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修證」辨義

姚彬彬(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多年來,在佛教信仰者中頗為流行「修證」一詞,比如經常有人說:「佛法是指導『修證』的,說食不飽,與解脫無益」之類的話。「修證」一詞的流行,使許多人把佛教截然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紙上談兵的「佛學」,一方面則所謂「修證」,這種「修證」被認為是脫離(或者說超越)了思辨和認識的一種神秘經驗。——然求證於佛典,「修證」一詞雖十分常見,卻恐非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意思。

  佛教修行體系,有所謂「戒定慧」三學,又有「信解行證」之四次第。佛典中「修證」一詞雖然常見,但成為流行的佛教術語,則應該是晚近以來的事情。因為,佛教經論中所出現的「修證」本應理解為「修」與「證」之二詞連用。若較早的佛教工具書,近人丁福保編撰的《佛學大辭典》中說:

  修證(術語),修行證理也。《像法決疑經》曰:「一切眾生本是佛,今亦修證還成佛。」《傳燈錄》(南嶽章)曰:「修證即不無,染汙亦不得。」《禪源都序》上曰:「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

  顯然,「修」為「修行」,「證」為證理。佛教之「修」含義甚廣,依照戒律,管束身口意三業的生活為「修」。——若佛教有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項之中僅「正定」一項為禪法之踐行,另外七項,均非今人所理解那種意義。

  所謂「證」者,謂證理、證果,即以正智契合真理,進入佛、菩薩、聲聞、緣覺等之果位。——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認識論的過程,也並不直接涉及神秘主義。《佛光大辭典》引證經論謂:「《華嚴五教章》卷三解釋《攝論》(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七)『由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之語,謂(大四五‧四九三上):『惑盡者,是所知障盡,即由留煩惱障起勝行故,得至此位證佛果也。』此為有關菩薩之斷惑證果。」意思是用佛教所認定的正確認識(正智)消滅了錯誤認識(惑),是所謂「證」。呂澂先生指出,佛教追求的根本解脫(唯識家稱之「轉依」),系由錯誤的認識轉變為正確的認識,間接改變行為,而造成身心的全盤改變;客觀方面,由於認識的質變而造成事象的變革;事象的變革「不是簡單地從名想認識的轉移便直接有了改變,卻是由認識的不斷矯正,事象實相的顯現益加了然,這再引起行動,革新事象,使它更和實相隨順地發展。」 通過徹底消滅錯誤認識來更革事象,此亦符合佛教對「證」的概念定義。

  需要注意的是,今人所謂之「修證」,所指則大抵全然理解為禪法,這樣其含義不僅於典籍缺乏依據,意思倒是與印度教所謂的「親證」接近了。不過,就以慧能《壇經》為代表典籍的中國禪宗而言,則大多不以「修證」相互標榜。因為中國禪宗強調「頓修頓悟」,這是提倡一種不假次第的豁然大悟,故禪門常謂「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若學坐禪,禪非坐臥」云云。若宋代禪僧大慧宗杲曾明確指出,禪宗的最高境界為「佛乃自覺聖智之境界也,決欲知此境界,不假莊嚴修證而得,當淨意根下無始時來客塵煩惱之染,如虛空之寬曠,遠離意識中諸取虛偽不實,妄想亦如虛空,則此無功用妙心,所向自然無滯礙矣。」(《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禪門《證道歌注》中亦雲:「今若返本皈源不假修證,始知本來成佛。」近人楊仁山居士在《學佛淺說》中則謂:「利根上智之士,直下斷知解,徹見本源性地,體用全彰,不涉修證,生死涅槃,平等一如。」——「不假修證」之語,歷代禪門語錄中比比皆是,不煩多引。

  要之,佛典中所謂之「修證」,若玄奘譯《辯中邊論》中專論者便有十種之多:「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性修證,緣無闕故。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三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由此可見,在佛教看來,信解佛理是「修證」,發心正行是「修證」,乃至於種種符合教法的正確行為無不是「修證」。「修證」一語其要在於「修」之義(因為「證」是經歷漫長的「修」後自然而然出現的最終結果),就「修」而言,「依法正行,通說為修」(《大乘義章》)。從來沒有脫離「學」的「修」,也不存在判分「學」與「修」截然為二事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晚近佛學界對於「修證」一詞的使用,印順法師是堅持貫徹其本來含義的,如謂:「佛所開示的正觀,要依此空性而修證,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寶積經講記》,pp.117-118)並明確指出:

  其實,佛與外道的修證(外道也有修行,宗教經驗,也自以為證悟得解脫的)不同,在說明上是很希微的。……但佛弟子的體驗,與外道不同,是「但見於法,不見於人」的。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說明中,雖說如智不二,而但說為一切法性,不生不滅,而沒有給與意志的特性,當然也不稱為真我,不想像為創造神了。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莫依於人」,真是切要之極!(《寶積經講記》,pp.118-119)

  印公以空性智慧為佛教「修證」之根基,其「不厭生死,不欣涅槃」、「不修(深)禪定,不斷(細)煩惱」之平生宗旨,顯與後世耽於禪樂之超驗體會之「修證」者全然異趣。

  那麼,今人所言之「實踐」神秘經驗意義上的,甚至與「學」對立的「修證」之語義,到底來源於哪裡呢?雖然其最早的出處恐怕不容易查證了,但晚近以來的流行,應與南懷瑾先生的一本暢銷書《如何修證佛法》有直接關係。——這本書明確了所謂「修證」的核心即是「禪定」,如謂「修證不離禪定,這點是很重要的」。「四禪八定,是佛教修證方法的中心基礎」。而且,把所謂「佛學」與「修證」對立起來,也是出自他的言論:「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要走的,是準備學佛的路線。」因此,按正統的方法研究佛學,卻被南氏譏諷為「玩思想」:「搞佛學也是一樣,不求修證,永遠爬不出來,就是被這些名詞給困住了,將佛學變成了思想。就在那裡玩思想,永遠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對自己的身心一點幫助也沒有」云云,可見在南懷瑾看來,「修證」和「思想」是對立的,研究佛學思想的人,恐怕不僅於「修證」無益,可能還會起到破壞作用。這是一種徹底的強調神秘經驗的論調,也顯然早已脫離了佛教禪宗及《辯中邊論》等典籍對於「修證」一詞的基本表述,自當有所澄清。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