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從佛教裡生長出公共精神(續篇)

茉莉(中國作家,旅居瑞典)

 

【接續前期】

2015.9.2

來自寺院的牛虻走向社會運動

  這是釋昭慧獨樹一幟的地方。她不是如太虛、星雲等去與掌握權力的國家統治者結盟,也不是只埋頭做佛教界傳統的慈善服務事業,而是抬起頭來進入公共領域關注社會問題。和其他世俗的人文公共知識份子一樣,她作用於社會、影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犀利的批判,通過臺灣自由的公眾輿論發生影響力。

  這在傳統佛教看來,是不同尋常的。因為傳統佛教介入人世大都是通過各種善行,即修福德證智慧,而很少在現實世界上「見惡」與「制惡」。而釋昭慧自小經歷緬甸尼溫政權排華,回臺灣後畢業於師大國文系,受當代民主思潮的洗禮,認同普世價值,再加上性格嫉惡如仇,無法忍受不公義之事,她因此突破了傳統,舉起批判的旗幟。

  釋昭慧遇上了好時代。臺灣在1980年代政治解嚴之後,社會寬鬆自由,運動蓬勃發展,公共知識份子因此有了生存的條件。釋昭慧標舉「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其理念有了廣泛實踐的機會。

  就像一隻來自寺院的牛虻,釋昭慧首先挑戰的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1987年,臺灣一個雜誌刊出一篇描述昆曲《尼姑思凡》的文章,佛教人士認為其內容有辱佛門,但其時臺灣佛教比較弱勢,被精英批得灰頭土臉。同年《中央日報》又發表有損出家法師的形象的報導,於是釋昭慧奮起抗爭。她領導學生,集體去電抗議、發動拒訂、要求平衡報導。後來臺北藝術大學擬演出昆劇《尼姑思凡》,釋昭慧作為當時的中國佛教會護教組負責人,帶領護教組成員進行抗議。

  自此一役,釋昭慧以「新一代僧尼新作風」,贏得了社會的關注。此後,釋昭慧參與各種人權議題,從事動物保護、環境保護乃至性別平權等各種社會運動。如她自己所說,慈善事業是為了救濟苦難,而社會運動則是為了防治罪惡。她認為,現實人生的很多苦難是由制度政策所造成的,作為以救拔眾生苦難為己任的佛弟子,在制止罪惡的發生上也不應當缺席。釋昭慧不但進入信仰的世界,也進入行動的世界。

  她的戰役一個接一個,介入的有臺北大安公園觀音像事件,反挫魚運動,提倡廢除八敬法,參與反賭聯盟,支持同性戀婚姻等等。其中以公共輿論推動政府政策的形成的事件有:從1993年起,作為臺灣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釋昭慧在其任內促使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1998年,臺灣政府規定耶誕節當日放假,為爭取宗教平等,釋昭慧聯合佛教人士推動了「佛誕節放假」運動。

公共說理中的價值根據問題

  由於釋昭慧社會抗爭的成果累累,她被譽為「怒目金剛」的化身。多年來,她不屈不饒地對不公義的現狀發問,以淩厲敏捷的文風挑戰常規,衝擊了臺灣社會思想的麻木。她的所作所為獲得很多臺灣知識份子的認同,也引起不少爭議。

  臺灣宗教學學者溫金柯先生在和我談到釋昭慧現象時,說:「昭慧具有佛教法師、大學教授以及社會活動家這三重身份,她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忠誠,一種是對學術和知識的忠誠,另一種是對她所屬宗教團體的忠誠。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更準確地解釋她的種種言行。」

  這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釋昭慧作為宗教家,與她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身份是否會有一些矛盾衝突?人們一般認為,科學可以被證明是錯的,而宗教卻意圖壟斷一切真理,是不可辯駁的,二者因此互相排斥。好在佛教這種宗教具有開放性,它並不要求盲從,例如佛陀就曾要求信徒要像購買金子一樣檢驗他所說的真理。而且,佛教和其他科學一樣,也強調邏輯及理性。釋昭慧著作豐富,長於說理,文采和口才都很好。

  但在以說理辯論為主的公共領域裡,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因此,不管具有什麼身份的人,都必須承認一些基本的共同價值。儘管釋昭慧是佛教法師,她在說理的時候也只能以公民的身份去說理。如果釋昭慧參與辯論的事件涉及法律,例如為慈濟的內湖開發案辯護,那麼她在說理時需要訴諸的是公眾認可的權威 —— 法律與道德。至於「善惡必報」的說法,那是佛經的規誡,只能作用於人們的信仰,而不是公民處理世俗事務的權威根據。

  因此,一位佛教法師對公共事務發言,需要本身具有更多的社會常識,更謙卑更具寬容之心,以及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康得說:「知識份子要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務中運用理性。」但公共理性和「聖徒的脾氣」是難以相容的,後者比較偏執狹隘,容易把事情弄糟。

  如前所述,昭慧法師曾多次對大陸問題發言,如要求釋放被捕的大陸法師聖觀,在釋永信事件上建議佛協建立公正透明的處理機制,這些都顯示了臺灣宗教界的大愛之心與正義感。但昭慧法師還需要補充更多大陸歷史知識,例如,她可以比較六十年代大陸紅衛兵運動與當今自由臺灣的公眾輿論,認識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認為,一個健康的靈魂和一個健康的城邦之間有著某種可以相互印證的聯繫。釋昭慧是臺灣的優秀女兒,她經常勉勵自己要以一顆「歡喜心」來面對世緣。作為佛教界精英,她進入現實人間,從佛教裡生長出公共精神來,這就提升了臺灣公民社會的品質與水準,也使臺灣的公共領域彌漫著濃郁的佛教人文關懷的氣息。

  ——原載萬維讀者網瑞典茉莉博客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