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聆聽性廣法師演講有感

王大裕(成功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生)

「禪」到底是什麼?對於「禪」是否充滿著好奇感與神秘感?在世俗擾攘下,如何透過「禪」達到身心的安頓自適?

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特別邀請佛教弘誓學院院長性廣法師,4181830分至本校演講「禪學與禪修」。性廣法師不僅是佛教弘誓學院的創辦人暨院長,教學期間更榮獲東吳大學「績優教師」與玄奘大學「傑出校友獎」,著有宗教學、禪學相關著作四本,論文十餘篇,於佛法的鑽研高深,在海內外華人佛教界甚受重視。

「禪」又稱為「禪那」,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思」。性廣法師一開始就將「禪」歸納為三個定義:第一、專注的心念──止、定;第二、觀察的智慧──慧、觀;第三、生命的境界。由於「生命境界」是止觀修行的成果,運用於平常日用之中,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個人主觀、私秘的經驗,往往讓人覺得高遠玄妙,神秘莫測。所以談禪學,可以從前兩個意義談起;講禪修,則要重視定力與觀智的實踐,以免墮入癡人說夢,妄議聖境的過失。

在原始與部派佛教中,「止」與「觀」之間的關係是:「依定發慧」,也就是修習「四禪八定」,在澄心靜定的基礎上來開發慧觀。大乘佛法則因為重視入世利生的菩薩道,故不入深禪定,而以深徹智覺與利益眾生的「三昧法門」為主。其中的「三昧」就是禪定,此中表達了在禪定基礎上的入世利生智慧;故云:「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當然,大乘佛教修行法門的開展是多面的,此中亦傳出以信願行為主的「念佛三昧」;又如中期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受當時印度修行文化之影響,強調身心合一的「瑜伽行」,故較少沿用定慧二學的稱呼;又如中國的禪宗,雖以「禪」為名,但這是不重禪定而專求慧悟的宗派。但無論如何,定與慧,是修行解脫道與菩薩道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品。

性廣法師談笑風生,運用了許多日常生活的例子,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藉由禪修,以遠離人世間的種種無明煩惱。又以現代科技為例,指出人類的發明,往往仿照人體的功能,如錄影機的鏡頭彷彿眼睛,收音器有如耳朵,而記憶卡有如我們心識中的記憶的功能。試問你能否記得前一天的這個時刻,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甚至能否記得去年的這一天你身處何地?作過哪些事?說過哪些話?………?

禪修能幫助我們尋找過往的記憶,觀照三世流轉的因果律,以悟入「如是因,如是果」的理則。若你對現世感到滿足,就遵循前世所種下的善緣,繼續耕耘,方能感召來世的善果;若你對現世感到不如意,就察看前世種下了甚麼惡因,以此而心生警惕,並改正不善的行為,避免繼續墮落沉淪。

一般人皆抱持「貪生怕死,喜聚悲離」的心態,若能體會萬法無常,生、滅乃是一體兩面,如同手心與手背;不能只看到手心(生與聚)而忽略了手背(死與散)。若能體悟「即生即滅」的無常之理,便得解脫自在之境界。

法師舉例,色身的滅盡,乃至於輪迴,就如同換新電腦(新色身)一樣,電腦須經由驅動程式將過去儲存的記憶顯示出來,而禪修就像是開啟驅動程式,幫助你找回過往的記憶。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而「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萬法皆「無常」、「無自性」,故云為「空」。當我們能體悟此一道理時,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

性廣法師並親自帶領同學實地禪修,透過法師一步一步地引導,眼睛閉起,全身放鬆後,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可專注於「人中」的範圍,也就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部位;當我們的心能夠漸漸地安靜下來時,可以覺察到自己的呼吸。

修習禪定可以使您變得祥和、清淨,紓緩壓力,並對生活有更豐富、深刻的體察,能有效地將負面情緒排除,使你往正面的、積極的方向思考,不會因無明煩惱而遮蔽了我純淨的內心。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重擔與煩憂,能浮生偷閒,萬緣放下,這時間真有如電光石火般,短暫而珍貴。在短短三小時的活動中,專精禪法、擅長譬喻、樂說無礙的性廣法師帶給台下同學們嶄新的體會──學習正確的禪修知見,培養出「專注的心」、「覺察的心」與「快樂的心」。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