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唯識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記2016年千佛塔寺佛學講座

釋耀行

  廣東梅州千佛塔寺是筆者的出家祖庭,2016年9月奉恩師上明下慧尼和尚之口諭,筆者返寺為佛學院師生及常住僧眾,做為期九天(20至28日)的佛學專題講座。本期講座共有學員150多位,其中出家眾有85位。

  授課之初,原本設定的聽眾是佛學院的學生,所以,筆者擬定的講題是「初期瑜伽行派的修行理論及實踐方向」。意在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討唯識學派,溯源於根本佛教、部派佛教,乃至作為初期大乘佛教的兩大正軌,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相當程度的整理了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修行綱目與證果次第。

  可是始料不及的是,授課前一天晚上,才得悉本次講座是面對大眾的講座,也就是聽眾中既有佛學院師生,也有常住師父,以及隨喜旁聽的諸位佛友。這就意味著要臨時改變一些講授的內容。怎樣在短短的九天時間(27堂課時),將唯識學這門義理艱澀的課程,講得令聽者有連續聽下去的興趣,乃至假以時日能夠繼續學習唯識的相關經論,這對筆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考驗。好在講題定的是「修行理論及實踐方向」,反覆權衡後,筆者決定,在簡述唯識史的基礎上,廣說實踐部分,而這也是聽者最關注的。唯識學源於瑜伽師的禪觀實修,因此論述唯識要義時,不廢「解行」,時時注意該學派指向的修行意義,導正因觀念錯誤產生的修行偏差,就顯得尤其重要。

  在課時的安排上,承襲佛教弘誓學院三年學修「阿含研習營」的經驗,上午由筆者授課,下午安排學員分組討論課程內容,晚上再帶領學員靜坐。全天的課程奠定於聞思修的基礎上,令學員一掃單一的被動聞法,身體力行的投入到「法」的實踐中。筆者也正因為在學院舉辦的「阿含研習營」深得其味,所以本次講座沿襲了這樣的方式。其實,這也是佛陀教導弟子修學佛法的重要方法論,從原初的「阿含」聖典,乃至唯識學派的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在在處處都貫穿著這樣的學修次第。例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就詳細羅列出「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之三地,爾後才進一步教授「聲聞地」與「菩薩地」。換言之,無論是聲聞行人還是菩薩行人,起修都必須依循聞思修的次第。這對於那些視聞法為「說食數寶」者流,無疑是有警示意義的!

  基於聽講的學員程度參差,所修學的法門也林林總總,有學密持咒的、念佛求生淨土的、學戒持律的、參禪打坐的等等。而筆者之意,亦不在課程結束後多出一個專修唯識宗的。所以,扣準佛教的根本思想「緣起」,立足於「法」的闡述,而不在一一的法門中去比較彼此的優劣,以此減低聞法者的宗派成見,回歸到法的認知和學習中。結果,這樣的教學方式還真是有用!千佛塔寺是一座傳統的寺院,目前有150多位比丘尼在此修行,寺院設有專門的念佛堂,讓那些專修淨土的行人在此一心念佛。開講的第二天,就有熟悉的出家師兄弟告訴筆者,連那些住在念佛堂的出家師父也到法堂來聽課了,真是稀有難得!

  千佛塔寺地處粵東山區,素有僑鄉之譽,加之恩師上人胸襟開闊,所以會集了來自各省市的參學者,來寺弘法的法師也絡繹不絕。本次返寺院授課期間,恰遇師父上人因法務外出,雖然走之前仔細交代妥當,要求所有常住眾參加課程,但筆者畢竟離常住多年,除去當年熟悉的幾位師兄弟,後來者都完全生疏。加之唯識學歷來以艱澀著稱,所以,除去佛學院的學生,很多常住眾是以結緣的心情來參加課程的。但是隨著課程的深入,逐漸感受到唯識學並不都是在講那些她們聽不懂的名相,反而是與我們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息息相關的,正是這樣的認知牽動了想要繼續聽下去的意願。上午第一節課時間,因為很多住眾還在出早坡,無法準時上課,因此敦請佛學院教務長與筆者商議,將第一堂的時間延後,這樣她們就不會漏聽了。據說以前這樣的連續講座,是需要僧值師父去巡寮的,以督促那些懈怠的人前往聞法,像這樣積極踴躍的爭取全程聽課,是很少見的。

  然而這並非筆者講授之功力使然,正如印公導師在《成佛之道》之偈頌所言:「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僧伽依法共住,組建「六和敬」僧團,如果彼此之間不能「見和同解」(法味同受)、「戒和同行」(行為規範的一致)、「利和同均」(財利共用),那一群捨家共住的修道人,要靠什麼來維繫道場的清淨以「令正法久住」呢?所以,建立清淨道風的前提,就得有持續精進的學風,古之大德求法若渴,今之學人當效法先賢,好樂於法,以法為侶,方不失出家之本。

  佛法的修持離不開身心的認知,五蘊中除了「色」蘊是關乎生理的部分,其餘四類,「受、想、行、識」,都是對於心理的詳盡分析。到了唯識學派就更加強調心的功能性,依《華嚴經》「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之經意,奠定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教證。瑜伽師在禪觀的修學中,定中影像異於現實狀況的經驗,也奠定其「唯識無境」的思想。所以,相較於其他的學派,唯識學更加強調對於「心」的瞭解和駕馭。基於這樣的認知,結合學員出家者的身份,筆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於自我心識的了知,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同情共感,協調與他者的互動,從而達到淨化身心、慈憫眾生的目的。

  晚間的禪修,先帶領學員依安般念為所緣,修習奢摩他,培養專注的心念。爾後,以「界分別觀」來觀察揀別四大的一一相狀。學員雖然在短時間內因定力不足無法如實觀照,但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她們明白了一個原理,那就是:在禪修中出現的一些身體覺受,諸如熱、冷、酸、脹,以及身體不自主的搖動等現象,並非她們所自認的境界現前,其實那只是單純的四大運作在身體的呈現而已。

  農曆八月,粵東地區仍然酷熱難耐,學員們雖然汗透衣襟,卻每天準時到法堂靜坐。正是因為觀念的導正,「疑蓋」消融,所以眾人能夠以更平穩的身心投入到觀察呼吸的正念中,自得清涼。

  這期間有個小小的插曲,這次本打算帶著大家一起修修慈悲觀,但是由於課時的限定,無法圓滿。而大眾又念茲在茲,所以,筆者給學員佈置了一個課後作業,回去以後,找你平日最不想跟她說話的人,跟她主動問候,表達你的善意,用實際行動來實踐慈悲的意涵。

  再來,下課時段,筆者見到道場中的出家眾,無論是作務中,還是迎面相遇,不知是拙於表達,還是不習慣與人互動,往往不是低頭匆匆走過,就是當對方是真空,熟視無睹。道場有接引眾生的義務,「令未生信者生信,已生信者得增長」。出家者效法佛陀,實踐慈悲平等的教義,可是當那些初到寺院的人所見到的出家者是完全不理人的,試問如何令她們對三寶生起敬信之心?而筆者也身體力行,每次與對面的人相遇時,無論對方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都主動跟來者問候。經筆者提醒以後,後續幾天改觀很大,大家相遇時,都會善意的互動。所以,觀念很重要,學習善待他者,將他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重要,這本身就是「無我」的訓練。

  最後一天兩堂課是問答時段,佛學院養正班、預科班、本科班以及旁聽的學員組長代表各組提出問題,由筆者統一回答。所提的問題,法義方面,大多是關涉如來藏的真常淨心與唯識學派虛妄雜染心的區隔,因為沒有大乘三系的基礎,所以感覺兩個學派的思想是有抵觸的。能夠思考到這個層面,也是難能可貴的,所謂學然後知不足,希望假以時日,這些學僧有因緣可以次第學習,深入法義,掃蕩迷思。

  在此,至誠頂禮佛陀世尊!頂禮恩師上人上明下慧和尚尼!是您成就了學人僧伽之身,又慈悲促成了這次講座。頂禮上昭下慧法師!本次使用的教材,就是法師撰寫的《初期唯識思想》,法義熏習惠我良多。頂禮上性下廣法師!啟迪指導禪修,令學人三學增上,不偏不離。最後要感恩所有課程的籌備參與者,是您們的護持成就了這場法宴,若有生起點滴之善,在此迴向大眾,福慧圓滿!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