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請容我「煮鶴焚琴」

──從藝術鑑賞到倫理檢核

 

撰文│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八三四)

109.8.7

 

  學佛前後的最大差別在於:學佛以前,容易受到美麗詩文的感動,而忽略其陳述,是否經得起倫理檢核。但學佛後(特別是在投入「倫理學」研究之後),我會基於「專業慣性」,就著那些映入眼簾的美麗詩文而檢核其倫理意涵。

  例如:我青年時代最喜歡羅家倫作詞、李惟寧作曲的「玉門出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pEDFjFmSM2:05-3:36,業師劉德義教授指揮,中央合唱團合唱

 

  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

  天山融雪灌田疇,大漠飛沙懸落照。

  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島。

  過瓜田碧玉叢叢,望馬群白浪滔滔。

  想乘槎張騫,定遠班超,漢唐先烈經營早。

  當年是匈奴右臂,將來更是歐亞孔道。

  經營趁早,經營趁早,莫讓碧眼兒,射西域盤鵰。

 

  這首歌的詞曲優美,所描述的塞外風光,氣象壯闊,震撼人心。對我們這些受到父執輩影響,在「國仇家恨」的澎湃情緒中打轉的四年級生而言,自然深受感動。但如今,我會客觀思考各民族在當地的主體性,而不再純粹從「漢民族本位」來看待問題。這麼一來,感動之情頓減。

  大部分情色與暴力的內容,都可以因其具足「美」的形式,而在倫理層面被輕輕放過,甚至在某種意識形態的鼓舞下,受到過度揄揚。

  再舉岳飛的〈滿江紅〉為例。中學時代,它被納入國文與音樂課本。我們不但背誦它,而且引吭高歌(我至少唱過兩種〈滿江紅〉的曲調;其中之一是較為抒情的古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3hyrbJCcM),為眾所熟悉;另一種則是林聲翕的合唱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PsJh1_5kk2:16-4:03處是本首合唱)。

  但學佛之後,再回頭檢視其詞:「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忽然覺得毛骨悚然。這種「吃人肉,喝人血」的壯志,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其實這樣的倫理檢核,大概也無損乎這兩首詞曲的藝術價值吧!我依然挺喜歡這兩首詞的曲調,尤其那是青年歲月不能抹滅的痕跡。而且人家陶醉在詞曲之美,我這樣橫裡殺出,實在有點「煮鶴焚琴」。

  同樣的,傳說中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也請恕我「煮鶴焚琴」一番:

  倉央嘉措如此,蘇曼殊亦然。他總是向美人「放電」,然後再自虐、虐人,說甚麼「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這在今日的「狗仔」標準,肯定就是「擦邊球」式的佛門醜聞,但因其才情橫溢,人們好像輕易就能原諒他們的「越軌」,並且還將他們的情詩傳唱不已。

  從「梵行」律制而言,這兩位大情僧,終歸是修行失控。

  倉央嘉措想要在「如來」與「卿」之間左顧右盼以求「雙全」,最後肯定「雙輸」。至於蘇曼殊吧,「淚」當然是伴隨情感的。無情誰能落淚?這首詩,肯定是讓女方為他落下滿缽之淚,他這才端出僧相而以「無情」自居。倘若果真「無情」,又何來的「恨不相逢」之憾?

  我可不是金山寺棒打鴛鴦的法海大和尚,只是覺得: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有一位俊帥的學生,曾經為僧,後因故還俗,前些時還翩然帶著妻子過來看我,我滿懷歡喜,祝福無限。

  總之,我認為,只要不負自己的一念初心,擇一逕直而行。在菩提道上行到盡頭,驀然回首,你將會發現,「如來」與「卿」不一不異,問題在一己執念。這就是《雜阿含》所述:「非眼繫色,非色繫眼……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金剛經》所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故,非「卿」繫「我」,非「我」繫「卿」,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對「卿」放下執念,當體即如如佛。對「如來」若生起執念,依然不見如來。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