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有時對立也未嘗不是對話的開始——略述昭慧法師對「人間佛教」三篇論文之回應

釋性廣

  十一月十三日上午,昭慧法師在「人間佛教的發展與實踐──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與落實」國際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on “From Lay Buddhism to Engaged Buddhism)中,為日本陳耀東教授、伊吹敦教授與慈大游祥洲教授的三篇論文,作半小時之回應。筆者雖未參與,事後聽錄音內容,感覺頗有與讀者分享之價值,因此略述該場研討會中,昭慧法師的回應內容如下:

  這三篇論文很有巧合之處。原來,導師對藏密、中國傳統宗派與南傳佛教都有所批判,而三位作者的論文,分別研究印順導師與密教、印順導師與禪宗(三階教)以及印順導師的三乘共貫思想,恰好分別屬於藏密、中國佛教與南傳佛教三個領域。三篇論文同在一個場次發表,真可說是一種巧合。

  一、陳教授大作〈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與密教批判〉,值得贊歎的是,該文詳述導師對密教之看法,並點出了太虛大師與導師對密教的不同態度。補充說明一點:雖然太虛大師對密教較採融攝之態度,但曾聞印順導師說:法尊法師在漢藏教理院講學時,大師要求他只能講顯教,不得授密法。顯然大師對密教在漢地的畸型發展,依然存有若干疑慮。

  針對該文,我只提出一個與作者不同的看法。印順導師對密教的看法,未必見得與太虛大師對王宏願的論諍有直接關係,依其自述,導師於抗戰期間協助法尊法師翻譯《密宗道次第論》,因而理解密教內容。導師因理解而反對密教,與法尊法師的治學因緣,反而應有較直接的關係。

  二、針對伊吹敦教授的〈「人間佛教」的來源和其歷史性意義〉,提到「人間佛教」可能與禪宗、三階教之精神有關。我認為,導師的「人間佛教」藍圖的擘畫,來自《阿含》與律,以及初期大乘經典的啟發較多。對於禪宗,他是既讚歎又批判的。而且禪者隱遁獨善的風格較為明顯,因此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直接承自禪宗者可能較少。三階教的作為,更是中國佛教中的經驗斷層,對導師思想的直接啟發,其可能性更低。

  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包括禪宗或導師,也一直受到中國儒家主流思想的影響,重人文而不尚鬼神。再者,中國主流文化是重「兼善天下」的,這也應是讓中國佛教選擇性地採用大乘教法的重要原因。儒家在歷史上,算是佛教的諍友,偶而亦成為論敵,但總推促著佛教,讓它重視「兼善天下」的重要性。因此或可更廣義地說:導師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所以才提倡「人間佛教」的。那麼,中國化最徹底的禪宗,重人文而不尚鬼神,質樸無華而剛毅勇健,當然也在「人間佛教」思想的來源之內。

  三、有關游祥洲教授論文的部分,游教授謙稱是因我所作的〈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而激發其靈感,因此在該文的基礎之上,探討「人間佛教」的三乘共貫思想,是否有可能建構大乘與聲聞乘的對話橋樑,還是只會引起了更多的爭論。游教授並期望佛教能「三乘共尊」,而避免「己宗優位」的價值判斷。我的回應是:

1. 我撰寫〈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時,刻意先抽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純作「緣起性空中道論是否能達成『一乘究竟』之結論」的邏輯分析;相形之下,游教授雖反對「己宗優位」的價值判斷,反而是以愛護佛教的熱情,加入了「三乘共尊」的價值判斷,這無非是希望能減少佛教論爭的內耗,共同致力於宏法利生事業。他這種熱情是值得欽敬的!

2. 但在「共尊」的價值判斷中,其底線何在?這就形成一個難題。這就像是「尊重多元」一樣,稍一不慎,就會由「文化相對論」落入「倫理相對主義」的泥淖。離開情境脈絡,「共尊」的理想較為單純;一旦置入情境脈絡,則是否有可能維持「共尊」,就是一項挑戰。例如:針對動物保護或性別平等議題,作為一個運動人士,我當然還是會堅持其理念,而不會與佛教中任何一種合理化性別歧視或物種歧視的說法,處於「共尊」的局面。

3. 游教授指出:佛教處於宗教全球化時代,不要因內部的爭議而削弱了佛教總體的競爭力,個人深為認同,因為依自己的切身體驗,光是與那些抨擊導師思想的藏傳、漢傳、南傳論者打筆戰,就花了我不少的時間。前些日看到一篇台灣南傳比丘批判導師思想的論述,個人深不以為然,從下午到深夜,一口氣寫了八千多字來回應它。1

4. 但退一步想,有時對立也未嘗不是對話的開始。個人要不是因藏傳佛教如石法師文章的刺激,也不可能撰就《世紀新聲》一書;要不是因觀淨比丘文章刺激,也不可能寫那八千多字。所以想想,還得感謝那些不同聲音呢!思想定於一尊,往往反而會因其欠缺腦力激盪,而形成一灘死水,導致思想的慢性衰敗。因此,只要對立不會導致暴力,不同思想實亦未嘗不可有一種相反相成的辯證性關係,而不必太擔心它的「內耗」。

  法師回應完畢後,慈濟大學前文學院院長許木柱教授由於是人類學者,因此特別針對法師所說的,「文化相對論」不能成為「倫理相對主義」,多元價值並重,也應有其「底線」的說法,發言甚表贊同。

註釋

[1]按:指《法光》第181期(民93年10月出刊),刊出呂凱文教授論觀淨比丘著作《復歸佛陀的教導(一)》的三篇大作。昭慧法師乃立即撰寫〈方法學上的另一錯誤示範——論觀淨比丘與呂凱文教授之「佛教聖典詮釋學」〉以回應之。該文長約8500字,將於第183期《法光》(12月)刊載。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