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花開見佛悟無生

——2021年佛七聞法札記(二)

主講│性廣法師 筆錄│陳俊銘 修潤│釋真聞釋耀行

 

【接續171期】

理論可以講到天上去,修行則要扎實地在人間實踐

現在社會資訊爆炸,以致現在人知識豐富而智慧貧乏,所以學佛聞法很重要,更要把佛法實踐出來,養成好的慣性,化為你生命內在的根性。對於「淨土五經」你理解了,更要依教奉行增長善根,得到念佛的利益,你的信心會是有內容的信心,經典說念佛會有功德感應,即便你的苦果現前,你也不會失去信心。如果你忽略聽經聞法,以為用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雖然你是信德成就,但是佛法的知見跟信心、解與行要並重,所謂「有智無信長邪見,有信無智生愚痴。」五根者,即是「信、進、念、定、慧」,它的念就像柱子,把信、進、定、慧撐起來,而以智慧的正見為導。

《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介紹法藏比丘所發的諸大願,以及極樂淨土的樣貌莊嚴。宣揚專心憶念阿彌陀佛,以此基礎行三淨業修諸功德,至心信樂願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菩薩接引往生安樂國。《佛說阿彌陀經》:佛陀向弟子說淨土莊嚴,修行關鍵在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臨終心不顛倒乃至諸佛讚嘆。此經是淨土法門的概要綱領。《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頻婆娑羅王被逆子囚禁篡位,韋提希夫人極度難過。佛陀教導夫人修十六觀淨土法門,以面朝西方繫念落日諦觀漸次,到觀西方三聖身相及淨土莊嚴的往生西方之法。並依行願功德而有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的位階,乃至十惡不赦之人也有希望往生。你不要心存僥倖,不修行而寄望臨終十念,那是為臨終人所做的救濟。

《普賢菩薩行願品》:清‧魏源將之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第四經。《華嚴經》有很多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門,很難想像的解脫境界,此品是其一。據佛教思想史,早期印度主張修行得解脫首要條件是出家,淨土法門說上品上生者唯高僧大德,證涅槃一定要出家專一修證,少欲、少事、少業,這種境界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成辦,凡夫的因緣很難做到萬緣放下專一禪修。所以,《華嚴經》有很多大菩薩以在家的身份從事各種行業,也能得到各種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藉由打佛七期精進,把心念得更清淨,平日以三皈依、淨戒、不壞威儀做世間善業,以在家身學菩薩道,入不可思議解脫門。

十大願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前三願的對象是佛,依佛而發身禮敬,口讚嘆,妙供養,眾生因供養、布施而得福報。四者懺悔業障的對象是自己。現在的懺悔是在佛像前為自己無始以來,因貪瞋癡透過身口意造作惡的行為,做全面性的懺悔;早期則是向僧團懺悔的羯磨制度,性罪不除戒罪除,性是根性上的染污,心生起貪瞋癡而犯下過失,這過失不會說對不起就沒有了,但是你願意透過修道從戒律來制止它,禪定來暫時降伏它,智慧來徹底斷除它。我們在佛像前懺悔,雖然不是作法懺,至少我願意懺悔。龍樹菩薩與印順導師說易行道、難行道,如果你自尊心強,就先從佛前懺悔,慢慢學習降伏我執,根器好的人就難行能行修上去。五者隨喜功德,所有在佛世聖弟子的功德,也是多分少分由佛為代表所彰顯的三寶功德,所以隨喜善的功德,嫉妒心強的人就修四無量心。十願的對象是佛,所以比較容易生起供養心、隨喜與懺悔心,由此慢慢讓心量擴大。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這三者的對象是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容不下別人的好,在佛前練習,從佛擴大到親疏怨敵,惡人有他的善,我有我的惡,所以練習平等捨心,希望佛住世轉法輪,也願眾生長壽。九者恒順眾生,這裡眾生出現了,我們皈依佛,讚嘆佛,而佛心是大悲心,佛護念眾生,因此我向佛學習「種種承事,種種供養。」佛沒有差別心,就好像我敬父母,奉師長,乃至聖賢,「於諸病苦,為作良醫。」照顧眾生如同良醫治病,菩薩五明中求,上醫治未病,我們學佛來醫治眾生的心病,推廣功法強壯眾生的體魄。「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作為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用佛法的智慧之光,點燃眾生生命的光明,培育善行的習慣與富裕的心。心、佛、眾生,三是一,一是三,無差無別,理論可以講到天上去,修行則要扎實地在人間實踐,佛是因為心的純善而累積功德所成的佛,眾生的心只要向善心就與佛相應。

所以從因中出果,眾生有佛性,成佛叫佛性,未成佛叫覺性,未來可以成佛,以凡夫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功圓果滿而成佛,所以佛心者大悲心也,在佛心中恆念眾生苦,佛心中有眾生(不是佛心即眾生心),眾生只有悲苦,少智慧,佛心含藏眾生心,因此恆順眾生跟佛相應。十者普皆迴向,每念一佛,每行一善,都在累積福德智慧資糧而普皆迴向,這種資糧不會貶值,不受災殃,不被惡王奪取,因此修行是最保險的投資,功不唐捐。總之,十願是以眾生的心、境界來面對佛行十願。

為什麼十願面對的都是佛?其實人的生命中要聽聞多少法才能確立正知見,要透過多少重複的練習才能把它內化為生命的真實,我們淨化自己的心讓生命圓滿,我們有義務讓自己快樂,所以慈善寺提供最好的環境讓你反覆練習,改變你不好的習氣。戒定慧引導你真正的快樂,因戒,你可以安住在一個環境之中;因定,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的心不受影響,只有智慧的觀照才能真正脫離造作痛苦的根源。所謂的易行道是讓眾生容易學習,我們愛面子對人懺悔很困難,那就先面對佛像練習,從十願養成好習慣。如來者,乘真如之理而來,乘真如之理而去,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無代誌。」凡夫衝來衝去,全代誌,我們忙來忙去,到底有沒有給生命帶來福報?有「動」就產生了時空,禪定心一境性時空消失,如來如如不動無來無去。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大師又將之列入成為淨土第五經。此經出自《楞嚴經》,菩薩向佛報告自己的修行法門,以母憶子的比喻來說明佛與眾生的關係,佛陀希望眾生聞法念佛得涅槃,菩薩勸眾生念佛的光明功德。「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縱使淨土遠在他方,只要你專注憶念,當下即是,好比倆人相念,距離再遠心亦同在,二人不相念對面不相識。「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不論是怎樣的功課,菩薩都以一句佛號從頭念到底,用意根主導口念、耳聞、眼看,清淨的念頭毫不間斷而得定力,菩薩以此法門攝眾生念佛往生。

四、人生的五個功課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人的一生有五個功課:第一,養生,把身體照顧好;第二,善生,情緒穩定,心地善良;第三,利生,利益眾生;第四,往生,未涅槃以前,要往生善處;第五,無生,凡造作就一定在生滅的有為法之中,真正的快樂是無所造作,當下涅槃。所以,菩薩以念佛的清淨心入無生境界。所謂圓通(圓滿通達)即無生法忍,《楞嚴經》中佛與弟子互動,問弟子依何法門得圓通?菩薩說以念佛得智慧通達。此經有兩個重點,淨土行人要常憶念佛,縱使你稱名、觀相、觀想念佛,你都不可執著,要實相念佛入無生般若。又,菩薩信心堅定,沒有選擇其他法門,就以意念引導五根念佛,清淨心持續不間斷,得三摩地。

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自己的人生自己安排,你想要好的人生,卻常常遭遇不如意,想要好是你想的,你有去實踐嗎?人生確實有很多不圓滿,人生有八苦,你不要苦,希望遠離苦得福氣。可是佛陀說有因有果,也說趨吉避凶與建設圓滿人生的方法讓眾生學習,在你還沒悟無生之前,生命一直在延續,這股力量在自己的心。眾生希望活下去,而佛陀說不貪不執著,但是佛法要你生起解脫的善法欲求生淨土。活著為了什麼?吃飯為了什麼?為了維持色身來修行,離苦得樂。你還沒證道之前,生命盲動的慣性讓人不斷生死下去,所以你念佛也要思維往生的課題。人生有五個課題,養生、善生、利生,再累積往生的資糧,最後趣向無生,生的慣性停息了,這是你修行所要做的功課。你聞法以後要實踐多一點,把善行的實踐成為生命的慣性,待人接物的直接反應。唯有善念,你會身心清淨,開智慧。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佛法強調解行並重。你說母語都是直接的反應,不假思索就可以說出來,修淨土不是說你想到要念佛才念佛,你要念到不假思索的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菩薩說自己念佛「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的念頭從不間斷,所以你要學菩薩。《觀經》說所有淨業的基礎在持戒行善不犯威儀,再者發菩提心奉行大乘經典。念佛在根源上是清淨的,所謂的智慧是凡事三思而後行,被人欺侮而不生氣,不是傻子;佔人家便宜而竊喜,不是聰明,以因果律把時間拉長來看,怎麼給出去就怎麼拿回來,怎麼拿過來就怎麼還回去,因果不爽,即便你不相信因果,但因果依然存在。

淨土行人與一般人把死亡叫做往生,同樣是往生,一個因為修善業以清淨心往生善處,一個以煩惱的惡業投胎到不好的地方。車子壞了你會換車,色身敗壞了,有取識會去抓取下一個色身,眾生無明,因為貪生怕死就一直生下去,所以生是眾生的常態。佛法要我們見最究竟的真理證涅槃,淨土法門說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是兩階段的修學,到淨土繼續用功證悟真理實相,不再把心力放在生,練習不生則不滅,悟無生而證涅槃。悟無生是關鍵,往生淨土是過程,念佛開智慧才是最究竟。眾生投胎的生命存在體,是因為怎樣的力量讓它運轉的?是念頭。我們都胡思亂想,這種妄念的生命沒有力量,可是念佛可以讓心專注在佛,那就產生強大的力量了,如果念一句佛號等於存一元,那麼你集一生之力來念佛,所得的財富是難以計數的,你往生淨土的資糧是非常雄厚的。

我們的業力、習氣、念頭造成我們去投胎的力量,好比牧場圈養的牛,打開欄門哪隻牛會先出去?當然是業力重大最強壯的牛,其次是最想出去的牛,第三總是在門邊徘徊的牛,最後是正好在門前被撞出去的牛。末利夫人雖然皈依三寶廣修福德,因為臨終一個惡念而落惡道,那是不小心被撞出去的牛,我們助念就是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往生善處。

淨土法門之興起,主要跟我們內心的願望有關,生命除非見真理破執著的慣性,否則生命的慣性一直去投胎。那麼我們要思考我會去哪裡投胎?末利夫人淪落惡道不數日,又因為她廣修福德的善業轉而往生善處,是最強壯的牛。我們可以從念頭中抽離出來,你平常心不在焉,但一聽到人家罵你,即刻反應生氣;人家讚你,馬上高興,如果你抽離那個情境,人家說什麼都不重要。你就靜靜的觀察,他開口總是說什麼?是負面的話還是口吐蓮花?你也不需要下評斷,那是一種生命的狀態,慣性習氣。所謂薰習,出家人身上有檀香,法醫留有屍臭味,因此人會往生到哪裡?因果很公平,不會是外在於我們的一個他者來審判我們,所有的結果都是心的造作,往生到哪裡端在個人的造作。淨土法門的功德,只要你發願修行必遂所願,《觀經》說九品,基本上一樣到淨土只是品級不同,大修行人即刻花開見佛,一般人就需要時間來醞釀了。

五、何為淨土?

十方世界各有淨土,你有先去參觀過嗎?為什麼你對極樂世界有大信心?你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宗教行為?道的修證有動機、方法和目標,你之所以有動機要往生極樂與有方法可以去,前提是你知不知道淨土是怎樣?你為什麼能去?須達多長老對佛陀有信心,是他宿世善根深厚。所謂隔陰之迷,過去的業已不復記憶,但今生逢緣你會再去尋找,今生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你歡喜往生淨土,也是你過去與淨土法門有因緣。從因果律而言,先不說有沒有淨土,只說修善就往生善處,不論是不是淨土,造惡就落惡處,不論有沒有地獄,結果都是自己感招的。其次,從法門的通說而言,只要你三業清淨,你的心跟那個境界相應,自然趣向那種境地,所以念佛往生淨土不違背因果。第三,來說明眾生的學習都是用已知來知未知,不會用未知來知未知。

我們把立於生存的處所叫做土地,經典描繪淨土黃金遍地,因為黃金是人類所知最貴重的東西,還有寶池、樓閣等建築。難道淨土就只是這樣嗎?要知道,佛陀都用我們所知道的來說明我們不知道的,因此經典說淨土的種種都是我們所知所見的經驗,極樂國土不是無中生有的,它是依法藏比丘發願,集志同道合者所成就的共業,所以佛土的存在理論上可以接受。你買房子要先賺錢存錢,極樂好比社區,建築商(佛)集合股東(志同道合者)共同蓋社區,房子有高價(上品)、中價(中品)和普羅大眾的(下品),而往生的條件端在你內心的清淨,有多少清淨(頭期款)就得多少品位的功德,是依你的清淨功德給你一個對等的境界。而且建築商(佛)慈悲,保證你的房子只會升值不會貶值(不退轉),後期款你慢慢再賺錢來付(隨善知識修行)。

所以,以人間的概念,極樂的建造不背因果。慈善寺達瑩長老尼發願翻建大殿,大殿藍圖在她心中醞釀,因其弘法的清淨心,感招眾人勤勉不懈地來眾志成城,因此達瑩長老尼的發願如同法藏比丘發願。極樂淨土的成立是符合因果律與人間的運作,如果你不相信,那是你的心太粗糙不能體會。我們買房子可以預約參觀,那淨土可以嗎?佛說歡迎參觀,只怕你不肯來,沒能力來,你可以用念佛所得的三昧力去參觀。

佛法講究解行並重,信解行證。淨土的存在你沒看過,為何相信?法門的觀念知見可以由聽經聞法而理解,用你所知道的來說你不知道的,淨土的存在不背因果。既然這樣,淨土就是有為造作,有為法生必有滅,阿彌陀佛的無量是說不可思議的量,不是說不滅,待因緣圓滿,阿彌陀佛會入大般涅槃,觀世音菩薩補位。什麼是佛?佛,非佛,是名佛。永恆存在就違背了諸行無常的法則,說無量是說我們難以想像的多,浮游生物朝生暮死,牠看人類的壽命是無量,同理我們看佛也是無量。你沒看過淨土,《觀經》就教你怎樣看,雖然那不是你的經驗,但是你沒見過,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沒見過,據說善導大師就見過。因此淨土的存在理論上不背因果,事相上可以從修行見到。佛法是智慧的信仰,佛法不會讓人在沒有理解的狀況下強迫你相信。

培養好的習慣,回家繼續念佛

世間有尊祐論、順世派等等外道,唯有佛陀順逆觀十二因緣,發現緣起真理,生者必滅,滅者必生,眾生就這樣沉淪生死輪迴。世人顛倒貪生怕死,慶祝嬰兒出生,悲慟親人死亡,不知有生必滅,滅也不是真的死亡。所以,你怕死不要滅你就得不生,佛法說要悟無生,淨土法門的往生不是涅槃,它是第二階段的修學。佛看透了是覺悟無生,世人看不透所為的都是生滅法,你拿香拜佛不是在念佛的功德,而是跟佛求這個求那個。你在跟佛交易還是賄賂?你的欲求都是生滅法,要知道你得到生的快樂,後面必有滅的痛苦,生與滅你都要承受,所以你拿水果求佛,你只看到一半,假法的那一半,你沒看到後面滅的那一半。因此見道再修道,具體消除只看一半的慣性。

你認為修行是怎樣?吃苦菜修苦行嗎?修行應該會得樂呀!其實這個苦是以你的惡業所招感來的苦果,你不要逃避它認帳就是了。當你受報還債,你心不甘情不願,又不能脫離這個漩渦,這就是因果輪迴。佛法說要認清因果,你還債心不情願,那又結下來生的因果,這個甘願是理智上的因果推論,因此還要修行實踐,修到有一天你可以洞穿因果,在因果前面徹底低頭懺悔。但是佛法是緣起論不是宿命論,人不是被好或不好給設定的,所以你修行遇到逆境要懺悔,順境要感恩而戒慎,有仇不報,有恩必報,這樣來斷因果的循環。我們的心有善生的力量,哲學叫做自由意志,以因果律講,過去的某甲來到今生,那今生的他是他,也不是他。當你把佛法的根本原則掌握之後,各宗派都從各個角度來跟其適應的信眾傳述佛法,都在講他所面向的道理。

禪宗說客塵煩惱,過去的業,可認也可不認。認,是說你有善生的力量在指揮,你要為自己的造業負完全責任,不可推給因果。我之所以打他,是因為過去他打我,過去無明,你可以說恩怨情仇冤冤相報,今生你學佛,不可冤冤相報,要解冤釋結,這才是真正脫離人間因果的鎖鏈,脫離輪迴的正知見。否則把一切罪業都推給過去,過去還有過去沒有盡頭,經典說從無始生死以來,是說不要講開始那個點,當下現前該行善就行善,有業報就歡喜承受以智慧來化解。佛在定中時空消失,出定時空再現,佛看到因果,眾生在果中又以善惡之因造善惡,然後因果不止息。佛再逆觀,看過去,看未來,當下斷生死根源,心順向涅槃,不順向有為造作。

所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在法的正見中,少事、少業、少欲望住而專心修行,《華嚴經》的種種法門,或現在家相、出家相、苦難中、富貴中,都以清淨心渡化眾生來成就佛道。迦葉尊者體恤貧者過去少布施而今生受苦,尊者只向貧者乞食,你供養佛,也救濟貧困,哪個好?佛說平等平等。入不思議是無論你在哪一個階層,平等是因為內心清淨而平等。世間相就不平等,入不思議是你生在富貴人家,富貴不是讓你來消費的,人有階層是過去的因今生的果,在你還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死之前,是隨善業流轉隨惡業飄零半點不由己,唯有開智慧,你才可以說你未來要到哪裡去渡有緣人,佛給了眾生示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無論你在富、在貧,不是富貴就不能學佛,而是恐怕你躭溺享受;而貧者困於生計,沒心思修行。其實你的一舉手一投足,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向善。

「普賢菩薩行願品」的不思議即是奉行十大願。《觀經》說你要往生淨土,你得在世間做善人,在佛門做好弟子,還要發大菩提心。因此,往生淨土不是去享受的,佛法有個根本精神,你要利他得先自利,你要先學會游泳才能救人,不是看到有人溺水你才學游泳。自利是為了利他,淨土法門是發菩提心而做兩段式的修學,你在人間所學的還不足能力渡人,所以先求生淨土再迴入人間。如果你念不到佛親自來接引,至少你可以自己走路去,因此盡你的修行累積往生的資糧,一路給自己念上去。

前面從理論、因果律、人間事相的運作來證成淨土的存在。佛順逆觀十二因緣,順觀到眾生的輪迴,不想輪迴應該怎麼辦?佛說你要逆向操作,眾生怎麼做你就不怎麼做,佛逆觀因緣,凡是眾生有的觀念與行為,你都不要執著,這樣來觀透生死的根源而悟無生。眾生都順著自己的習氣行事,被習氣所控制,知道不可以生氣,事情來了還是生氣,所以,順著習氣則輪迴,逆著習氣就超脫,被人批評就認真聽,不動氣,有則改之,無則勉之。

生死是不斷地輪迴。我們為什麼會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從正向來說,不斷的重複就養成習慣,所以我們生命中充滿了習慣,有正面的、負面的習慣,這兩股力量不斷在拉扯,讓人煩惱。念佛要念到何時才會圓滿?佛七有圓滿日,但我們的人生圓滿嗎?因此培養好的習慣,回家繼續念佛。最後問題來了,淨土的存在說得通,因果律的理論好像懂了,可是還是看不到遠在天邊的淨土?因此你要精進修行,得到三昧力就能相應。對於自己沒能力見到的東西,不要立刻說沒有。《觀經》教我們怎麼觀?首先日觀,觀日落西方,西方是光明藏,令自己開眼、閉眼皆光明,這是你去看淨土的第一課。

【全文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