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正義大哉問——本期專題引言

林碧津(本期專題主編、法國南錫第二大學(University of Nancy II)政治學博士)

  去年大約這個時候,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推出“The Square People”(廣場人民)系列文章, 1他筆下的「廣場人」,大多很年輕,渴望優質的生活、更多的自由,透過在廣場上集結,或在虛擬廣場會合,或兩者並行,進行串聯、挑戰權威,尋求改革甚至革命,企盼將社會推向某個方向。

  「廣場人」的身影,從埃及開羅、烏克蘭基輔、到泰國曼谷,也出現在台灣各地。

  太陽花學運屆滿一週年!一年後,仍然餘波未了。

  早在學運越演越烈,效應延燒全台時,《弘誓雙月刊》就有意探討這場學運所引燃的議題。難以預料的事緣,延宕至今,卻和學運週年接軌。

  早在學運越演越烈,效應延燒全台時,《弘誓雙月刊》就有意探討這場學運所引燃的議題。難以預料的事緣,延宕至今,卻和學運週年接軌。

  從規劃之初,方向幾度更易。誠然,服貿協議涉及財經專業,內容複雜、關涉層面深廣,加上雙月刊擔負著依佛法糾正世間盲點的使命,都讓我們儔躇不前。我們料想讀者會問:一份佛教刊物如何談學運、聚焦何處?

  2014年春天,立法院服貿協議的30秒闖關換來學生24天的占領,只是個引爆點。這些年,都更爭議的文林苑、華光社區,土地徵收與開發的國光石化、大埔案、美麗灣、桃園航空城,以及關廠勞工的臥軌抗爭等,舉目所及,青年學生的身影早已穿梭在警棍拒馬下橫衝直撞,對抗公權力。

  四月,學運剛落幕,有人用「七八顛覆三四五」描繪台灣社會瀰漫著一股世代對抗的氛圍:「太陽花」所投射的,正是七、八年級生對掌控台灣經濟資源命脈的三、四、五年級生所累積的不滿與怒吼。世代對抗?乍聽,讓人憂心。三三○大遊行,不論是主辦單位宣稱的五十萬人,還是警方指稱的十一萬人,人潮由凱道向外延伸,擠爆周邊道路,放眼望去,有學生,有社會人士,也有年紀稍長的民眾。「世代協力」,或許比較貼切。它不單是一場學生運動,也是由學生領導的公民運動。

  學運沸沸揚揚,各界紛紛開立診斷書。從一開始「反程序不正義」,抗議立法院30秒通過服貿,到反服貿,要求退回逐條審查、主張「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行立法、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有人認為,表面上反對一個經濟協議,背後是「統獨」問題,涉及台灣「國家認同」,也是民主、專制兩種價值之爭;亦有人直指,服貿協議之所以遭遇強大阻力,是「恐中」、「反中」、「仇中」三股力量的糾結......。總之,答案,不只一個!

  果然,年底九合一選舉,太陽花學運持續發酵,盤整台灣藍綠執政版圖,年輕世代躍上政壇,首善之都卸下政黨外衣,台北市政交付政治素人。至於捲起學運風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一年後仍擱置立法院。

  太陽花學運,凸顯了台灣人民面對生活的困頓無力、對未來前景的深切焦慮,早在這些年化約為「正義」之聲,諸如「世代正義」、「分配正義」、「居住正義」、「環境正義」、「司法正義」......。只是,如何解讀「正義」?內容為何?如何「正義」?為誰「正義」?誰來判准?恐怕一綱多本,也就無法迴避以下的問題: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認同,若不知其所以然,會衍生出甚麼樣的後果?

  於是,公平正義,成為本期專題!

  想清楚說明「公平正義」,看似簡單,分寸不易拿捏。哈佛大學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說得好,檢視一個社會正義與否,看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的事物。分配必須依適當的方式,使人人得其應得,不過最棘手的卻是「什麼是應得」、「應得多少」,還有「為什麼」!2 我們以昭慧法師〈一堂隨機教育:何謂「公平正義」〉的師生對話,開啟這場正義之宴,透過實例詮釋西方哲學中難解的概念。

  另外特邀台大林萬億教授賜稿〈台灣的分配不正義〉一文,透過數據說明臺灣四項政經資源分配上的問題,見證三十年來社會發展的漲跌起伏。

  同時,前往中央研究院專訪林宗弘教授。訪談中,林教授細膩分析台灣經濟結構病徵、全球化與貧富分化的危機,並提供課稅藥方。〈亡羊補牢,共創社會福利國〉,這篇學運後的訪談內容,正好對應昭慧法師於學運風雨中的點滴觀察、經由悅萱居士重新整理、定稿的〈三年化碧書生血,一劍成虹俠士魂――太陽花學運期間臉書留言(摘錄)〉,提供讀者深入理解的參考。

  與時俱進,是雙月刊筆耕時代議題的期許;一以貫之的,是依於佛法中道,向無特定政治色彩的立場。學運過後,衷心期盼,全民不分黨派、朝野一心,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更與讀者相互砥礪:「公平正義」,這句容易上口、引人慷慨激昂的詞彙,實踐起來,需要更多的智慧與機緣!面對社會紛擾,企盼我們「保持理智的清明」,不至落入先射箭再畫靶的謬誤!

 


Thomas L. Friedman, The square people,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5, 2014.

2 Sandel, M. (2009)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Allen Lane, Penguin Group. (p.19),中譯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文化,2011,頁25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