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禪觀路上,幸遇明師

釋性廣

感時悲教,救亡圖存

  筆者有幸,在中壯之年,已恭逢並見證了台灣佛教之教運由弱轉強的時代。仔細思維,佛教在台灣的復興,應與鼓勵佛弟子關懷苦難,積極入世的「人間佛教」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國七十一年,筆者出家於供奉慈航菩薩肉身舍利的道場。初出家時,常聽人引用慈航菩薩的名言:「慈善、教育、文化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而慈航法師與印順導師,同為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服膺並提倡入世關懷的大乘菩薩精神。一般人引用此句,強調的是入世利生的內容,但筆者解讀到的,是當時佛教需要以此而為「救命」依憑的無奈與悲哀。

原來,長久以來,世人對於佛教已形成「愚妄迷信,經懺交易」的印象,所以評價很差;而流傳在民間戲曲與口耳譏諷中的,對僧人的輕藐蔑視,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多視僧人為因家貧而從小被送養於寺院的社會底層人。

所以,無論是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或印順導師提倡的「人間佛教」,觀其思想凝成的時代背景與心路歷程,不但源於大乘佛子「不忍眾生苦」的悲憫情懷,也更有感時悲教,救亡圖存的危機感。

  可以說,過往的山林佛教以逃塵避世而貽世輕藐,過往的聚落佛教以腐化墮落而貽世譏嫌,如何捨此二邊而行中道?這正是導師窮畢生心力,深入三藏,學貫印、中(佛學),而提出「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之意趣所在!

當仁不讓的普賢行願

  導師深知,人間佛教,不能徒託空言,必須身體力行,並以實際成果來證明其效力,這才能激發起追隨者的信心。例如:寺院經濟的既有陋習,導致僧伽失格,社會詬病。他深刻體會:必須先端正僧品,方能轉變佛教的體質。但他並未採取像太虛大師那樣「大鬧金山寺」的激烈作法,而是擘畫寺院經濟的理想藍圖,並證明其可行性。

民國四十九年,導師在臺北創建慧日講堂,他說:「我當時有一構想,佛教難道非應付經懺,賣素齋,供祿(蓮)位不可!不如創建一講堂,以講經弘法為目的,看看是否可以唯持下去!我從不空言改革,但希望以事實來證明。」(【妙雲集】下編第十冊,《平凡的一生》,頁一○七。)有了前人成功的事例,於是有心人逐漸出現「寺院、道場要辦『道』不要辦『桌』」(臺語「道」與「桌」同韻母)的反省。

殊堪安慰的是,如今在台灣,不祇是「寺院辦道」的觀念深植人心,連帶的,慈善、教育、文化,這些利人益世的事業,已從過去「不得不然」的佛教救命圈,成為今時菩薩學人「當仁不讓」的普賢行願。相信這正是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的初衷,因為本位主義的消極自保,絕非人菩薩行的目的。

親炙大德,喜獲法益

  忝為「人間佛教」的追隨者,如上所述,筆者見證了一個佛教由弱轉強的時代。其次談談個人的學法心得。

出家以後的好長一段時間,思想苦無出路,尚幸拜讀導師的著作,終於尋得學佛道上的指路明燈。最難得的是,無論是弘法還是禪修,筆者都因親炙導師而得大法益。

民國七十五年底,筆者開始向信眾弘法,所依教本,即是導師所著《成佛之道》。以後因追隨昭慧法師以問學、護教,而得以時常陪同法師拜見導師,親聆法音。

民國七十九年,弘誓學佛班在善導寺開課,由昭慧法師與筆者將《成佛之道》偈頌編成科判,經導師親自修訂定版之後,製成講義,向四百多位第一期學員講授。令筆者感動的是,他老人家不但將此科判細讀細改,而且還致函昭慧法師,提撕重點。

民國八十年初,筆者開始接觸並習學各種禪修法門。在修學過程中,雖也多次體會到禪修的知覺明達與輕安樂住,然而因有從導師教導中所得到的「正見增上」力,故爾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只是沉緬於身心的特殊經驗,而忘記止觀的真義與菩薩禪法的究極目的。禪修過程中,最常領受到的,就是身心的變化與特殊的覺受,然而在佛法中修學禪法,重要的不是尋求感受,而是對經驗的確當詮釋與正法抉擇力的培養。禪修者如果一味強調自心體驗,而不依於經教與正理以作檢證,很難不墮入眛定、邪定之中,因此導師名之為「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三學增上,擇法依歸

  記憶深刻的一次,是民國八十四年底,筆者在一次的禪修營中,體會到一些超常的經驗。禪修結束後,身心久久沉浸於難以言喻的歡喜踴躍中。由於每隔月餘,都會隨同昭慧法師去向導師請安問法,在那次禪修後去見導師,就向老人家報告:「最近學到一種特別強調不修禪定,而直接入於觀慧的方法。」導師聽了,當即問道:「那戒、定、慧三學,又要怎麼說?」

一句問話宛如棒喝,筆者當場有一種恍然醒覺的震撼!慚愧的是,「法次法向」,「三學增上」的義理並非初次聽聞,但只不過是身心得到一點超常的覺受,自己竟然把佛法正見拋在腦後了。自此筆者更是戒慎乎始,依八正道而以正見為基,將一切禪觀體驗,都置於正見之下而作檢驗。

  為何修行時身心的超常覺受,更需要正見指引?筆者曾引喻說明:把一根直筷斜置於一杯水中,由於水中光線的折射作用,我們將看到筷子與水面的交接處,是折斷而不連接的。認知中的直筷有如「擇法的正見」,而視覺經驗的斷箸,則宛若「境相的錯覺」,縱然是親眼所見,但還是不可信的。

由於導師思想的提撕,使自己的禪觀修學之路穩定踏實。筆者常自我警惕:切莫陷入「不以勝義印證,只重自心體驗」的泥淖。面對修持過程中身心的諸多變化,過往誦讀的導師法語,更成為彼時擇法的靈感與依歸,解決了許多禪修觀念上的困惑與瓶頸。每從禪修營隊回來,筆者總是就著個人修持的進境,與昭慧法師討論如何與法義相互印契;偶或謁見導師,也會向老人家報告修持的心得,以求能不偏離於正道。

暢佛本懷,普賢願行

  印公導師著作等身,世人多注意他在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忽略他在修持方面上的卓越見地。甚至有一種錯誤的傳言,指稱導師「不重修行」;由此衍生一種錯誤心態,認為他的著作是不討論修行問題的,他對於修行問題,是沒有發言權的。這種浮面感覺,其實有待商榷。筆者曾撰《人間佛教禪法》一書,分析並綜論導師在禪修方面的卓越見地與研究成果。以下簡略說明大要:

第一、在治學目標方面:

導師以顯揚佛陀本懷,建立契理契機的教法為治學理念,故不可能忽略佛法「依禪觀以入於空慧」的究極理想;也絕不可能對變質異化的修持方法,模稜兩可而不置可否。所以導師在探尋本質佛法,消化傳統遺產之後,必然會依於「人間佛教」思想主軸,而凝成其禪觀思想的結晶;而又因其治學長於「辨異」,故對漢傳、藏傳、南傳佛教中那些不修行的人,修行錯誤的人,還有把修行定義得太狹隘的人,必然會提出一番反思與批判。

第二、在研究成果方面:

印順導師著作之中,論究禪法內容、辨析修行知見的篇章,不但數量頗多,而且時有孤明獨發的卓越見地。最為學界所著稱的,是探究禪宗初期從印度(如來)禪演變到中華(祖師)禪的《中國禪宗史》。其它諸如《修定——修心.唯心與秘密乘》等著作;對於宗見思想之所從出,方便適應之必然轉折,宗門設教之隱微與歧途等等,都一一加以剖析,明確指出修持應有的正途與宗派歧出的關鍵。

論著蒙師題字、修訂

  民國八十九年,佛教弘誓學院舉辦第二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研討會,昭慧法師、悟殷法師與筆者,三人相約「以法供養」,用「各寫一本新書並予以發表」的方式,來為導師祝壽。當時筆者深受江燦騰教授之鼓勵,乃決定以自己的碩士論文《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為底稿,進一步明確提出:「人間佛教禪法」,是導師禪學思想中心。筆者希望能於該書之中,完整闡發導師精采卓絕的禪學思想與止觀正見。

記得筆者在撰完碩士論文初稿後,曾帶到華雨精舍,敬請導師指正。承蒙導師逐句看過,整份文稿留下了導師珍貴的親筆校訂字跡。

拙著《人間佛教禪法》第二章,介紹「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導師的生平學經歷;並特從幾個面向,敬述導師一生勤懇治學,光風霽月的「聖之清者」的人格特質。後與昭慧法師至華雨精舍,呈給導師過目,第二天早上,導師看完後,慈詳地微笑向筆者說:「我沒有你寫的這麼好!」昭慧法師與筆者都不約而同地說:「導師您太謙虛了。」

書成付梓之前,又蒙導師慈允題字,於是在華雨精舍明聖、慧琛、慧璨諸法師從旁協助之下,眼力退化而手肘無力的導師,竟然扶著老花眼鏡,以微抖而持筆不穩的手,一筆一筆緩慢地寫下了該書書名:「人間佛教禪法」。筆者如獲至寶,將此珍貴墨寶置於該書首頁,以為紀念。

至今無論是禪學寫作還是禪觀教學,筆者還是掌握大乘三昧的要領,暢導普賢行願的精神。這一切,固然來自個人體驗的自信,其源頭活水,還是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禪觀思想。

禪觀路上,幸遇明師,如優曇花,甚難希有。追思情切,無以言念,因茲略述二、三往事,與諸讀者分享自己親炙導師所獲致的無限法喜。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四日 於法印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