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四部新書序

《法與律之深層探索》論集  自序

釋昭慧

  本書結集了近八年來尚未收入專書之中的學術論文與經教闡述,而且它們大都已刊載於學術期刊或佛教思想刊物之中。近八年來,筆者的研究主軸是佛教倫理學的系統理論與應用論述,出版的專書也大都與此有關。相反的,本書內容並非近年的研究主軸,大都是因應學術會議主辦單位或期刊主編的邀稿而撰作。

雖然如是,本書無論是佛教的或是跨宗教的主題,無論是作法義的、教史的、戒律的或倫理的論述,其內在的思想結構,卻依然有著鮮明的一貫性,是即筆者在佛教倫理學中所建構的系統理論:「緣起、護生、中道」。因此這些篇名乍看與佛教倫理學無關,但若深探其內容,當可發現它們與佛教倫理學,在思想層面的關聯性,其實是很鮮明的。

易言之,本書之中所呈現的多種論述,其基底有著一致性的主動脈,這是一種哲學式的深層檢視,並且以此作為理論基礎,而在各種議題上,提供佛法觀點的倫理視野。這樣的研究進路,有別於文獻學或社會科學的模式,不祇是作「事實陳述」,也會提出作者個人的「價值判斷」。只是這樣的判斷,並非來自個人無厘頭的自由心證,而是源自「緣起、護生、中道」──佛教倫理學的系統理論。也因此,本書名為「法與律的深層探索」──就像「深層生態學」要求以一個「生物圈之內在價值」的觀點,來取代資源取向的「淺生態學」觀點一樣。

以經義闡述為例:筆者並未將重點放在版本考據,也未參覈古德著疏,而是直下依於「緣起、護生、中道」的主軸,來作《金剛經》、《央掘摩羅經》、《玉耶女經》的解讀。正因如此,所以在論述之時,並不著重比對文獻版本在譯語方面的差異,而是直下依一般習用的經本,在簡介之後即作評述。由於評述的判準清晰而鮮明,即是「緣起、護生、中道」,因此筆者會循此一深層的哲學思維,而對經義(特別是涉及倫理的部分)作出價值判斷。這在傳統視經典等同「佛說」,認為「經中所表達的觀念,其正確性不容挑戰」的佛教徒來看,可能是難以接受的。但是筆者絕非在作「離經叛道」之論,反倒是把握住佛法的根源理論,而於流傳久遠的經本,作一佛法觀點的檢視,看其是否有違「緣起、護生、中道」義。

再以玄奘的律學觀點為例,筆者從其傳記與《大唐西域記》中所作的事實陳述,直下指出:他是牢牢掌握住「令正法久住」與「護生」的原理、原則,傾全力於弘法度生的崇高志業。依此以觀,他在戒律生活方面的見地與行誼,也可透過這深層結構的解析,而獲得完全的理解。

本書之末,有兩篇「對話錄」。一是〈緣起、護生、中道──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槓桿〉,這是應香光尼僧團之邀,針對《佛教與社會》一書之中譯本所作的引言。該書作者謹守人類學者之倫理分際,對緬甸佛教的社會考察,只作「事實陳述」,而不作「價值判斷」,但筆者則在回應時,直下依「緣起、護生、中道」的主軸,落實到台灣社會的佛教面向而作考察與評述。另一篇是〈世界佛教女性的處境與轉機〉,這是與國際佛教婦女協會(Sakyadhita)創會人慧空法師(Ven. Karma Lekshe Tsomo)之間的對談,此中依然不祇對世界佛教女性的處境而作事實陳述,而是作了鮮明的價值判斷。

筆者不是不能依自己的研究能力,來作些「價值中立」的純學術研究,也絕非輕視「淺層」而在表象上不涉及價值判斷的研究,只能說:作為一介對佛法與眾生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宗教人,生命正在與時間賽跑,除了應對繁冗的法務、僧務、系務、學務之外,剩餘可利用的研究時間著實有限,因此不免會將研究心力放在自己所重視、所在意的議題上。

在研究這些議題時,筆者固然在事實陳述方面力求其「真」,但也毫不諱言自己在此諸事實中所下的價值判斷,希望它們能兼具求「善」的功能。它們不祇是學術論文,也是在「令正法久住」與「護生」之宗教感情趨策力下,個人思想與信念的表達。

是為序。

 

《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  昭序

  印順導師回顧兩千餘年印、中佛教史,在一團亂麻般的史實、史事裡,在繁複龐雜的學派解行中,抽絲剝繭地作出了既契理又契機的精嚴抉擇。讓後起的治學者與修行者,省卻了多少在迷宮中迂迴摸索的時間、心力!

但印公的著作等身,思想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研究主題,又遍及印、中佛教思想與歷史,乃至世間的神話學,因此對印公思想,要以一本專書,作全面兼顧、提綱挈領而又延伸闡述的研究,這是十分不容易的。

筆者忝為印公門生,在探索真義的過程中,以慎思明辨的治學態度,十分完整地接受了印公的思想體系與研究方法,並將這樣的思想體系與研究方法,充分發揮在爾後的學術論文與專書之中。

此外,就印公著作的本身而言,筆者的相關研究業已積累不少;即便如此,大體上不外乎是依其「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軸而作契理、契機的闡述,或是在印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個別主題、單篇文章或單本著作,而作回應、討論與延伸性研究。易言之,筆者迄未撰擬一部全面兼顧闡述印公思想的專書。

也因此,當筆者展閱侯坤宏教授的《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書稿之時,對於作者依「真實與方便」之總綱領,而以簡馭繁地、十分周延而又十分精準地,全面探索印公導師思想之時,不禁有著「驚豔」之感!這確乎與導師晚年將其一生著作之內涵,提綱挈領而為「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  **  **  **  **  **  **  **

  「契理」,即是契應「真實」,是源歸佛陀本懷,扣合「緣起、性空、中道」的正知正見;「契機」,即是契應機宜,這必須衡量聞法根機、時空背景或文化情境,而施予適切的「方便」──善巧解說、善巧導引、善巧攝受。讓聞法者依於此諸「方便」,漸進達成契應「真實」的終極效果。

「契理」與「契機」,「真實」與「方便」,並非恆常對立的兩組概念,唯其契機以施設方便,方能引人契理而印證真實。

但「真實」與「方便」,也並非恆常相應的兩套主張,因為任何方便施設之教,都很有可能因為根機不對或情境不宜,而逐漸漂離真實(不完全能「契理」),導致它恰恰無法達成「契機」的預定效果;再者,有的方便教法,竟然激揚起了人心深處的貪、瞋、癡、慢,讓行者的心性不進反退,這就完全漂離了真實(完全不能「契理」),甚至會產生社會性的重大流弊。

契理,在第一義上,似乎超乎言思所及;但依世諦流布的教法而言,「緣起、性空、中道」的道理,也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印公思想在此最大的貢獻,是爬梳教典而抉發深義,將久已熟悉「真常、唯心」思考模式的中國佛教,拉回到「緣起、性空、中道」的見地之中;將融貫諸宗而施以科判的傳統佛學,導引回到「精嚴」、「辨異」的基礎之上,以維持「真實諦如」的義理純度,彰顯不共世間的佛法特見。

然而說到「契機」,這可就是一門永遠做不完的功課。因為,面對著多變的世相──因緣和合而無常、無我的聞法根機、時空背景或文化情境,要讓教法與行門,能夠恰如其分地契應機宜,實在是極其不易的。

首先,任何「契機」教法與行門,都必須在「契理」的基礎上為之。否則必當形成像似教法與像似修行,以假亂真而貽害無窮。其次,正因人事物相變遷不已,因此即使是對「此時,此地,此人」十分契機的方便教法,都很難保證是否會因個人或情境因緣,而在施行之時出現紕漏。此事不獨大乘佛教為然,早在聲聞佛教之中,即已有之。

舉例而言:不淨觀正是在「契理」基礎上的「契機」法門,為淫欲熾盛者之對治悉壇。依此一門深入,不但可以治其欲貪,還可由不淨相而轉為淨相,依此淨相為所緣境,既可修奢摩他以入深定,亦可修毘婆舍那以證真實。然而只要法不當機,依然會出現重大毛病。因此佛世時竟有一群比丘,因其觀身不淨而「深入厭惡,恥愧此身」,卒至請旃陀羅為其斷命,一天之內竟然有六十比丘自願被殺而了斷此生。1

佛陀為此而轉教比丘以觀息的「安般念」。照理說:觀息法已最為溫和,鮮少出現差池的可能性,但後世依然有人,可以依於息入、息出所帶動的火大相與風大相,而耽溺於氣、脈、明點的神秘經驗。

想想看,作為佛陀親自教導且屬於根要法門的「二甘露門」,尚且會有橫生扭曲的現象,更何況是在各個時代、各個社會,教下與宗門的各方大德,所開展出來的各色各樣方便教法呢?

**  **  **  **  **  **  **  **  **

  既然契機殊為不易,因此既能順應真實,又能善權方便,這將是一門永遠做不完的功課。尚幸有印公思想的導引,讓後起者得以撥雲見日而順應真實,學習並施行那些契應機宜至恰到好處的善權方便。

作者一方面入乎其內地對印公導師的所有著作,依於「真實」與「方便」的兩大主軸,作了通盤掌握與要點敘述,另一方面又出乎其外,宏觀印公導師所處的時代、社會與師承背景,依此解明:印公思想是如何承前,如何啟後,如何上探實義,如何抉擇方便,又如何推陳出新。因此,本書作者不啻是在印公思想的導引之下,給了我們一張達致「契理、契機」目標的簡明地圖。這番研究工夫,實屬功不唐捐,料將嘉惠無數後學!
筆者為此讚歎不已,感恩不盡,謹序如上,聊表寸衷。

  
           九八、五、十七 新書付梓前夕,于景英樓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勘訂與資料彙編》  昭序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勘訂與資料彙編》,這是悟殷法師第二部針對印順導師著作,所撰寫的註釋書(前一部是針對導師的《中國佛教史略》,所作的資料彙編)。這兩部書,在印公導師的著作中,最是深奧難讀。這不純粹是二書皆以文言撰寫使然──即使有人將兩部書,逐句轉譯為白話文,讀者也不可能就此理解全書內容。

原來,作者往往以最短的篇幅,發揮最大的文字功力,介紹印、中佛教寬廣的時空背景與多元的思想脈動。他以極其簡潔的語彙,勾勒出佛法精義、諸家學說要義與特色,以及佛法流傳過程中,產生各種部派、學派、宗派思想的內在理路與外部因素。這種「爐火純青」的治史功力,實令人歎為觀止!

二書內容極其精要,論述所涉及的範圍又極其廣大,讀者往往因不詳其出處,而無法全然解明二書意蘊。偏偏印、中佛教史料與佛典文獻的資料繁多,不可能全仗工具書來按圖索驥,檢索出處。即便透過電子資料與蒐尋引擎,以獲取片段文本內容,亦不足以窺見各家學說思想之全豹,更遑論以此掌握學說思想之間互攝互拒的內在邏輯!有時甚至還會對支離破碎的文本資料產生誤判,而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因此借助二書以治印、中佛教史,必須輔以大量閱讀與反覆沉潛的硬工夫,並無捷徑可循。

**  **  **  **  **  **  **  **  **

  感謝悟殷法師,她長年過著質樸寂靜的山居生活,以篤學深思的精神、堅毅持恆的大精進力,全心治印、中佛教史。在研讀前述二書之時,她往往大量涉獵相關文獻與史料,並對照印公導師的其他論文與專書,摘引相關論述以為佐證或補充,藉此得以通盤掌握精簡文字的背後,所涉及的事實全貌或思想內涵。

雖然深居山林,但她可不是閉門造車,反倒有著更為充裕的時間與更為從容的心境,悉心汲取時人的研究成果。由於精通日文,因此她也閱讀日人著述的相關專書,藉以增廣視野,汲取當代研究成果。她雖未曾學習梵文,但也十分重視梵文學者的論著,作為引述、印證的二手資料。

雖然她謹守「資料彙編」的立場,述而不作,但是為了更精確地呈現史實、史料之原貌,她還是十分仔細地勘訂書中的別字、闕文與誤載。針對各種文獻在一件事情上的不同說法,她不但逐一羅列,也會在必要時以嚴謹的態度,加以按語論斷。凡有重大諍議,亦必透過資料的客觀呈現,讓讀者得以掌握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因此這些山居深耕的讀書筆記,遂成為治印、中佛教史的寶貴教材。

筆者於《中國佛教史略原典資料彙編》的序文中,即曾盛讚:

悟殷法師有佛教史的長才,不但人名、地名、年代、事件如數家珍,而且還常常舉證佛學辭典或諸家佛教史書籍中相關記載的相互出入或錯誤之處,這種「電腦」一般的強固記憶,使她被當時的同學及後來任教時親炙的學生讚譽為「佛教史的活字典」。

  如今這樣的治史奇才,不但完成了《中國佛教史略》的輔助教材──「中國佛教思想史」教科書,更在眾多師友與讀者的期待聲中,進一步完成了《印度之佛教》的輔助教材──「印度佛教思想史」教科書。在筆者所結識的佛教史學者中,大抵不是著重在印度,即是著重在中國,罕見有人如印順導師與呂澂教授一般,兼具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的治學與教學功力。因此悟殷法師橫跨印、中而縱貫近三千年以治佛教史,這種舉重若輕的深厚功力,是十分令人驚異的!無怪乎佛教史學前輩藍吉富教授,對她的學術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與讚歎!

筆者雖忝為悟殷法師的老師,實則在作印、中佛教史或部派佛教教學之時,甚受惠於悟殷法師。特別是她在部派佛教方面的系列著作,是筆者講授相關課程的指定教科書。本書面世,等於讓筆者案頭,又平白添置了一部優質教科書,因此筆者可說是悟殷法師出書的最大受惠者,應可想像筆者是喜何如之!

敬請讀者在展閱之餘,務必要深深珍惜作者嘔心瀝血、無私付出,讓讀者「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龐大智慧資產!

是為序。


             九八、五、十八 新書付梓日,于景英樓


 

《《成佛之道》教材彙編》  昭序

  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即將於本(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底揭幕。筆者在作研討會企畫之時,思及侯坤宏教授與悟殷法師已有現成的書稿,因此商請他們選在接近研討會時再予出版,並於會中發表新書,作為對與會來賓的「法供養」。於是自己也湊熱鬧,將近年所發表的學術論文集為一冊,一同發表新書。

去年年底,弘誓文教基金會將此一學術會議公告,登載於弘誓網站與雙月刊中。未幾,接到清德法師的電話,她十分謙遜而謹慎地詢問:是否也可加入新書出版與發表的行列。原來,她積數年教學之努力,將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作了條理井然的大綱與摘述,並且收錄了導師其他著作中的相關論述,間或摘引經論原文、古德章疏或時人著作,作為原文佐證或補充教材。

筆者當然樂見其成,因此向法界出版社發行人性廣法師推薦此書。另一方面,也著手更改學術會議的公告資料,將她的著作排入新書發表會的議程之中。這不僅是她與筆者之間二十年深厚的法誼使然,更重要的是,《成佛之道》作為一部佛學院普遍採用的教科書,倘若能出現良好完備的教材,對於教師與學生,將會有莫大助益。

**  **  **  **  **  **  **  **  **

  筆者曾於民國七十七年十月起,作《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講學,每堂課六十分鐘,歷經九十堂課方告完成。深深感受到《成佛之道》五乘共貫而會歸一乘,結構完整而論述綿密,既能深入,又能淺出,讓學佛者深者得深而淺者得淺,有其作為佛學教科書的無可替代性。

然而,倘若佛學功力不足,教材又不夠完備,僅憑一部《成佛之道》與幾部佛學辭典,要從頭到尾執行教學,實有其重大困難。因此時聞許多佛學院教師,教到「三乘共法章」就戛然而止,想來應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學生或可大聲說他只想「淺者得淺」,教師卻如何可以「得淺為足」?再者,講的既然是「成佛之道」,卻只講到「成羅漢道」,未免與作者「會歸一大乘」的著述目的大相逕庭!難怪有人自稱受到印順導師著作影響,卻高舉「解脫道」而鄙薄「菩薩道」。想來有的是「得淺為足」的心態作怪,有的可能正是聽到「三乘共法章」就戛然而止,功力不足以深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大乘義海吧!

為了令讀者或學生達致提綱挈領的學習效果,筆者在教學之餘,與同時負責擔任《成佛之道》前四章教學的性廣法師,曾經合著《《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呈導師審閱修訂之後出版,至今猶深受讀者之重視。

然而區區科判,依然只是骨架,必須再增益以血肉肌膚、組織器官,才能成為全套教材的有機體,因此清德法師出版本書,實有教材具足而生機完備之重要意義。

法師期待學生擁有該份教材的慈悲心十分殷切,因此非常希望本書趕緊「出爐」,但另一方面,她又深感教材內容依然有待增益,而一度想打退堂鼓。筆者感受到清德法師備辦教材時的認真、嚴謹,感受到她切盼學生能由「淺者見淺」而逐漸「深者見深」的法布施心。因此,雖然教材依然有增益內容的極大空間,但那是永遠沒有止盡的功課,因為「成佛之道」所涉及的層面,實在是太深、太廣了,倘若為此而讓本套教材遲不面世,蒙受損失的依然還是初修佛法的眾多後學。因此不但鼓勵她如期出版,並且隨喜讚歎,作序如上。



             九八、五、十八 新書付梓日,于景英樓

1 各部律中都有此一記載,本處引文依《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大正二二,頁七下)所述。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