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組組員:

宗照法師、繼旻法師、毛美惠、李玟慧、沈肇盛、許玉頭、許翠芳、陳秀美、陳盈方、黃芳進、黃顯湞、溫彬僖、劉叔珍、薛雪娥、林少雯、彭洪楷、謝馨誼、伍麗滿、呂姝貞

    本次研討會的舉辦意義殊勝,與會來賓眾多,為此,採訪小組特別隨機採訪與會來賓,並將內容整理刊登,以分享大眾。由於採訪成員大部分是第一次充當小記者,在經驗、實務與時間的掌握上稍嫌不足,不免錯失許多寶貴機會,致有遺珠之憾。在此,我們感謝受訪來賓於會議期間撥空接受採訪,使採訪內容呈現多元面向的觀點,共同激盪出豐富的思考空間。

         為方便受訪者,採訪小組預擬了訪問的參考內容如下:

一、參加本屆研討會的動機

        請問您為何想要參加此次會議?

二、對舉辦本屆會議各場次的看法

      (一)本次主題:印順學之研究與推廣

      1.新書發表會        2.專題演講        3.研習會        4.碩士論文研討會   5.「師門參學與弘法生涯」座談會:印順導師思想之研習與弘傳、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

  (二)相關議題:

    1. 印順學之研究。

    請問您對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有什麼看法?

    2. 印順學之推廣。

    請問您對推廣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有什麼看法?

    3. 人間佛教的回顧。

    請問您對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有什麼看法?

    4. 人間佛教的前瞻。

    請問您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三、其他

  1.請談一談您對「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持續辦理的期望?

        2.其他心得及建議。

與會來賓迴響

(訪談者及其內容,分法師與居士兩部分,並依法號、姓氏筆畫排序)

一、 法師(依法號筆畫順序排列)

如戒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

        我閱讀印順長老著作的第一本書是《成佛之道》,這本書也讓我在佛學探討上有所啟發。印老的著作,在內容論述上非常詳細,不論對於入門或佛法知見的建立,皆非常重要。從《妙雲集》到《永光集》,猶如濃縮的小三藏。大乘菩薩的德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講「空」與「慈悲」,對於慈濟的人間行,所推廣的四大志業,是可以肯定的。

見岸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佛教弘誓學院教師)

  對這次研討會的感想,我想從兩方面來談。首先從主題的規劃而言:內容多元而且豐富。一般的研討會或論文發表會,通常是主題單一或是一種形式,但是此次會議不但有新書發表,還有思想研習會、碩士論文發表、綜合座談等,內容除了有義理思想的研究、禪觀修行的專論,更有將人間佛教具體實踐的各種經驗分享。除了學有專精的教授學者之外,也給予研究生一個參與的機會,由此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這樣的交流方式也正說明了人間佛教的特性:在緣起無常、無我的理性下,以慈悲寬容的態度關懷人間、適應眾生,以達到和合安樂的理想境界。

再者,要成就一場好的研討會,除了有用心的主辦單位、深刻的議題、專精的主講者之外,更要有積極、謙學的來賓參與。可惜的是,這次的研討會中,有一些與會來賓的提問與發言,偏離主題並帶有主觀的意識型態,不能夠客觀理性的了解印順導師思想的宏觀內容,以及對當代佛教界的影響,又常佔據發言時間,也不尊重主辦單位的提醒,讓其他來賓無法有機會與發表人交流,此乃此次會議的小小遺憾。

佛法的殊勝在於能夠解決人類的苦惱與衝突,修行者的可貴是因為自己願意去面對處理內心的煩惱,佛學研討會的價值是可以提供修學者更宏觀的視野與多元的學習。如果參加研討會的學者或行者,不能體會這三種關係的因緣與價值,不能用謙和的態度去學習與互動,那麼參加再多的研討會,提出再多的發言,都只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加重了成見與習氣,而且讓人嘆息而已,對多數有慧眼之人並不會生起任何漣漪。此中得失之分際清楚易知。

厚觀法師(慧日講堂住持、印順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導師圓寂到現在已近三年了,導師所開創的人間佛教,是暗路的明燈。導師更發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至於如何將佛教發揚光大,導師告訴我們,要淨化身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這三個方向是值得我們參考,也是值得我們再繼續努力的。

持愷法師

     我剛從康乃爾拿到佛學博士學位回來,從大學、碩士乃至博士,在國外共修學11年,這是我第一回參加國內的學術會議,我抱著非常興奮的心情來參加,因為還沒有出國時,受到印順導師的思想啟發頗深,而且一向對印順導師的思想非常敬重。這一場研討會中,很多人討論「大乘非佛說」一事,其實,這已經不是問題,因為大乘有它流傳的背景,而且中國佛教也有它的背景,因為印度佛教傳到中國,要保有印度佛教那一套就不能生存在中國的環境中,所以必須融合,佛教是具有包容力的。

     由於在國外也參加不少學術會議,對外國人的一些研討會的推展方式,我比較習慣。第一天,發表者談得非常有深度,但是提問者問的問題非常膚淺,根本沒把學者的重點提出來,或是有什麼疑問,或者需要延伸的,這是我在國外從來沒有看到的畫面和景象。後來法師們提到,原來是有人是為反對而反對而來的,所以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可惜的,就是希望將來避免有這個問題,主辦單位可以用過濾的方式來篩選參與者。

     我在國外看到的學術會議,很少是這麼大型的,所以我來之前,想像是與國外的學術會議、研討會一樣,人不多,每個人都很清楚會議主題,因此很容易切入及發問。但是在這裡,我看到這麼多人,且發問的問題實際上和發表者沒有對話,覺得非常可惜;發表人沒有辦法在當中學到東西,與會人士也因為發問者的問題而把方向誤導了,浪費大家很多時間,太可惜了。主辦單位的用心,卻有部分人士沒有道德觀念,他們要嘛就自己辦一個學術會議,專門批判,為什麼來這邊做沒有意義的事?也發揮不了作用。對此我覺得可學習美國的方式,有人講,有人補充,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專長,所以大家都可以學到東西。但今天因為不必要的衍生問題,讓想針對發表內容提出回應者,沒有機會發言。我想昭慧法師這麼用心設計、策劃,希望每個來的人都能有收穫,但卻不能如此,她一定很失望,其實她的修養已經很好了。本來是一個非常隆重、殊勝的會議,來的人也希望透過會議深入佛學,或進行交流,但是這兩天的方式,變成有疑問的來不及問,我想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這是我的感慨。 
     這一次,我認識了很多學者,知道他們在學術方面的成熟度,且樂觀我們的佛教有希望。如果我在出國之前,有所謂的這些學術單位,我就不需要出國了,因為在我出國時,還不知道有弘誓、玄奘大學,所以我就很辛苦的一個人到國外去唸書,當我回來都有了,真有生不逢時的感覺。臺灣在佛教學術方面的成長真的很快。

    此外,我還有一種期許──希望除了這個學術會議以外,可以把更多的學者彙集起來,是交流性的,譬如:印度思想的層面,大家彙集起來,把這個思想凸顯出來。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主辦單位非常認真、用心,能找到這麼多優秀的學者來發表很不容易,可以感受到大家的用心。雖然兩天很快就過去了,但前置工作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籌備,我約略能夠瞭解弘誓走的路線,我非常讚賞。如果有我可以出力的地方,我是願意的。

清德法師(佛教弘誓學院教師)

     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已經是掌握到佛法的根本精神,因此推廣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對整體佛教及信眾,可以說是非常正面性的,因為導師已經把三藏十二部裡面的精華,用現代的白話,給我們做了一些整理。因此有人說《妙雲集》就像小藏經一樣,所以我們直接讀導師的著作,可以說是直接吸收到佛法的最精華、最純正的部分,所以導師的思想是值得推廣的。

     此外,對於性廣法師的《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一書,可謂為目前華人佛教圈,最有體系的「禪修指南」,是初學者的入門書,久學者的參考書。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相當值得推薦的禪修著作。從前後共九天的課程安排,入堂日的開示,說明禪修是人生最幸福事,並教第一個禪法「安般念」。中間七日,有「鐘聲偈」、經文的讀誦講解,有法門的解說,觀念的澄清。出堂日,叮嚀出堂後,應有的日常行持:六頓功課、四點提要。

     在開示內容方面,分三個面向:(一)基本法義講解:有三學、三十七道品,此中「七覺支」的解釋非常清楚。(二)禪法實修教學:共教四個定慧所緣。以「安般念」來培養定力,轉成受念處的簡易法,再進修四界分別觀體會觀慧特性,最後修慈心禪貫串共五乘、共三乘及大乘的禪法。並對各種禪法的修學步驟與要領、特勝與功德,都清楚說明。如:(1)共大小乘的「安般念」,具普遍性,利於情緒的調理與覺察,培養定力、開發觀慧。這是一般較熟習的。(2)四界分別觀:對色身地、水、火、風四大的各相:硬、粗、重、軟、滑、輕(地大相),流動、黏結(水大相),冷與熱(火大相),以及推動、支撐(風大相)等十二相,一一在身上循序漸進地觀察移動,移動觀察,以平衡四大。此法是一般學眾較陌生的。(3)慈心禪:慈悲心是大乘佛教的心髓,菩提願行的根源。慈心禪的內容在〈三皈五戒.慈悲觀文〉中,說明前行與正修。

     在止觀知見辨正方面:性廣法師提出三項知見辨正:藉禪修覺知業習、「純一滿淨」的正法、舉不正思惟的實例。此外,令人感懷的是:法師為腳或腰受傷者設計的禪凳,真是功德無量。

     性廣法師曾依止緬甸帕奧禪師習禪,並發現導師禪學思想與帕奧禪法,有三項重點相應。故禪修課程,能兼顧理論與實踐、定學與慧學的均衡,並展現禪修道次第與技巧上的完整。此書的出版,相信未來佛教,將有更多的實修體證者;讓佛教更具生命力。

傳法法師(佛教弘誓學院教務長)

     剛剛聽完藍吉富老師的演講,我個人有一種感想。藍老師所講的題目是:「印順學的形成及其發展」。我不太願意用印順學派來稱一群弘揚印順導師思想的佛弟子們,這樣的心情,乃是承襲印老不把自己當作單獨一派思想的精神。印順導師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令人推崇與尊敬,是因為他所講的佛法是純正的佛法──佛陀所宣講的佛法。就好像佛陀入滅至今已2500多年了,在這期間,佛法流傳中,有無數的佛弟子,在佛陀的前面掛上一幅一幅的布幔,在這布幔上面又塗上許多色彩。原本我們是要透過一層一層的布幔來理解佛陀的佛法,有不少弟子以為那些布幔就是佛法,有不少佛弟子被那層層的布幔所掩蓋,根本認不清佛法。我覺得印順導師用他的筆和著作,把層層的布幔割開,顯露出佛陀、佛法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直探佛陀的本懷,讓我們直接認清純正的佛法;因此,導師的思想是開闢一條直接的坦途和通道,讓我們認清純正的佛法。

     以弘誓學院而言,是藉由研習印順導師的思想來認識純正的佛法,弘揚純正的佛法,絕不是把導師當作一個偶像,或當作一位特別的開宗立派的對象。希望佛弟子能把純正佛法的種子散佈到全臺灣各地,個人也會繼續在弘誓學院,為弘揚純正的佛法而努力。

傳道法師(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

     這次會議,參與人數眾多,可說是導師的德行及思想的號召。大家都很仰慕、尊敬,想要效法他的精神。除了敬仰導師的德學以外,第二個是大家有反省能力,想要提升自己。

     對於過去佛教的衰弱,導師提出:問題是在思想上,因為思想的釐清很重要,所以他終其一生用最多的時間、精神、功夫在印度佛教思想,也就是溯本窮源、明其流變,拈出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緣起性空,來辨別它的正常適應發展或是變質的異態,所以是有抉擇的。因此,他不贊成越古越真,也不贊成越往後越圓滿。如果說越古越真,那就忽略了適應時代性和根性,此外也是抹煞正常發展的事實。如果說越往後越圓滿,那也忽略了異質化和純正的部份。所以導師以佛法核心思想──緣起性空,貫攝佛法在時空、根機、文化的適應流變中,抉擇出純正的佛法,加以弘揚,這是他始終一致的判教特見。

     其實,我們在思想上的錯誤觀念有兩個:一是義學不興,佛教從宋元明清以後慢慢的衰弱,這當然有很多原因,如外在的政治迫害,內在的是自己不研究,或因知見不正確,或因盲修瞎練而腐敗墮落;此外,忙於應赴,沒有時間充實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錯解法義,如:常說不要有分別心、要無念,這是誤解文義的,從解脫道到菩薩道,首先是分別善惡,菩薩道提到慧以抉擇為特性,所以要抉擇法。因此,無分別是無自性分別;無念是沒有自性的妄念。先有分別、抉擇法,才能斷惡行善,如此信解而修,進而證入第一義諦的無分別智,離念清淨而解脫的。

     今天大家追隨著導師的理念及人菩薩精神,所以齊聚一堂,來討論導師的思想,進一步提升佛教及僧伽的素質,推廣社會的淨化,這意義是相當大的,雖已舉辦了六屆,今年第七屆仍有五百餘人參與,這是很難得的。印順導師幫我們釐清貫徹過去、現在、未來的佛法本質──緣起,以適應當世,利益社會民心,淨化我們的心靈,這是人間佛教可以作為將來的一個指標。

     導師已經逝世三週年,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紀念,應該如同《遺教經》所講的:「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我諸弟子能夠如法修行,透過聞、思、修,「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有信有解,有修有證,這樣才是真正的法身長住人間,才能真正的報答佛陀乃至導師的法乳深恩。

     建議:提問時間由三分鐘改為一分半鐘,簡單扼要發言,提問以一次一個問題為限,若還有時間,第二輪再提問。已發問過者,應把機會留給未曾提問的人,若無人發問,才能再提問,若時間不夠,可私下再向發表人請益。發問之問題也要針對發表人發表之內容為主,不要問無關之問題,否則會失去學術會議的規則。

慧理法師(嘉義妙雲蘭若住持)

     導師老人家對於佛陀的一代言教,經由細心謹慎的爬梳抉擇,而為我們指引一條很明確的修學途徑,讓後學的我們減少許多時間、精神去摸索。

     導師雖然秉承太虛大師的教誨,但是在思想上卻有所取捨,並有不同於虛大師的看法及判攝。導師一生對佛學研究,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三系的判教??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讓我們對於三藏十二部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研究理論也是要探討出佛法的真諦,不要說是佛教,卻沒有佛教真正的特色??緣起性空中道,而和一般神教混淆了,就沒有辦法回歸到佛陀的本懷。

     另外,老人家對佛教思想的研究,常常強調:研究佛法一定要含有虔誠的信仰。因此,關於修行方面,如:《妙雲華雨的禪思》一書,輯錄導師在《妙雲集》、《華雨集》中,所有關於修行的經驗、方法。所以,我們這些後代的人,如果看《妙雲集》、《華雨集》,還有導師的其他專書,應該會慢慢認識真正的佛教面目。尤其,人間佛教思想,真的可以在人間實現。所以,佛法在導師看來,它就是跟生活結合在一起,絕不能離開生活。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修行,研究再高深的學問理論,也是不能離開真正的宗教信仰修行經驗。所以,導師常常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而且激發我們每位學佛的人,能夠具有積極勇健的菩薩精神,以推動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才能真正讓全體人類得到佛法真正的益處。

     此外,導師不為一宗一派之徒裔,其思想、視野寬闊能與時代脈動一致,都是值得尊敬的。

慧璉法師(佛教弘誓學院、圓光佛學院、台中假日佛學院等校教師)

     我覺得此次學術會議流程安排得很好,尤其從新書的發表會中可以汲取別人努力的成果。藍吉富老師的專題演講很重要,從中可以知道導師的思想已成為佛學界的一股主流。如果我們不了解導師思想,在佛學界就無法與人對話。我記得導師曾經講過一句話,即是:基督教堂度化當地的人。因此,我覺得我們的佛寺應要先度化所在地的人。至於如何推動導師的思想,可以透過舉辦學術研討會、讀書會等,而佛學院是最佳推廣導師思想之所在。

  所謂「人間佛教」,即是成佛在人間,也可說是透過淨化人間完成佛道——從利他中完成自利。佛教是慈悲的,與樂拔苦,隨順眾生,但希望「人間佛教」之推廣能不致過於世俗化。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持續推廣導師的思想,此次會議參加者出席之踴躍,可說是給予大會極大的肯定。導師往生時,很多人都很傷心;我覺得導師的色身雖歸於幻滅,但法身舍利永在人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弘揚。

  在〈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收於《華雨香雲》一書)裡,對於中國佛教中大家都很執著的東西,導師一一將之破解。例如「舍利子」,大家都把它當作神奇之物,可是導師認為修行者舍利的可貴,是在於他修學般若、慈悲等功德,以正法自利利他;至於肉身不壞,導師認為這並不表示修證了什麼功德,因為動物、異教徒肉身不壞的也不少。導師也說以前的放生,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被放生的動物可以存活到它死亡,但現在的放生,有時形同殺生。

     對於「印順學」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對導師的思想不能精確掌握,詮釋上會出現問題,每一個人在研究導師著作時,都要以此為戒,而向導師的精神學習是最重要的。被公認為對於研究導師思想較有成就的法師,如昭慧法師、宏印法師、傳道法師及厚觀法師等,希望大家多聽他們的課,多聽他們的錄音帶及MP3等。否則隨便聽人家講論導師的思想,可能因詮釋錯誤而被誤導。對於此次研討會中,參加者所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幸虧在場有很多佛學精湛的法師,所以沒有被他們唬過去。有些提問很膚淺,有些又似是而非,甚或來頭很大(例如:阿含經說、印順導師說),不太容易去破解他。我覺得昭老師辦這個活動,她一定很有信心。除非佛學非常精湛,否則這個場面是不容易應付。

耀行法師(廣東梅州千佛塔寺佛陀教育中心)    

     今年是第三次來參加「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的學術會議,每次來都覺得有新的內容,在印順導師思想原動力的基石上,有更多新氣象開展。我每次來都見到不同的人,就他們的領域展現不同的面向,整個研討會所呈現的學術性不是單一性,而是相當豐富和活潑的。場次安排很緊湊,但有些在佛法上不?用功的人提出許多與主題不相關的問題,佔用大家寶貴的時間,所以提問應該盡量簡短而有重心。

     我出家後,發現在學界和教界有受到印老思想啟發的人,和那些從未接觸過導師思想的人,在佛學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有接觸的人,其基礎更為實在。剛剛聽呂勝強老師說以後會透過網路提供資訊,這樣既節省時間,效果也大。只要受過基本教育的人都會使用電腦,也會透過網路學習,相信對推廣會很有幫助。

     人間佛教的理論,在這個時代非常有意義,很適合現代社會,對淨化人心和提高正知正見也很有益處。我期望人間佛教的推廣要堅持,而且不要只流於口號,要實際去做和體會,這樣在佛法的學習上,對僧眾和在家眾都有好處,學佛的素質才會不斷提高。

二、居士(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丁堯銘居士

     我個人對佛學有興趣,但都只是自修。因此,我想認識自己的盲點,更進一步釐清對印順導師思想的核心價值。

王鼎銘教授(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教授兼副校長)

  我個人跟印順導師有一段因緣,很高興在回國以後能夠在新竹地區任教,及有因緣接觸到印順導師在新竹地區弘法的福嚴精舍,他對我個人的影響很大,這是我首先覺得印順導師影響到新竹地區甚至其他地區學佛者的地方。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也閱讀了印順導師很豐富的著作,他用的詞句都非常平順,非常清楚,閱讀上不會像一般的學術文章那麼生澀,所以印順導師的思想能夠透過清楚簡潔的文詞,清晰的表達,傳達給每一個人。所以不同社會層面的人,都能夠透過文字來了解印順導師他在推行的想法和理念,進而能在生活中尋求到自我調適,自我安身立命的想法。導師能夠運用他的著作影響社會,這影響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至於導師思想,我想他代表的是近代佛教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他將二十世紀以來整個中國人的社會變遷跟佛教結合,繼承了太虛大師的想法,以當代的一些情境做新的詮釋,這是基於他豐富的學養;而且能夠重整,並不是單一的,是將所有思想貫通以後所提出來的。能有機會了解印老思想,其實就像能循著樹的根、葉、脈,能持續的延伸出去,這是導師思想的一個特點。能持續不斷的引起我們的思維,最重要的是,他跟我們的時代結合在一起。

    關於學術會議,玄奘大學很榮幸參與這個盛會。宗教學系本身就是做宗教的各種理論的研究與學術發展,能夠參與,對我們系上學術的推動,與理論實踐的推行上,也都相輔相成。我個人期待這學術會議能夠每年持續舉辦,而它的主題是理論與實踐,未來或許學術可以不斷的針對印老的思想做研究,進而產生一些新的詮釋,再透過研討會,共同思考如何去實踐,透過不同的思惟,而有不同的實踐方式,更能促進理論發展的基礎,希望未來的研討會,能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回歸到理論,能永續的辦下去。

李瑞全教授(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個人認為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是近代中國佛學中最有系統、廣度及深度的佛學思想體系,他的影響是滿大的。辦了七屆的學術會議,那麼多佛學界與非佛學界的人來參與,表示他的思想其實有多方面的發展。我的老師是牟宗三先生,在他的書中引用很多印順導師對佛學的解釋,在學術方面,其實這就是一種推崇。

     在臺灣,真正做到落實在人間的,只有人間佛教的思想,現在慈濟不僅在臺灣,而且全世界都看得到,那都是受到印順導師的影響。佛教界貢獻給全世界的大愛,也不僅是慈濟,但很有影響力、很受歡迎的,慈濟還是首屈一指,而且是能夠持續的回應民間的問題。

     人間佛教就是這樣,成佛在人間。不像傳統說出世間才能成佛,世出世間應該一樣要重視,佛教徒也不能說不關心人間,沒有說獨善其身而能成佛的道理。行菩薩道也是要在世間行,關懷人間其實與傳統的儒家、道家是可以共通的、共融的,而且它是比儒家、道家更有力。長期下來,我認為佛教的影響力,絕對比道、儒兩家強,甚至人間佛教未來不僅在臺灣,甚至在大陸,應該會有更大的發展。

呂勝強老師(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導師圓寂以後,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認為有四項任務,可作為我們推廣努力的方向:

     1.導師的一以貫之的佛法信念與宗趣是:「暢佛本懷」,導師晚年自己強調,他是「堅持大乘」的,而說:「大乘佛法,我以性空為主,兼攝唯識與真常」,這是導師「融貫大乘三系歸宗法空性」的悲心。此外,導師在精神上、行為上是倡導人間佛教與青年佛教,「人間佛教」,現在有很多單位與團體都在努力,不僅限於受導師思想啟發及有淵源的團體。這是導師思想的第一個重點──「暢佛本懷」的人間佛教。

     2.導師是「重視整體佛法」的,他認為每一個階段的聖典,不管在任何時代,南傳、北傳、藏傳、中國佛教,各地所呈現的聖典與佛教思想,都代表那一時代的生命光輝,指引那時代的人來學佛,所以不能輕視它,要重視它。它們可以有了義、不了義的分辨,可以有四悉檀不同面向的展現,但是它們都屬於佛法的一脈,所以要重視整體的佛法。

     3.導師主張「學尚自由」,所以是沒有排他性的,這就是導師的無我宗風。他老人家在《佛在人間》的〈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乙文中指出:「從無限時空中的一切眾生,一切人類去觀察,超越了自我執著,而沒有任何局限性的立場。所以真正能信解佛教的,沒有不深刻感到:這是自己的事,也是人人的事。信仰是純粹的自由信仰,雖希望別人信仰,而決不勉強別人信仰。」這種沒有排他性的「世界性的新文化」,在當前「民主、自由、多元」的普世價值中,更可彰顯導師的心胸及佛法的偉大,這是推廣導師思想重要的一環。

     4.導師在「人菩薩行的實踐上」(從人發心,由凡夫到賢聖菩薩,到成佛),特別砥勵我們要自利利他。首先要「認識自我」,要自己「淨心第一」,同時更要「利他為上」,也就是要我們「以菩薩三心修十善行」。三心是:發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為上首、無所得智慧為方便;菩薩十善行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以上導師思想的四個面向,或可相應於他老人家所要宏揚的「正覺之音」,值得我們學習與推廣。

何日生教授(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慈濟文發處主任暨發言人)

   我曾經是一個批判性極強的新聞工作者,但是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凡事以愛和感恩對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一次主持節目結束走出攝影棚時,上人就站在門外對我說:「你勸人不要批判別人,自己就不能批判別人!」

何芸庭居士(英業達助理)

  以前參加慈青,今年參加慈濟的社團才知道有這次的會議,接觸到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印順導師圓寂後,讀了他的書以及有很多法師在讀過導師的著作後來和我們分享,才認識的。

林安梧教授(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我對印順法師相當敬佩,在十多至二十年前曾親近印順法師;也讀過印順法師的《妙雲集》,對於他的學問相當敬仰。其實,以廣的因緣而言是在較早之時,我對於「當代儒家與佛教的論諍」非常有興趣。在熊十力先生的《現代儒佛之爭》,收錄一篇印順法師批評熊十力先生的論爭──〈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當時,我也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印順法師的「評新唯識論」與「新唯識論」之間的一些問題。更內在的因緣,是因為我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的活動非常敬佩。玄奘與弘誓舉辦「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能夠辦到第七屆,而且又能辦得那麼好,是非常的難得,其他的世俗學術研討會是很難能辦得這麼好。

     對於此次會議的流程,從新書發表會到以教授為主的研習會,乃至於碩士論文研討會,能讓相當不錯的年輕學者及年輕的法師來發表,是很好的現象;如由我所主持的兩篇碩士論文的發表者,他們的表現都很好;另有一個綜合座談。我覺得是多層面,參與者也非常的多,我覺得這個流程的安排非常好,這是我所能看到的。我覺得在討論時也很好,大家都很自然沒有不必要的客氣。不必要的客氣並不多,我覺得什麼都要客客氣氣的話,就太虛假了;有什麼想法就直接講出來比較好。

     我對於印順法師的思想不敢講有什麼理解,但對他有關佛教的分判如「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我覺得他的這個分判非常的準確。雖然印順法師比較偏重在「性空唯名」,但他的學問很廣;對於其他不同的派別他都有深入研究。在印順法師八十大壽時,經由昭慧法師的帶領,我去見印順法師,當時他非常謙虛的說,他不敢說他有什麼實修功夫,他說他只做文字般若、文字書解、經典書解的工作。但是,我覺得文字般若、經典書解那就是大功夫了,那就是實修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講,我是非常的敬佩。而且他對待年輕人非常寬和、自在,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是我記憶中的感受。像今天這個會,昭慧法師邀請我來主持其中一場的討論,我非常的高興,也非常的願意,我覺得這個因緣殊勝。最後,我期待我們學校能繼續「人間佛教」的慈悲精神,智慧清明,讓我們學校能夠事理圓融。

     對於印順法師的思想繼續發展方面,我覺得除了希望在網上有資料之外,也能成立「讀書會」,好像這次的研討會一樣;其實也可以有一些在宗教上的課程,我不知道目前在我們學校的宗教系的課程中,是否有開相關的課程?因為他是值得研究的,他可能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相當難得的學問僧。
     佛法不離世間覺,當然「人間佛教」並不是一般誤認為把「佛教人間化」;其實是「人間佛教化」。若把佛教人間化的話,如果這人間是世俗世間,那豈不是把佛教世俗化?所以應該是「人間佛教化」,而不是「佛教人間化」。此外,若我們說「人間佛教化」的話,那基督教也講「基督教化」,儒教也講「儒教化」,道教也講「道教化」,那會不會衝突?絕對不會。它是一種相互融通,共生共存,共享共融。所以,佛法要走入人間;佛法不離世間覺。

     「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以目前來看,我是覺得它已經慢慢的發榮滋長,已經慢慢在學理的講求上也具有深刻的一面,也有很實際的一面;比如關懷到生命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的各個不同的向度。我想從佛教來關懷整個人間倫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關懷生命協會,跟佛教就非常密切。佛教其實是關懷什麼?眾生有漏皆苦,能夠對他們有所慈悲,有所發覺,業障有所消解,我想這是一份應該去做,而且需要去做的。在這方面,臺灣佛教界一直都在做,而且做得相當不錯。像環境保護、生命的珍惜,以及倫理的講解都是正確批評;這都是很難得的。要談論這人間的事務,基本上它佛學的理論也是還存在的。什麼是佛法的理論?我是覺得它不能違背緣起性空,違背緣起性空的都是不行。所以今天我們在討論問題時,有些在理解上就是發問本體論的問題,佛法又不談本體論的;這要很清楚。佛教是講「妙有的」、「真空的」、「緣起性空」。

     我當然期待「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每年都能夠舉辦,因為這是很難得的;到了下午四五點還能座無虛席。當然有一些是來自他方,也有善意的,也有非善意的。但是,我覺得佛法門庭廣大,通通都能包容。有慈悲就能夠包容、化解和發展。

林玫杏居士

     我因受到印順導師在佛學上很大的啟發,我希望能持續讓學術會議擴大辦理,讓更多人受益。

林金木教授(玄奘大學宗教系所教授) 

       印順學的思想和理論,與一般佛教的信仰,要如何切割,這是一個問題。這兩天的學術會議就發現有些人對印老思想有意見,因為某些思想與其信仰有衝突,這是信仰和佛法信念上彼此有差異性而產生的。

     佛教一開始就是站在人間佛教的角度,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信徒。佛法本身對不同根器的人有相應的法門,這也是佛法修習可以有八萬四千法門的原因。就宗教上來講,涉及的問題很多,如佛教未來的發展,與其他宗教之間未來的發展,都涉及到世界性宗教與宗教之間面臨的不同教派間的謀合,這種謀合是大家能否共生的一大問題。

林建德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以我現在在大學教書的立場及觀點而言,我認為佛教人才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帶領學生研讀印順導師的著作,對於導師著作的理論的理解與深度,真確的義理比較能夠掌握,所以第一個重點是要務實的培養人才。當然培養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但是我覺得這部分是必須實際去做的。人才的培養,包括理論與實踐兩方面。

  這次印順導師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會議的主題是「印順學之研究與推廣」,理論是義理的探討,導師的佛學理論及思想如何被正確的掌握,然後被廣泛的弘揚,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另外一個是實踐,有很多人誤解人間佛教,就像今天有人質疑導師有沒有修證?導師是不是純粹只是用義理的、思想的、理性的探究,而忽略佛教修證的問題。另外,還有許多人在質疑導師喜歡在思想上只做理論的探討,而把佛學、學佛的熱情及信仰的熱度都轉向成為理論的研究或學術探討,這是一個忘失佛教很核心的事──以身作證實際的親身體驗。我覺得對這個部分的質疑,其實不見得合理,但是我們可以去注意這個問題。

  此外,我覺得實踐有很多種方式,對自己就是內修,如:禪觀的體驗;對外就是利他的方向,如:慈濟的慈善志業,透過賑災直接對於苦難眾生的關懷,是實踐利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典範。修證是對自己修證的基礎與實踐,都要具備,例如性廣法師這樣的人才是很珍貴的,這樣的人才是要多培養的。此外,性廣法師推廣人間佛教的禪法,是需要做的,而且是必須要做的。呂勝強老師也指出導師止觀的開示,對實際的身心煩惱、苦痛的解除,實際是能收到效益的。當我們從佛法中能夠收受到身心的喜樂與輕安,這對於弘揚佛法更具有說服力,同樣是一種體驗與見證。

  簡單來說,人才的培育,大概不出理論的人才與實踐的人才:理論的人才,對於導師思想實際的探究;實踐的人才,對內是自己,對利己的方向是一種身心的體驗、體證要重視;對於利他方面,像慈善事業的發展,是救度眾生苦難的實際推動。我認為人間佛教對未來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
 

林慧文居士(家庭主婦)

     我很喜歡這樣的研習會,因為這是提供自己再充電的一個機會,我也研讀印順導師的一些著作,導師是我學佛的啟發者,雖然我並沒有直接受業於他,但我一直把他當成是我的老師。我覺得在我們生活的周遭,都有些不圓滿的地方,而佛法能引導我們生活到更圓滿、更深入,以及更能讓我們懂得自處,儘管這世界會成、住、壞、空,或是無常變化,有時會讓人灰心或喪志,但是因為有佛法的存在,我們比較容易面對。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去修學的,人間佛教是可以實現的,是值得我們去努力推廣的。

胡素莉居士(馬來西亞吉中佛教會  高中教師)

     我這次來參加的因緣,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剛好是馬來西亞的學校假期。此次來臺灣,主要是來看看臺灣的佛教界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思導師。因我第一次接觸的佛書是導師的《成佛之道》,從中獲益良多。

     此次學術會議對初學者的我而言,只抱著學習及取經的態度而來;希望自己先播下此種子,結個法緣。對於大會流程的安排是很好的,從會議中,可以讓我們知道各學者及法師對導師思想的研究。對於學位論文的發表,是很好的現象,至少讓我們知道貴校也有這樣優秀的年輕法師,是一種傳達訊息的方式。

     從這兩天的會議中,讓我有更明確的方向,知道如何著手去研究導師的著作與思想。我覺得導師的思想比較容易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不會讓我們覺得他很遙遠。只要我們對他的思想加以思維,就會覺得導師的觀念與我們的生活是很貼切的。我也感覺到,導師有著「不強人以從己」的風格,我覺得導師的精神,深深的攝受著我。

     因此,導師的思想應要積極的推展,以利益更多的人;因他不局限於一宗一派,而是能讓我們全面性的去掌握佛法。我覺得人間佛教的理念,是要給眾生帶來愉快,而減少他們的痛苦。對於人的價值判斷及道德判斷等,都會從緣起觀來轉向無我。我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展望,對個人而言是希望自己能夠自我反省,淨心為上;論辯只是一個澄清法義的思維。將來可能會帶著是追思導師的心情,與「妙雲讀書會」的學員們組團來參加此會議。

夏誠華教授(玄奘大學校長)

  印順導師在世一百多年,橫跨兩個世紀。在他一生的歷練中,尤其身在中國,面臨很多戰亂,看到這麼多的悲劇,他個人從浙江轉到四川,從四川到達香港、臺灣等地弘法,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人生的體驗,如果沒有那些的體驗,是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受;沒有那麼多的感受就不會有一些新的體驗。然後如何把那感受化做人生的大愛,尤其是印順導師他非常紮實的學術理論及對佛法精闢的瞭解。

     因此繼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後,導師進而拈出「人間佛教」的真義,於是在臺灣紮根到民間,所以就臺灣而言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事實上是社會公益的參與,由我們個人推己而及人。所以,在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推動時代,實際上在他個人弘法階段中已經展開,期盼印順導師乘願再來,帶領大家一起推動人間佛教。

陳一標教授(玄奘大學宗教系所助理教授)

   本次大會涵蓋新書發表、專題演講、研習會以及兩篇碩士論文研討,再加上兩場內容豐富的綜合座談,可說讓與會者收穫良多。本人亦有幸在會中發表〈印順導師與唯識思想研究〉論文一篇,期能拋磚引玉,讓我們更深入探討導師博大精深之思想領域。對於「人間佛教‧薪火相傳」這麼有意義的學術會議,當然應該持續舉辦,使更多的有情眾生能夠認識導師,進而深入經藏,生起智慧並能坐而言、起而行,落實人間佛教的理念。

游祥洲教授(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舉辦這場會議對於彰顯印順導師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一定要顯正才能破邪,基於顯正的責任,相信昭慧法師會繼續辦理這個會議,不管規模大小,總是要辦下去。此外,人間佛教的理念,因印順導師的提倡與研究,已經成為南北傳佛教一個新的對話平台,現在不管說是大乘佛教,還是上座部佛教,我們對社會的關懷是佛弟子的本份,透過人間佛教思惟的發揚,未來南北傳之間更容易展開內部對話。

     另一點,我覺得已經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間佛教變成是一種不用功的藉口,或是庸俗的藉口,或發展山頭權力的藉口,這是非常危險的。昭慧法師也希望這個會將來會成為研習會的形式,這是很重要的,不只是一群學者來這談論一番,而是讓那些有心要弘揚正法,有心要深入正法的人有個研習的機會,所以將來可能不一定是個研習形式,而是一週的研討會,讓大家能夠真正直接研讀印順導師的作品,每一年有不同的重點來研討,老師們來的角色,主要是跟同學們討論。我一向對弘法有個原則,吉藏大師說:「破邪顯正」,我通常都把它倒過來講,其實我們不用花很多力氣破邪,因我們不斷在做顯正的工作,邪就不攻自破,就像電燈點亮了,哪來的黑暗呢!這個會議就是在做顯正的工作。邪的特質有二:第一、纏鬥性;第二、若你去對付這個邪,可是對方還不知道正是什麼?你在黑暗中打來打去,到底誰正誰邪?不知道?所以我們的方法就是顯正,把燈點亮,那就夠了。

勞海新居士(香港  工程師)

     我覺得導師很偉大,為了學習導師的思想與精神,因而懷著感恩之心,三度來參與此盛會。由於每次參加此會議後,我的內心都充滿著喜悅。這個會議是非常的難得,因為中國佛教一千多年來的發展;說真的其擁有很多內在的特質。

     導師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深奧的佛經清楚的詮釋出來,及釐清佛法正確的觀念,讓更多人受益。我讀了導師的著作之後,如夢初醒,有一種衝擊。我覺得這次大會中,有些人所發問的問題和以前初學佛的我一樣,因被無明所遮蓋,弄錯了方向,所以都很執著。我們學佛是一面學習,一面要進步的。其實我們應要慢慢進步的,而他們有一種錯誤的看法,卻認為「我」本來就是高高在上的。

     我覺得這個研討會非常有意義的,大會的時間安排及流程等,也都非常的好。在時間上能遷就週六日的時間,且集中於一段時間來共同探討導師思想,方便大家集中精神來學習導師的思想,這是很好的現象。我覺得若要推廣印順導師的思想,可透過佛學班的開辦,及培育多一點的出家師父,及接引多一點年輕人學佛;四眾弟子都要各就其職,來共同弘揚及推廣正信的佛教,以淨化社會人心。
 

葉海煙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基本上我覺得昭慧法師的《佛教後設倫理學》這本書,是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對整個佛教思想未來的發展應該有非常大的助力,這個發展基本上在說人間佛教的一個大方向,通過倫理的平台、管道,可以讓學佛或不學佛的人一起相互彼此進行了解或合作,來體證自通之法自利利他,整個人間有充分的資源、充分的條件,我覺得整個佛教倫理學是充滿包容的精神、慷慨的態度,而且像是經常心存感激,也就是說與別人共在的一個事實,如師父所說的因緣和合,我們應該要從內心就有一種非強迫性的、很自由的,對別人的謝意,一方面也是師父在她的佛教倫理學,從規範倫理到後設倫理,後設是為了規範,規範是為了實踐,所以整個來說,所有佛教倫理,最後還是回歸到佛教的基本修持、基本功夫,後設就是根源,就是倫理。其實就是一定要靠修持、自他共力,在人我之間理解佛法,在人間的真實利益。

     我覺得師父的三種身分,是:一個真理,一個教授,一個社會運動者,弘法利生,她基本上已經是體現佛教倫理精神,這一套學術的工作,是她佛教倫理修行的印證,這個系統是可以包容各個學派,開放性的,她就是回歸於原始佛教,然後把應用倫理,當成是生命的實踐,不斷回歸中道的精神,不要誤解自然主義,背後是自我超越、自我修行,慢慢的可以真正進入到導師所謂的成佛之道。

     剛剛師父在回應問題的時候,感覺上很堅持,其實她背後是一種像西方人所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然我們都是同道同參,但是立場觀點不同,不妨礙彼此的溝通交流,這是所謂包容的精神,所以有機會來學習,這是我的榮幸。佛教之前的學術發展與西方哲學或一般學術界是不太一樣,但從導師開始,連大學都因他的著作,要頒給他博士學位,他的著作也被佛學界認定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我不太喜歡標榜有一定規格的學術論文,我覺得像師父這樣的書,會更有一種人文、佛教人間性、道德性的內涵,也可以說是佛教獨特超越的那一面,在她的文字中都透顯無遺,當然若與她討論一些議題,問一些難題都還是有的,但是這些都一切回歸到佛法中,那些學術性的爭論,有不同的觀點,最後還是要找到一個自他共容的前提,不斷的追朔本源,但又不斷要去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尊重差異,容許異中求同,追求共同的理想。

鄭維儀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印老是大家所佩服的,他對臺灣佛教界的影響滿大的,我非常榮幸在有生之年可以接觸到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他的佛學思想對我們的時代有非常好的意義,帶領我們走入這個世界。我們面臨這個時代的衝擊時,不僅是教內的傳統信仰,或佛學傳統上的問題,甚至來自其他宗教或世界的衝擊,印順長老的思想,讓我們有所依靠,所以很慶幸我生在臺灣這個福地,可以認識解決人生煩惱的人間佛教。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此會議的主持,昭慧法師居然辦得這麼大型,因為在國外的研討會,都是在一個教室裡面,沒有在這麼大的演講廳舉行,點心只有一點點,不會這麼豐富,來賓也不會有特別地方休息。此外,我想要對玄奘大學的同學們表示謝意,因為他們的功課一大堆,也很忙。像郭美英、吳正臣兩位同學很發心,很感激他們的幫忙,心疼他們把課業放一邊來參加場地佈置。

鄭靜明居士(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印順導師是我最敬重的法師。此次來參加,學習到很多,由昭慧法師及性廣法師所發表的新書中,讓我感覺更接近正法。每次來參加,從其言說中,每回都有法喜。很感恩她們在正見上的指導!

蔣義斌教授(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印順長老雖無受過史學訓練,然其著作風格,猶如受過專業史學訓練,掌握類如「編年體」般的客觀性。如其對中國佛教,並非全然的破斥,他是有所批判有所讚歎的,對印度佛教的態度亦然。

鄧詩慧居士(馬來西亞吉中佛教會  保險代理)

     自從導師圓寂之後,我們「妙雲讀書會」每年都會辦導師的追思會。今年透過檳城讀書會的朋友介紹,知道在玄奘大學有舉辦此會議;在與主辦單位聯絡之後,獲知是免費報名,使我感到很訝異,因在馬來西亞參加類似的課程都要付費的。

     我覺得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印順導師的思想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雖然我們對於導師的思想並沒有很深入的探討,不過從導師的《成佛之道》及一些著作當中,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大會的流程架構,從新書發表到綜合討論都安排的很好。在碩士論文發表會當中,也獲知他們的研究成果,它是一種拋磚引玉的方式,來引導繼續努力研究的動力。其實,在馬來西亞只是很單純的去探討印順導師的思想及向他的精神學習而已;並沒有把它當著是一種學派來研究。因此,就沒有在強調「印順學」。我們應該要繼續努力的推廣印順導師的思想,但大家在推動導師思想時,希望能互相結合這股力量,而不是各做各的,這樣會浪費人力與財力資源。

    在馬來西亞來講,人間佛教的理念會演變成佛教對當代的關懷。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我覺得類似這兩天的會議應該繼續辦下去,因從會議中可以讓我們釐清更多的觀念。

盧蕙馨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人間佛教的思想精神,在現代實踐的方法,是多元的。不管是受到思想啟發或是回來再印證的人,受到的影響都滿大的。這樣的研究雖然舉辦了這麼多年,但是還有很多主題可以探討,以今年來說會議比較偏向學術性,不過像宏印法師曾經親自接觸印老的身教,所受到影響又不一樣,這方面也可以開發另外一個研究領域。印老的及門弟子和親臨過印老德風的人,看到的是另一個面向,現在大家都把印老思想當成學問研究,佛學思想的研究者比較不了解實踐修行方面的情形,今天印老成為人間佛教思想的泰斗,他的地位不是有人刻意哄抬的,而是他的言教身教所形成的,因此在這方面有很多主題可以去發掘。

     昭慧法師舉辦研討會是很好的橋樑,每年探討的都是不同的主題,很多人都被這些主題吸引,許多學者引導我們打開一扇窗,去探討印老思想,其內容的博大精深是他用一輩子時間所奉獻的。這是一個思想的寶庫,我們如何去瞭解、體會、應用,這些方面現在才剛剛開始。

     在推廣方面,由於人間佛教的多元呈現,有人看到的是思想的啟示,有人看的是實踐,如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文教、宗教團體,尤其佛教團體都各有不同的重點、法門和歷史因緣,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弘揚佛法精神,去度化眾生,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一個潮流,在實踐上要讓佛法去利益眾生,而不只是精英份子的言說討論而已。「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的研討會,每一次都像瞎子摸象,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更要以謙虛的態度在更多的主題上去開發,讓不同經驗的實踐分享,透過今後更多的研討會去影響社會,影響生命潛能的開發。   

藍吉富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簡單來說,導師看到整體大乘菩薩道在現代是可以促進實踐的體系。我覺得大乘佛教的實踐體系並不是導師發明的,而導師是看到大乘佛教的精神,進而把大乘的精神實踐於現在的時代。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