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撒播青年學佛的種籽

釋昭慧

「觀自在」與「觀世音」──青年之學習典範與營隊之培訓目標:

觀自在(自利):依於佛法研習與禪觀訓練,培養倫理抉擇(戒)、

寧靜專注(定)、印證真理(慧)的能力,擁有喜樂、清涼、安穩、

自在的美好人生。
觀世音(利他):在多元課程與情境教學中,培養饒益有情的慈悲

胸懷、弘大願行與善巧智慧,於「觀世音」的利他心行中,圓滿成

就「觀自在」的生命境界。

 

從「大專佛七」到「敬拜讚美」

        在筆者於大學時代學佛之時,佛教界有著名的「大專青年佛七」、「齋戒學會」等,以「淨土法門」為主的課程,曾引起青年學佛的熱潮,也有許多大專青年像筆者一樣,投入佛門出家。但民國八十五年,中台山發生濫剃事件,社會十分不諒解,從而讓整個佛門遭到池魚之殃,青年學佛社團與營隊的士氣受到重挫。從那以後,青年學佛的風氣走向下坡。

  相對而言,基督宗教靈恩教派的青年團契則迅速發展,此消彼長的態勢非常明顯。筆者觀察發現:這些教會非常理解青年的需求,讓青年躍動的心在教會的活動中獲得滿足,他們用「敬拜讚美」取代了傳統莊嚴緩慢的聖歌,運用愛與幸福的氛圍,讓青年得到宛如家庭親情般的溫暖與安全。

  相對於此,佛教的青年弘法活動,一旦走向下坡,要重新往上攀爬,許多策略必須重行調整,因為,時代不同了,我們那個世代的青年,跟時下在各種聲色誘惑中成長的青年,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在莊嚴緩慢的梵唄之外,必須適度加入調性活潑的各種團康活動,來接引青年學佛。

新興宗教進入校園

  作為一位佛弟子,對於任何正派宗教,包括基督宗教校園團契或新興教派的青年社團,筆者都十分隨喜功德,甚至還曾應某個新興教派青年團契的邀請,而擔任該社團的顧問。因為筆者覺得,如果青年人能在一個正派的宗教氛圍裡得到幸福與快樂,筆者理應隨喜功德。但有兩件事情,讓筆者越來越關心青年學佛這件事:其一,看到新興宗教進入校園的反思;其二,人間佛教應著重於攝化青年。

  這些年,筆者對「引領青年學佛」一事,開始生起一份迫切感。原因是:筆者在玄奘大學裡任教,發現眾多青年學子,確實有身心或人際的苦悶,須要以強化或淨化的心靈,妥善因應紛至沓來的人生挑戰。此時許多新興宗教乘虛而入,他們有計畫性地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入校園,甚至成立公開性的社團,吸納大量的年輕學子。青年們以熱情投入該諸宗教團體之後,確乎期待自己的生命能因此而發光發熱,助己助人,但是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有些是在似是而非的知見洗腦下,受到了永難彌平的身心傷害;有些是新興教派領導人或組織內部,爆發了金錢與情欲方面的糾葛與紕漏,這些都使得滿腔熱情的青年,理想為之破滅。

  看到這些現象,筆者內心非常不忍。試想,年輕人茫然投錯方向,導致傷痕累累,連在佛教所辦的大學裡也不例外,那麼作為佛弟子的筆者,若眼睜睜看著這些事情發生,卻是毫無作為,是否也難辭其咎?

  原則上,依於緣起知見來看待「信仰」,會有海納百淵的包容心。因為一個人會選擇什麼信仰,與他個人的生命境界、過往的善根因緣、現前的家庭或社會因素有關,因此一般而言,各種宗教信仰,只要能令人達致幸福喜樂,佛弟子總是會抱持「隨喜功德」的態度。但是,既然佛法能讓人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那麼佛弟子難道不應該積極導引青年學佛,讓他們與我們一樣,在佛法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行中,獲致利益安樂嗎?於是筆者反思,不應再考慮工作忙碌、人手不足等問題,而裹足不涉入青年弘法活動;反之,筆者必須拋磚引玉,因應新世代的宗教環境,讓青年們接觸佛法。

青年時代的學佛回憶

  筆者的學佛啟蒙,是在民國六十六年的大二暑假期間。因緣際會,使筆者有幸到佛光山參加大專青年學佛營,由此而人生大為翻轉,觀念大為改變。那時,筆者原本是挾帶著中國讀書人對於寺院與僧尼的膚淺想像上山,受限於傳統的刻板印象,以為僧尼大概是因生活不如意、感情受打擊才會出家,他們悲觀而消極,只想逃塵避世。但是第一次接觸到「正統佛教」,在前後約計一週的時日裡,發現法師們年輕、活潑、健康、樂觀,善於表達、充滿活力,這完全顛覆了筆者對「出家人」的膚淺想像。

  在夏令營接受一套暮鼓晨鐘、早晚課誦、聽聞佛法的規律生活,筆者感到無比法喜,心靈終於獲得了充分的沉澱。那時,每天清晨在大悲殿裡,隨眾誦念著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雖然不很理解其中內容,可是唸著唸著,心裡總是湧生無比的感動之情。那時筆者才終於了解,佛法並不強調光怪陸離的神秘經驗,並不強迫我們將自己交給「他者」來主宰或救贖。它只是教我們理性地認知生命情境,學習自我超越的觀念與方法,並且告訴我們: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每個眾生都可以發揮生命的潛能,而成為覺悟的聖者。

  自己在青年時代學佛,承受過許多長老法師、居士大德的恩澤覆護。他們點燃的心燈,照亮了筆者的學佛前程。一轉眼間,筆者也已五十餘歲,越來越迫切感到:有責任把這盞心燈同樣地傳遞下去,好讓「正法久住」,佛法的修行與弘揚,得以薪火相傳。因此,向青年們散播佛法種籽,對筆者而言,可說是對學佛長輩的無限恩澤,責無旁貸的小小回報。

宏觀青年學佛的效益

  佛法訓練吾人,以無私、善巧的中道智慧,正向、負責的人生態度,抉擇並處理人、事、物、境;佛法的禪觀訓練,更能幫助吾人培養敏銳清明的覺知力,以光明、良善的正念、充沛的活力與愛心,來面對五光十色且充滿物欲誘惑的社會環境。成人需要如此,青年何嘗不然?因此,成人需要佛法,青年同樣需要佛法。

  青年有著強勁的生命力,若有佛法的覺性智慧,可以導引這股力量向上攀昇,邁向清淨、光明的淨域。帶領青年學佛,並不等同於帶領青年出家,因為無論出不出家,人生都需要有這樣的覺性智慧,好讓自己安身立命。。」

  這是青年學佛的個體「自利」面向。若進一步宏觀看待青年學佛的整體效益,那麼,任何宗教都需要有青年注入新血輪,青年代表著該宗教得以承前啟後的長遠希望。少子化給各個宗教帶來「老齡化」的危機,佛教也不例外。

  近年觀察發現:許多寺院已逐漸面臨信徒年齡層老化的問題。連長年跟隨筆者的學眾與護法志工,也已從英挺帥氣或風華正茂的青年歲月,邁向鬢髮斑白的中老年層。克實而言,舉辦青年營的目的,不是為了壯大佛教弘誓學院的行伍,而是期待有更多來自各處的青年,能夠在營隊中與同年齡層的朋友們一同學佛,並且在離營歸去以後,各自親近有緣的道場與師父,或是就地組織青年學佛團體,讓各寺院注入新血,發揮青年的影響力,接引更多青年學佛,好將佛法種籽展轉播撒下去。

  上一代的法師大德用心地將青年度進佛門,而帶來了佛門如麗日中天的復興氣息,如果我們這一世代竟然坐視佛教人口老齡化而毫無所作為,必將難辭其咎。因此,隨喜任何人在其他宗教獲得幸福快樂,這是佛弟子應有的胸懷;但要注意的是,弘法是三寶弟子報三寶恩的一項義務,我們不可以懈怠、散漫、消極、被動地等人上門來學佛。所以筆者這兩年在學團中,時常提醒學眾們,應該要致力於向下扎根——向青少年乃至兒童播撒佛法種籽。為了青少年兒童的法身慧命,我們理應這麼做;為了佛陀的正法久住,我們也要負責任地投入青年弘法的志業。

青年學佛營招生匪易

  然而,佛教弘誓學院過往的弘法工作,一向是以僧伽教育與成人教育為主。原因是,筆者一向認為:在佛教界,人力資源有限,我們不要與別人較勁,做那些他們已經在做的好事;那些好事,吾人隨喜功德即可。反倒是可作些目前無人或少人進行的好事,以期能與其他好事互補有無。而青年學佛營隊在早年確實不少,每到暑期,總有大大小小的營隊活動,在各道場熱列展開。

  也因此,筆者與性廣法師自民國七十七年,於善導寺合作創辦「弘誓學佛班」,當時即著眼於學佛的「成人教育」。在那個年代,台灣佛教界罕見針對居士所講授的系統佛學課程,因此我們還算是開風氣之先。爾後都會中的居士佛學教育已漸普及,我們就不再投入這一領域,轉而在鄉間開辦僧伽教育。這項僧教育,同樣抱持著不與人競爭,而對其他佛學院「隨喜功德」的理念,因此本院採取一個月集中上課四至五天的方式,為那些沒有機會到一般佛學院讀書的僧眾,開闢一條既能研讀佛法,又能兼顧常住的學佛路線。

  多年以來,許多大學社團邀請筆者前往演講,衡量自己的體力、心力、時間難以兼顧,既已鎖定僧伽教育與成人教育,以及後來在大學裡任教的大學教育,其他就只能割愛。也因此,除了二十餘年前,偶而會與性廣法師受邀至其他道場,為青年營隊作佛學演講,再來就是於大學任教,而與青年有些接觸。至於「青年學佛」或「大專佛學社團」這塊領域,筆者接觸極少,可說是很陌生的。

佛教弘誓學院自民國九十九年起,至一○二年,業已連續舉辦四屆「開心一夏兒童營」。招生對象是七至十三歲的孩童。兒童營業已辦出了相當良好的口碑,許多家長紛紛讚歎:「孩子學佛後變乖了!」因此招生消息一經刊佈,很快便報名額滿,甚獲家長的信賴。此所以在本年兒童營期間,即便逢遇颱風,家長都還信心堅強地帶領孩童翩然報到,讓孩童們安然度過了「缺水、缺電」,竟還意興昂揚的營隊生涯。

然而孩童可以由家長的意志主導,送來參加營隊,青少年則不然,青少年的自主性強,父母很難要求他們走進寺院,因此招生確乎是青年營工作團隊裡,最難推進的一個環節。

       第一屆青年營隊在一○一年暑假舉辦,筆者考量學團學眾的工作量已經很重,並且想讓玄大宗教學系的出家眾投入這個志業,所以由學團擔任後援部隊,由玄大宗教學系所的比丘尼法師與青年學生組成工作團隊。如此,讓工作團隊變得年輕、熱情,有著旺盛士氣。他們非常辛苦,不但承擔起籌備工作,且在從無到有的情況下,努力出門招生,因為生員在哪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各大學的校門前、各宿舍門口乃至菜市場,挨家挨戶發佈傳單,筆者看在眼裡,非常感動!於是也幾度在共修、聚餐的場合,呼籲學院的護法志工,鼓勵他/她的孩子、孫子、左鄰右舍青年人等前來參加。

       其中一位居士令人非常感動,她的女兒很好算命,讓她非常擔心,很希望女兒能得到佛法的正知正見,於是特別告訴她:「母親節不用再買禮物給媽媽,妳只要送給媽媽一樣禮物:去參加弘誓的青年學佛營。」

總之,要青年參加學佛營隊,很不簡單。兒童營比較好辦,但是青年人很有自己的想法,搞不好父母要他來參加,他反倒偏不過來。有些青年一聽到學佛營,就想到吃素、唸經,莫名奇妙地產生排斥心與恐懼感。所以,只要能帶動下一代前來學佛,那些都是好事。

    在大家通力合作之下,第一屆營隊於去(一○一)年七月揭開序幕,總計招到64位學員。然而,當吾人邁出了最艱難的第一步,成功就已在望。因為第一屆青年營的具體成效,就是最好的口碑。立足於此一基礎,今(一○二)年的營隊招生,在學團住眾、護法志工與工作團隊齊心努力之下,報名人數呈倍數成長,總共招到118位學員。這給辛苦的工作團隊,帶來了很大的鼓舞

「觀自在」與「觀世音」

  青年學佛營之所以選定了觀音菩薩的德號「觀自在」,目的在於教導青年「自利、利他」之道。大家都希望可以「自利」——讓自己快樂、幸福,但經常由於觀念不正確、方法不得當,以致不但無福無樂,反倒因言行過失,而帶來眾多苦惱。至於「利他」,許多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利他,只要自己日子過好即可,甚至將「利他」視作浪費時間而使自己無暇「自利」的傻事。我們希望在學佛營裡,讓青年們體會到:「利他」恰恰更能「自利」的原理、觀念、方法與效益。

  觀音菩薩既名「觀自在」,又名「觀世音」,她尋聲救苦而全年無休,照理應該是很「不自在」吧?但是吾人靜觀每幅觀音菩薩的繪像,其舉手投足、揚眉瞬目,莫不呈現無比自在的神態,何以如此?原來,心裡只有自己而無他人,太過在意自己,這樣的人生絕對快樂不起來,反倒是無私利他的心理與言行,恰恰能讓人習慣性地放開自己,因此反倒能獲得無比的解脫自在。

  所以筆者把營隊的課程目標大分為二:「解脫道與菩薩道」,以「自利」與「利他」之道,為青年營隊的學習主軸,每位老師的課程亦朝向自利或利他的目標而作設計;並且寓教於樂,在課堂之外,還有優秀可愛的隊輔青年,以各種活潑有趣的團隊遊戲、歌唱舞步,乃至戲劇編導、製作、演出的團隊合作,讓學員們真實體驗「認真投入」與「無私付出」的自在與喜樂。

  爾後延續營隊精神,學院更進一步成立了「觀自在青年會」,讓青少年在優美的寺院環境裡,學習各種有趣而又有益的課程,並且持續接觸佛法,期許他們成為一個個具有冷靜究理的智慧、熱誠濟世的悲心──情智綜合的佛教青年。

人間佛教的朝陽旭日

  佛教的未來,需要更多青年的參與。印順導師曾提醒吾人,應重視青年對佛教前途的重要性:

   推進適應時代的中國佛教,不宜因循於過去,而應該隨時記著:青年人愈來愈處於重要的地位了。中國佛教如不以適應青年的法門,引導他們來學佛,等於自願走向沒落。弘揚人間佛教,攝化的當機,應以青年為主。1

  導師曾多次說明:兩種身份對於「人間佛教」的重要,一是在家人,二是青年人。2之所以強調青年在佛教中的角色,是因為青年充滿活力與熱情,具足利他入世的潛質,如此在菩薩道的修學上具有優勢。

  我們期待:透過學眾與護法志工的共願同行,得以撒播青年學佛的種籽,讓「人間佛教」的青年,迎向朝陽旭日般的人生前景。

 

 

 

 

 


  1 〈五、人間佛教要略〉,《佛在人間》,頁115。

  2 〈六、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教制教典與教學》,頁81。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