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醫療平權概念下的老弱族群照護

                ——慈濟醫療以病為師的實踐

                何日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慈濟大學醫學博士班副教授)

    醫者,視病如親;不應成為只看病的醫匠,而是關心病人的人醫;是聞聲救苦的良醫,更是膚慰眾生身與心的人師。──證嚴上人

 

貧與病的互為因果

  醫學社會學家威爾金森博士(Richa Wilkinson)指出,處在社會較低階層的人們,或對自己生活比較沒有控制力的人,較容易獲致疾病。這是因為他們經歷更大的生活壓力,必須面對更多負面情緒,這會導致生理上的負面結果。(Wilkison1996

  因此改變貧窮,必須從改變人們的生活處境開始。醫療衛生學也強調以社區為中心,醫師必須了解病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才能真正為病人做有效的醫治。

  證嚴上人顯然在1970年代就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他經由慈善訪視工作,比一般在醫院或診所的醫師們,可能更能體會貧困與疾病的深刻關係。病的起因是與群體社會的經濟條件與生活環境不可分割。在全省各地的訪視貧戶中,證嚴上人逐漸意識到,貧因病而起,病更會加速貧窮的嚴重程度,因此她開始思索真正解決貧困的方法,應該從疾病著手。

  證嚴上人回憶說:「有一次來到一棟傾斜破舊的草屋……這位病人全身癱瘓沒有痛覺,看得見老鼠啃自己的肉,亦無力驅趕……我發現愈救貧戶愈多,到底原因何在?當時台灣經濟正值起飛之際,只要願意,不愁沒有工作,為什麼有那麼多壯年人需要幫助?我開始深入研究社會貧窮現象……除了孤老無依之外,發現中年受助者,多半是意外傷害或職業病,或者小病不醫拖成重病,導致原本的小康家庭,不堪長期病患拖累,尤其大部分都是家中支柱,一旦病倒,生活都成問題,孩子也無法求學,連帶引發青少年問題……得到『因病而貧』的結論,所以決定辦義診。」(釋證嚴,2008

  一如他創立慈善志業,不是等有錢的人士參與才開始做,他自己率先從一小步著手,逐漸建立模式,再號召更多人加入。慈善志業如此,醫療志業也是如此。1972年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第一次在花蓮仁愛街舉辦義診,省立花蓮醫院的醫護前來協助,一切的費用由慈濟功德會提供。這在當時的台灣社會是一個創舉。當時省立花蓮醫院小兒科張澄溫醫師、外科黃博施醫師、婦產科朱隆陽醫師,以及多位擁有醫護專長的會員,每個星期固定兩次到仁愛街慈濟義診所服務,多年下來未曾缺席,有時還遠赴台東鄉下為貧戶治療。

  因此,慈濟功德會的志工在義診的同時,也會注意貧困個案的發掘,後續進行訪視了解生活狀況,並給予必需的補助與關懷。這是證嚴上人所堅持的,解決貧困必須先治病,欲治根本之病,必須從貧困著手。(證嚴上人,2006

  證嚴上人回憶那一段義診時光時曾說:「因為有這樣的因緣,令我深感花東醫療缺乏、交通不便,重症患者要赴西部看病,已經非常辛苦了,更何況又貧又病的人,真是無語問蒼天。因此,我決心在東台灣建立慈濟醫院。」(證嚴上人,2003

  依著這願力,花蓮慈濟醫院目前已經是台灣東部最大的後送醫院,也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以衛生署的標準,醫學中心是服務兩百萬人的醫療規模,才能符合成本效益的醫療設備與人員,但是花蓮人口不過三十七萬人;大林慈濟醫院的設備近九百床,也等同於一個醫學中心的規模,但是嘉義縣的縣民也只有五十七萬人,這樣不計成本經營,無非只是希望縮短城鄉間醫療品質之差距。此外,在東部的玉里、關山兩個小型慈濟醫院更是以偏遠醫療的照護為目標,守護緊急的病患,大幅縮短急救送醫的時間;從事巡迴醫療,病人走不出來的,醫護走進去,讓住在山區的原住民,也能擁有基本健康的保障。

  以醫學中心的服務品質來照顧醫療相對落後的花蓮、嘉義一帶居民,在偏遠的地區醫院投入優質的設備與醫療人員,這都是落實醫療平權的具體實踐。

移動醫院守護偏鄉老人

  慈濟醫院的醫生、護士和志工經常性地走出醫院建築體,前往醫療資源弱勢地區進行往診。慈濟醫院社區關懷團隊包括醫師、公衛護士、營養師、社工師、志工,對於住院返家的慢性病患或獨居老人等,提供家庭訪視、居家護理、居家關懷、臨終關懷等服務﹔其中更針對糖尿病患者組成關懷團隊、癌末患者提供居家護理等。社工師為患者及家屬尋求社會資源,營養師教育患者飲食要點,志工們關心他們醫療之外的所有家居需求,用心陪伴。坐鎮玉里、關山兩地的慈院分院,除了堅守醫療本位,假日時更是固定下鄉照顧周邊村落的居民,進行義診、訪視與居家關懷,幅員從花蓮到台東的偏遠角落。

  對於偏遠醫療的投入,不只是包含慈濟六個醫院的醫療人員。慈濟人醫會成立將近十五年,成員包含一萬五千多位醫護人員與志工。他們義診的足跡遍及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醫師團隊與志工在世界上各偏遠角落舉辦義診,已經幫助超過兩百萬人次。

  證嚴上人期許醫師不只是醫師,而是人醫,人師。不只是關心疾病,更關心病人。不只是關心病人的生理狀況,更能給予病人正確與正向的價值觀。慈濟醫院的院長們,以身作則,帶領醫師們體會實踐慈濟人文。

  每逢假日,院長們經常邀集醫師們下鄉,為照顧戶們打掃家裡。獨居老者,或身體殘疾者,看到院長、醫師們前來幫他打掃污穢的屋子,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是醫院投入社區的另一項實踐,也是讓大醫王們,在這種苦相的親身體驗中,感受證嚴上人期待醫師能以苦為師,以病為師的人文情懷。

  這些人文的養成逐漸引發慈濟醫師們對待病人的寬愛胸懷。他們平日在院區為偏遠民眾守護健康、守護愛,一旦國際上發生重大緊急災難,慈濟醫院的醫師們也會積極參與救援義診與發放行動。

 

付出愛轉地獄成天堂

  醫院是生老病死最直接、最頻繁的場域。從花蓮慈院、到台北慈院、中部的台中慈院,南部的大林慈院,全臺灣每一天有將近一千位志工穿梭在慈濟各醫院,照顧被病痛折磨的病患。疾病會削弱一個人的心志;病人身苦,心靈更苦。不只病人自己,病患家庭也因此陷入經濟或心靈的深淵之中。醫師的角色是醫治病人苦,志工的角色是幫助病人面對疾病的挑戰,並重拾對生命的樂觀與信心。志工如同病人的親人一般經常在病房陪伴,他們幫病人洗澡,鼓舞病人,為他們張羅各種生活所需。

  花蓮的顏惠美師姊從花蓮一建院就進駐醫院,二十多年如一日。她像是病人的媽媽,也像是醫師的大姊。醫院裡的每一個醫師,她都認識,哪一個病房的病人有什麼狀況,她都能隨時知道,即刻前往問候,舒緩病人的挫折焦慮或哀傷。當有病患不幸往生,志工們會即刻前往陪伴家屬,跟著助念,希望讓生者心安,往者靈安。志工是病人的守護菩薩,也是醫師的好夥伴。

  對於上人來說,醫院就是道場,一個真真實實體會生老病死、苦集滅道的道場。是一個給予絕望的人勇氣與希望,給予痛苦的人溫暖與舒緩,給予面對死亡的人永生信仰的道場。醫院對志工們而言是一個最真實的生命歷練場所,在醫院服務久了,讓人體會生命的最根本處,仍是回到單純的愛,生死早看淡,富貴榮華就不會汲汲營營。

用愛走生命最後一段漫長的旅程

  醫院安寧病房的病人不需要治療,但是病人必須面對相當長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離死亡最近的安寧病房,在慈濟醫院稱為「心蓮病房」,病房區設有雅致寬敞的家居沙發座椅的擺設,讓心蓮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休憩之所,如同在家中一般。家居空間的背後,就是通向空中花園。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例,位在六樓心蓮病房的空中花園非常寬敞舒適,大都會的醫院能有這麼一處空中綠地,格外令人嚮往。

  心蓮病房的病人一待可能數週甚或數月,但是他們不缺陽光,他們每一天都可以在空中花園散步,看樹看花,這裡永遠有志工陪伴,陽光、綠樹、紅花、志工與家人的愛,心蓮病人即便可能面臨著人生的終點,仍舊盡情享受著生命不朽的光輝。

  在花蓮慈院曾經有一位癌症末期的病患,綽號叫阿昌班長,早年的阿昌為惡居多,浪蕩江湖。由於生活極度的不正常,導致口腔癌,進入慈濟醫學中心進行治療。過去和別人比氣魄,拚死活,如今侵蝕他的,卻是自身體內的癌細胞。面對身體上的痛與死亡的威脅,這位鐵漢內心難免生出恐懼。而當憂暗絕望的陰影籠罩他的時刻,陪伴他度過的,不是過去的義氣之勇的兄弟,而是素昧平生的志工與醫護人員。他們的愛像黑夜中的明燈,照澈他過去幽暗的人生。

  接受癌症化療無效後,在心蓮病房期間,阿昌加入志工的行列,他每天幫忙送病歷,陪其他的病患聊天,安慰那些病苦的老人。雖然癌細胞一天一天地吞噬他的身體,但是他的心靈卻比以前更純淨更快樂。歲月一天一天地消失,但他的快樂及內心的平靜卻與日俱增,因為他在慈濟醫院中得到愛。(王鳳娥,2005

  200355日,醫護同仁與志工請阿昌班長到交誼廳一趟,結果一到場,才知道是大家要幫他慶生。對於過去浪蕩江湖的他,從未有人為他舉辦這樣溫暖的慶生活動。大家一起為他唱「無量壽」,然後一起邀他吃完蛋糕才回病房。有些護士當天是休假日,還是專程回到醫院為他慶生,每個人都在一張大卡片上,簽下自己的祝福送給阿昌。在這生命最後的慶禮,彼此之間都有一分難掩的不捨,希望生命不必這樣的痛苦,阿昌想哭,卻又努力忍著。阿昌最後很瀟灑地說:「若是,還有下一個生日,一定要親自做個大蛋糕,請大家吃。」阿昌最後還是走了,對於曾經迷失自我、浪跡黑道的他,竟然在身染重病之際,才在醫院裡學會愛。體會到生命純真的自在,與對他人付出的喜悅。大家相信阿昌會換一個好身體與好心靈再回到人間。

  阿昌班長在慈濟醫院裡淨化為菩薩般,具備寧靜的心與單純的愛。他不必等到死後才進地獄,他過去的黑暗生活與進醫院時被癌症纏身,就如置身地獄之中。阿昌班長也不用等到死後才渴慕天堂,慈濟醫院就是他的天堂,是他虔心懺悔與奇蹟似的重生之地。

慈濟輕安居與老人日間照護

  高齡化社會下,臺灣地區家有失智老人的比率愈來愈高,許多子女因工作等因素,無法承受長期照顧失智長者的壓力,雖想將父母奉養在身邊盡孝,終究不得不將父母送到養老院。

  有鑑於此,慈濟醫院規畫老人日間照護中心,就是希望提昇失智長者之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讓家屬有喘息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倡導子女為雙親盡孝道,下班後仍能將父母接回家中同享天倫之樂。就如上人所期盼的,希望子女體會父母之恩,讓每個年長的人不需要住進養老院,能在家與子女共享天倫之樂。(釋德凡,2000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資料,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二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八十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人。而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20112012年底的「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調查」中推論,2015年全臺罹患失智症者應約近三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

  其中,花東地區老年人口高於全臺平均,失智人口成長速度亦名列前茅(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網站),但早年長期照護卻資源不足且缺乏照護機構。一九九八年花蓮慈院曾文賓院長一手催生老人日間照護中心,取名「輕安居」,收留經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診斷符合輕、中度失智症患者,身體狀況穩定,與家屬同住,且巴氏量表分數40分以上之長者。

  「輕膚慰大愛相為伴,安居樂感恩共一堂」是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剛成立時,貼在大門上的春聯。輕安居代替子女在日間照顧父母,晚上由子女帶回家共享天倫之樂,近二十年來,陪伴無數老人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歲月。日間照護的內容除了幫老人們準備餐點以及生活瑣事,醫護人員更以連絡簿等方式與家屬溝通、運用各種治療方法及復健活動,延緩或活化失智長者身心功能,並定期舉辦家屬座談,提供最新的相關資訊。

  一位輕安居老人的家屬回想起,十幾年前老人失智的醫療資訊十分缺乏,為了照料母親,她和兩位姊姊找了無數家安養院,最後因為不忍母親被綁在固定的地方,全身都是壓瘡,她們決定自己照顧母親。還好有慈濟醫院輕安居,因為骨折不能走路的媽媽,經過復健已經可以行走。(游繡華,2008

 

樂智學堂與社區失智長者陪伴

  慈濟志工關懷長者居家安全,除了醫院設置老人的安居照顧,醫師們與志工也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照顧需要陪伴的長者。2007年大林慈濟醫院成立日間照護中心,主要提供如同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般的日間托老服務。2012年在曹汶龍醫師極力推動下,進一步成立失智症中心,推動的「社區極早期篩檢」,目前已經推廣至臺北,雲嘉,臺南及高雄等地,直接在社區篩檢,發現已有症狀的長者就可以及早就醫治療。(楊曉菁、劉秋滿,2014

  20148月大林慈濟醫院跟衛生福利部合作,從事偏遠地區的老人照護計畫,首先在嘉義縣溪口鄉成立失智長照樂智學堂,每週二次陪伴十八位早期失智的長者上課,透過認知訓練、音樂及運動等方式,延緩長者失智症狀,舒緩家屬照顧壓力,由社工、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為家屬提供照護技巧與訊息,同時也邀請家屬組成支持團體彼此交流,甚至用LINE成立群組,讓家屬隨時在線上分享照顧心得及問問題。學堂設立的成效榮獲臺灣失智症協會實地考評頒特優獎殊榮。

  就如八十一歲高齡的謝阿嬤原本不識字,但是看到「同學」報到時會自己簽名,主動舉手要求學寫字,現在不但會簽名,還會帶動學堂學習寫字的風氣。經常陪媽媽來上課的許先生說,媽媽以前很怕生,比較少走出家庭,所以第一次上課,停留不到二十分鐘就堅持要回家,現在則是每天期待到學堂上課,有時候當天沒課,她也會換好衣服,等接駁車來接。不像以前每天留在家裡,難免胡思亂想,現在來上課,天天都很開心。(黃小娟,2015

醫療與慈善並行之社區關懷據點

  慈善結合醫療,慈濟在社區設立關懷老人據點,教導老人日常保健之道及提供安全住家環境,提供老人真正的養生之道。20155月慈濟在花蓮市主和里社區成立關懷老人據點,一年的時間裡,帶動二十多位社區志工為當地五十多位長者服務。主和里是老舊社區,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有四十年以上的歷史,許多長者子女白天外出工作或是獨居生活,必須自己料理生活。關心長者居家安全,慈濟志工及主和里社區志工,仔細勘查長者居家安全環境後,規劃重點地方加裝把手、剷平容易絆倒長者的水泥門檻,改善居家安全措施,讓居家行動變得更加安全便利,減低跌倒的風險。

  同年九月,衛福部與慈濟更規畫第一階段於全臺灣各地成立五十處「社區關懷據點」,各據點均有慈濟志工陪伴長者,落實「環保回收護大地」、「陪伴關懷不孤單」、「健康促進身體好」、「幸福共餐沒煩惱」四大服務,為長者提供幸福銀髮人生。

  以慈濟雙和聯絡處為例,每天都有長者量血壓服務、帶動健康操,並透過問卷調查,了解長者健康情況,進一步帶動長者做環保,並有長者共餐的服務。

  這樣的社區關懷據點,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資源平臺,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透過慈濟志工服務熱忱,結合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提供長者可就近取得服務,達到「在地安老」的目標,讓社會更加祥和發展。(顏福江,2015

  當年因為一位東部難產的原住民之不幸所建造的醫院,如今卻逐漸成為一個具世界水準的醫療典範之一。這醫療典範所揭示給世人的,不只是醫療平權與醫療正義。它更標舉出全新的醫療人文生命觀。正因醫療見證苦與滅,因此它是覺悟與修行的最佳處所。證嚴上人期望讓醫師、護理、病人、家屬與志工都同時經由病苦老死,重新體會界定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醫師不是追求名聲與金錢的名醫,而是視病如親,以病人為師的良醫和良師。醫院不再是苦集之地,而是經由佛陀的悲憫,創立以全人關懷為目標的大家庭。醫院對於病人與家屬不再是如地獄般受盡折磨試煉,而是充滿愛與關懷的人間淨土。醫院成了一個生命重新省思的空間與處所,在這裡,人們經由慈濟的宗教情懷,或許終能領悟一個永恆的生命,是超越肉體的局限或寂滅。

  這一切的醫療人文實踐,正印證佛陀的教法,苦、集、滅、道之真義。病最苦,苦集就必須接受醫治,不管醫術多麼高明,人最終還是要邁向寂滅,還是無法永恆延續有形的的生命;然而這個滅,其實正是「道」的開始。這「道」如證嚴上人所言:「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因為有「滅」,人們才能真正體會生命的真義,是把握人人具足的無形慧命,這慧命是「清淨無染的大愛」,它是個人通向覺悟的永恆之道。

 

 

參考文獻

1.       〈關於輕安居〉,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取自:http://hlm.tzuchi.com.tw/el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512&Itemid=916&lang=zh

2.       王鳳娥(2005)。〈阿昌班長〉,《我在,因為我的愛》,172-185。台北:聯合文學。

3.       台灣失智症協會。〈102~149年臺灣地區失智症人口推計報告〉,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4.       張芳瑛、梁瓊文、張宇忠(編劇),王重光、林博生、章可中、陳以文(導演),2007。春暖花蓮【影片】。(大愛電視,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

5.       游繡華(2008)。〈輕安居十週年 老人日間照護里程碑〉,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網站,取自:https://app.tzuchi.com.tw/tzuchi/Technology_Diary/Default.aspx?Action=ViewDetail&TechnologyType=1&ContentCategory=1&AppSiteID=1&IdentityID=132

6.       黃小娟(20151月)。〈樂智學堂迎結業長者開心過耶誕〉,《人醫心傳》,13380-81

7.       楊曉菁 劉秋滿(201410月)。〈在地老化 長照輕安〉,《志為護理》,13512-13

8.       顏福江(2015)。〈社區關懷據點 政院為揭牌〉,慈濟全球資訊網站,取自: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387%3A2015-09-09-09-43-09&catid=237%3A2015-07-01-08-29-23&Itemid=751&lang=zh

9.       證嚴上人(2003)。〈良醫良護付出當本分 愛心陣容動人〉,《慈濟道侶》,424

10.    釋證嚴(2008)。《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6-8,台北:天下遠見。

11.    釋德凡(2000)。《證嚴法師衲履足跡2000秋之卷》。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12.    Wilkison R. (1996) Unhealthy Society: The Afflictions of Inequality. London: Routledge.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