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摘錄)

「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學術研討會採訪小組:
釋宗怡、釋智行、釋戒玄、釋清玄、溫彬僖、黃顯湞、洪明振、許玉頭、薛雪娥、游寶玲、李玟慧、陳秀美、柯明花、陳麗卿、劉怡梅、呂翠芳、徐巧玲、莊之淵、王琇民、莊嘉芸、許焜峰、林玉蘭、呂姝貞

    本次研討會的舉辦意義殊勝,與會來賓眾多,為此,採訪小組特別隨機採訪與會來賓,並將內容整理刊登,以分享大眾。由於採訪成員大部分是第一次充當小記者,在經驗、實務與時間的掌握上稍有不足,故不免錯失許多寶貴機會,致有遺珠之憾。在此,我們感謝受訪來賓於會議期間撥空接受採訪,使採訪內容呈現多元面向的觀點,共同激盪出豐富的思考空間。
與會來賓迴響

    為方便受訪者,採訪小組預擬了訪問的參考內容如下:

一、參加本屆研討會的動機
    請問您為何想要參加此次的研討會?

二、對舉辦本屆研討會各場次的看法

  (一)論文研討主題: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
       1.印順學之研究。
       請問您對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有什麼看法?
       2.人間佛教的回顧。
       請問您對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有什麼看法?
       3.人菩薩行的實踐。
       請問您對人菩薩行的實踐層面有什麼看法?
       4.人間佛教的前瞻。
       請問您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二)座談會主題: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

三、其他:
     1.請談一談您對「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持續辦理的期望?
     2.其他心得及建議。

 
(訪談者及其內容,分法師與居士兩部分,並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法師

心皓法師(閩南佛學院教師、教研室主任)
         這次研討會辦得非常成功,有甚多可取之處,我隨時記下一些特點:一、這邊辦學術會議的質量非常的高,與會人員與工作人員,做事非常細心。二、這裡的人很有修養,剛才還看到一個人,從台階往下走時,怕鞋子跑出聲音,把鞋脫下來走,這一點看了很感動。三、會議的時間,非常準時,沒有拖延的現象,很值得學習借鑑的。四、會議的論文內容的質量非常高,論文嚴謹,發表人都很認真負責的把內容概述,大家提問熱烈,提問方式很能節約時間。四、妙雲蘭若,為了守護關房,寧可住在旁邊的鐵皮屋。為了保護文物,做得這麼周到、細心,不惜付出那麼大的代價,這點很令人感動。

天平法師(法源講寺)
        我從閱讀導師作品中,發現導師是位大慈大悲大德行的長者,思想高超,從未站在本位上提出問題,而是多方面深廣地批判糾正問題。曾經聽到福嚴佛學院的法師們這麼說:「如果不是導師留下這麼多的言行思想、著述,作為規範,出家這條路,真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導師的著書立說是我們的福報,正指引著佛教界邁向康莊大道。對於現今萬教齊流,正邪不分,導師的學說,如當頭棒喝,震醒了大家的迷惘,因為在導師的思想裏,一直很強調正見,正見的建立,是學佛者很重要的基礎。
        有災難處,就有慈濟的出現,這即是人菩薩行的具體表現。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愛心,在日常生活中,去關懷周遭的人,由個人、家庭、社區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守望相助,消弭困苦,為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導師的高風亮節,令人景仰,哪裏是大陸學者言下的馬克思主義者,實在不能苟同,也深表遺憾,大陸如能弘揚導師的思想,多培育人才,在佛法的熏陶下,讓更多人能研究導師思想。這次研討會最大的收穫是領悟到詮釋一件事是可以多方面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護持,讓研討會能繼續辦下去。音控、麥克風稍加改善, DVD能事先播過,會議將進行得更順暢。

本空法師(岡山佛光寺住持)
        末法時代的世間亂象,若能透過人間佛教的引導,即能化解對立性,以達人間淨土之圓滿境界。將佛法融入其中去實踐,以免因普遍化而流於世俗化,而喪失佛法真實義。融合各宗派之特長以各種管道去弘法教化,以求質的提昇,才不致於流於表面化。參加本次研討會,個人受益良多,法喜充滿,請繼續辦理,以利推廣。

行願法師(中國旅居澳洲法師)
        導師的思想如果能推向全世界,那麼眾生會得到更大的利益。對我來說最好的是禪修的見地,給我很深的啟迪。我從1994年就接觸導師的書,因為我讀了導師的書後,再印證我禪修的過程,結果證實是正確的。人間佛教是佛教必然的主題,因為佛出人間。我個人比較偏向兜率淨土跟人間佛教,個人願意在彌勒淨土這部份多研究。雖然我不是導師的門人,但是我敬仰導師。我願意把導師最好的那部份取出來,發揚出來,同時去實踐,這就是菩薩行,很多人發了菩提心,都會實現的。這個研討會其實是很圓滿的,因為這麼多人來參加,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很專精的,大家都很有耐心,我覺得非常了不起。這次研討會在學術界可說是個創舉。

妙玄法師(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對佛法的研究,導師自許為「癡漢」,不問收穫,不求速成,只為研究佛法而盡自己的一分心力,這就是我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動機。這次的研討會,透過不同角度的文章探討,讓我們對導師的思想有更清晰的了解,而這無非是讓正法得以久住。期待能持續辦下去。

長慈法師(福嚴佛學院教師)
        我們的院長?了鼓勵我們年輕的僧伽來見見場面,加上敝學院開設了「大智度論」的課程,正好藉這次因緣,把導師關於「大智度論」的密笈及將導師的思想、理論特色和運用方式,研究整理向大家做簡要的介紹,期能引起廣泛的研究。這次的論文很多篇,很豐富,所以從論文集的角度來看,可以使讀者瞭解印順導師的思想及理論實踐的看法。即使是兩天的時間,每一場的研討會都被壓縮,使得討論的時間比較少一點,以致沒辦法兼顧,因為既要內容豐富,又要時間充裕,實在很不容易兩相兼顧,但從整個過程來看,展現很順利,正反意見都有,十足反映大家對導師的思想理論實踐的熱衷探討。
        這樣的學術會議是很有意義,也能讓對印順導師的思想有興趣者來參與。但這種學術會議本來就不可避免正反意見的出現,有正反意見互相激盪是件好事,但對聽眾可能會產生一些迷惑,所以這也是要留意的問題。在審稿部份,是要使正反兩意見同時呈現,或按比例,在正面闡發導師思想的文章較多,而反面的意見又有良性的和惡意的,如此是否有何機制作為平衡,這或許導師走了,在導師還在,大家會尊敬三分,而導師圓寂之後,或許幾年之後,會慢慢有些聲音出來,若是善意當然是好,若是惡意的話,可能會影響視聽,這也是主辦研討會要注意。

能融法師(澳洲妙雲英文選譯主編)
        參加此次研討會是想和大家分享不同的意見,以及我們從事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情況和問題,希望藉由此研討會和大家做一個講解和報告。這次的研討會大家是同心一起的,氣氛非常的溫馨,大家都準備充分,且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又都全心全意,因此對這次的研討會我讚歎不已。希望研討會能持續的舉辦,讓更多的人能學習和研究印順導師的思想。

淨珠法師(慈源禪寺住持、淨覺僧伽大學講師)
         導師與演公上人是師生因緣,此次的研討會恰好是演公上人圓寂十週年,亦是「演公上人全集」的出版,藉此介紹上人,並與大眾結下法緣。此次研討會水準很高,同時藉由研討會集世界學者的精心論文,讓自己更加勇猛精進。

聖凱法師(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
        我覺得印老是二十世紀的一代宗師,在未來的時代,印老的思想將隨著知識、資訊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信仰更趨具有理性的追求時,印老的風格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尊崇,也會產生深遠影響。我不斷的讀印老的書,發現印老的思想是我修學過程中的指南針,尤其對我們僧青年而言,印老簡直就是我們的榜樣。今後如果繼續舉辦,我覺得可趨向於專題性。比如說,每一屆都訂一個專題,大家可以在同一個專題上,各自發表見解,使印順導師的思想更加深厚。比如說,今年就專門研中觀,幾十個人對於導師的中觀思想,從各個方面進行剖析,那這樣的話,我們會真正把印順學引向一種深入。因為幾十個人就一個專題探討,不會各講各的,大家都有共同關注的焦點,研討會就會更加精彩。

傳道法師(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
        佛法理論很多人講,理論是要用在生活中的,所以我們把它定位在人菩薩行,這個凡夫菩薩的人菩薩行,具有兩個特色:一是具煩惱身而淨行正見具足,也就是說要有好的德行,正確的見解。二是悲心殷切而忘己?人,依循緣起的空無我慧正見去促動我們的大悲心,來度化眾生,自他兩利,成就圓滿菩提,要展現在那裡呢?我們說:佛是菩薩六度萬行的圓滿果德,「佛心者,大悲心是」。菩薩大悲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弱勢團體裡,我們自己的社區,從近到遠就我們相對有限的能力,盡心盡力去做,做的時候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面對的社區,那裡發生問題,需要什麼?
        所以我把導師整個人間佛教的藍圖和思想濃縮為「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份正抉擇」,做一個行動綱領,所謂的「嚴土熟生」,就是莊嚴國土、成熟眾生。莊嚴國土對凡夫眾生來說,就相當重要。在淨美莊嚴的環境和完善的制度之下,要去教育、淨化眾生,就容易多了,可說事半功倍;如果對聖人來說,當然是「心淨則國土淨」,但對一般的凡夫眾生來說,毋寧是「國土淨則心淨」。從這裡我們瞭解到,大悲所緣,既然是緣苦眾生,我就把導師整個行動綱領,本著聞、思、修慧,簡化為重視「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就看我們在什麼時刻、什麼區域,遇到什麼人事等問題,我們能提供什麼,我們就以「同體大悲心」為動能,「空無我慧」為善巧,以臻「無上菩提」為終極目標,盡心盡力,精勤不放逸去做;至於成就不成就,讓它隨因緣變化就好,這樣做就沒有業績壓力,亦不必瞻前顧後,就不會有得失心,也才能夠放手去做。

寬謙法師(新竹法源講寺住持)
        導師的思想是我們學佛的指南,在那「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主軸中,點燃一盞智慧的明燈,是我們的皈依處,導引我們「成佛」。導師思想博大精深歷久彌新,且長在我心,在很多的講授課程中,也是以導師的正知正見和宏觀理念為依據,點出我們修行和待人處世的下手處。
        「人間佛教」了解人的「局限性」「不圓滿性」「雜染性」。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可以「轉染成淨」,教我們去接受不圓滿,改善不圓滿;要改善的,並非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就在當下,現在就可以去做,不是寄望於另外一個世界。端正身口意,由個人推廣到團體、社會、國家、全球,有眾生的磨鍊,才能打造自己的心靈淨土,協助眾生利益眾生,撫平他人的苦痛,「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發大菩提心,願生生世世奉行菩薩道。正法是盡虛空遍法界,它的發展是無可限量的,讓悲心與智慧佈滿有情世界。
        此次研討會與會者眾多,場面盛大,人才濟濟,由各大學的教授、主任、院長等主持。澳洲、大陸,海內外等教界菁英、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發表者與聽眾間的對詼辯論、推究、讚賞不斷,法住智與涅槃智的詮釋,如來藏的研究、批評,更是高潮迭起,多篇論文更是擲地有聲,令人激賞,且能振聾啟瞶,開啟對佛學的認識,啟發興趣,提昇素養,進而一窺佛法的奧祕。而現場正洋溢著對導師學術的推崇與敬佩。
        佛門之孝、導師手稿的典藏與維護、妙雲集的英譯,娓娓地細述著弟子對導師無限的孺慕恭敬和用心,感人至深。當行者飽吮甘露法水後,綻放出來豐厚的生命,正牽動著我們的內心深處……,詩畫歌樂、雕塑、藝術、禪境,人性的光輝,……都是美,這是一場真善美的饗宴,如醍醐灌頂、甘醇、清涼自在,正無止境的擴散著。研討會歷經多屆,導師學說已形成風潮,主辦單位的用心、能力、熱誠,值得讚嘆,我們也樂於盡全力共襄盛舉。希望研討會能長期舉辦下去,使「導師思想」能普潤生靈。

慧璉法師(佛教弘誓學院、圓光佛學院教師)
        印順導師的思想中影響我最深遠的是人間菩薩。經過一天的研討會,可以看到主辦單位對研討會的用心,感到非常的圓滿成功。在此,個人有小小的看法:法的流傳,最重要的是「弘法者」,因此樂見類似的活動可以持續的辦下去,不然導師的思想會「及身而止」。

德涵法師(佛教弘誓學院教師)
        印順導師研究佛學用心所在,是教理與教史並重的,他對佛教思想理論的闡發大都本於教史的演變而著筆。他希望透過教史尋求教理如何發展,並分析同時代的思想文化與佛教相互影響的情形,所以其著作甚多,可供學術上研究之用,也可當佛學院的教材。導師之弟子學生甚多,如傳道法師、昭慧法師等,都本著以導師的精神弘揚人間佛教。導師的教理清楚,讓我們無論在學術上研究或生活上實踐,都有所依循。

諦玄法師(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導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且這絕非一朝一日可成。他老人家在藏經裡下了很深的功夫,在那沒有電子佛典的時代,他老人家用踏實的方法,的確用了一番苦功。在仔細研讀導師著作的當下,體會到一位遊心於法海數十年的長者如何面對佛典,如何在面對「大乘非佛說」的議論時不自亂陣腳,而就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時代一直在變遷,我們必須面對全球化的衝擊,面對現代的生命倫理型態,面對社會價值觀的異化。然而佛教倡導以覺悟自性為目標的特質,正好可以提供現代人身心安頓的要領。人間佛教可以提供我們在現世間一條可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可依循的方向,讓我們不至於對高遠的菩薩道望塵莫及。 
        對於在塵世間煩忙的人,人間佛教提醒我們從自身的實踐做起,提醒我們在工作、家庭、人事應對時,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之間,以凡夫身實踐佛教覺醒的目標,朝向圓滿智慧的解脫之道。但是,「人間佛教」並非將佛教的思想矮化成「只限為人」,而是從現實立場出發,「以人為本」,從凡夫身實踐宗教的修持。佛教在宗教實踐的最後終極目標是朝向超脫塵染的覺悟境界,這是佛教修持的最終關懷。未來我們可能要再思考如何讓佛法的要義,可以落實在人間,但是又同時能避免世俗化的傾向。因為在順應著方便之道時,很難免就有世俗化的問題。如何有智慧地應用方便法門,就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耀行法師(四川省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會副祕書長)
        我是藉由昭慧法師的講述和著作,進一步接近導師思想。導師思想的精髓,在於正見的確立,感三寶恩,得以親近佛法,並沈浸在喜悅之中。法師在大陸的弘法內容和方式,都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為主流,面對信徒的年輕化、知識化、導師的龐大著述,更是一劑良藥,啟?他們的良知良能。大家能夠將佛法的理論加以實踐,並不斷熏習、應用,在待人接物上熏染成一種態度和氣質,這種展現就是落實,而且受益無窮。

二、居士(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丁敏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從小讀印順法師的著作而得到啟蒙和滋養,因此對導師非常地感恩。之前也曾參加過此種研討會,這次也是希望能和前來的學者專家們相互交流。這次的主題策畫極為適當,個人認為印順導師的理念應落實在實際生活之中,才能有更多的成果。最後,我認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通知單中交流道的公里數標示錯誤,我因不熟悉路線,以致於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路程上,而導致趕不上早上的研討會。

王開府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我很高興,今天(主持這場會議)所發表的這三篇論文,都與如來藏思想有密切的關係,我個人原來是研究宋明理學的,宋明理學是中國的傳統,是承認有性善的,講的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這樣的思想跟如來藏思想是滿接近的。但自從我由宋明理學轉入佛教研究後,比較喜歡的是跟宋明理學不同的思想,特別是阿含思想以及性空的思想,因為這樣的思想在中國的文化傳統思想裡並沒有,可是我最近也覺得佛教如果只是講緣起性空,有很多問題,可能是不能解決的。

王雷泉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從印順導師在半世紀以前所寫的《青年的佛教》,可知佛教是屬於青年的,佛教也不僅僅是愚夫愚婦的佛教,更重要的它是知識的佛教。另外,佛教也不是僅僅是男性的,它是男女平等的宗教,在這一點我覺得玄奘大學是很好的典範,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把佛教侷限在出家人當中,它更遍及了整個在家眾。因當今全世界基督教人口有百分之三十三,而佛教人口在全世界不過僅僅百分之六而已,所以要是佛法真正能遍佈世界的話,一定要覺得像在家的、像青年的、像知識階層的,也包括男性的、女性的發展。
        我到臺灣來已四、五次了,其中參加印順導師研討會已經四次,我覺得這一次它已經不是泛泛談人間佛教的普遍理論意義而已,它已經是落實到很具體的,很特殊的層面,也就是怎麼把它做得更好更細,然後把這經驗向全世界推廣。

方詩霓小姐(玄奘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學生)
        我覺得每個師父都很客氣,我們為貴賓遞茶水時,他們都很客氣地說:「不用,不用。」可是我們平常在一般場合招待貴賓時,他們都笑笑地說:「謝謝!」我覺得這是比較特別的。如照相時,我們想貴賓可以站在比較前面,可是師父們卻愈是貴賓,愈要站在後面。我覺得佛教看起來很溫和,師父們都很輕柔,很有禮?。

白金銑老師(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生)
        因為從小我看到親友做喪葬法會,他們請道士來主法,我感覺他們的態度不是很好,一邊吃檳榔,一邊抽煙幫忙誦經,我覺得這不是為死人送葬的好方式,而家屬在旁邊也是聊天,吃檳榔、喝酒,我覺得這樣對死者不是很尊重,所以我想《慈悲三昧水懺》應該有它的思想內涵存在,所以我的碩士論文是從事《慈悲三昧水懺》的研究。之後,我到博士班,我又在這方面下功夫,慢慢接觸到佛典,又接觸到《佛說無常經》,後來印順導師去世,也是讓大家誦《無常經》,我覺得這不就是《阿含經》裡的思想嗎?我就重新去整理,我必須將儒家思想跟印度思想做比較,所以我的文章第一部份就是從儒家思想的喪葬禮儀談起。它後來產生很多弊端,儒家思想本身並沒有錯,而是民間的開展錯誤;而佛教從印度傳來,它本身也是沒有錯誤,是我們中國中固有的思想,想讓死者快樂;極樂世界本質思想是沒有錯誤,但在執行上,把它的本質思想失掉了。我把這些資料做了一些整理,現在還是很亂,我把它分成前一部份和後一部份,在後一部份,我大概看了印順導師的一些著作,根據他的著作來講是比較客觀,現在還是粗略的看法。
        這樣的研討會很好,可以讓一些比較進步的思想在討論當中激發出來,像剛剛行願法師談的「不須深禪定,不斷盡煩惱」,真的很好,這是把比較正確的正知、正語、正見呈現出來,然後擴及到社會上,我覺得這是這次學術研討會很重要的課題,有這些學術研討會,我都很喜歡參加。我比較重視實質的內涵,一來會場,大會就給我這兩大袋的書,很豐盛,主辦單位一定花很多心血辛苦完成,我要感恩大家。

古國志居士
        我覺得研討會的形式,應可以再嚴謹些,討論應再更開放一些,用小的研討方式討論一些論文發表。這次研討會因為太大型,有些教授沒讓你發言時,就無法暢所欲言,這有點可惜,因為對話是很好的,像昭慧法師說:對話總是個好的開始,不管它是解說可能有點激烈,因為會參加這種學術會議的,基本上大家的動機都是善意的,都希望可以更好,所以我覺得大家都太希望「和平相處」,這樣不行,在學術討論都應很嚴謹的,因你看印順導師、傳道法師、昭慧法師都是很強烈捍衛佛法的人,他們的批判力都是很強的,那才有辦法使得佛法的法脈更活化,且要有堅定的信念真理,這樣佛法才會更好。

李玉珍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為追懷印公而參加此次的研討會。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複雜廣博,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與時俱進,有很強的可塑性。由於人菩薩行的實踐,使佛法貼近生活的層面而且當下即可行。目前,隨著社會物化與混亂,我堅信人間佛教還會繼續提供心靈與價值方面的導引。

巫雅雯小姐(玄奘大學宗教系學生) 
        人間佛教是以印順導師的思想為發展基礎,想要瞭解人間佛教的精神和意涵,不可不從印順導師談起。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更是佛學界的大事之一,同時更邀請到大陸數名對佛教研究有專精的知名學者來台發表論文,因此初入佛教研究學術的我應當要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抱持著學習的態度來參加本次研討會。也非常高興自己能有這個因緣參與這次的盛會。
         我個人認為佛教要適應時代就必須要有所轉型,讓社會大眾更能容易親近和接受佛教。人間佛教將佛教的關懷拉至到現世,無疑能讓現代人貧乏的心靈獲得資糧。今日科技的發達並沒有讓人類在精神上獲得相同的效果,反而是讓人類更感受到生命的虛無和無助,人與人之間也變得陌生、冷淡。因此,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談,第一,就佛教本身而言,目前臺灣佛教的興盛是呈現一片榮景的面貌,這不得不歸功於諸多法師和大德大力提倡人間佛教。第二,就臺灣社會來說,人間佛教不僅提供個人在心靈上的安慰,更讓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所改善,例如:慈濟關懷弱勢團體與提倡環保,前者使人知道感恩,後者讓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而慈濟更是徹底實踐環保。

何日生居士(慈濟文發處主任暨發言人)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討會,一則來分享導師的智慧,一則來實證導師和證嚴法師的思維和理念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理念。人間佛教在這次的研討會裡面,是得到一個更進一步的確認,我相信所發表的文章,對未來有心學佛或有心理解生命真理的人,都應該有很深的參考價值。人間佛教因緣很特別,印順導師推出人間佛教,希望佛教積極入世。1963年證嚴法師積極奉行印順導師給他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積極的入世,導師教我們「凈心第一,利他為上」,證嚴上人要他的弟子利他來修行,亦即透過別人來淨化自己,淨化自己的方式不只是讀經、拜懺、參禪、打坐,更要去幫助別人,同時也淨化了自己,透過度化眾生來引發自己的慈悲。慈濟裡有所謂的「教富濟貧」,有錢人或是有餘力的人去濟貧,濟貧的人、被幫助的人,他有富有的心,很多人被我們幫助,走出來開始幫助別人。
         臺灣有很多,南非有25,000人,祖魯族黑人被我們幫助做縫紉班,開始變為小康,他們又開更多的縫紉班,幫助更多的人,週末他們集合起來去幫助愛滋病患,這是濟貧,教導他富有的心,創造一種愛的循環,這是佛陀的平等愛,讓愛一切,回教徒、基督徒,什麼宗教我們都愛,一切人都能愛人,被幫助的人最後也能幫助別人。
         證嚴上人開示微妙的善法,帶我們進人間體現佛法的真實義。如:一切是道場、環保回收也是道場、醫院服務病人是道場、賑災場所是道場,無處不是道場。所以我覺得證嚴上人的妙法能夠把導師的思想精神,用現代能理解的、能實現的、能創造愛的循環,不斷把這種人間菩薩的清流,不斷的擴大,所以我這次發表慈濟人的生命美學,美不是藝術品,不只是音樂、繪畫,而是心靈的感受,很多慈濟人畫畫,畫到最後不畫,他去幫助別人,美是一種心靈的喜悅、超越。
         康德說:「美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快樂。」所以說無所求的付出,就是一種沒有目的地的道路,生命的美學在於上人強調的心靈風光,心靈的美勝過一切,而那個美在愛中看的到,看到101歲的老菩薩做環保很美,看到很多師兄師姐孝順90幾歲高齡的父母親,每天陪他,那是一種美,看到我們擁抱眾生,把他當父母親一樣愛,那個是美,美在心裡,美在愛,愛是無染,無所求,那是生命最高的美,是慈濟人的生命美學。

林金木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我認為印順導師是民國以來,一位很有名望的學問僧,尤其在他圓寂一週年舉辦這樣的活動,具有殊勝的意義。當然,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幕後的功臣,昭慧法師也花了很大的心力,甚至他前幾天熬夜到天亮都沒有睡覺,我覺得就紀念導師這部份來講,昭慧法師也確實實踐了導師的一些理念,所以在這方面我是滿敬佩昭慧法師的。他不僅是學校的老師,也是僧團的負責人,甚至是一個社會的工作者,從這三個面向來講,一般人只要一項就不得了,尤其像他著作能力又那麼強。
         從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到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這都有它歷史的脈絡,我可以預期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尤其像這樣的會議,至少這一次辦得比往年更大更多人。我感到滿高興的是昭慧法師是我們系上的老師,其實所有的事務執行面來講,都是由他策畫,我只是順水人情這樣推而已,至於未來像證嚴法師和昭慧法師都是印順導師的弟子,他們各有不同的發展面向,分別完成導師對佛教的提攜,我想這是對導師最大的回饋,當然我們也感謝與會的諸山長老和十方的大德共同贊助。
         至於導師的影響力,包括當代的及大陸的學者都有在注意它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慢慢形成一股研究印順學的熱潮。以前我們學校辦研討會,包括宗教系的,董事長了中長老都不參加,這一次開幕典禮他來了,他看到這場面很高興,本來開會他致詞只要三分鐘,結果講了好幾分鐘,這對於大家是一種鼓勵,可能未來我們會有更大更好的園地,以後如果要再辦這樣的研討會,玄奘大學應該也是義不容辭,因為昭慧法師是導師的弟子,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印順導師,昭慧法師可能在出家的歷程會不一樣,這也是導師的慧眼。

林建德先生(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我們這次研討會有兩篇論文是談到《須深經》「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問題。我剛剛在研討會上回應開仁法師的文章,但有一個問題我沒有提到,就是觀淨法師批評印老對《須深經》的解讀問題。我覺得觀淨法師固然有他的立場去說印老解釋得有問題,但像我們做東方哲學研究,或做中國哲學研究,會發現在作古書研究時,這些古代典籍往往是流傳二、三千前或一、二千年前以上,對於整個文句的解讀,包括斷句、詞意等未必都是完整的,或是有誤譯,或是有傳抄的錯誤,因此古籍不免有一些不同解讀的空間;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觀淨法師堅持說其所解讀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最為正確,用他這樣唯一的理解來批評別人不同的理解,我覺得是不恰當的。
         況且,印老是個思想家,他對於經論的解讀和詮釋,有他個人的取捨,也有他發揮創意的地方,而有時不免也會帶來爭議,但我覺得不需要在這些小點上著墨和鑽牛角尖,因為經論意涵有時是有不同的理解空間,不能說你這樣理解才是對的,而印老不作這樣的理解,那麼印老整個思想都不可取,那樣其實是不好的;尤其做學術討論,是容許不同觀點的參與,這樣才是好的態度。
        以上是有關於《須深經》的部份,跟剛剛開仁法師論文有關的回應。另外一點,我想說的是,任何有良心的知識份子,或者任何希望佛教強盛的佛弟子,都應該支持印順導師的思想,因為印老的人間佛教思想象徵的是一種改革、革新的力量,為近代中國佛教衰弱,力挽狂瀾、力圖振作;而正因為印老人間佛教帶有這樣的理想性與使命感,我們後人所應該做的是支持和讚歎才是。舉個例子來說,像慈濟證嚴法師,儘管你不是佛教徒,但如果你認同應該為這世間的苦難做一點事,為這個社會來付出奉獻,不管你是任何的宗教信仰或身份地位,或者即使你是基督徒或一貫道,那都沒關係,只要你認同慈濟做的是為苦難眾生的服務,在這樣的前提下,你就應該支援他,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慈濟或證嚴法師有所責難;他們可能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但是瑕不掩瑜,不能因為一些小地方做不好,就藉此打壓他、抹煞他。
        所以,我覺得觀淨法師有一點因小失大,不能因為印老對佛典的詮釋與其不同,或者印老的詮釋在某些小地方可能有待商榷,就覺得整個人間佛教走錯了方向。相反的,其實觀淨法師是應該支持印老的,因為印老的核心思想中說到「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揚中期大乘之行解」,其中「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可以說和觀淨法師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觀淨法師反對的,其實是傳統中國佛教那一套,所以才選擇在南傳佛教的體制下出家;而現在你反而去批判一個可以跟你結盟的人,我認為這是有一點本末倒置、顧此失彼。大家都是在改革中國佛教,希望佛教變得強大,在這個大前提之下,你讚歎印老都來不及了,你反而寫文章,就某些解讀點上去批評他,我覺得這樣很不恰當。

林朝成教授(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對印順導師有一份尊敬跟懷念,並且珍惜他所開創出來的學術資源。我覺得這次研討會參與的人非常踴躍,而且學者跟研究生一起發表論文,可以互相切磋琢磨,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滿好的,讓年輕一輩的跟比較資深的學者有交流的機會。印順導師慢慢的在大陸有實質的影響,這不是透過社會跟政治的手段,而是透過佛法的交流,這是一個正當的方式。而此學術研討會持續辦理,會有很大的貢獻。我的期望有兩個:一個就是把印順導師影響的研究成果推到國際學界,讓我們的佛教研究水準,可以使國際更清楚瞭解;還有一個是方式的擴大,青年的學者可以有更多人加入,分成兩組:一組是學院的教授、一組是年輕的學者,我覺得年輕的學者要上學術的舞臺是滿重要的,這是值得鼓勵的。

侯坤宏教授(國史館協修) 
        我從第一屆就開始參加這個研討會,這個會很特殊,參加的人很多,而且很集中。有關佛學的會,來的人可能只聽他有興趣的,聽完就走了。但這個會來的人,大都從頭到尾的參與,很少人中途離席的。這是滿有特色的,?得繼續辦理。至於印老的思想在臺灣的佛教界,可以慢慢的增加它的影響力,縱然舉辦這種會議耗費諸多人員及物力,但卻是?得的,因為有很多人願意付出。
        印老的思想還有很多層面的,在此鼓勵每個人多看印老的作品,因其文字白話好讀,卻又有很深刻的哲理在其中。作品有深有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感受。而且每次看的體會,也都會不一樣。我還在做印順導師的年譜,以前有人做印老的學譜,著重在其作品及有關思想部分。我做的年譜,依年不同範圍較廣,預計95年底完成,96年可能由國史館出版。

郭鎧銘先生(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因仰慕導師的德行與思想,而且我之前有參加過第五屆的會議,既然是研究人間佛教思想,所以有這樣的盛會當然要參加!
         這次研討會滿精彩的,因為大陸學者都能前來,像早上王雷泉教授提出所謂「智慧的中國、思想的中國」,我相信這個概念會獲得很多人的共鳴,先不要去討論政治意識的問題,文化是沒有國界的,尤其他注意到《我之宗教觀》,真的滿難得的。我很希望這個學術研討會可以持續辦下去,因為佛教在臺灣很興盛,而且人間佛教思想也常常被人們掛在口中,但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它本來的意義逐漸被模糊掉,可能因為是媒體的力量,或者是報導的人不懂得什麼是人間佛教,反而造成誤導跟模糊。而透過研討會可以使真理愈辯愈明,慢慢的去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人間佛教,相信是有助於人間佛教團體,或是對佛教有興趣的人,還有抱持著觀望角度的人,獲得正確的認知跟觀感,而且是有助於整個人倫道德的提升。我個人對於研討會的建議是:希望對於研討會的安排,能不要如此緊湊,畢竟每個場次,都如此精彩,如果錯過了,不免覺得可惜。

曹仲華居士
        深感人生苦多於樂,佛法又那麼的深奧,而人間佛教應能落實於生活,有緣能從高僧大德及研究者的心得中,獲得現成的利益及改善生命,進而離苦得樂。因此,人間佛教將引導學佛者,進入正知正見。而人菩薩行的實踐:因從發慈悲心,落實於日常生活而實踐開來。
   
陳一標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為了解其他學者研究的方向,以更了解導師的思想。此次研討會舉辦得非常好,希望下次能夠一樣很好!

陳昌棟居士
        學佛多年,有一股強烈的動機想來參加此次研討會,因為幾年前,曾研讀過《妙雲集》,想提昇對佛法的認識,可是有一部分不懂,覺得深度和廣度,一直無法拓展,內心很急,如在「空」的方面,一直不了解,不敢碰,聽了論文發表後,我有了勇氣,很想會後趕快去了解,這是很正面的,「我想要的,我都得到了」。
    曾經參加過三、四年法源禪林舉辦的禪修,有了目標和方向,性廣法師的一席話:「聲聞禪修的接觸,都很需要學佛的人,要有悲心,去接近苦難的眾生。」這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非常高興。研討會可在不同的地點舉辦,資訊要充分的傳播,好讓更多的人受益。從研討會中看到很多人在力行「人菩薩行」,也很敬佩證嚴上人在這方面提供的機會,希望大家多修學、多力行,對自己,對苦難的眾生,都有所幫助。

陳俊傑先生(玄奘大學宗教學系進修四A班學生)
        為研究印老思想而來參加本次研討會。印順長老有獨到的個人見解,認為佛法在人間產生,應當在人間實踐之。因此,不管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應當積極對世間提供應有之責任與義務。未來,除了透過學術研究層面及宗教界層面之努力闡揚之外,應當透過宗教教育層面,在正式教育體制之下,讓下一代有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看待人間佛教。希望每年都有這次場面的舉辨活動,依不同層面及角度來探討。末學有幸參加本次活動,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有莫大助益;從修行角度言之,更能清楚法門的深遂!建議:是否能夠延伸為三天或更多天,令大家都能參與到每場活動,而不是二選一的方式參與。

陳麗華女士(家庭主婦)
        了想要深入佛法,聽聞別人的高見,我報名參加本屆研討會,因為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很契合人間修行,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是要順應時代的變遷。因此,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必須落實生活中,以喚醒人們踏實去力行。

勞海新居士(香港妙華佛學會)
         我覺得這個研討會能夠在大學裡面舉辦是非常好的事,也非常的有意義。這次研討會裡有一些論文題目是看書還看不到的,受邀發表的學者和主持人也都很有學問與學術涵養,能照顧到法師、教授、居士、同學不同層面的成長,在各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所以我們藉這個機會來參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很難得的因緣能,在導師圓寂一年辦這樣大的活動,可說是眾望所歸,萬人期待。學習導師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從行動表現出來,以我個人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影響家人、朋友,也就得到佛法的利益。很期待,也希望每年在臺灣、中國大陸或世界其他地方,都能有這樣的研討會,大家一起來學習、弘揚導師思想,將來佛教在人間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我覺得臺灣有很好的因緣:有導師和他的學生和很多高僧大德在弘揚人間佛教。在香港的環境不一樣,太商業化、工作緊張和學佛環境的關係,人間佛教的弘揚,沒有臺灣的進步,所以香港弘揚導師思想的道場不多。自己能有機會來臺灣參加研討會學習,覺得很興奮且法喜充滿!

游祥洲教授(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副教授)
        這樣的會議在佛教學術界極有學術研究價值,在佛教界又可以彰顯及崇敬印老並推廣人間佛教理念,讓參加的教團僧團可互相交流,彼此學習。因此這有意義的活動,最好永續辦下去。這次的大會主題「人菩薩行」頗值得深入探討研究。並且這次探討議題與場次都更加多元豐富,參與的工作人員數量也不少。有這麼多大眾發心支持,才能讓會議完美落幕。

黃夏年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編輯室主任)
        印順學的研究,就是印順長老他的佛學思想,也就是提供大家一種新的思維、新的思路來研究佛學、佛教,以取得更多的成果。印順長老所代表的一種風格跟我們學者不太一樣。一般學者只是純粹考據,就是文字到文字而已。而印順長老的文章一讀,我們可以感受到有修證在裡面,也就是它的言語、思想皆有修證、體會在其中,也就是他已把修行融合在他的思想中,好比蠶把桑葉吃進去,吐出來的是絲。這是一般學者所達不到的境界,因為沒有修證的在其中。印順導師卻把文字消化,也就是把人家的東西吸收後,再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好比蠶吐絲,織出自己的網。

黃清連教授(玄奘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參與這次學術研討會,最大的一個感想,就是說有那麼多來自遠方,例如澳洲、大陸,以及全國各地方,參與這次的學術研討會,可說盛況空前,這也讓我們感受到,印順導師的學術、思想、為人,對於我們後人產生的一些影響,也引起大家的重視,這樣的盛會,也見證了印順導師給我們的啟發與教導。導師他走入人間,也把佛法帶入人間,佛法在他看來不是那麼的深奧,他提出人間佛教,是要讓大家在個人的生活中以及行為裡,能用佛法來修行,能用佛法來生活,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佛法並不那麼艱深。」只要自己在生活中,時時有一顆慈悲的心,那也就夠了。學術研討會已進入第六屆了,也累積了非常多有關印順導師思想的學術論文,我們很期待這樣的學術研討會,能繼續的召開下去,這不只是讓學術界、佛?界,甚至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多瞭解印順導師的思想,和他對佛教的一些期許能夠實現。

黃崧修居士(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副主任)
         大家都是導師人菩薩行的信仰者,目前比較關心的是怎樣透過大家的努力,讓導師的思想在全世界弘揚開來。在臺灣導師的思想雖然普遍,但在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不瞭解,在馬來西亞、美國、香港有很多華人受到導師或導師弟子的影響,可是必竟還是少數,希望研討會不只在臺灣,就是在臺灣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舉辦,讓法輪轉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瞭解導師的思想。為了實踐導師人間淨土的理想,大家應該更努力起來,不管是從學術上或自己的修行,或從事社會福利工作,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如導師書上說的社會上的每一階層,都可以透過對佛法的信仰和實踐,把佛法精神推廣到全世界,讓世界變成一個人間淨土。

楊惠南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的這一場分二部份,第一部份跟妙雲蘭若有關,第二部份是導師作品的翻譯。這三篇論文對我而言都受益良多,讀了也很感動,二篇有關妙雲蘭若的故事,一篇是跟導師文物的保存有關,讓我很感動,花那麼多精力和金錢在導師文物的保存上面,這對於後代的佛教徒,我想是有一定的貢獻,第二篇是妙雲蘭若的女眾們對導師生活起居的照顧,這個也讓我非常感動,過去我們不瞭解,讀了這篇論文後才知道,我們常說:「一個成功的人物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其實不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而是好多位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等,導師才有那麼多作品的出現,這也是令我非常感動的,第三篇是有關妙雲集下篇的翻譯,從他們翻譯的挑選字彙,忠實的態度也令我很感動。
         我想人間佛教是未來一定會走的趨向,現代是工商業,甚至是電子的世界,過去的老教派,它主要是在農業社會發展出來的,要花很長的時間,有一個固定的形式才能修行,對現代的人來說,是想要做,但實際上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做的,所以人間佛教是未來必然的趨勢,我倒是聽到一些聲音對人間佛教的質疑,認為人間佛教太過世俗化,又說它跟現在流行在歐美社會所說的,特別是由越南的一行禪師所推動的佛教比較起來,他們認為一行禪師的佛教比較積極一點,對於社會上比較前?的議題,所以有一位香港學者就把一行禪師的譯成左派的佛教。但我認為這個翻譯很多學者會不認同,而他會被說成是左派佛教,原因是他很關懷弱勢的社會議題,有些學者認為人間佛教在這方面還比較少。導師的作品,因為他那個年代的關係,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東西,其他的道場像佛光山也說是人間佛教,但他們實際上也不走這條路,所以他們質疑人間佛教在這方面值得加強,至於說世俗化,是他們對人間佛教比較不理解,而既然外面有不理解,作為人間佛教的推動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它說得更清楚,我們也許可以朝這二方向來努力。

楊維中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
         從我求學時,就受惠於印順導師的著作。今天一來是表達我對印順導師的紀念和追思;另外,我們是學者,會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來對印順導師的思想進行一個比較契合的探討。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是從學術的角度來切入印順思想的核心。
         這個研討會總的來說是非常成功的。我是第一次來臺灣,見識臺灣教界、學界對印順導師的思想和佛教知識的發展,也只能間接的觀察和把握資料,我這次的感受,還是很深的。另外我的一個感覺就是說,一個系統的比較,就以今天的這個研討會來說,思想內涵方面的挖掘,就是人才儲備的思想挖掘,關於這點的這個系統很具有特色,所以我感受非常的深。

詹進才先生(臺北關稅局課員)
        能參與這研討會,能省卻很多摸索的時間,更能契入佛法真義。導師介紹佛法,令後學者更能深觀、廣行。這時代的多數人,身心快速病了,茫無頭緒,人間佛教是可療救有緣,如能擴展層面蔚成風潮之後,相信社會大眾的生命品質當獲得提昇。深切期盼此學術研討會能持續辦理,大眾持續得沐法乳深恩,豈止多聞熏習?更盼與時俱進。

廖憶榕女士(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這次研討會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分類主題,這樣條理比較清楚,我聽過的都覺得不錯,因為從每一場都可以了解導師的思想,也獲知導師有說過那些話等等,頗有收穫。希望再繼續辦下去。並邀請更多先進,或是跟師公相關的道場,請他們介紹。除認識導師的思想外,也可以了解導師平時的待人接物。我們提出妙雲蘭若這議題,只是拋磚引玉,讓人家了解。其實一般人都忽略了導師很平易近人、慈祥的層面。如果往這方面找相關課題,我覺得也不錯。

趙尊正先生(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學生)
        我是學校一七○部隊的隊員,負責接待這一次的貴賓,我們在幫助這次活動的形成、運作與能夠圓滿的完成。這一次的接待,我感覺比較隆重,不論是會場佈置或行程都規劃得很密集,這跟以往的感覺很不同。

鄧子美教授(江南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現在參加的聽眾一屆比一屆增加,這樣大規模的會議對主辦單位無疑是更高難度的挑戰。若無大道場財力的支持,昭慧法師等,在無專屬媒體的宣傳,能夠連續辦了六屆,她與主辦單位克服三難(規模大、連六屆、財力有限)而圓滿達成任務,這實在是對印老最好的法供養。期許往後有更多不同主題來研討,使兩岸佛學界建立共識,增加平行間互動與聯繫,也可順便與教團互通有無,加強雙方合作與交流的機會。

鄭彩朱小姐
        由於我敬仰印順導師的高僧風範和致力佛學的修學精神,以及對佛法思想的愛好,趁此研討會的機會,以深入學習。雖然至今自己尚未讀過印順導師的著作,但經由此次研討會,才全然引起我對印老著作都想要研讀的心情。因此,將印順導師大乘菩薩精神、人間佛教不斷地弘傳下去,需要有更多信願行的學佛人加入推動、帶領。

鄭維儀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因為想要增廣見聞,增加對佛學的知識,想要看看學界對於人間佛教有沒有新的詮釋。本次研討會辦得很好。

蔣美華教授(彰化師大國文系)
        去年暑假開始研究佛學,一開始時是閱讀導師的作品,自己感覺很喜歡,就向一般人介紹。印順導師的弟子證嚴法師慈濟的事件,真是人間佛教的展現,也佩服昭慧法師那時候提倡護生愛護動物等等。所以今天來到這裡很高興,想到去年暑假才學佛,已經錯過以前的五屆研討會,覺得自己的因緣來得太晚。只有研究佛學,佛教才能普遍推廣,而且佛法不只是學術。印順導師的以佛法研究佛法,包括了慈悲和修行,這要落實到人間,不是只有在電腦上說慈悲,慈悲是要做出來的。現在的人心滿貪婪,能欲望不要那麼多,生活簡單,就要像大愛台和慈濟做環保志工……等等,加上常常辦這種研討會,來帶動影響社會大眾,讓臺灣成為淨土。

蔡伯郎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這個研討會算是長期性的,今年已是第六屆。印順法師在臺灣佛教界,是很重要的一位佛學學者,也是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如今印順法師已經圓寂,往後就是後印順時代的產生,這將會有如何的發展,今後在臺灣佛教界應該還會有一段時間的討論和研究,應屬於臺灣本土性的研究。

蔡芳成居士(慈濟慈誠隊榮董)
        參加研討會可用最短的時間,去吸收專家學者的論述,進一步了解導師思想的知見和精華,作為將來研讀的借鏡。慈濟則秉承導師「以人為本」、「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悲心,將大愛普施全球,尋聲救苦。人間佛教的理念,可推廣到大陸去,讓大家受佛法的熏陶,對兩岸和平的推動將更有幫助。

蔡稔惠教授(臺北科技大學)
        我比較關心的是,人菩薩行的實踐。我們?開學術研究的意念,畢竟會來參加也好,或者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精英份子總是比較少數,真正要傳播人間佛教佛法,是需要大多數的信眾。所謂的善男信女是包含各階層、各種年齡的人士,所以這裡面真正在弘揚佛法的,不是在學術線上從事研究的,不管是出家法師或者學者,不是佛學,我們講的是學佛,如果要學佛的、真正實踐的,是日常各地的住持法師,他們在做第一線,在弘法的時候,怎樣接引信眾,部份的素養其實是同樣重要的,所以怎樣把佛學研究的東西,除了在一年不過一次、二次,甚至兩年一次的這樣很大規模、很高層次的佛學研究,怎樣讓它轉化為學佛的各種行儀,也就是說讓正信的佛法正式落實到每一位法師在接引各界各階層,不管男女、不管教育層次,各種信眾時,在弘法利生方法的提昇。
         譬如說:很多剛要接近佛門不接近佛門的人,他們常常很排斥的是什麼呢?因為法師大部份都講業障啊!業障啊!其實,怎麼樣善用因緣,來慰藉眾生更為重要。而不是當眾生面臨困難時,就說業障啊!放下啊!所以還要去培養真正的慈悲善巧,如:善用諮商的技巧,不要開口閉口就把佛法的名相拿出來用,動不動就跟人家說業障啦,叫人家說放下啦,用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同理心,很有耐心很有善巧的,沒有分別心的去度化眾生,我想這個恐怕也是另一個角度的續佛慧命。

盧蕙馨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印順導師離開我們已經一周年,這次來參與盛會,一則藉機會來紀念他;一則來看看其圓寂後,學術界對他的思想或對當代佛教的影響,有沒有新的主題?會比較關懷那個主題的延續?尤其我覺得來參加這次盛會也是一種關懷和學習。
    我覺得今年主題增加幾個面向,也值得深入探討。以前比較針對導師的思想體系、妙雲集文本內容影響去看;不只看到導師的思想,現在也會看到導師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譬如說他影響到幾個人間佛教道場,像妙雲蘭若、或妙心寺。導師不僅是思想家、宗教思想的巨人,也可當作是身行教化。以田野採訪的方式去看他怎麼影響現代佛教界。這樣比較能具體呈現出他的人格、行誼、或是風範。我想去探討一個人的整體比探討他的思想層面豐富許多。
     我相信導師思想不只是他在世時所留下來的思想的鉅著,現在我們惟有看他所留給我們的思想及智慧的遺產,到底是在那幾方面還在影響,可能是相當深遠的。他是人間佛教的播種者,我們今天看到一個種子播下去,它不斷開花結果,我們沒有預期它會開出怎樣的花、或結出什麼樣的果,但絕對是有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問花果在那裡?它可能在臺灣社會,不管是佛教或當代人的心靈上,到底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覺得是可以去探討的一個方向。就把導師當作一個人,這一個人他平凡中的偉大之處,到底是在那裡?我相信還有好多面向是可以探討,包括他最後晚年生病時,他對疾病的看法是怎樣?從醫生眼中他是什麼樣的病人,或是在照顧者眼中他如何能對生死那麼自在?這些方面我們曾看到一些報導,其實學術界還沒有去研究,把這作為一個研究主題,跟他的思想看看能否產生一種對應。
     建議:可以問問學佛青年,是怎樣解讀《妙雲集》中的詮釋、或生活上的運用,這是從內容上來講。至於形式上,也許每一屆可以訂一個主題,因為導師思想博大精深,看看他在社會上的不同面向的領域,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這個可以不斷再延續下去,把它延續為一種傳承,每一年大家再聚會一下,互相切磋,互相激發出更多思考來。每次看到這麼多法師,不是為參加一個大法會而來,而是參加一個思想探討。每個人帶著不僅是法喜,也得到一種滋養,智慧方面的滋養。我想對人間佛教的傳承,在社會上可以不斷實踐擴大它的影響力,這樣的聚會其實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可以鼓勵自己,也可以傳播,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所在。

賴澤涵教授(玄奘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佛法的研究要學術化、國際化,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等。佛法必須學術化,如果沒有學術化,將來滅得也快,所以像昭慧法師他們幾位可以看出佛教佛法如果沒有學術化的話,沒有下一代年輕人投入的話,佛法有一天還是會像過去歷史一樣,所以,辦這個學術研討會是很重要。大家感受到這個機會很難得,大家都很熱心參與,我看起來都沒有睡覺的。
         一般我們俗家的研討會大大不同,因為我個人辦過很多國內、國外國際學術研討會,動用很多人力物力,看到人怎麼那麼少,五、六個,六、七個,好像是慈善贊助的。但是印順導師的研討會,我大概從第二屆開始都參加,都在中央研究院,我看盛況一直不減,相當難得。其實我也跟幾個師父談過這個問題,講到佛教佛學比當年更興盛,可以說達到最高峰。目前我想昭慧法師有這個眼光,每年都辦,而且繼續容納不同的學者進來,包括大陸,我想將來應該擴充整個世界,外國學者很多,及早規畫,對佛學有研究的都能夠進來。
         我想現在除了也要鼓勵出家師父對經典的詮釋之外,還需要接受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因為現在學術的規畫,不能只懂得做到佛教經典,應該就時代的變遷來去解釋,當然我們不能苛求辦幾次會,就能把佛學發揚光大,但是繼續不斷的再修改,就很重要。雖然佛教的教育絕對不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可以替代的,它的學問很高深,不會因為時代被淘汰,而對實際的人生的確有幫助,所以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哲學也好,宗學也好,或是人文也好,它是很高明的人生究竟的探討,這是很難得。
         再來語文也要訓練,不只懂中文,英文、日文,其他語文,我們現在怕的是我們講的英文的、日文的,但是有其他語文啊,所以未來你不能只懂一國語文,你要精通另外的語文才可以,這樣你就有國際觀,你可以把你懂的寫,或者用其他語言講,讓大家去了解,這一點講起來是很重要的。

賴賢宗教授(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
        導師提倡人間佛教,就世間文化或大乘佛教的發展,在當代來講,非常具有意義。人間佛教的提出,雖然從太虛大師講人生佛教,到印順導師講人間佛教,是當代提出來的一個說法,他的精神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以菩薩精神為理想,以菩薩覺他、入世、淨化人間為理想而提出。
        這樣人間佛教的精神,真正掌握了大乘的精神,也跟近代人文主義的思潮是符合的。在中國的傳統裡,常講到人文,也就是中國儒學的人文傳統,所以我們也稱釋迦牟尼佛為「文佛」,也就是說人間佛教是大乘佛法在當代的一種復興、一種重振。從結合人文精神來講也符合了世界的脈動,在世界佛教文化具有本質上深刻意義,譬如說:藏傳在修行非常強,南傳是素樸的佛法,佛的本懷,但講到佛法能夠入世,跟人文、文化結合,那就是人間佛教了。
        在唐代豐富人文傳統,執掌了早期的大乘佛法。要如何掌握印順導師的思想,及如何發揚光大,那就是要掌握人間佛教的精神,這大乘佛法的本質,符合世界文化潮流──「近代所強調的人文、文化」。因此這樣思想,在世界佛教文化裡,具有本質的重要性,我們不能一味的,只講修行、自了,這樣才能架起東西文化溝通的橋樑。
   
鍾淑妃女士
        這次是為了了解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在臺灣落實之情形,這次會議論文豐富,20日安排兩個場次同時段發表,遇到同時段有兩場都想去聽,就只能擇一割愛,覺得有點遺珠之憾。許多學者或教界人士提出的問題很有趣,也比較聽的懂,可以解答她不明瞭的地方。有些比較深的議題聽不懂,我期待有提供基礎佛學課程的管道可以進修。此外從新竹車站到玄大的交通有點不方便,因為沒有專車接送,也不清楚公車時刻表,下屆主辦單位可在簡章上附錄時刻表與搭車地點。[1]此外,這次活動辦得很成功,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

鍾瑞國教授(玄奘大學校長)
        我們是第二次承辦印順導師學術研討會,第一次是三年前在中央研究院,也是昭慧法師主辦,這次因為是我們校內的場地比較夠,人手也比較多。
        像昨天晚上,大家都走了,昭慧法師還來看看場地周不周全,就是這樣的精神,很了不起,另外,昭慧法師每個月的薪水都捐給學校,始終如一,非常佩服她,所以這樣的人,這麼用心在辦活動,一定很成功。

戴椿河居士
        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是復興佛教而暢佛本懷。由於時代的流變中逐漸失去佛法的本質,如何從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是我們學佛的人所需要的。那要如何去修習,依於人的立場,應機利濟人群,趨向於佛性的完成。只有正法久住於人間,從印順長老探究印度佛教思想,「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之」的發展演變中,探索其脈絡,使佛法契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為本」的佛法。
        以不違反佛法的本質,「人類為本」的「人間佛教」是能契應時代的,如《增一阿含經》中所述:「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可知佛法本是在人間的。由於人類與眾生是相互依存、自他平等、自他體空的關係中,人是不能脫離眾生而單獨存在。如何在多元化的時代,自淨其意、利濟人群,如何在利他與自利中理解修習呢?唯有從「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去實踐。
        在此次第六屆學術會議論中,諸多法師與居士大德論文多有提及,如:1. 人間佛教在實踐層面的綱領──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傳道法師);2. 「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座談會更擴及佛教藝術、詩、畫、歌、樂與多媒體等生命美學。

魏德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我覺得研討會組織井井有條,大眾參與廣泛,是很成功的會議。此外,對導師思想的理解,要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上去思考,才能更準確。

簡秀珠居士(南華大學哲學系學生)
         我每年都會來參加這個研討會,是因為印順導師的精神永留在我的心中,我覺得他永遠都是與我們同在的。此外,每位研究導師思想的人,他們的新發現,對我會有所觸發。這一次是我參加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而且是導師往生一年之後,我覺得關切導師思想的人是愈來愈多了。

羅宗濤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講座教授)
        開這樣的研討會,讓我們可以有比較多的體認,對我們是會有幫助的,但是個人的領受不同,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我想對於大家都是有幫助的。我想我們可以多方面來嘗試,而且芸芸眾生也有不同的秉性或根器,只要所朝的大方向沒錯,各種不同的方式,同樣可以嘉惠不同的人。若能跟生命結合,將會更有生氣、活力。這次會議,在我所參加過的學術會議當中,應該算是很成功的,收穫很豐碩的一次。

羅偉伶小姐(學生)
         印順導師對臺灣佛教有很大的貢獻,也是很難得的祖師大德,雖然已圓寂,可是我覺得他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更應該傳承下去。希望臺灣對這些研討會可以再延續,並出現更多的人才,希望佛法越來越興盛,也希望出現更多像印順導師這樣弘揚佛法的法師。陳一標教授那場最令我深刻,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此時就會看到兩個不同想法的人。表面上看起來是針鋒相對,我覺得是很好的現象,可由不同的角度切入。那場次結束後,提問人也親自去找陳一標教授發表他個人的不同見解,那一幕還滿令我動容。希望越來越多人都能接觸到印順導師的思想並參與弘揚,也希望更多不同佛教團體來參與。唯一的缺憾是同時分兩廳,卻只能選擇聆聽其中一個場地發表的內容,不能聽到另一個場地發表的內容,甚感可惜。另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即是開場播放印順導師的緬懷影片時,還有歌頌三寶歌時,不管出家、在家皆異口同聲大唱三寶歌,真令我感動。即使不了解佛法的人,都能夠透過歌詞體會到佛法的精髓。

蘇凌彰先生(學生)    
         我非常景仰印順導師,並且對研討會感到興趣,今年又是紀念導師逝世一周年,所以特別撥冗前來參加。陳一標教授那場最令人印象深刻,一來一往的過程中,令人驚心動魄,不過,最終也是圓滿結束。陳一標教授回答時,態度依然沉穩地回答來賓的問題,很有學者的風範。往後希望能邀請各國更多研究印順導師思想之學者、法師,前來參與盛會,同時,也讓他們更了解印順導師的思想與理念。這次的研討會,讓我更了解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及他在佛教思想的用心與貢獻,真不愧是玄奘以來第一人

[1] 主辦單位已對每一位報名人士,提供詳細的交通資訊(含地圖與公車時刻表)。可能鍾居士臨近研討會時刻才報名,因此文書組已來不及傳送相關資料。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