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切換人生跑道,厚植菩提資糧

――憶述了公長老慈悲覆護恩澤

釋昭慧

 

  人生一路走來,提攜、護念的師長甚多。但其中令筆者感念最深的,除了筆者的法身父母順導師,就是中長老。從民國77年開始,筆者與性廣法師就承其慈悲覆護,無論是在生活面向還是志業面向,我們莫不深受恩澤。筆者曾在民國90年,撰寫〈感伯樂之恩,竟今日之功――敬述了公長老與筆者的十四載法緣〉[1],恭述長老對筆者的提攜與包容。凡此種種,茲不重贅。

  在本文中,筆者將憶述自己於玄奘大學任教期間,親炙長老座下的一些往事。

邁入高教體系

  大約是在民國84年前後,「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籌備期間,奉准成立董事會。有一天,長老致電命筆者擔任董事。原來依規定,大學董事會須有三分之一成員具足公教資歷,而筆者當時正好在輔大兼任教師,因此長老在安排董事名單時,就想到了筆者。在電話中他提醒道:「妳務必要向教育部申請講師證,好能獲得爾後在玄奘大學的教師資格。」

  原來,筆者原未將「大學任教」納入生涯規劃,因此在出家後,並無攻讀碩博士學位的打算。然而因緣際會,自民國832月起,受到時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任陸達誠神父的賞識,依專書著作而通過了三級三審,以校聘兼任講師名義在宗教系任教。長老的提醒,使筆者意會到:校聘並不等於部審。於是向輔大申請,將拙著《佛教倫理學》送至教育部進行專門著作審查,由此順利取得了講師證。這可說是筆者爾後得以從教界跨入學界,一路升等至教授的重要關鍵。

  民國869月,玄大正式開學。筆者受長老慈命,通過三級三審,擔任宗教學研究所教師。自此以後,筆者將玄奘大學視作自己的修行道場,發願於此擔任終生志工。很多同仁視此為筆者的佈施功德,其實,這也只能聊報長老恩義於萬一。

參與高教行政

  在大學場域裡工作,筆者將自己的努力重點放在學術,以期許自己不辜負恩師(印公導師)的期許。在這方面,長老對筆者寬容有加,這讓筆者得以通過一次次的專門著作審查,一路順利地升等到教授。有一回,時任校長的夏誠華教授告知:他曾向長老提出,想邀請筆者擔任學術主管,長老卻擋了下來。原因是:「學校裡總要有些人才專心投入學術。」筆者這才意會到,長老竟與印公導師一樣,默默地為筆者的學術生涯,建置一個「不受行政事緣干擾」的理想環境。

  但「純學術」的陽春教授理想,終究還是在現實壓力下告一段落。民國96年,學校迎來了首波重大考驗――系所評鑑。原來,自95年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正式導入「認可制」,進行第一週期系所評鑑,以確保並協助系所能達成「提供學生一個優質學習環境」之目標。此一立意雖好,但某些評鑑委員素質甚差,於訪評時,對系所師生氣頤指使,評鑑報告書的內容,也往往肆意刁難受評系所,各校「受害」系所師生譁然。本系即是「受害」系所之一。9611月,本系接受了第一週期系所評鑑。至973月,系所評鑑結果,本系被評比為「待觀察」系所。這不但對系上的聲譽造成重大衝擊,而且也意味著,本系必須立即重整裝備,迎接兩年後的「追蹤評鑑」。系主任黃運喜教授飽受打擊而積勞成疾,堅辭學術主管一職。

  那時,長老於每星期的週二到週三,一定會蒞臨學校,住錫慈恩精舍,並邀校長與一級主管在精舍用膳。而只要長老蒞校,筆者就會跑去精舍探望長老,順便趕齋。以此因緣,筆者到精舍趕齋時,恰好撞見了長老與校長在為宗教系主任接棒人選而傷腦筋的一幕。在那一刻,筆者深切感受到了風雨飄搖的情勢。由於筆者於94年升等教授,黃老師於96年升等教授,兩人已是「唯二」擁有完整學術資歷的系上教師。筆者不禁自問,自己豈能一味躲在長老撐持的保護傘下,悠游學術汪洋?於是向長老請了軍令狀。在那一剎那,筆者看到了長老如釋重負的欣悅表情,也有一絲「長期未能與長輩分憂解勞」的內疚感。

  就這樣,自民國982月起,筆者就職宗教系主任,帶領教職員生團隊共同奮鬥,順利通過了當年12月舉行的追蹤評鑑,以及爾後的第二、三週期系所評鑑。直到前(109)年7月,筆者為了專心寫作,以完成與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合著的一部專書[2],而向校長懇辭所有主管職務。這項長達十二年半的行政資歷(宗教系主任、文理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院長),讓筆者有了近身觀察長老,理解長老處世智慧與行事風格的珍貴機會。

慈心呵護行政團隊

  2月剛就任,8月指考放榜,就與主管們共同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大震盪。原來,玄奘大學於初創之時,校譽與排行,與元智、亞洲、義守等大學,原本是在伯仲間。但是就在這一年(民國98年),玄大的招生狀況突然跌入谷底,校方這才驚覺,面對「少子化」的鉅大挑戰,為了招生,其他大學的主管早已成立「招生處」的專責單位,積極與高中職互動,甚至成立策略聯盟,而本校卻危機意識不足,被動等著學測和指考放榜。

  長老沒有責怪這項重大疏忽,但也務實地作出了因應,責令校長建立強大的行政團隊,積極進行各項校務改革。相對的,他也信任並託付校長與行政團隊,並盡其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強化招生的資源。他甚至為了讓新設立的餐飲旅館系擁有優質的實習旅館,於是規劃了「雲來會館」這棟嶄新而美觀的建築。爾後還大幅提升了該建築的裝潢材質與餐廚設備的等級,讓雲來會館媲美四星級飯店,成為玄奘大學最受學生家長與賓客矚目的特色亮點。

  為此,長老殫精竭力,讓他所主導的玄奘大學董事會、善導寺、玄奘文教基金會與慈恩精舍,通通都成為行政團隊的堅強後盾。為了犒勞辛苦的一級主管,長老每週二上午到校,週三傍晚回善導寺,在此期間,慈恩精舍總是席開三桌,提供著豐富美味的素食午餐與晚餐。而筆者就是其中一名準時過來「蹭飯吃」的饕客。飯食已訖,同仁們談興正濃,精舍又提供上等好茶與豐富點心,讓大家歡喜茶敘。長老一向不擺架子,在這種時候,他總是與大家圍桌而坐,聆聽大家各抒己見。

講笑話的天賦異稟

  長老率真而機智,雖已耄耋之年,面貌猶宛若淘氣童子,常發如珠妙語,令我們為之絕倒。其機智與機鋒,座中無人能出其右。有一回舉行玄奘文教基金會董事會,長老幽默地說:「做也會死,不做也會死;與其不做等死,不如做到死。」老法師時年八十四歲,這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勉勵,讓與會者非常感動!

  最讓筆者佩服的是,他總是隨著同仁們的談話內容,適時插入一段帶著故事情節的笑話,讓大家笑得前仰後合。有時他還會完整複述故事中的打油詩與趣味對聯。這些笑話、詩詞、對聯,長老信手拈來,俯拾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形之下,別看我們個個都是站上講堂的專業教師,就連複述其中一、兩則笑話的能力都很貧乏,勉強講完,也不會引起旁人的爆笑。還有,他在講這些讓人爆破肚皮的笑話時,總是神色平靜如常,但像筆者這種笑點太低的人,把長老的笑話複述給他人聽時,總是還沒講完,自己就已笑不可抑。這才發現,老人家不但多才多藝,連講笑話都「天賦異稟」。

  有時興之所至,他也會講些幼年出家的故事,比如:因為過於淘氣,他時常會挨師父打,被師公罵。有一次,他甚至提到自己在叢林參學時,只因磬槌敲擊的速度稍快,竟被維那法師上前就是一記耳光。聽到這些,想到一個淘氣小孩被爆打的畫面,令人十分心疼。然而在老人家的語調與眉宇間,並沒有一絲慍色。

  一般而言,這類「家暴」的行為模式,往往容易被受暴者複製――受暴者往往成為第二代的施暴者。然而這些家暴遭遇,反倒讓老人家竟其一生都對任何形式的暴力,保持高度的警惕。長老其實是個性子急的人,遇到週遭「凸槌」的人與事,他難免會表現出不耐煩的神色跟語氣。然而即使再不耐煩,他對晚輩也從不會口出惡言,更遑論是動粗。在這些細節上,筆者看到了老人家將「逆緣」轉化為菩提資糧之「逆增上緣」的佛法智慧與慈悲寬容。

對言論自由的高度寬容

  在擔任主管之前,筆者最感佩的,是長老對筆者言論自由的高度寬容。在〈感伯樂之恩,竟今日之功〉一文中,筆者寫道:

  在青年歲月,幸賴長老慈悲攝受,讓筆者得以邁出學術的象牙塔,拋下爐香經梵的寧靜生活,走入了驚濤駭浪的社會,面對了一波又一波自己主動掀起或是被動投入的(思想或法制改造的)社會運動。這一邁步,就是不歸路!轉眼已十四個年頭了,由教界而學界而社運界,由護教運動而護生運動,由提倡動物權而提倡佛門的兩性平權,幾乎每一場運動,都會引來兩極化的評價與兩極化的愛憎,隨之而來的,就是連累長老「耳根不得清淨」。

  108104日,筆者復於臉書貼文〈風口浪尖上的那把大傘〉,談到他老人家「與印公導師一樣器度恢宏,『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讓筆者的心靈得以自由成長,言行也不受羈縛。……我深知,倘若沒有他老人家張開的那把大傘,就沒有今天依然挺立佛門與社會風口浪尖上的叛逆小子釋昭慧!」

  其實在擔任主管以後,筆者很大幅度收斂了「不平則鳴」的社運性格。自己一向不會憂讒畏譏,但是作為行政團隊的一員,玄大成了筆者的「軟肋」,筆者實不忍因自己動輒對公共事務大鳴大放而殃及學校。然而即使如此,依然不免在某些爭議性公共議題上,為了那些受到不公對待的弱勢族群而作不平之鳴,這當然會給長老與校方帶來困擾。

  最嚴重的一次是,民國104年春節過後,看到慈濟慘遭政客、傳媒、名嘴、網軍與隱藏性宗教力量的「圍毆」,顛倒是非、扭曲黑白的言論,讓濟弱扶傾的慈濟淪為人人喊打的「善霸」,這令筆者痛不可忍,於是恢復「悍將」性格,將這波對慈濟的猛烈鬥爭,定位為「消慈仇佛」(消減慈濟的社會公信力,散播對佛教與僧人的仇恨言論)的獵巫行動,為此不惜開罪昔日社運友人,在媒體與臉書跟各方「消慈仇佛」人士唇劍舌槍。一時之間,針對筆者的報復性網路霸凌、媒體霸凌紛至沓來。見筆者依然無所畏怯,如如不動,他們乾脆向玄大展開有計畫性的大量電話騷擾,意圖施壓校方,從而讓校方施壓筆者。

  即使事情的演變嚴重至此,讓長老甚感困擾,但他始終節制著自己作為長輩與上司的權力,沒有直接向筆者發號施令,要求筆者噤聲,而是透過校長,要求筆者稍事收斂。

無私交棒,無縫接軌

  至於立足佛法見解而反對佛門性別沙文主義(八敬法)、支持婚姻平權與同婚法案、支持宗教團體法等等,無一不在佛門內部掀起波瀾,然而老人家在面對這些佛門巨大壓力時,大都雲淡風輕地以「這是昭慧個人的言論自由」一句帶過。像筆者這樣的人,無論在社會還是在佛門,莫不扮演「叛逆小子」的角色,長老重用筆者這種trouble maker,確乎承擔了很沉重的壓力,他的寬容與器度,令筆者銘感無已!

  民國96年,長老率領幾位一級主管到中國大陸。回來不久,長老忽然來電,要筆者與性廣法師到善導寺,表示他有要事交代。見面之後,他開門見山談到自己這回的青藏高原之行,因嚴重高山症而產生了「人命無常」的危機感,希望到了自己退休的時候,能夠將玄奘大學永續經營的棒子交給我們,並且還直接指定:

  「性廣法師,到時候妳就擔任董事長!昭慧法師,妳就擔任校長來輔佐她!」

  兩人一聽這番語重心長的託付,甚感震撼!我們雖是在青年時代就親炙長老,但是廣法師於民國87年以後,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禪觀的個人進修與教學推廣,離高教非常遙遠,自然也離老人家非常遙遠,對校務更是十分陌生。而筆者雖每週都可親炙長老,後來也有了學術主管的一定程度歷練,但是校長不只是總理校務,在少子化嚴重危機的時代,校長必須做一個稱職的CEO,廣為開拓生源與財源,方能為學校「續命」。而開拓生源與財源,恰恰就是筆者的「最弱項」。在此情況之下,老人家怎麼會選定我們兩人呢?

  然而,長老是我們的師長,這回他可不是找兩個晚輩來「洽詢意見」,而是直接派下指令的。我們即便誠惶誠恐,也只能恭順師教,信受奉行;內心默默祝禱,希望老人家能覓得玄大接棒的更佳人選。那一次,長老甚至親自與資深董事(前中佛會理事長)心長老會面,告知他的交棒計畫,並且尋求淨心長老的支持。

  四年前,108313日,長老忽然來電,指示筆者與性廣法師,明(14)日下午三時到善導寺見。放下電話,筆者突然有一個預感:長老很有可能是要跟我們談「交棒」一事。然而那時性廣法師已在霧社深山修行多年,並且正打算逐漸將弘法事緣告一段落,好能山居閉關,全心潛修。倘若長老約見,真的是為了談「交棒」事宜,那對她豈不是一記震撼彈?看到性廣法師高高興興下山赴約,筆者也就不忍多提自己的預感。果不其然,長老一樣是開門見山,提到自己日漸衰弱的健康狀況,指示性廣法師做好心理準備,於這一屆董事會任期結束後接任董事長,並且允諾:善導寺會一如往昔,大力支持玄大辦學。

  好在長老在險惡的高教環境下,理解筆者的性格侷限,這回不再指定筆者「擔任校長」,而是派給筆者一個新的任務:「妳跟慈濟的緣分很深,慈濟的資源較多,必要的時候,就開口向證嚴法師求助吧!」筆者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果如筆者之所料,性廣法師聞言驚駭,但是不敢多言,只能依教奉行。步出善導寺大門後,她不斷問道:「我的閉關計畫泡湯了。我對校務一竅不通,這回該怎麼辦?」回到山上,開始了她萬分掙扎的心路歷程。她形容自己在那段時間,簡直是「坐不穩,站不牢,吃不下,睡不著」,最後下定決心,既然對「未知」的一切如此焦慮,此時在山上禪修,想必也不會有太大進展,不如提早面對情境,提前熟悉校務行政。就這樣,她放棄了念茲在茲的閉關計畫,收拾行李直奔下山,入駐玄奘大學,定期奔赴善導寺向長老請益。

切換人生跑道,厚植菩提資糧

  長老十分護念性廣法師,將他長期摸索出來的治校經驗,逐一悉心指導,並與一乘法師細膩、週到地為她排除各種人事、場地障難。這般無私交棒,無縫接軌的寬大心量,令性廣法師銘感五內,於是主動向長老請求傳法。長老十分欣慰,但他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問:

  「昭慧法師會同意妳這麼做嗎?」

  性廣法師當即表示:「昭法師一定會支持我這麼做的。」

  回到玄大,她複述了這番對話,筆者為之深深感動。原來,印公導師畢生「不做一宗一派徒裔」,筆者作為導師思想的研習者與追隨者,自亦不熱衷於宗派歸屬。長老是筆者的長輩,竟然還關切筆者對此事的態度,這是何等的器度與胸懷!在筆者看來,長老這一路來對性廣法師深切護念、大力提攜,以及指定其接棒後的全盤支持、悉心教導,早已在實質上傳授了他老人家在行政、斷事、處世方面的佛法智慧。傳法已不只是表象的莊嚴儀式,而且具有深重的實質意義。

  在青年歲月,幸賴長老慈悲攝受,讓筆者得以邁出學術的象牙塔,拋下爐香經梵的寧靜生活,走入了驚濤駭浪的社會,面對了一波又一波自己主動掀起或是被動投入的(思想或法制改造的)社會運動。中年以後,又蒙長老護念提攜,轉入高教體系,提升學術量能,充實行政資歷。長老對玄大教職員生的德澤綿延,對筆者與性廣法師而言,長老更是我們切換人生跑道、厚植菩提資糧的精神導師。筆者只能義無反顧,全心、全力投入玄大高教的如來家業,聊報師恩於萬一!

 

——與《海潮音》第一○三卷第五期同步刊登

 



[1]可參看本期雙月刊第44頁。另可參看釋昭慧:《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台北:法界出版社,2005,頁413-420。網路版參看:https://www.hongshi.org.tw/master-chao-hwei-article-page.php?c=articleC3&nono=149

[2]彼得辛格(Peter Singer)、釋昭慧(Shih Chao-Hwei)著,袁筱晴譯:《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桃園市:法界出版社,2021。英文版即將發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