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自序

釋性廣

  佛法是智慧的宗教,故講禪修、論實證,應以正見為先導,而以般若空慧的體證為完成。理想的禪觀教學,應該涵蓋三個層面:一是整體的學理建構,二是明確的修持方法,三是對境的當機應用。第一項的學理部份,是禪觀知見的確立,故重視的是禪法系統的分判與定慧二學的釐清;第二項的實修部份,提出具體可行的修行法門,強調的是技巧施設與進修步驟的明確;第三項的應用部份,則是護助行人對境逢緣以作有效歷練,講究的是善巧擇法的當機運用。

二○○一年,筆者寫作《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確定貫攝五乘,不廢聲聞,以趨向菩提的大乘禪學——人間佛教的禪學理論。二○○六年,結集《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一書,對禪修之相關論題,做思想溯源、文獻回顧與學理分析等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在建構學理與論義禪法的同時,雖已忙於博士班的沉重課業,但仍不敢荒廢實修,故每年定期舉辦禪七並領眾共修,期能教觀等持、解行並重。本書所錄開示文稿,即是二○○六年暑期,筆者於佛教弘誓學院主持禪七的開示內容。這一系列的禪七開示,並不是隨機散說,而是有層級、有次第的解行導引。大體而言,筆者是以「依正見以啟淨行」為原則,並將開示內容規劃出三個面向:一、基本法義講解:闡述戒、定、慧三學與三十七道品的意義,及其在實修中的應用;二、禪法實修教學:教導安般念、四界分別觀與慈心禪等重要行門之特性與修行要領;三、止觀知見辨正:分析定、慧二學的特性,揀別錯誤的修行心態等;並藉由禪修所緣轉向的教學法,引領學人分辨「緣念眾生」之大乘不共禪觀要義,以體會菩薩悲心、願行的特德。除此之外,筆者亦依學員實修之身心狀況,與小參時學員所提出的疑難,做些具體的修行建議與重點提醒。

筆者於一九九七年依止緬甸帕奧禪師習禪,自此對於禪觀修學的內涵,有了更具體而清楚的認識。禪師教授之禪法,依循《清淨道論》,對於戒、定、慧三學所涵蓋之七清淨、十六觀智,學程次第清晰,進境歷程明確,值得吾人親近與習學。本次禪修之說法內容與禪觀所緣之教學,以共三乘之聲聞止觀為主,以大乘悲心與菩薩淨行為輔。在基礎禪學部份,許多修行方法的講解,大都得自帕奧禪師的引領與啟發。

筆者主要弘揚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所以自學並講授帕奧禪法,主要是因導師的禪學思想中,有三項重點與帕奧禪法相應。一、聲聞禪法共貫三乘,是聲聞與菩薩行人都應該修學的禪觀基礎,它不祇是自利解脫的法門。二、溯源根本,淳樸的佛陀教法,原是依身、受、心、法作為念處,次第昇進而離繫解脫。相較於以修心為主的中、後期印度大乘與中國禪法,有顯著的不同;如《成佛之道》中云:「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這對於偏依修心而落入唯心、玄想的弊病,有切要的對治意涵。三、最重要的原因是,發大乘菩提心的人間佛教行者,承荷如來家業,在入世利生的悲願大行中,更需要有止觀力道的扶持。如導師云:「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行菩薩道時,若能透過禪修以培育定、慧之力,則在入世涉俗,為眾生服務之時,將能以強大的堪忍性與任持力,助成菩提願行。

所以在禪修法門的擇取中,筆者教導三乘共學的基礎禪法,期能引領學人奠定紮實的止觀基礎,以「自淨其意」的定、慧修行,作為廣大菩提願行之先導,而其中又有兼攝人天、聲聞根性學人之寓意存焉。

過往有熱心學員曾將筆者的禪修開示記錄成文,然而口語自有其情境脈絡,化約成文字之後,筆者發現有些當時自覺講得不錯的許多段落,讀來冗長雜遝,囉嗦得令人吃驚。一些講記初稿,幾年前也曾勉強修改幾篇在《弘誓雙月刊》上發表,然而刪修過程大費周張;雖然讀者一再希望持續,個人因為事忙,後來也就中斷了。本次講稿的成書,要感謝李素卿同學,她發心將九天的說法內容逐字記錄,耐心整理。語言講說,容易雜遝支離,而音聲轉瞬?緲消逝,幸得素卿居士之勤勇耐煩與慧心巧思,理順文脈,安立段落,巧下標題,讓筆者在修訂時省卻許多時間,這份無私付出與辛勤為法的熱忱,令人由衷讚歎!

本份講記曾在《弘誓雙月刊》第八十五期開始連載,今逢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昭慧業師再次邀集悟殷法師與筆者,三人分別將近期研究成果結集成書,用「以法供養」的方式,作為導師圓寂三周年的殷重紀念。為此筆者將上述禪七開示錄重作修訂,並添補了一篇開示錄,那是同年在六龜大行寺舉辦第二期禪七時的出堂開示。該篇講記由李淑方居士記錄,陳悅萱居士整理。

除了筆錄、整理者外,本書之成,有勞明一法師美編,傳法、耀行、心皓、道蔚法師與德發、德風、林璧珠等居士之排版與校對;感謝他們的熱誠與付出,才能以本書的完善面貌供養讀者。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教授禪法與編纂新書,曾得到眾多學友的護持與義助,筆者恆常感念在心。在以法結緣,善友共事的過程之中,個人倘有微薄淨行,點滴善語,悉皆回向先母慧英比丘尼及惠助筆者的師友同事,祝願他們福慧增長,共證菩提,並祝願:

眾生苦難早日蠲除,正法光明常照世間!


九十七年五月十七日,于法印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