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扼殺宗教學術正常發展的黑手

釋昭慧

  最近走到哪裡,都遇到學界友人的關切之情。一句「妳們受到了不公待遇」,讓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撰寫本文,緣自看到(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在一篇研究報告後記中,有感而發的慨言:「這次的系所評鑑被列為『待觀察』的打擊,現在我每天失眠,必須服用抗憂鬱的藥品,因藥性的作用每日頭腦昏沈,全身提不起勁,若不服用,則擔心情緒無法控制,做出不理性的行為而上頭條新聞。」「或許本文是從事學術生涯的最後一篇論文!」原因是,本系所師生用命的所有傑出表現,「在評鑑委員眼裡竟是一文不值,以一位系上老師三年未發表論文,及道教組老師被師大挖角而缺人離職為理由,用連坐並賞巴掌的方式給予『待觀察』的處分。」誠可謂字字血淚!

  單論研究績效,評鑑結果就令人錯愕!原因是,系主任與本人業已連續四年獲得本校的研究優良獎,本人去年還因文化論述而得「中國文藝獎章」,兩人之研究產能,在宗教學界與史、哲學界自有公論;系裡其他老師也並非全無研究表現,且至少有一篇登入SSCI,這在文史哲學門,甚為罕見。然而竟然唯獨本所,因單一教師從事行政而三年欠缺研究表現,於是受到「待觀察」之懲處,事關系所師生之重大命運,其懲罰業已不符比例原則,且有「不教而殺謂之虐」、實施「連坐法」而處罰過當之嫌。

綜觀評鑑報告內容,除上述問題之外,還有許多嚴重問題:

一、有一則述及中研院史語所刊物等期刊上架問題,然而該諸期刊與宗教學研究並無直接關係,與本校中文系所、歷史系較有關聯,且圖書採購與管理,事涉圖書資訊處職權,本次卻非校務評鑑。因此這項指控明顯的是吹毛求疵,無的放矢。

二、有十三條不符同儕水準一致判定之公正原則:該十三條與與其他被劃歸「通過」之同儕系所評鑑意見書之內容大同小異,不外乎是師資、課程、圖書設備、研究生研究空間不足、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論文質量等問題。這已佔了負面表述中的三分之一強。其餘則互有強項、弱項,何以彼系所「通過」,而本系所卻淪為「待觀察」之對象?

三、有四條不符同校各系所水準一致判定之公正原則:關乎校方設施,如:研究生研究空間不足、圖書設備採購與管理等,何以本校其他系所未因此而被列為「待觀察」之對象,唯獨本所要負擔此一「原罪」?

四、有三條不符全國文、史、哲系所水準一致判定之公正原則:關乎畢業生就業內容與所學專業不符,這是全國文史哲系所普遍之共同現象,何以其他已受評鑑之文史哲系所未因此而被列為「待觀察」之對象,唯獨本所要負擔此一「原罪」?如此一來,本項指控條文,不啻是扼殺所有文史哲學門發展之黑手,並讓原本已居於弱勢之文史哲學門,受到重創。已有尚未接受評鑑之哲學系所教授表示:見到此一指控,不免為其即將來到之評鑑命運而憂心忡忡!

五、有一條不符事實:訪評意見指稱大學部畢業生進入相關領域工作的比率不高,部分是宗教師,而且看不出實習對畢業之就業有直接關係。事實上,本系所大學部學生從原本素質不佳(屬於大學學測入學之後段班資質)的狀態,入學之後即受到良好的關心與提攜,因此課業突飛猛進,畢業時能大量考上研究所(幾乎是當期畢業生的三分之一以上);就業率超過當年大學畢業生的一般就業率,照理說,這應是本系所辦學績效優良的證明,為何反而成了「待觀察」的證據?

一位受訪評畢業生告訴筆者:當日訪評委員問及就業內容與學校所學之關聯性時,即中肯地說明:「系上的訓練給我的就業幫助是處世態度與邏輯思考。」處世態度與邏輯思考,這難道不證明了本所相關領域之思想與人格訓練,對學生之就業有所助益的明證嗎?此類EQ訓練難道與專業領域完全無關嗎?本系所教師輔導畢業生就業之辛勤努力,學生有目共睹,教師不會為此而居功,但實不解為何反而有過?

研究生中,確有不少為宗教師,然而這並不表示「宗教師」之畢業生均無職場表現。相反地,本所所培養而已畢業之「宗教師」,已有五人分別在各大學任教;有五人分別在佛學院系所任教,故將「宗教師」排除在「畢業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之外,顯係訪評委員視「宗教師」等同於「無業遊民」之嚴重偏見。

六、有三條建議內容過於空泛,缺乏明確指標可依循:本系大學部之實習(特別是海外實習),實屬各系之所罕見,照理說應列為辦學特色,不料竟被質疑「宜避免流於形式」。本系提供了全校最高額的獎助學金,依然被質疑「宜提供學生更多獎助學金及工讀的機會」。本系所是同儕系所中,唯一提供海外實習機會的科系,竟然還被質疑「宜提供學生更多海外學習、研修的機會和資源」,易言之,這三項原屬本系所之優勢,訪評委員卻用輕輕一句「形式」或「更多」,就被判處了死刑,究竟「更多」的標準何在?如何才不流於「形式」?則完全屬於訪評委員的自由心證。

七、有一條質疑「研究生論文之質量尚有加強空間」,本系所申覆表明:研究生在三年間進入博士班就讀人數有十八人,有九部碩士論文已出版成書。評鑑委員竟然硬柪說:九部論文出版成書也「不表示其論文質量完美」。然而如此嚴厲的指控,豈能不依九部專書作過具體審查,就率爾否決其質與量?經與其他被劃歸「通過」之同儕系所畢業生比較發現:本所畢業生在短短十年歲月中出版九本著作,總體畢業論文之「質」或許無從比較,但「量」則並無遜色且猶有過之,何以彼系所「通過」而我系所係「待觀察」?本所老師亦經常於其他文史哲相關系所擔任碩士論文口試委員,論文品質參差不齊是普遍現象,因此唯獨訪評委員以此一理由將我系所派入「待觀察」之列,甚不符平等原則。

而最受直接打擊的,當屬道教組學生。他們最忿怒的是:評鑑委員在訪談之時,見他們對系所與老師有著那麼高的滿意度,因此一口咬定系所有「動員」之嫌(學生自主性極高,系裡誰敢動員?誰能動員?)如今卻一口咬定諸如道教組師資、課程、圖書之類的負面表述,都是「道教組學生」的意見,已有嚴重造偽之嫌。

最離譜的是訪評委員心態的嚴重偏差:訪評意見中,要求本所於其他同儕系所之間「脫穎而出」,問題是:大家各擅勝場即可,委員有什麼權力要求本所必須「脫穎而出」?這難道是一場同儕系所之間廝殺到你死我活的戰爭嗎?

還有訪評委員對「宗教學」十足外行,例如:質疑本系所與單一宗教研修學院是否有所區隔。宗教學系之辦學特色,在於依宗教學研究方法來研究佛學,這與傳統佛教研修學院,有很大的區隔,所以本系所碩士論文中,有甚大比例,皆是依學生於各寺院、宮廟、儀式、教會大學等,所作之質性調查以為基礎,撰寫完成,這實質成果,與宗教研修學院的研究取向,當然有很大的區隔。

由於本系所在玄奘大學,一向被校方列為重點栽培的標竿系所,擁有其他系所甚為生羨的唯一系圖書館,卻被指稱「道教書籍過少」,擁有其他系所甚為生羨的最多師資,卻被指稱「道教師資課程不足」,沒想到其他系所安然過關,而本系所卻列名處分,這已引起其他各校未被校方列為重點栽培,客觀條件遠遜於本系所的同儕系所強烈的共同關注與極大同情。

這些系所有的業已過關,有的尚未輪到系所評鑑,但是他們都知道:過關,也只是因為評鑑委員投票時,多數決而「幸運過關」,不過關,則是因為來意不善的委員居多,如此而已。因此,倘若不針對本系所的評鑑報告書內容加以質疑,一旦形成判例,那麼改天這些外行意見,勢將是記記致命的「血滴子」。

同儕評鑑在美國大學行之有年,為何在台灣卻產生這麼重大的問題?原因在於教育部的政策錯誤。它試圖運用評鑑來淘汰一些劣質系所,以因應少子化世代的來臨。但是從本系所的遭遇看來,這已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反向淘汰。一些扼殺宗教學術正常發展的黑手,業已透過評鑑系統伸入系所,用粗暴的手法來干擾正常的教育市場機制,讓教學與研究績優教師受到重創而萌生退志,令人傷心浩歎!

教育當局必須當機立斷,讓高教評鑑與退場機制分流,前者可以作為學生填寫志願的參考指標,後者則回歸到正常的教育市場機制運作。學生永遠比五個各懷心腹事的評鑑委員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就學環境。

(本文已另行摘要刊於7月2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