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疫情中的生命反思

 ──聆聽昭慧法師共修開示之感言

撰文:王韋翔

 

時隔好久,我又回到了弘誓。

還記得念小學的時候,偶然陪著母親來到弘誓,意外開啟了與佛法的因緣。從一開始的共修、法會,到後來參加了兒童營,甚至成為營隊主辦團隊的一份子,佛法於我而言,從幼時的陌生與些許排斥,隨著成長歷程,慢慢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儘管我不曾研讀過任何一本經典、上過一堂課,與佛法看似遙遠,但其實我知道自己心裡有某個地方,安放著這些智慧哲理,在生命中種種艱難片刻,成了最溫暖的力量。

升上大學後因為在外地的關係,我幾乎很少去弘誓了。而這個月因為家中長輩身體出了狀況,也趁著暑假空閒回來參加共修,祈願他能健康平安、少有病痛。共修的最後,法師談到了疫情下種種關於生命的議題,聽完開示的我感觸甚深,不只是因年紀增長而能明白一些道理,更因為自己近期的經驗正好有所體悟,開始思考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如果要說2020年是漫長且難熬的一年,我想應該多數人不會反對。沒有人想到在跨年的絢麗煙花、欣喜歡騰後,迎來的是堪稱世紀災難的COVID-19;沒有人料到習以為常的生活規劃,只因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病毒而徹底崩亂。以前總聽聞佛法中生命的「無常」,在這動盪且未了的2020,竟讓人有著莫大的感慨和體會。

在法師談到了疫情下的無常與死亡時,我想起了先前讀到的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他點出現代社會對於會引發焦慮和疑問的議題,都被制度集中到了另一頭,例如監獄、醫院等場所,在這裡我們不免會感受到沉重的氣氛,關於死亡、病痛的經驗都被封存在這些特定地方。這或許也呼應了今年的狀況,疫情的肆虐讓慣於平安度日的人們,對死亡的叩門猝不及防。那些對於生命的焦慮、不安、恐懼,就這樣猛然闖入了生活,平常我們不曾思考這些問題,但殘苦險惡的現實卻迫使生活於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去正視那被刻意遺忘的生命本質。

仔細回想,日常的我們似乎都對死亡避而不談,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生死的此岸與彼岸有著巨大隔閡。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忙碌著,在學業與工作中努力打拼,在各自的領域裡經營生活,鮮少對死亡有所感悟,縱然媒體新聞報導的意外事件層出不窮,卻始終離我們很遙遠。或許人們會在事故發生於所處環境,或是自己所熟識的人身上時,經驗到死亡的迫近,但那終究是物理距離上的變化,真正在我們的心裡,始終對於死亡是陌生,甚至說是逃避的,對人們而言,關於生命盡頭的想像太過沉重,想到身而為人終有一死,就不免感到無力和落寞。

面對這般終極的議題,我們難道只能哀嘆悲憐嗎?在開示時法師提到,應該趁年輕健康之時,除了珍惜當下的一切、努力修行生活以外,也要對未來的病痛與無常有所心理準備。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很喜歡的一位政治學家——鄂蘭(Hannah Arendt),她在重要的思想鉅作《人的條件》裡,談到對於人類根本處境的看法。的確,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類依然要服從於生死法則的運轉,對於一個生命而言,這也是從生到死唯一能信賴的規則,而打破這段法則的就是行動的能力。行動(action)這個詞,就其語源我們能發現無論是希臘文的「archein」或是拉丁文的「agere」,原初都有「開始、啟動」之意。每個行動的當下,都是一個嶄新的開端,人與人的關係也好,與世間萬物的連結也好,當一個人選擇為自己、為他人做出抉擇,他便超脫了生命直線式的自然律,開啟一段又一段的機緣和偶然,生命的意義也隨之開展。「雖然死生有命,但是他活著不是為了死亡,而是為了開始。」[1],鄂蘭在數十年前的這番話,巧妙地讓身處動盪疫情下的我們,在進行對生死的叩問之時,心裡不至慌亂,並且能堅定那樣的信念:面對眼前艱難的處境,行動是唯一的出路,即使不能掌控未來,但人生意義的創造操之在己。

共修結束後,我因為有事而搭車回學校。回程中我反覆想著那天法師開示的內容,心裡思緒看似繁雜,卻有一股鮮明且堅實的動力。今年疫情或許剝奪了許多,但也因為這始料未及的偶然,我對生命、對世間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在肉體上我們都會走向終點,在過程中我們卻寫下了一個個嶄新的開始,那是身而為人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如何面對生死離別、勇敢看待無常,以及在關係終了時給予祝福,都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我始終相信,世上有那樣的良善值得追尋,只要我們心存善念、樂於佈施,生命總能超脫單調線性的律則,臻於圓滿。



[1] 漢娜鄂蘭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台北,商周出版,2016,頁339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