏傳佛教多加一個皈依上師,是因為密續的關係,在密續中上師非常重要,因為凡夫很難遇到現身的佛與菩薩,在你最需要協助的時候,只有現凡夫相的上師可以引導你,所以上師很重要。

而上師與三寶中的「僧寶」又不一樣。真正的僧寶一定要「見道」,上師不等於僧寶,可以說這是三句或四句的差別〔按:四句指的是「是甲又是乙」、「是甲而非乙」、「非甲而是乙」、「非甲又非乙」〕,所以上師與僧寶會有交集的關係。要把有關這些正確認知皈依的理念,運用及實現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接受皈依之後、才能夠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因為皈依是一切戒的最基本所依,這就是皈依的重要性。

關於這次的會議,我沒有其他要建議的,因為這邊準備的都蠻充分的。下次如果還有這類型的研討會,我建議主題可以朝向「中西交流」,我的意思是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量子學和佛教的關聯,量子學是科學家所認同的,如果佛教要更加發揚,就要借助科學家量子學的實證,也就是說,要讓佛法是可以被證明出來的,這樣才能夠被更多人所相信,畢竟科學是近百年來西方國家所依賴的知識背景,所以往後的主題可以放在佛法如何跟科學結合。因為如果不用量子或數據來證明,「佛法的存在」在西方國家的心裡也許只是一種幻想或迷信而已,佛法所講的真理是不是真實存在,西方人需要的是數字會說話的實證,佛法必須與可證性的科學結合,才能利益更多人。

像現在西方人喜歡講的靈性議題,其實在佛法裡面早就提過了。如何讓更多人知道靈性與佛法裡所講的有關意識的內容,不僅互相有關聯,而且佛法裡講得更詳細、明瞭,這些是我們往後必須努力的方向。

 

平措喇嘛(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2018年我曾到漢藏教理院參訪,從漢藏教理院到廈門,到香港,再到台灣,覺得印順法師能夠在非常艱難的時期持續學習相當不容易,我實際的走過印順法師去過的普陀山、廈門,一路過程不容易,不像書中寫得輕鬆。印順法師在他待過的地方寫過這麼多的著作、有過這麼多的學習,有很深的佛學領悟,這讓我很訝異,從這一點去看他的相關著作,才發現他的學習心路歷程比我們想像中的深刻。

礙於論文10,00015,000的字數,實在無法將印順法師的精神表現的更多。這次的研討會與我之前參加的相比已經實屬大型研討會了,而且有國外學者共同參與、分享,實屬不易。

 

德晟法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緣由是因為和慈大宗研所的德劭法師搭檔,我們一起研究宇宙大覺者的議題;因為我現在在慈濟擔任博士後研究,林建德老師就找我一起研究這個主題。我們一同整理資料並發展論述,也剛好藉這個機會試圖澄清、提出與外界對於宇宙大覺者不同的看法。

外界認為慈濟是別出心裁製作宇宙大覺者的造像,這其實是有根據的,所以我們想透過這次的發表,讓更多的人能瞭解原委。佛教一開始是無造像的時代,然後是象徵式佛的腳印、法輪等,更之後才有佛像的產生。每個朝代背景,產生的塑像都不同,一直到當代人間佛教的開展,這當中要去思考為何是這樣呈現?到底是創新,還是轉化而成?證嚴法師實際上是以轉化的方式,轉化大家對傳統佛像塑像的觀感,回到最接近佛陀的時代,並結合慈濟的精神。慈濟投入海內外慈善志業,參與者不一定會有宗教信仰,或是可能來自不同的宗教,所以宇宙大覺者的形象,是有淡化宗教形象的意義,在不傳教的情形下,讓參與者將佛陀慈悲心內化於生命中。除了淨化人心,另一方面,也是讓大眾瞭解造這個像不是要讓人來膜拜的,而是讓大家體會佛在人間的精神。

今天研討會發現,幾位學者對印順導師的研究是以「比較對照」的方式呈現,我覺得這當中有趣的是讓人看到不同角度的比較,比如道安法師和印順導師都是在戰亂中持續著講學的法師,這點就刺激了我有新的想法。當然侯坤宏教授是史學家,他提出對照須有依據、有脈絡、有更說服之處,這確實是很重要的提醒。

在疫情稍微緩和下,很開心有這樣的實體研討會,大家具足因緣面對面討論全球相關議題,尤其是還在疫情當中,也讓人省思帶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我們要珍惜這樣的相聚,也把握機會學習不同學者提出的觀點,不論是身心上、法義上、全球與疫情議題上的討論,都是很有意義的。最後也感謝主辦單位提供很舒適的住宿環境、美味的佳餚、貼心的服務,謝謝為研討會付出的每一個人,謝謝玄奘與弘誓團隊。

 

德劭法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生)

這次大會的主題注重全球暖化,這是應當注意的,災難頻傳就是要大家意識覺醒。有教授分享他對時事趨勢的看法,也分享環保的理念,他希望慈濟能夠推動全球素食App,目前慈濟科技大學有跟花蓮餐廳商家合作的App,只要老師、同學想要吃哪一間素食餐廳,就直接點餐,然後他們就會送過來,這樣讓大家可以因為吃到不同口味的蔬食,而對素食比較容易接受。

現在氣候暖化,證嚴上人感受到疫情嚴重,氣候、瘟疫帶給人類的災害,整個地球已經被破壞了,所以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眾生受苦難,證嚴上人因此呼籲大家能守口業,愛護動物,減少殺生,最好能夠茹素。

 

張孟桃老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博士生、丹田繪作室繪本作家、玄奘大學兼任講師)

這一次研討會的主題是「人間佛教與全球化」,約從五月開始,台灣的疫情就變嚴峻了,大家都改成線上會談、遠端上班等,那時候就思考自己可以做點什麼。因為我研究兒童繪本,疫情對兒童是有影響的,所以就想針對這個議題做一個研究,因此發表了〈從疫情論繪本對兒童悲傷輔導的效用〉。

這次的研討會好精采,有好多教授們發表新書,看到新書的時候真的是超感動。尤其今天第一場昭慧法師跟辛格教授的對話,兩邊心靈對話的交談,讓我覺得十分衝擊,也很有感覺,因為他們兩個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也不一樣(辛格教授無宗教信仰),但他們很理性地對話,瞭解彼此的想法,相互交流,這讓我很感動。今天才拿到書,回去要好好讀一讀。

我這一兩年開始對佛教比較有興趣,明年我還是想再參加,然後再多聽一點有關於佛學思想這方面的專題研究。今天有幾位教授討論的議題像是慈悲心、利他,還有「善經濟」,都是以佛學為核心,我覺得二十分鐘好少,真是意猶未盡,希望未來可以再多舉辦,甚至是可以變成一個專題演講。

 

陳芷蘋居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研究生)

參加研討會的動機是想磨練自己,不論是否有投稿,研討會是很快打開眼界的方式,短短一兩天的時間就有各種不同的主題,也能在短短20分鐘內,快速聽到老師們研究成果的精要。雖然不是每個主題都聽得懂,但就是多少涉獵些。

今天是第二次參加研討會,這篇大概準備了一個多月,雖然還是緊張,但總是比上回好很多。十分感謝主辦單位,從大會手冊、活動場地,以及各種細節的安排,都可以感受得到他們的用心。這次研討會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昭慧法師與辛格教授的《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新書發表會,內容有許多倫理議題的討論,因於文化背景跟想法觀點的不同,兩人對話之中有許多的激盪,即使觀點不全然相同,但這樣理性、開放的交流,還是讓人很欣賞,也嚮往。

另外,第二天王本榮教授新書《腸樂我素素無量心》的發表中,談到素食運動的困難,時下各種飲食文化的誘惑,其實是人類很難透過理性招架的致命組合,這跟多巴胺在人體中帶動強化的生存機制有關,多巴胺刺激過多,便可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主宰或綁架我們的行為。因此,他認為要克制這種本能的欲望,還是必須靠「教化」的力量,想法與觀念的轉化,可重塑我們的神經網路,進而改變大腦的結構,形成新的生物變化與心理現實。我於是想,一方面不該給人性過多的呵責,人畢竟也是一種為生存的動物;但另一方面,人或許也是萬物之中,唯一可教化、可透過心靈力量來改變物質結構的物種。

若問個人對研討會的建議,可以像這回一樣,辦與時代議題關聯的倫理議題,讓導師的思想能與時俱進,再做開展跟延伸。以學生的立場,研討會是十分珍貴、難得的學習機會,若有機緣、時間,我都十分樂意參與。

 

鄭秀美研究生(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大三時參加科技部的大專院校的論文計畫,沒想到悅萱老師願意給我這個舞臺,才有參加這次青年論壇發表的機緣。我先生是客家文化世家,就是客家山歌戲曲世家,內容雖然不是宗教,但客家文化也是我國很重要的文化之一,卻很少人寫這方面的研究。老實說,多了一個舞臺可以間接協助我夫家來弘揚客家文化,我也覺得有意外之喜。

另一個意外的驚喜,是我這樣的年紀可以參加青年論壇。剛開始我看到發表者都是年輕人時,心裡真的很有壓力,老實說我一開始非常沒有自信,這次的體驗,激發我對發表論文的信心,也會開始鼓勵同學參與發表,碩士班兩年很快就會過去,要把握機會多多歷練、超越自我。

我是玄奘大學學生,這兩天我擔任學術會議志工,在報到處協助來賓,看到形形色色的參與者,面對上臺發表的恐懼和不安,也慢慢鬆開來變得自在。尤其昨天我去聆聽青年場次的發表,一面觀摩發表者風采,記取一些注意事項。雖然我是下午才要發表(按:受訪者是當日早上七點抵達會場協助報到,受訪時間是七點半),但我已經開始產生期待。

這篇論文的指導教授是昭慧法師,提計畫階段則是悅老師協助我的,這兩位都是我的恩師,尤其是悅老師還一直鼓勵給予我信心,安撫我忐忑的心情。文化和信仰一樣是一直都在持續的,未來我也會繼續延伸客家這樣的主題,比方說信仰的系統,藉此書頁一隅深深感謝青年論壇帶給我的改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