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如理作意》自  

釋昭慧

           自民國九十八年初奉命擔任宗教系主任迄今,前後兼任文理學院與社會科學院院長,直到今年七月,筆者終於獲得校長的首肯,將院、系主管職全部辭卸下來。不知覺間,肩負行政工作竟已接近十二年(至明年一月底,滿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間,受到行政工作的時間擠壓,個人專業領域的研究腳步明顯地緩了下來。最明顯的是論文篇數與專書冊數的減少。然而,筆者並未脫離研究工作,只是轉型成為基於「職務需求」(而非基於個人專長與興趣)而作研究。

舉凡招生作業,師資、課程、教學與輔導作業,各項計畫的撰寫、執行與成果報告,以及教師們聞風變色的系所評鑑,系所主管得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系所經營的權責,與各處室配合,於限期內完成規定工作。有的系務工作(特別是系所評鑑),還需要將教職員生組成工作團隊。系務運作,不能全憑直觀研判與單面陳述,而必須在校務研究的基礎上,研議、決策、執行、檢討。而這些研究背後所涉及的基礎學理、研究方法與量化分析、大數據運用的操作工具,對一介人文學門出身的主管而言,實在是莫大的智力考驗與身心煎熬。

筆者彷若「中年轉業」一般,將大部分自己所熟悉的專業研究計畫暫予擱置,全心應對以上所述「陌生」領域的研究挑戰。

在此僅以「系所評鑑」為例,簡述這些對筆者而言非常「另類」,但對當代國內外教育管理階層而言卻非常「主流」的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民國九十八年二月,我臨危受命接掌系主任職,立即面對著下半年展開的第一週期系所評鑑「追蹤評鑑」。歷經校內一次次評鑑報告書審查、簡報演練、自辦校外委員評鑑、高教評鑑中心實地訪評、訪評意見申覆的折騰,九十九年七月終於收到通知,本次評鑑順利通過。

翌年(民國一百年),我又開始投入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的籌備工作。同樣歷經校內一次次的評鑑報告書審查、簡報演練,以及一一年十一月的自辦校外委員評鑑、一二年十二月的高教評鑑中心實地訪評、訪評意見申覆的折騰,一三年六月終於收到通知,本次評鑑順利通過。這次評鑑過關,終於有了五年左右的喘息機會,不受困於繁瑣沉重的評鑑作業,得以全心經營並發展系務。

直到我本(一九)年七月卸任主管職前一年半,也就是一八年初,全校又進入了第三週期系所評鑑的準備期。這次必須回顧近三年的系務經營,也就是,備齊一七至一九學年度的所有相關資料,分工合作以草擬評鑑報告書、備齊佐證資料。

雖已卸任行政職,但基於系務嫻熟度的考量,我還是受命承擔起統籌推動評鑑工作的職責,撰寫四大項標中兩大項標的評鑑報告,彙整、修訂全本評鑑報告書,統整內文與圖表的形式與規格並進行編目,還需要在今年十一月的校外委員模擬評鑑與明(一一年)年五月的校外委員實地訪評中,負責書面與口頭簡報。

系上教師受盡評鑑折騰,總是聞「評鑑」而色變。原因是,比起個人單打獨鬥的學術論文,評鑑報告可說是集體進行全面性的系務研究,對從未經行政職務歷練的老師而言,進行這項研究,自然是相當陌生且備覺吃力的。勉強寫完,也總有「隔靴騷癢」的心虛之感。

即便是像我這樣資深的學術主管,面對評鑑的壓力也非常沉重。原來,評鑑背後有一整套PDCAPlan-Do-Check-Act循環管理模式的理念,務求受評單位達致「學生學習品質保證」的目標。這必須伴隨著一整套以「學生學習品質保證」為核心價值的教育理念、運轉機制與行動方案,從而在日常系務經營過程中,留下計畫、實施、檢核、改善等循環管理的書面證據。這讓人文學門背景的我,因職務需求而被迫投入了「管理」專業的學習狀態。

撰寫評鑑報告書,這已是進入檢核、改善(Check-Act)的階段,算是循環管理的末端作業。受評系所回顧前次評鑑後,系務經營與推展的計畫與實施(Plan-Do)情形,備齊佐證資料,草擬評鑑報告書。然後由高教評鑑中心外聘(已受過評鑑專業訓練的)該學門的資深學者專家,審閱這些書面資料,並且到校進行實地訪評。

這是一整套內控、內稽加外部監督的作業流程。可以說,系所評鑑制度的實施,讓各系所無時無刻不在「應對評鑑」的備戰狀態。平日裡倘若不能小心翼翼地就著運轉機制、各項計畫與實施成果,留下足夠的書面證據,待草擬報告書時,就得面對陳述無力、證據不足的「捉襟見肘」之苦。

評鑑報告書必須順著高教評鑑中心所設定或核准的檢核項目,逐項陳述整個系所在前一週期系所評鑑之後,系務工作在每一層次、每一面向的品保機制、經營狀況與實質效益,還要敘明個中問題與困難,並陳述可以務實操作的解決方案。準上所述,讀者就不難理解,這比起就著單一論題撰寫學術論文,確乎是更為吃力的心智工程。

評鑑報告書的嚴謹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學術論文,而且猶有過之。評鑑重視言而有據──凡有陳述,必須載明出處。也就是說,受評系所必須就著報告書的項標次第,逐一編列佐證資料。訪評委員在實訪評之前,早已針對評鑑報告書與佐證資料,作了地毯式的掃描。精閱細讀之後,倘發現報告書中有任何文字陳述或圖表呈現與佐證資料相左,或有浮誇之嫌,或是發現佐證資料不足以證成報告書所陳述內容,訪評委員都會逐一列載於「待釐清問題」,受評學系的老師們(特別是系主任)在實地訪評前夕或當天收到「待釐清問題」,就得於最短時間內作出書面與口頭的答覆。因此,評鑑報告書與佐證資料越是完備,「待釐清問題」就越少。否則全體教師(特別是系主任)就得通宵達旦趕作業。

評鑑報告不能只是質性陳述,必須做出一些量化分析乃至大數據研究。偏偏在這方面,作為人文學門的學者而言,無論是研究理論、研究方法還是軟體操作,都是十分陌生的。特別是,近十年來,多種類、高速率與巨量的大數據(Big data)研究興起,大數據常被運用在產業界乃至政治圈,而教育部門的管理層也越來越依賴大數據。因此,任何系務推動的草案規畫與成效評估,都不能但憑直覺判斷,而必須輔以數據分析。為了幫助各院系、各處室進行精準的資料蒐集與數據分析,我所任教的玄奘大學,早已成立了校務研究(I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中心,用以作為校方決策的重要依據,並且這種先趨式做法,也獲得了教育部與國內高教管理層的讚譽。

我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玄奘大學現任校長簡紹琦教授,他帶著全校教職員生力挽狂瀾,擺脫「少子化」泥淖,可說是一名卓越的招生戰將。在共事過程中,我發現他之所以在招生的險惡環境中,讓玄大招生得以逆向成長,不僅因為他以誠懇、敦厚、踏實的人格特質來安內攘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招生策略是全方位思考的。這意味著他與他所率領的招生工作團隊,作足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往往就著近數年國內各級學校畢業學生的人數統計、教育部與大考中心所發佈的各項數據,以及校內各系所新生人數的消長情形,精準地擬訂或調整招生戰略。這種數據研判與趨勢洞察的精準功夫,令筆者大開眼界。

為了學生學習的品質保證,學術主管不只面對評鑑,還得與各單位共同合作,推動招生、課程、教學與各項輔導,關懷學生生活環境、系友職涯近況乃至產業趨勢,還得共同研擬與執行教育部獎補助經費的中長程計畫、教學卓越計畫、深耕計畫,爭取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以及其他產官學合作方案。學術主管不但得身先士卒以草擬計畫,集思廣益為院、系釐訂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KPI),帶動執行活力,還須力求於計畫執行完畢前,各種KPI儘量達標。此外,學術主管還經常受到外部或內部委託,審查各系所、各教師所草擬的各項計畫。

人文學者經常質疑設定KPI這種量化指標的合理性,但是經過行政歷練之後,筆者體會到這樣的要求,符合佛法所述「思惟正法」的兩項要訣,那就是依於「算數行相」或「稱量行相」──「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藏》冊,頁四一九上。)

一、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質性的成果,一定會在「量」上呈現出來。例如:初學任何一種專業,都會感到生澀、笨拙,但若反覆操作到一定次數,往往展現「神乎其技」的效益。

二、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要求績效,有它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佛說:「初善,中善,後亦善。」這雖是描述佛陀的教法,但也可在人事歷練中如是自我警惕:動機必須純淨無瑕(初善),過程必須正當合宜(中善),結果必須達致效益(後善)。一項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的行動方案,容或無法產生速效有些邊際效益,也容或無法預估,但還是必須盡可能預估該項行動所可能產生的績效,特別是攸關行動價值的關鍵性績效。這樣的自我要求,就是符合「後善」原則的如理作意。
  任何一項行動方案,應啟動時經過多方因緣的周密評估,以及溝通、說服的過程,這是觀待道理。必須該項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有精準認知與掌握這是作用道理。最後還要收成果,確證效益,這就是證成道理

在過往的粗略印象,行政職會讓人落入紛擾的人事糾葛,因此不受人事紛擾而能專事研究的陽春教授,才是最讓人羨慕的。

然而實地體驗之後,我認為,只要能在工作情境中,把握「如理作意」的佛法要領,那麼,行政工作並非為了利他就無法兼顧自利的「犧牲奉獻」;反之,無論是身處官僚模式的科層組織,還是接受扁平化管理(Flat Management)的人事歷練,自己都因心性提昇且視野廣闊,而成為組織內部的「受益人」。

如上所述,在沉重的工作重擔中,我的專門著作確實減產,但我從未停止「研究」,並且學習到了更多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技巧,以及看待問題更寬廣的視野

而焚膏繼晷的行政職務,雖讓我的禪修時間受到嚴重限縮,但我完全沒有脫離「修行」。因為種種藉境練心的自我機會教育,讓個人深深體會到大乘「不思議解脫」,於利他中完成自利的法喜。這已不只是在經教上依文解義,而是實質上的生命經驗。這讓我的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需求,不知覺間擺脫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書呆氣。

另一方面,與主管、同儕、學生乃至校外友人的共事經驗,也讓我在互動中建立互信互諒,通達人情事理,不自覺間體悟到「無諍三昧」的觀念、方法與操作技巧。

還有,倘若沒有主管職務,推逼著我學習新方法、接受新事物、操作新工具,我可能至今都還會為了避免打閒岔,而拒絕使用臉書與Line。全球局勢與高教環境的急遽變遷,讓我無法在山門內過安逸的修道生活,而是被迫學習眾多自已所不熟悉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我必須認真面對自己的不足,並且想方設法運用團隊合作來彌補缺陷。個人單打獨鬥做研究,可以繞過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研究方法與操作工具,僅就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選定題材來做研究。經營系所則斷無「繞路而行」的權力,只有「正面迎接」的義務。

幸運的是,回首十二年來時路,無論是玄奘大學、社科院還是宗教系,都在高教環境的驚滔駭浪中,輕舟渡越萬重山。慘澹經營所獲致的成功,絕無僥倖成份。任何層級的決策、執行、績效檢核與改進策略,莫不植基於學理、案例與數據分析的研究基礎。而且「高處不勝」,學系與教職員生不是捏在自己手裡的白老鼠,作出錯誤決策的後果,其嚴重性遠超過寫出一篇水準不高的論文。

在這情況之下,個人領域的專門著作,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的數量與品質,原因在於「講學不輟」。包括研究所授課與暑期講座,都成為我伸展研究觸角、累積研究能量的增上善緣。一般而言,我的課堂講義,主要是陳列相關資料,真正對這些資料加以解讀、研判,並提出個人見解的內容,都不在講義裡,而在課堂上。因此歷年來,常有學生珍惜這些課堂講述的個人見解,而將講述內容逐字聽打,詳作錄。

面對這大量儲存於電腦中的聽打記錄,我原初的理想是,要將它們逐篇改寫學術論文,假以時日,再將這些論文作出章節排序,形成單本的專門著作。然而口語講述往往為了照顧學員程度,盡量減少專業用語,力求深入淺出。要將這些淺白易懂的講記,改寫成嚴謹、精準的學術著作,往往比從無到有一氣呵成地寫出單篇論文,更為費工、費神。因此,在公務繁忙的情況下,我的這套原初理想,遲遲無法落實。

作為一個傾向「完美主義」且因此而帶點強迫性格的人,我無法容忍「不完美」的作品面世,那會讓我感覺,好像是衣著不整就出門會客,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客人/讀者。但是這種心態,也就使得這些聽打記錄的「半成品」,只能就地停擺,按兵不動,成效是「零」。不禁自我反省:經常鼓勵學生,「考卷答題請盡量寫,寫多少,算多少。即使考不到一百分,也大可不必零分交卷。」那麼,自己在文字上「力求完美」的結果,顯然犯了「考不到一百分就零分交卷」的同樣錯誤。

經過再三掙扎與反思,我終於勉強自己改變這種過分「求全」的習性,強迫自己放手,讓學問根柢深厚且文筆流暢的悟殷、耀行、印隆、印悅、傳法等諸位法師與何翠萍居士,將聽打記錄予以潤稿,或是摘取其中精華。倘若個人恰好有空,就會快速瀏覽並稍事修潤(但已無法逐字逐句琢磨修訂),倘若公忙無暇,我甚至硬著心腸不再看過,聽任他們為講記品質把關,直接刊載出來。

本書僅將筆者未曾納入專書的眾多單篇著作,選取《阿含》與「天台」相關主題的論文與講記,編輯成冊。十餘年間,未曾納入專書而累積下來的單篇著作,估計還可整理出三部專門著作,十冊以上的散文集。卸下行政職務的目的,為就是出書。筆者自我期許,以後將以「每年出版一部專門著作」,作為餘年生涯的重要目標。

以上所述,無論是處理人事、公務,投入教學、研究,還是發表著作,莫不奠基於依事待理的「如理作意」。就連本部著作的編輯,在體例上,是要統整為學術論文格式,還是保留論文與講記的不同風格?在行文中,到底是要用民國紀年還是西元紀年?筆者也都擱置自我偏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方纔定案。因此在擬訂本書書名之時,筆者就著本書內容與個人歷練,題為「如理作意」。

感謝悟殷法師,在筆者投入評鑑工作而無暇整理書稿時,慨然出手,大力相助。感謝明一、耀、心皓、悅萱沛寧秋玲正平錦怡等同參道友,共同投入本書的編校、印刷、編政作業。

謹將團隊合作的出版作業,其過程中的點滴善念與善行,回向弘誓學團的師友同儕、玄奘大學的教職員生,祝福他們身心康寧,法喜充滿。祝願法界一切有情成就菩提,同圓種智。

是為序。

民國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清晨

完稿於玄奘大學養息齋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