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法與效益主義的哲學對話

——對談尾聲的總結與回顧

 

 

昭慧:在本書告峻的此時,回顧我們的對話,不禁深深地珍惜這份看似偶然,卻又有些必然軌跡的因緣。

說「偶然」是因為你是一位世人景仰的西方哲學大師,而我卻是一名在東方遙遠國度裡的佛教僧人。即此而言,彼此的交集幾等於「零」。哪能料到彼此不但相遇,還有機會展開一場內容豐富的哲學對話。

說「必然」是因為,我們在「動物保護」方面志同道合,又有「利他主義」的共同信念,並且運用不同的系統理論以證成這項信念。我們發現彼此的思想有不少交集,這些交集成為彼此進行對話的良好觸媒。

在許多情況下,佛法與效益主義比較接近,因為佛陀時常提到「自他饒益」、「離苦得樂」,也就是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但我原本不很確定,效益主義與佛法可以近似到甚麼程度。特別是,強調「初善、中善,後亦善」的佛法,必當檢核任何倫理行為的前端(動機)與過程(方法、手段),而非僅是後端(結果)。那麼,重視檢核動機與手段的佛法,似乎又很接近以「金科玉律」作為判準的「義務論」。

而這次對話給我最大的收穫,正是彼得在這個議題上對我的啟發。您讓我明白,效益主義本來就將金科玉律納入考量,而非排除在外:

當我們的正義感告訴我們「事情不公不義」的時候,我們必須把它視為一項警告,它在告訴我們:「回頭確認效益主義的計算方法。在某些狀況中,你會忽略無法替自己發聲的族群,犧牲他們的利益,或許現在正是那種狀況。」

也就是說,「正義」雖非判準,但可視作供效益主義警惕其「計算方法」的警訊。這樣的解釋,我首次從一位效益主義大師口裡親自聽聞,這讓我更能接受這種定義與考量下的效益主義。

此外,您指出:效益主義的考量必須放在全面的情境(例如:民眾乃至動物的最大福祉),而非僅止於考慮兩個當事人互動的金科玉律

如果這件事只牽涉兩個人,譬如說妳和我,那我可能會自問:「我喜歡別人這樣對我嗎?」如果我不喜歡,那我也不應該這樣對待妳。但是在很多狀況下,牽涉到的人數不只是兩位,往往是為數龐大的人口。

也就是說,金科玉律其實可以運用在所有受影響的人身上,這是效益主義視角下的金科玉律。彼得,您的這一番闡述,讓我更加明白了「效益主義」的考量面向。當我們考慮到與此事相關的所有人,並且對這些人的處境感同身受時,金科玉律也就被包含在考量之中。而這種思考模式,又不會落入動輒依整體效益為理由而犧牲個體福祉的「整體論」(holism)。

最後,針對「為了拯救許多無辜的生命,是否可以勉為其難地殺死一個人」這樣的兩難議題,我從佛典文本的菩薩本生故事來作歸納,原本認為:別無選擇而迫不得已的殺害雖可理解,但也僅止於犧牲自己以拯救他人,或是殺害惡人以拯救眾人,斷無殺害無辜以拯救眾人的可能。然而彼得把交談的視野提升到公領域的決策層次,您讓我正視任何機構決策者所必須面對的難題。這些決策者無法避開「在別無選擇的某些情境下,必須要在少數無辜者與多數無辜者之間作出取捨」的難題。

是的,即便是機師面對即將發生的空難,也會立即決定避開眾人群聚的高樓與市集,而讓飛機墜落在人口較少的村落。對於被飛機撞死的村落民眾,人們會至感哀悼,但沒有人會苛責機師「殺死無辜」。這是效益主義在公領域的鉅大貢獻,而我得承認,依於佛法的「中道論」定義:「無私地作相對最好的抉擇。」那麼這位機師的抉擇豈僅是符合效益主義,這必然也是無可奈何下忍痛作出取捨的「中道」智慧。

 

辛格:謝謝妳的誇獎。首先,我要說妳對自己的介紹實在太過謙虛了。妳不僅是一位東方遙遠國度裡的佛教僧人,同時也是一本優異著作《佛教規範倫理學》的作者,這本書有中、英文兩個版本。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妳選擇的道路促成我們相遇的機緣。妳的作風和大眾印象中的佛教僧人相去甚遠,並非不問世事,而是積極參與不同領域的入世活動。妳與我們分享過自己如何匡正女性僧人對男性僧人不當的服從,並且倡導社會大眾慈悲對待動物,減輕他們的痛苦,最後這項志業正是促使我們相遇的原因。妳創立關懷生命協會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這個台灣的動物保護組織出版我的著作《動物解放》繁體中文版,而妳應邀寫序。因為此書,我在2002年受邀至台灣,促成我們相識並討論西方的「動物解放」與東方的「護生哲學」,更延伸到2014年我二度造訪台灣,首次產生與妳對談的想法。

整個對談經驗對我彌足珍貴。我們討論的這些道德議題,都是我多年來書寫及教授的主題──有些議題我甚至關注足足半個世紀──但是直到我們開始對談,我才了解並領會從佛教角度看待這些議題的可能性。這項任務可不容易。我們的文化背景迥異,討論的觀念對於以母語學習這些思想概念的讀者不成問題(例如中文之於佛教),但是對於非母語人士理解這些陌生的概念則是種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再三思索精確的語彙來表達這些觀念。妳的工作夥伴筱晴熟悉中英文,在她幫忙之下,妳傳授的佛法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的對話之所以如此圓滿,妳對兩個佛教觀點的解釋功不可沒。首先,妳讓我了解我們可以把佛法視為有條有理的世界觀,以及生活的準則,而非無法驗證的信仰──例如轉世。若非如此,我們的對話應該在初期就會陷入僵局。當討論到道德議題,若妳仰賴信仰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就會直接說,很抱歉,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討論方式。其次,這點我已說過,妳並不認為妳個人證悟的重要性凌駕一切。當世界上充滿苦難及不公不義時,妳並沒有與世隔絕,反之,妳看到在世間採取行動的重要性,積極爭取讓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正義的機會。

與妳對談這些主題的過程中,我充分享受智識之樂。如今,對談告一段落,內心頗為不捨,但同時,看到我們合著的書籍圓滿完成,我既欣喜又激動!(我不確定妳能否感同身受,或是妳認為此事不宜執著?)

 

昭慧:面對歷時五年的成果,我們兩人(指筱晴與我)也很興奮。那是自然情緒,不是執著。

這本書是我們三人(指彼得、筱晴與我)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字斟句酌的「善之執著」(擇善固執)之結晶。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如此執著是必要且正向的。

在佛法中,執著是必須善用的心理狀態,這種正向執著的心理狀態有個專有名詞:正念。人類若無「善之執著」,恐將向怠惰、放逸、縱慾奔馳。那時必將引發「屈服於各種慾望」的執著。必須等到「善之執著」可以毫不費力,任運而行,這時才有資格運用智慧將此「善之執著」放捨。

所以佛教中有人動輒說「放下執著」,其實完全忽略了修行的階段差異。

 

辛格:很高興知道我們能共享此刻的喜悅。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