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庵門常掩,未忘世上苦人多/實用主義的宗教觀

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庵門常掩,未忘世上苦人多

  星雲大師曾在文章中表示印順導師對佛學的理論、對佛教的看法都很精闢,但對於他個性太過謹慎,不肯為眾服務,覺得不以為然;認為他還是原始佛教的性格,不像中國大乘佛教,具有菩薩開展的精神。

  星雲大師語句委婉,僅說導師是原始佛教性格;但如對佛教語彙稍感敏銳,其所謂原始佛教,若直白的說,不外是聲聞佛教或所謂小乘佛教。

  星雲大師在佛教界的貢獻,特別是文教方面的貢獻,身為佛弟子的我們當是深深感恩;但應也有必要認識印順導師的思想和行誼,其中還包括「士大夫」(讀書人)生活模式的認識。

  古人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如此不是只有開彊闢土,建道場、蓋大廟等,才是度眾生,才叫做行菩薩道。

  一如玄奘大師一生取經、譯經,功德無量。雖然盡是在文字和思想中著力,但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僧人(之一),沒有人會否定的。更早的印度論師如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人,也都是以精湛思想,在印度歷史(不只是佛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能否說這些高僧都是原始佛教性格?

  印順導師曾根據古說,把佛教的出家人分為「修證」、「學問」及「興福」之三類,而他明顯屬於「學問」一類。這若對比於「三不朽」,或可說「修證」是「立德」,「興福」是「立功」,「學問」是「立言」。如此,每一種出家人的修學法門和生活型態,皆不盡相同,不能以A要求B、以B要求C、以C要求A等。

  學問為主的僧人或讀書人,往往深居簡出,長時間獨處,耐住寂寞;如史傳描繪宋儒張載斗室成學的情景──「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終日與書為伍,思考、閱讀和寫作,夙夜匪懈地為學、為道。

  「菩薩為眾生學」,這是印順導師常說的一句話,在他著作中所流露的菩薩情懷亦躍然紙上。可知,庵門雖常掩,卻未忘世上苦人多;或者說,正因為世上苦人多,而庵門常掩。

  學問僧的修道生活,有別於其他兩類的出家生活,實不需以一類量測另一類,而應是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佛教的前景才會更燦爛、更有希望。

實用主義的宗教觀標

  對一個信仰實踐者而言,宗教信仰沒有真假、對錯、是非、好壞等問題,主要是適合不適合、受益不受益,以及實用不實用等問題。

  如不管眼前是否是一張桌子,對於一個久站腳酸的人而言,當他坐在桌子上停歇,那這桌子就是一張椅子;相對的,不管所見的是否是椅子,當一個人坐在地上把稿紙放在椅子上書寫,那一張椅子就成了桌子。因此究竟是椅子還是桌子,與其關心它的真與假,倒不如多注意它正如何被使用著。

  雖然客觀而言,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或者說桌子不是椅子、椅子不是桌子,兩者不可混淆;但以需求和實用角度來看,沒什麼不可以,桌子可以當椅子用,椅子也可當桌子用,可靈巧變通而善盡其用。

  這樣的實用論,應也符合佛教性空論的立場,因為本來就沒有椅子和桌子的「自性」,一切都是方便施設,一切皆是假名安立;而且正因為「空無自性」,所以桌子可當椅子用,椅子可當桌子用,如《中論》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如此,這空性論暨實用論之主張,可說是某種形式的反本體論(anti-ontological),即事物之存在本體並不重要,當在意的是其功能和作用。

  宗教命題沒有絕對的真與假,去論辯宗教命題之為真、為假,對信仰者而言並無必要,而當關注它有用無用。當一個人能夠「藉假修真」,從假的信仰中得到真的快樂,這樣假的信仰還能說它是假嗎?相對的,一個堅信為真的信仰,卻給自己帶來更多煩惱,這樣真的信仰反而才是假的。

  總之,就宗教信仰而言,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立場當是可取的,一如William James等人所主張的實用論者的真理觀(pragmatist theory of truth),即凡是有用的就是真的──如「上帝存在」、「佛性本具」等語句之所以為真,在於它能使人從中受益而得到實際效用,反之為假。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