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禮懺後談「念佛法門」

——昭慧法師己亥新春開示錄

吳曙帆

 

臉書留言錄(之六六八)

108.3.2

 

巧合之下,聆聽念佛法門

年後請假一天和朋友爬象山去,和她說了些學佛的經過——自己以禪修為主,偏向從思維法義、研讀經典來學佛,不同於多數純念佛的方式。朋友一臉不懂地看著我,問我為什麼不常念佛,那樣還算是「學佛」嗎?雖然不懷疑這是學佛,但也有些心虛,覺得是該了解一下念佛法門,畢竟這也是台灣多數人的修行方式。

  非常湊巧的,在本週末(108.2.17)參加弘誓學院新年後的第一個共修——禮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禮懺畢,昭慧法師為大眾開示,所講述的,正是「念佛法門」。聽到在學院做了三十幾年的志工說,這是她第一次聽法師特別講述「念佛法門」,非常難得,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雖然當時有靠記憶寫下筆記,但感謝師姐提供錄音檔,於是做了更詳細的記錄,來與讀友分享。

  念佛被視作是在禪修之後才興起的法門,然而以禪修為主的南傳佛教,自稱更接近原始佛教,卻也有除了依四念處(註1)入一乘道之外的「佛隨念」法門,只是比八十八佛更短,默念(或吟唱)佛的十種功德名號,一邊讚佛,同時意念佛功德如下:「彼如來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佛隨念」不僅是念佛名號,更是隨名入觀,憶念世尊的種種殊勝功德,幫助我們心念繫於佛陀之上,依此而生大歡喜,身心輕安,現光明相。

 

  各德號的內容如下:

  1.如來(梵 tathāgata),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2.應供(梵 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3.正遍知(梵 samyak-sajbuddha),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4.明行足(梵 vidyā-carana-sajpanna),指佛陀具足三明與十五種行。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十五種行是戒律儀、防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覺悟瑜伽、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禪。

  5.善逝(梵 sugata),「善」是「好」義,「逝」是「去」義。「善逝」指佛陀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6.世間解(梵 loka-vid),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了知世間生滅與寂滅之道。

  7.無上士(梵 anuttara),諸法中涅槃無上;一切眾生中,佛陀無上。

  8.調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9.天人師(梵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教誨天人,示導眾生,令彼等解脫煩惱。

  10.佛(梵 buddha),佛為「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故名為佛。

  11.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

 

念佛法門的功效

  早在《阿含經》裡,佛陀已教弟子念佛。這是「六念門」之一,六念,指將念頭安放於六處:佛、法、僧、施、戒、天,以增強光明與希望,對治內心的徬徨、恐懼或沮喪之情。

  佛陀是大醫王,眾生有什麼病,即投什麼藥,眾生對肉身的執著比對心念的執取還來得強烈,卻必須要面對它不斷崩解、終歸敗壞的事實,佛陀教導眾生觀照實相,從諸法共相——無常相、無我相、寂滅相——的體證中解脫,因此佛陀開示「四念處」以為「一乘道」,表明唯此一途,可達涅槃。

  「恐懼」可以說是生命最大的敵人,雖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可以讓人「無有恐怖」,可這個境界不是隨便就可以得到,憶念佛陀就是很好的方便法門。就拿遇到異界眾生的「鬼」來說,憶念佛陀或菩薩時,心中會產生大光明力,這就宛如借光(借佛之光),所有魑魅魍魎見到光明,都避之唯恐不及。

  法師以2000年農曆新年期間搭計程車時,司機的故事為例,司機問法師「是否相信有鬼」,法師回答說:「世間有鬼,可以慈憫、護念他們,但鬼神並非皈依處。」司機說:他在前幾天年假期間,帶家人南下中部旅遊,夜宿旅社時,遇到黑影壓身,他驚悚之餘,連忙不斷稱念「阿彌陀佛」,黑影立即往上浮離,過一陣子睡意方濃,停止念佛,黑影又壓了下來,再度念「阿彌陀佛」,黑影又再往上浮離。這樣反復幾次之後,司機決定退房,一家人睡在車上。這個例子,說明了憶念佛陀的強大效用。

 

稱名唸佛的方便處

  有人質疑:念佛真的可以入定嗎?這要從「念佛三昧」說起。

  古德將念佛方法依序列為「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其實,觀像是觀想的前奏,所以第二、三種可併為一種。實相念佛是念佛的終極目標,而非另一種方法,所以大乘念佛法門的念佛方法,主要就是兩類: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

  稱名念佛的好處是,「南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聲音對心靈的穿透力與轉換力非常強大。比起一幅畫,一首歌對心靈更容易產生強大力量。如果歌音悅耳,你可以感覺渾身細胞都跟著聲波震動了起來。今天我們禮八十八佛,在唱誦、稱念的同步還禮拜佛陀,這會產生一種強大的感動力,讓人的身心獲得某種程度的療癒。這是稱名念佛最基本的好處。

 向上一著,稱名念佛當然也可以達至實相念佛。在反覆稱名的過程中,將所緣境單純化為一尊佛號,鎖定了所緣境,培養強大的專注力。假設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那就如同數息從一到八,至多八念。心專注於這六字,同時借助聲音(重覆的旋律)來鎖定念頭,所謂「一心不亂」,即是念佛三昧成就的初步特徵。

  稱名念佛,也可漸漸加深定、慧二力,達到《楞嚴經》所說「能所雙亡,入流亡所」(註2)的境界,這樣就能依聲塵為方便而入於聖境。也就是說,透過聲塵而專注其心,培養三昧力,從三昧力的強大觀照中,體會聲塵的虛幻不實,聲塵的剎那生滅,是「無常」相。體會到念佛的因緣和合,是「無我」相,體會到念佛聲塵的剎那即滅,滅滅不已,是「寂滅」相。中國淨土宗多朝這個方向稱名念佛。

 

觀像、觀想到實相念佛的原理

  第二種是由觀像而觀想的念佛法門,興盛於藏傳佛教,中國東晉廬山慧遠結白蓮社念佛,就是觀想念佛,而不是稱名念佛。這是透過佛陀相好的色塵,而非佛陀德號的聲塵為所緣境。這必須先行觀像,如敦煌洞窟佛像,或佛陀的壁畫像、雕塑像。修行人依一尊佛像而作觀想。首先,要把這尊佛像觀看得清清楚楚,必須在閉上眼睛後,心裡依然能將佛像清晰呈現出來。起先只能憶念粗略的輪廓,接著持續進行「由觀像而觀想」的練習。最後必須連佛像的細部內容,包括皮膚、服飾、衣服的皺折,都觀想得非常清楚,如是專注其心,乃至成就念佛三昧,這時佛像即能在心版上湧現在前,是為定中影像。

  以「般舟三昧」(梵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mādhi)為例,在一個特定期間(七日至九十日)內,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見諸佛。這段期間,常行、常立,不坐不臥,步步、念念,唯在阿彌陀佛。般舟三昧成就之時,「十方諸佛悉現在前」。這時應作如是觀,佛未從西方淨土而來,我未往西方淨土中去,此時現前的佛是什麼?原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尊佛像或十方諸佛影像,其實都是自己的定心呈現。這裡帶入了「唯心」的概念,但注意不能停留在此,否則容易產生「佛慢」。有些狂妄的人,認為「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最後變成了宗教瘋子,因此印順導師會說,這是一條「美麗而險惡的歧途」,一不小心就滑到谷底。如實正觀而導入「實相念佛」的要領,就從這裡再向上一著而作反思:雖說是唯心所現,但是我的心過去沒呈現,下座後若不繼續念佛,也未必能持續呈現,只能當前而現,可見它是因緣生法,這是依於篤修念佛法門的精進力、經典的提示、良師的教導,善心人士的護持,以及良好而無干擾的環境,共同成就的念佛三昧,因此「因緣所生,其性本空」,不著一相,能所雙忘,證得實相念佛而能預入聖流。

 

稱名唸佛往生無懼

  法師以去年八月圓寂的知光老法師作為例子。老師公長期精進,虔誠唸佛,曾在稱名唸佛中,見到佛像放大光明,也曾於夕陽中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景象,這是因為她信、願、行具足,其心嚮往西方淨土,發願將來要往生淨土,遂與古往今來的念佛者,形成心波的共振,開拓了一條往生後向上提昇的康莊大道。就達至「實相念佛」的標準來看,她還並未達標,但因心性淳厚,信念具足,到後來生命遇到危險時刻,都能看到菩薩現前,因此產生喜悅,不會有面對死亡的恐懼,因為她已確知自己的「下一站」要到哪裡。所以念佛法門讓我們面對死亡、危險,或是面對未知而恐懼時,可以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

  回到「八十八佛」懺本以觀,除了前面的如來十號,是隨佛功德而作憶念,後面的長行內容,主要是罪障懺悔與善根迴向,最後發願成就無上正覺,其次第及目的性很清楚。特別是懺悔,懺悔不是在佛前說對不起就了結的,必須要向當事人懺悔,因為,即便你的心結已經打開了,但萬一對方心裡過不去,業力還是會將彼此揪在一起,怨結還是無法解開。然而為何又開展出向佛懺悔的法門呢?原來,我們都有煩惱與業報,因此需要以斷盡煩惱而圓滿功德的佛陀作為學習典範,向佛陀表述自己真誠懺悔的誠意,讓生命畢故革新,袪惡向善。

 

迴向是要利益眾生

  至於迴向,要迴向什麼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迴向的目的,要讓自己的點滴功德「迴自向他」,並且迴向無上佛菩提。

  接著後段的偈頌,出自〈普賢行願品〉。由此可看出大乘佛教所開展的念佛法門之完整圖像。這段偈頌可以與課誦時的「十大願王」逐一加以對照。(編按:法師於此簡潔地將〈普賢行願品〉偈頌與「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作了逐一對照,茲略。)

  大乘念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法門,是依自己的信願之力,向佛「借光」以點燃心光的殊勝法門。在新春此時,迎向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在三寶的護佑中,充滿喜樂、光明的力量,以有用之身弘法利生,報答佛恩。

  經過這次的法談,很高興對念佛法門有正確的知見。在台灣,多數修行人還是以淨土法門的稱名念佛居多,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感到灰心、憂慮、恐懼,這時憶念美好、光明的人事,並不能完全說是鴕鳥心態,有其立即的必要性,讓自己走出黑暗窟窿,才有更多朝目標前進的正能量。


[1]四念處的要義為如實正觀,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2]「入流」是將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置於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亡所」就是消融了客觀環境(如聲音)。「入流亡所」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大正藏》第十九冊,頁一二八中)這是觀音菩薩的自證境界;是入所修法門之流,由能所合一而進入能所雙泯的解脫境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