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莊嚴戒體的定、慧之學

——《比丘尼戒經》講記(四)

主講昭慧法師   筆錄釋印隆  修潤釋耀行

 

一、端正品格有助於正確掌握佛法

戒、定、慧三學之間有什麼作用?戒學對慧學的作用,特別提到了端正品格有助於正確掌握佛法觀念,邪曲的品格可能把佛經中很美好的道理都解釋得非常邪惡。為什麼會如此呢?除了理解錯誤以外,也跟他個人的戒學不端有關。一個沒有培養出良好道德慣性的人即使有心親近佛法,在聽經聞教的過程中學到一些名相也容易錯用,而且容易因錯用這些觀念而傷己傷人。

  前次跟大家舉不執著非善非惡的例子,原來就慧學而言,非善非惡或者煩惱即菩提這類名相,其背後有深刻的系統理論意義。也就是說,在整個系統理論中得到這樣一個小結論。什麼是非善非惡?並不是沒有善沒有惡,而是如同不垢不淨一般,那是更超越的一種境界,有一種透徹觀照世間現象深層背後的原則。現象是因緣生法,它的原則是緣起性空,從緣起性空的層次來看待世間人所抓住的觀念,然後提醒他,一切都是因緣生滅、變遷的過程,所以沒有所謂真實的垢法,沒有所謂真實的淨法。如果有真實的垢法或者惡法,既然是真實的,它就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那豈不是眾生會有恆久之惡而無法斷除,所以「惡」既然是因緣生法,是無自性空的,那「善法」也一樣是因緣所生,透過我們的努力精進修道而成。因緣生當然就無有自性,故名為空。無有什麼自性?無有恆常性,它是受因緣生法的法則所支配而在變化之中;無有獨存性,它一定是各種因緣條件促成的,因此它沒有真實性,故名為空。所以所謂的不淨或者說非善,不是說世間沒有相對而言的清淨法和良善之法,而是透視它的因緣生本質空這樣的法則。因此一個人如果戒學不端,看到了不垢不淨、非善非惡的字眼,豈不正中下懷嗎?於是他可能就跟人家巧辯:「那你看吧,沒什麼不對啊,哪有什麼絶對善惡呢?哪有什麼清淨要達成呢?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他把修道的善法、惡法、淨法、垢法之間的界限模糊掉了,這種品格不端不能擇善固執所導致的禍害其實是很大的,會因為沒有戒學的修學而慢慢走偏。

有一些人更是把聽聞而來的佛法觀念,拿來當做一把尺,專門衡量別人,而不是當做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所以佛法知識對這種人,往往只是助長他的驕傲,認為我的佛學知識比你還行,巧言善辯。可是在實質上落實於生活的層面,變成力道不足,甚至於在這個情況下,由於驕慢他人,反而讓他人產生對佛法的質疑跟反感,認為這個人滿腦子都是佛學,做出來的也不過如此而已,那他這個佛學應該是要打折扣的。如前所說,依於邪見,依於驕慢,這都不行。另外有一種人,由於平時沒有戒學的穩定基礎,所以實行善法的力道出不來,明明透過多聞學習體會到佛法,也沒有邪見,也知道應該怎麼樣做才是對,可是那個習性頑強,又沒有心想要精進做戒學實踐,所以經常眼睛雖然看得到,卻是沒有辦法做到。對他而言慧學不是親切可體證的修行實踐,只是拿來研究學問的工具。所以戒學對慧學的基礎當然重要。

至於慧學對戒學,因為之前從正見開始談起,應該很清楚了。必須正見有善有惡,乃至於正見有業有報,正見有前生有後世,正見有凡夫有聖人,用這樣寬廣的格局來看待戒學,那麼世間正見對戒學來講當然重要。而出世正見──觀無常、觀無我,這才能夠拉拔戒學應用在解脫道上。如果只具足世間正見,那麼一個人奉持戒律當然可以生在人間、生在天上,但是不易解脫。所以必須再加上慧學的力道,那麼透過出世正見的指引,戒學也變成是一種增上學,增上而能達到解脫。這部分內容在正見的論述中已經非常多,就不在這裡多所著墨了。

二、沒有持戒的基礎,定力有時反而助長罪惡

最後要談戒學與定學的關係,戒學對定學是非常重要的,記得講八正道的時候也告訴了大家,定學不是佛教的專利品,許多宗教也有修學定法。但是就佛教而言,定法只是一種工具,開啟智慧才是目的,達到解脫才是目的。一個人如果純粹只是學定學的技巧,讓自己的心專注而有力,可是欠缺戒學的基本功夫,那麼我們要清楚,這個專注而有力的心如果做惡起來,是更加可怕的。這種心所發射出來的力道如果不是導向正途,那麼很有可能在非法非律的事情上產生強大的努力,專注的起煩惱,努力而專注的營求五欲之樂,權利、名望、財富等等。這個時候,由於沒有持戒的基礎,定學往往反而助長了此人的罪惡。

例如:許多人透過定學的修學開發了或淺或深的神通之力,能夠知道對方想什麼,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神通本身是非善非惡的,它就是一種能力,就像你很會彈鋼琴,它就是一種能力。你是一個木工,你拿著電鋸能夠切割出很漂亮的傢俱,這就是一種能力。它是非善非惡的無記之法,神通被歸納為無覆無記之類。為什麼說無覆?不會遮蓋,不會遮蓋人求其解脫。什麼叫做無記呢?所謂無記,不會記別善惡這種行為,生命的痕跡之中並沒有記別下他的善惡,所以是屬於中性的,神通是中性的。可是,如果一個心術不正的人,透過專注於定學而培養出了這種神通能力,那你想想看可不可怕。

   提婆達多就是個例子,他就是要努力學神通,相信他有點能耐,所以阿闍世王非常信賴他。但是這麼有神通力、這麼有定力的人腦袋想的都是什麼?他想到的是佛陀趕快退位,可以把位置讓給我,當個神氣的宗教領袖。你看他的權力欲有多強,名利心有多強。佛陀沒有答應他,佛陀認為僧團中即便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的目犍連、舍利弗這樣的人,他都沒有說他是接班人,你怎麼可以想說你要當接班人呢?眾僧應該培養出自主獨立判斷的能力,大家和合共住共學,應該要以法為師,而不是找一個接班人來崇拜他,所以佛陀拒絕了他。但是他竟然對著他自己的恩師,對著一位圓滿的覺者都生起惡念,想要害佛,提早結束佛陀的生命,好讓他取而代之。害佛不成,甚至還破僧,乾脆唆使其中的部分比丘跟著他另外成立教團。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警惕,神通不等於善良,在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手裡,神通是可以為惡的。舉世滔滔經常被神通力所迷惑,只要知道某某人有點神力,大家立刻趨之若鶩,總是覺得這個人竟然擁有我所沒有的能力,這個人一定是很了不起的,甚至於心理上都先繳械投降,相信這個人是偉大的,這個人就是主,可以帶我到達彼岸。宗教界那麼複雜,常常有人前赴後繼,在宗教中摔得很慘。為什麼?這是迷信神通,所以神通特別能夠招來人心,偏偏招來人心以後有可能為禍甚慘。

自古以宗教聚眾而起義者,如果他假宗教之名,大都有那麼一點小小的異能,現在我們把它叫做特異功能,可是經常追隨他的人很慘,追隨他拿起武器來殺人,無辜的人民也很慘。所以宗教有時候會被政治當作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就是因為看到宗教潛在的危險性。顯異惑眾不是什麼好事,因此戒學非常重要,讓自己養成端正的品格,不要因為這樣的能力而越軌做出非法非律之事。基本上有了戒學莊嚴其身,自己就知道行為有某一種尺度,因此這種能力即使具足,他也要在這個尺度、這個範圍之內行事,不能逾越。甚至於要有慈悲心,後面還會分析戒學背後的根源,其實是一種護念生命的慈悲心,他有這種慈悲心,不輕易的顯異惑眾,把神通能耐透露出來,省得招來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在佛教的戒律裡面,等到我們讀《比丘尼戒》的時候會知道,根本不准說過人法。即使你真的有神通,這就是過人法」,超越一般人的常識經驗,但是不得對白衣說過人法。對於一般的居士、社會大眾,什麼時候露個兩手,這是做什麼用的?捫心自問,沒有炫耀的心情嗎?沒有虛榮的成份嗎?沒有想要貪得一些他人的掌聲、名聞利養、權利等等嗎?所以這種事情不要玩。很多人不信邪,特別現在有一些所謂的靈修,他們常常譏笑戒律,認為用這些教條把人綁起來,沒有辦法讓人的心獲得開解,只有增加一層又一層的束縛。於是他們帶領這些學眾們,讓這些學眾獲得一點點小小修持的喜樂,卻在大家因為獲得了那麼一點喜樂,而對於老師產生信心的時候,教導他們解放,這種解放的尺度甚至超越一般世間道德輿論所能容許的。喝酒、吃肉、施展情欲,這個本來是一般世間道德尺度所沒有太反對的事,但是施展情欲之餘,甚至有些人還濫交,充份的讓自己的性解放,這樣的禪修團體由於沒有規範的約束,到後來經常分崩離析。

每個人在定學的修學中有點小小的能力,可是沒有學會用戒學來節制自己,於是那個能力如果拿來膨脹自己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就是在這個團體內部怎麼可能不發生衝突。所以到後來很多特異功能人士所領導的團體,都是他們自己內部窩裡反,發生了醜聞,這些醜聞不是跟錢有關,就是跟性有關。所以自認為不需戒學,只需定學,到後來第一個先傷害到的就是自己。有定學小小的神通,所招感來的一大堆人跟一大堆錢,就夠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產生煩惱,然後在內部巧取豪奪,讓自己本身先受到嚴重的傷害。於是我們就知道,戒學對於定學而言是多麼重要;它讓心的專注力導向正途,用行為的慣性培養出良好的道德基礎,讓定產生的一些經驗不要錯用到不該用的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曾經遇到這種由定學而有一點點通力的人,這些人如果品格端正、行為正常,一般不太願意多談他自己的這種通力,偶爾喜歡那麼炫耀一下的那種人,其實經常人格不太成熟,嚴重的甚至行為並不端正。所以透過定學跟神通要濟世助人的慈悲心不可省略,背後持戒的精神不可省略。既然有戒律來保護其身,那麼他就不會把神通拿來當作商品販賣,他會適時、適度的去幫助他人。我們大家也不妨加強心理建設,為什麼許多人在修道途中碰到那種有神通力的人就掉下去了?因為他會認為他的能力我沒有,你看他可以放光、可以分身」。放光有什麼了不起?電燈泡的光有時候比他的光還大。分身有什麼重要?分身對於我的解脫、我的煩惱有什麼幫助?沒有。可是好奇、崇拜就使人陷下去了。

 有些人你不要看他知識很高,甚至於當到大學教授,一聽到有人、或者親眼看到這個人有某些異能,立刻信服完全繳械投降。曾經有記者問我說:請問一下法師,這麼多清大、交大的教授,都還會接受這一種如此如此的人呢?我說很簡單,這些清大、交大的教授都是理工科的教授,理工科的科學訓練重視的是實證,親眼看到的為憑,看到的算數,看不到的就不算數。細菌有沒有?早就有,可是一定要等到顯微鏡看到才確證有細菌,不能夠用猜的。由於他的科學訓練是如此,所以看到有人施展神通,心裡馬上繳械,因為他看到了光,看到了分身。或者是對方有一點點小小的他心通,他一進來看到這位大師,這位大師就說:你的心裡正在懷疑我喔!他真的懷疑他。告訴他你昨天發生了什麼事」,於是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心裡馬上繳械。殊不知人文學科不是這麼一回事,特別是宗教領域裡面看得到的未必是真,看不到的未必是假,種種的幻術你看得到它的真嗎?當然不真。所以神通法術是夢幻泡影,它不那麼真切,可是這些人的科學訓練使得他反而容易掉下去。不像有一些人本身研究宗教,反而見怪不怪,看多了就知道是這麼一回事,也不會輕信。

在座諸位千萬要小心,常常有人問我:宗教界那麼分歧,這麼良莠不齊,我到底要接觸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我又怕走錯地方。要揀別其實也不難,如果你進入到那樣的團體裡面,他不講戒學,不重定學,不重慧學,用他的俗情跟你相應,當然你要退避三舍了。他如果講了定學,既沒有智慧,也不重視戒律,你最好閃遠一點,你不要以為他有定力就是聖僧了。大家要知道,定是會退的,特別是那些因定力而有一點小小通力的人,故意炫耀以後,馬上錢也來了、名也來了、利也來了、人也來了,最後他根本忙得像走馬燈一樣,沒有時間修學定法,定力就漸漸退了。

如果他行為端正,定力退就退,他不因為定退而就做惡。可是如果一個平時行為不端的人、把持不住的人,他定力慢慢退了,可是他的虛榮還在,大家對他的崇拜還存在,他就要開始學習欺騙,故作奧秘,甚至有些人就開始不乾不淨起來了,對於女眾開始有性騷擾、性侵害了,到後來女眾痛不欲生。我崇拜的是這樣的高僧大德,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呢?他不是有神通嗎?有神通又怎麼樣呢?在這個團體裡面如果他只強調禪定,可是沒有嚴格依照佛法的戒律精神做規範的要求,那麼你要小心了!你不要因為相信他有神祕力量就被心理催眠,最起碼你要保護自己,特別是你是一個出家人的身份,千萬不要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你信賴他認為他是高僧,然後你抓了一群人團團轉跟著進去,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真正正見為導的禪師不會故作神秘狀,而且大部份非常質樸,實實在在的教你,不會動不動透露我在加持你,是我的某種神力使得你如何」,絕對不來這一套。先以戒學為基礎,讓你的心習慣在一個正確的規範中安住,你會形成一種免疫力,碰到這種人你會覺得怪怪的;也許你慧學還沒有開始,所以也不知道怪在哪裡,可是由於你覺得怪,你會容易避禍,這是慧學對定學的幫助。

 三、定、慧修學令戒體更加莊嚴、鞏固

定學對戒學也有幫助,定是訓練人專注的一種功夫,一個人的心到了專注於一境,這個叫做三摩地,也叫三昧」。心達到三昧情境的時候,他可以身輕安、心輕安,身心體質產生重大的變化,於是他會自然離欲。強調自然離欲,也就是說,在他的體質改變之後,他對於男女的情欲,或者總總讓人能夠癡狂的五欲之樂,是沒什麼興趣的,所以定學本身就有離欲的特質。

我們作為出家人,即使是受沙彌戒,都已經規定不得有非梵行就是清淨。不清淨的行為,這裡特別是指男女性的行為,如果你只是理論上知道有這個行為規範我不可以犯淫行,可是完全沒有背後的修道力量,沒有智慧去觀照到這個欲的本質,也沒有定力去讓自己能夠自然離欲,有時候會出現一個尷尬的情形,就是雖然心裡明白不應該,可是力道不夠,受不住誘惑犯戒。所以定學對戒學的幫助,就是讓自己的心穩定清淨、離欲。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到,那個戒律也不是那麼難持的。所以世間人有時候不了解會質疑說:你們出家人不是違背人性之常嗎?你們不是太勉強壓抑自己嗎?所以有一種理論就認為,大家都應該正常過男女的性生活,不需要這樣做,這樣太過壓抑自己了。但殊不知如果有了定學跟慧學的堡壘,讓人去侵犯其戒體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他有智慧洞徹其欲念的虛幻,有定力自然遠離欲念,這個時候他實行戒學水到渠成,沒有一點勉強的成份,所以初學者持戒還要勉力為之。佛典裡面講到有定共律儀道共律儀」,也就是這種除惡、生善的律儀,是來自於有了定學而共同生起的,或者是有了正道的體悟,也就是慧學具足以後,自然生起的那種戒學的莊嚴,所以定學對於戒學的持守是有幫助的。

諸位剛剛從世俗的環境進入到修道的場域中,除了要理解戒學的內容,以免連犯與不犯都不知道,而錯犯了某一些戒規。還要加強定學的學習,有了定跟慧的修學,能夠讓自己的戒體更加莊嚴、鞏固。所以每次遇到這些世間人赤裸裸的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很坦白的告訴他:你不要誤以為出家人對於戒法的修學,禁欲的生活是勉強壓抑自己的,佛教是戒定慧三學增上的,要有定學跟慧學的輔助,慧學的部份且不說,只講定學給你聽聽。一個人到了初禪就已經『離生喜樂』,離欲而生起生理的樂受跟心理的喜受,所以叫做離生喜樂。到了第二禪,『定生喜樂』,定力更深了,喜樂更強了。到了第三禪,『離喜妙樂』,連心裡的喜受,比較粗分的喜受都已經沒有了,剩下的是身體的大輕安,殊勝的湧現。」 

所以世間最樂是什麼樂?經典講如第三禪樂,第三禪是最快樂的,到了那個情境之中,你還要叫他行淫欲?對他來講五欲都非常的粗糙。你津津樂道認為這個就是最大的快樂,可是在他看來只不過是某一種的亢奮而已,亢奮的情緒以這麼柔軟的心來看,是太粗糙的、是不舒服的。所以我有時候會反過來告訴他們:你們所認為了不得的欲,在一個有第三禪樂的人,硬要他來將就這個欲,那就像硬要把人招過來看那個糞坑的廁所:『你看!那個蛆游來游去多快樂。』請你去當蛆你願不願意?不會願意。

所以對於修道,你不太能夠用一般的身心狀況來看待,如果純粹只是壓抑,憋久也會有毛病,心裡也會不正常。有一些人禁欲久了,等到他破戒的時候,他的情欲比誰都強,他憋的。事實上你看一些修道人,他的眉宇之間,他的神情坦然、清朗,哪有變態的樣子?你是感受得到的。一些人的情欲強,你問我感覺得到嗎?感覺得到,有些人你去看他流露的眼神就不正,這個人的情欲一定很強,閃遠一點。其實如果你到第四禪,甚至於連身體的感覺都沒有了,所以到第四禪並沒有所謂的最樂。為什麼?他連身體的感覺都沒有了,哪裡來的樂?樂是生理的樂受,第三禪是生理上最快樂的時刻,到第四禪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甚至於連呼吸都斷了。

我就提醒這一些誤解我們的人:你想想看,你可以短期沒有性的行為,可是你不能一刻沒有呼吸,修道者如果修到第四禪,連呼吸都斷,那麼情欲小CASE,你不要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定學對戒學也有幫助。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除了戒學延伸之外,也要勤修止觀。勤修止觀就是要讓定學和慧學具足,而勤修止觀又要有戒學延伸,這三者互相能夠增上,可是互相不能替代。這就是整個佛法修道歷程中戒學的定位。

四、掌握中道要領,你的人生會更加快樂

三增上學也叫做八正道。八正道在教典之中被叫做「中道」,在佛法的基礎修學中常常可以看到緣起中道緣起是所有諸法生成變化跟毀滅的原則、法則,現象林林總總,可是生命生滅有一定的法則,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這叫緣起。這一套緣起的理論如何導出戒學的生活,這部份在後面還會詳細解釋,在這裡只是從緣起帶到中道這個觀念。因緣和合生起變異消滅的種種現象,我們如果只知其法則,卻不知自己該怎麼做,那麼一點幫助都沒有。

那什麼是中道?一般而言,自己作為一個行為的主體,要具足中正的品格,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沒有偏私。就這個行為主體所關切的對象而言,世間因緣和合的現象是無限在纏,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不能樣樣都抓,樣樣都抓到後面是一樣都抓不成。時間精力都有限,生命是如此的寶貴,所以要抓住重點,這個抓住重點就是中道精神的要領之一。行為主體看待這一切的時候要有中心目標,上次講八正道,講到要有正確的目標正志,這個目標才是你生命中的重點。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要知道什麼樣的因緣才可以達成?什麼樣的因緣才使自己不能達成這個目標?不能達成這個目標的因緣要排除,能夠幫助自己達成這個目標的因緣要掌握,就這個行為主體來講要能中正,就著行為主體所關切的對象來說要關切到中心,這就是中道。

經典裡佛陀常說:不苦不樂謂之中道。為什麼不苦不樂?原來佛陀在修道過程中,體會到世間欲念之樂不足以達到解脫,修了六年苦行,知道單獨禪定之樂也不足以達到解脫。在緣起的體悟中,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中道的生活,那是以智慧為本的生活,不是單單執著於苦或單單執著於樂的感受,就可以達到解脫。因為執著於苦受或執著於樂受,都還是以情為本的人生,要導正為以智慧為本的人生,就要看透苦樂本身的虛幻性,在生活中做一個中間的調適,是名中道。總的來說,所謂中道,就是在行為上要有公正的態度,掌握要領而不走偏鋒,這種行為必須輔以緣起的正見,否則你怎麼知道什麼叫做偏鋒?你怎麼知道什麼叫做適合、什麼叫做不適合?還是要有因緣生法的智慧去看到問題在哪裡。

所以,我針對教典的內容,曾經對中道下過這樣的定義,比較容易幫助大家了解。「什麼是中道?那就是以無私的心,就著有限的因緣,來做相對最好的抉擇。」所謂相對最好的抉擇,為什麼不是絕對最好的?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接受的因緣有限,那麼有限的因緣,只能說我們目前的抉擇,是在這有限因緣的研判之中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我們不要自認為我們一定做到絕對最好的,因為也許其他的因緣我們沒有照料到,如果其他因緣我們照料到了,可能我們的角色要稍稍調整方向也不一定。這樣我們就會永遠謙卑的自我提醒:我的抉擇是相對比較好的。可是也不是不抉擇,有些人錯解中道就是在中間,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往前走也不往後走,不往上也不往下,自己定在那裡跟死人有什麼兩樣。我們活著都會在抉擇,對於戒、定、慧三學也要有法的抉擇,這叫做擇法能力

 所以我們不會放棄抉擇,不偏左也不偏右,要先想想看你到底心裡想什麼,所以你不偏左也不偏右。若左邊是一個好人,右邊是一個壞人,你當然應該要偏左,為什麼你不偏左。如果選擇右邊是一個成就大眾利益的事,選擇左邊會帶來大眾的災禍,我當然選擇右邊,我為什麼兩邊都不選擇。要問為什麼自己老是喜歡站在中間,到底是懦弱不敢得罪人,還是要左右逢源。所以中道不等於中立。有時候中立未必見得是好事,選舉的時候遇到兩個人來拜票,這個人他的主張能夠利益眾生,那個人明明你知道他是黑金立委,一天到晚跟黑道、跟財團掛鈎,兩個人跟你拜票,你當然是要告訴他,我要選擇這個好的。你要坦然說:你總是跟黑道接近,我們從佛法來看,要幫助眾生這不是正道。警惕才會掃除黑金,你說你中立,他就認為你跟死人一樣,反正根本不用在意你的看法,他會繼續橫著走。

所以中道是要選擇,即使是中立的立場,還不是一種選擇,他是選擇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安全的地帶,可是這個選擇是有私的,不是無私的。只想到我要鞏固我的利益,我要不得罪人,我要左右逢源,這是有私的選擇。也許是相對最好,因為是中立最安全誰也不得罪,可是未必是無私而做到相對最好的選擇,他是有私而做出了一個對自己來說相對最好的選擇,那個不叫做中道。商人也會去做相對最好的選擇,看投資在哪裡獲利最高。政治人物一天到晚看著民調跑,民調怎麼說他的嘴巴就怎麼說,見風轉舵,他也在做相對最好的選擇,但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要無私的去做抉擇,做出抉擇以後,你要謙卑的相信這只是相對最好的,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所做的抉擇是絕對最好的,這個人就是驕傲自滿,聽不進別人的話,不給人家留餘地,許多的鬥諍你死我活,特別是意識型態的鬥諍,通常都來自於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認為自己才是代表唯一真理,於是把對方都當魔鬼,對方就沒有存活的餘地了,所有的意識型態都是因為自認為自己是絕對最好的。

佛法的緣起智慧讓我們具足中道的精神,這個中道不是不偏左、不偏右,而是保留一點餘地,雖然我選擇了,我也願意聽聽你的聲音。也許你的生命中有一些你遭遇到的事情,所以使得你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我沒遭遇到這樣的事情,所以我竟然沒看到這一面,因此聽聽你的話,再看看我的選擇有沒有哪個地方要再補強。甚至於不要有一個自我的定調,隨時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全部推翻來接受你的,只要你說得有道理,沒有面子的問題,這在理智上是如此。在情感上,對方整個的情感、整個的歷史情懷、整個的生命遭遇跟我不同,所以他有某一些他所執著的點跟我不一樣。情感上體貼對方、疼惜對方,不要立刻把對方踹死,這樣彼此在緣起中道中學習如何共存於這個世界,不要弄些你死我活的鬥諍。有這種緣起中道智慧的人,由於隨時警惕自己的選擇是相對最好的選擇,所以絕對不會在意識形態上搖旗吶喊。在世間意識型態的角力之中,他永遠願意冷眼旁觀,而且願意用慈悲心來看待這些鬥諍,而不是自己加入行列一起跟著團團轉,這就是中道的精神。

我們的戒、定、慧三學就是要循著這個綱領,來達到緣起中道證悟的境界。因此先把這個大的框架跟大家作個說明,讓大家知道,原來修道的全部內容是中道,戒學是其中一類,而戒學要達到同樣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正確的選擇,在正確的選擇中要永遠留有別人的餘地,不因為我是佛教徒,別人不是,就把別人當作異端。在政治上的見解上亦復如是,不要因為自己是統派,就把獨派當作是大毒蛇;不因為自己有傾向於獨派的思想,就把統派當作大妖魔。隨時要注意用中道的精神去看這些問題,這樣你的人生會快樂很多,否則你會氣死。你總是覺得有一群人是妖魔,你心裡不生氣嗎?總認為別人是妖魔先懲罰自己,讓自己想到就生氣,想到就不愉快。用悲憫心來看待世間,你的中道要領要掌握住,你的人生會更加的快樂。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