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台灣本土宗教百年回顧與前瞻──藍吉富、李豐楙教授專題演講摘要

釋紹和摘錄


■ 專題演講之一:「新漢傳佛教」的形成──建國百年台灣佛教的回顧與展望

   藍吉富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佛教的主體來自中國大陸的漢傳佛教,但經過近百年來曲折的歷史發展,台灣漢傳佛教的文化性格,與舊有的漢傳佛教已經有顯著的不同,對於近二十多年來所形成的佛教,稱之為「新漢傳佛教」。本文用「新漢傳佛教的形成」為題,目的就是要陳述:台灣佛教在百年來,從舊有漢傳佛教,發展成新形態的過程。
        自日治初期迄今,台灣先後有閩南佛教、齋教、日本佛教、江浙佛教傳入,由於各系佛教的文化內容不盡相同,因此台灣佛教文化的主體性也迭受衝擊。這些亦即是新漢傳佛教的形成背景,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分析台灣漢傳佛教的處境與所受之衝擊:國民政府遷台以前的大陸佛教、日治時期的台灣佛教、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佛教。
        從解嚴迄今的短短二十幾年,佛教發展擁有極大的自由空間,配合台灣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之成就,國民知識水準之提高,終於形成了當今的發展盛況與獨特的佛教文化性格。此盛況可以「百花齊放」來形容,其內涵包括了台灣內部人才輩出,形成了影響力最大的四個弘法團體,及不少具活力的地方性寺院,此外,世界各大系如藏傳、南傳與日本佛教,也都在解嚴後大量進入台灣。
        新漢傳佛教的這種文化性格,包含有入世性、國際性、多元傳承、女性領導人崛起、教內男女平權的呼聲高漲、新宗義與新宗派的出現等內容,彰顯當今台灣漢傳佛教與舊有漢傳佛教的顯著差異,這也是本文提出「新漢傳佛教」一詞的主要因緣。
        百年來台灣佛教的蛻變過程及進展過程:在二戰以前,就像毛蟲緩慢而踟躕不前;在二戰之後,則逐漸發展;解嚴之後,毛蟲乃蛻變成蝴蝶,振翅高飛。新漢傳佛教的形成相當快速,只要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許可,人的願力與實踐力很容易爆發開來。
        當前台灣的佛教盛況正在持續發展中,讓人隱憂的是四大山頭的領導接班人、及後續發展問題。另外中生代領導人的不斷崛起,應可樂觀其成,如昭慧、性廣二法師領導的弘誓學院、悟因法師領導的香光尼僧團等,其未來之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由「新漢傳佛教」的七項特質,也隱約烘托出台灣佛教未來發展的景況,尤其入世性、國際性、多元性、時代性(如「男女平權」思想)等,應是未來任何教團發展時必須掌握的方向。台灣新漢傳佛教的文化體質是健康的,可預見未來漢傳佛教前景的光明。

■ 專題演講之二:道教與民間信仰的交流:道士與禮生的境意識及其實踐

   李豐楙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

       在台灣的本土宗教研究中,以往人類學與歷史學被認為研究成果最多,而宗教學門成立之後,道教的相關課程及其研究人力都增加,成為本土宗教的代表之一。但實際調查民間的宗教活動,在地方社會的宗教組織經常複合多種儀式專家,有禮生、道士、法師等,各自根據其教義、傳統進行其儀式,也各有其儀式空間,這種競爭與合作關係主要是因其認同同一宇宙觀。
       從宗教神學宇宙觀來觀察漢人宗教研究,就是地方神祇的祭祀、保護社區問題,人類學界反覆檢討作為成果的「祭祀圈」理論,即是關涉地方神祇的轄境問題。若進而探討在使用這一術語之前,民間社會到底如何表現同一概念?這就涉及「境意識」的反覆使用,從「境」字所複合的宗教用語多與祭祀範圍有關。其實用以界定「境」的區域大小問題,人類學者所習慣使用的是「祭祀圈」,而歷史學、地理學則關注空間形式與自然、人文的關係,特別關注空間的還有建築學,都會各自選擇最能表現空間感的信仰形式。所以村廟村神的祭祀活動可作為體現於信仰的境觀,除了可從祭祀圈界定祭祀的範圍,還可配合安五營的五營信仰,並關注官祀體制密切關聯的城隍、土地。
      道教與民間信仰之所以形成交集,就在於運用法術、儀式維續人所宜居的安全空間。傳統喪葬禮俗的研究一直是中文、歷史學門的禮學領域,並不涉及宗教的定義問題,從葬俗理解境的內/外,依生/死避忌而葬地選擇的地方都在郊外(俗稱「出山」),就可知在空間上表明死生異路的內/外,所以葬地的調查研究也是空間區隔的課題。祭拜時向內拜神明、神主牌,在門口拜孤魂、在屋簷下拜地基主;而凶神惡煞則是送到外方,此根本於終極關懷的文化結構,就是非正常死亡而非正常處理者,或是雖正常死亡而非正常處理者。根據「常與非常」的原理,常即為正常的、有秩序的生活空間,需要借由非常時間、空間作儀式性解除,才能維持常態空間的安全、安定,這就是漢人社會與漢人宗教所形成的文化認同。
       劉子健以傳統學術的訓練,從禮教定位儒家為「儒教」,視之為具有「複合」三教的學術定位,在中國的宗教信仰體系中想予以合理的定位。其實通盤檢討楊慶堃的類別後,在此從組織型分析地方組織、宗教組織中的頭人與禮祝之儒,就可提醒從擴散性理解「祖先崇拜」乃至喪祭禮俗,乃是百年來,特別是五、六十年來的誤解。從傳統社會裡形成上九流與下九流的刻板印象,可以確定儀式專家的登場:禮生、道士、法師,都可在儀式程序的「空間佔有」與「時間流程」中重新理解其歷史定位。
       道教在民間信仰方面仍需借力於先前累積的人才,而儒家的禮教、禮祝之儒則仍限於中文、歷史及部分的哲學學門,並不曾進入宗教學的學術體系內。在儒學的研究分類中常有哲學性、政治性再加上通俗性三種儒學,最後一類大概是用於容納禮祝之儒吧!
       經由兩個關鍵觀念:常與非常、多元複合,從大歷史觀察台灣的本土宗教研究,期望將來在「宗教理論」與「比較宗教」的引介中,能夠補入這一不可或缺的「地方知識」。雖於未來的百年之夢,華人世界裡仍充滿變數,卻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自勉與自勵。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