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作者:印順導師、妙欽法師
資料彙編:釋悟殷
編號:1005
出版日期:1997 年9 月初版
繁體中文 橫排 單色印刷 精裝 專業書、教科書 25K 768頁
ISBN:9578550162
定價1000元
【推薦文】
印順法師與妙欽法師合著之《中國佛教史略》係最有深度之一部「中國佛教思想史」。但以其言簡意賅,讀者往往苦於難探索其奧義,連教學者都常遇到不詳其論議之出處,不明其觀點之所以然的問題,更遑論初學。
作者有感於此,乃發心依《中國佛教史略》逐段逐句以作增註,一一羅列出處;舉凡原書所提及之片段,作者皆不厭其煩,將人、事,相關之時代、地點,重要之思想、著作,廣為蒐尋資料,詳加考證,刪繁補闕;間或針對史料記載之異說,或與事實有出入部分,加以按語評註。堪稱「中國佛教思想史」最佳之教科書。而其於浩瀚文獻之中,查索相關史料,而纂集條理,使《中國佛教史略》思想的深度更加凸顯,《中國佛教史略》所未提及之重要史事,亦無所遺漏,則更有學術上之重要價值。
【作者自序】
釋悟殷
《中國佛教史略》(下略),是中國佛教史的綱要書。
由於作者綜貫了印度到中國之佛教思想,發明幽微,所以本書之難,也在於讀者必須熟諳印度佛教思想史,再來讀《中國佛教史略》,方能多少領會作者深意於萬一。又作者以一貫精簡的文字,往往簡單的一、兩句話,或只是一個標點符號,就把重要的思想,寓意深遠的含意,刻畫入微地表露無遺。(下略)
拙著《中國佛教史略原典資料彙編》,引用的資料,以藏經為主,時人的著作則以印順導師的為多,主因是:《中國佛教史略》本就是導師和妙欽法師的作品,以導師的其他著作來解釋,較能窺其堂奧。而且,本書成書於民國三十二年,是導師早期作品之一,雖然此時導師學思已臻圓熟,然導師在往後的作品中,亦有不少增補與更正之處。(下略)諸如此類,筆者盡己所知,儘量蒐羅,以呈現導師思想最圓滿之風貌。
本彙編中,筆者亦歸納整理不少資料,俾讀者對某些問題有更深入的探討。比如說:道生方面,即把道生的生平、思想、著作,及相關的人物,以附錄方式,一一羅列,讀者依據這些資料,一方面可熟悉道生學說,進而由此擴充至道生周邊的相關問題(其餘如慧觀等亦同),如此,則對道生有個完整的認識(見108~126頁)。又如宋代的天台宗,山家、山外派,由於對智者大師《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略本真偽之諍,經過長期激烈的激辯,最後還驚動地方郡守以調停,所以,筆者參考眾多資料,把經過情形作些介紹,並從原典中,爬疏智者原文,並將智圓之批評及知禮之反駁,一並列出,如此,對於天台宗的諍論,應該有概略的認識(見574~585;673~724頁)。又當時天台宗,不僅山家山外論諍,知禮作《十二門示珠指》,文中引用圭峰宗密《後集》,言達磨座下三人得法淺深之說,引起禪宗天童子凝的不滿,因此雙方展開論辯,最後經太守調停,以刪改此段文字息諍。筆者亦把雙方書信往返情形附上,文中,若牽涉到思想,有較難懂之處,並加以註釋(見585~592頁)。
以上,舉例說明原典之深廣,及彙編內容之梗概。以下,筆者想說明製作本彙編的緣起。民國八十年(1991),筆者在福嚴佛學院擔任「中國佛教史」課程,為了教材的選用,曾請教常覺法師:應採用那本較適合?法師告以:如果能把導師《中國佛教史略》一書解釋清楚就夠了。當時自己學識不足,加以本書太深奧,不得已而作罷。然在學院期間,盡量搜尋藏經原文,以儲備他日能講為期。
某日,昭慧法師談起:從美國回台參加福嚴精舍重建落成大典的妙峰法師說:「導師的《中國佛教史略》非常的好,但太簡略而又深奧,讀者不容易讀懂,更不要說能融會貫通,希望(昭)法師能加以註釋,以方便有心向學者。」
筆者深有同感,不禁毛遂自薦地說:「法師!由您來整理,學生願意幫忙找資料。」
法師聽了馬上說:「我看由你來作好了,你現在擔任『中國佛教史』課程,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把它做出來。」當時筆者被法師的話語給愣住了,沒想到一時的衝動,竟攬事在身,深悔不該多言,招攬了這個飛來的任務。
為什麼會後悔?主要是有感於導師的智慧深廣,後生小輩,智慧、學識不足,這樣艱鉅的任務,如何完成?!不僅無法完成,還要面對法師的催促(法師是進取者),筆者又是患有嚴重「懼師」症候群者,這下可慘了!雖然如是,在課餘亦默默的進行。當時只想:能做出最好,若真不行,起碼已盡力了。而面對法師的詢問,每每支吾以對,不敢多說。而後由於陸續擔任廣律及印度佛教思想史課程,漸而轉對部派佛教傾心,因而中斷了工作。
民國八十四年(1995),筆者再度擔任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中國佛教史」課程,法師又舊事重提。於是筆者正式採用導師《佛教史地考論》之〈中國佛教史略〉為教材,以一年為期,希望與同學共同悠遊於導師的智慧汪洋。因而把過去搜尋的資料,以電腦作業,期望能完成多年來的心願。
八十五年六月,可說已把資料全部輸入電腦,但是不敢向法師報告,直至十月頃,方把初稿呈現於法師座下。蒙法師慈悲,答應在百忙中抽空,幫學僧斧正錯誤。八十六年二月初(農曆年前)起,經法師指示,再次補充不足之資料,期間因俗事牽絆,直至四月三日,大致全部完成,而後陸陸續續,只要想到那裡有不完全之處,隨時補充,一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正是告一段落。至今付梓在即,筆者尚覺得有諸多地方,有待加強。(下略)
本書不免有錯誤遺漏及有待加強之處,倘有誤解原著,過在筆者,願諸前輩先進惠予指正;若有功德,那是大眾的成就!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福慧莊嚴,同圓種智!並祈願在三寶的恩光護持下,大家平安順利!
【昭慧法師序】
釋昭慧
(上略)上下兩千年的中國佛教,串連起來的不祇是社會面向的,諸如高僧大德的故事、政教的互動關係、寺院僧尼的經濟生活以及佛教寺宇僧眾在俗世的影響力等等,這裡尚有豐富的高僧思想與宗派學說,不但文獻繁多,而且各家學說紛陳斑爛,倘無深厚的佛學基礎與思想功力,連一家學說都難以掌握其內容特色,更遑論要出入於諸家學說之中,以釐清「中國佛教思想史」的脈絡,完整地呈現諸家學說的梗概。在這方面,治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史的湯用彤先生,其思想功力,就非一般日本學者所能企及。
比這種治史工程更艱鉅的,莫過於在複雜廣大的諸家學說之中,解析其異同關鍵之所以,並配合印、中佛教的史實,條理出自印度到中國的思想流變過程及其內在理路。這不但須要徹底明暸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乃至後期大乘秘密教的思想內容,從此一基礎上看出印度到中國的譯經、師承及思想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力,還要了解中國佛教大環境的人文要素,由此辨明中國佛教諸宗思想與制度,那些是其承襲自印、中佛教思想與文化者?那些又是其經過銷融與轉化而形成宗派或個人思想特色者?要找到有這種豐厚學養與抉擇功力的大師,舍上印下順導師其誰!
印公上人治印度佛教思想史,對各期思想之內容及其流變熟稔有加。他在佛教思想史上最重大的貢獻,當屬「大乘三系」思想之判攝抉擇。他的學術貢獻,不但嘉惠後學,當時影響其師友亦深。才情超拔的妙欽法師,親炙上人既久,精勤懇到以治教史,故以師資二人之功力,撰為《中國佛教史略》,果然呈現深厚的思想功力,在短短九十多頁篇幅中,把各期、各宗、各人之重要事件與思想,南北兩地佛教思想的特色,及南北佛教的交融發展,言簡意賅地鉤勒出來。例如:將南北朝佛教時代,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與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一針見血點了出來,又將南北佛教思想交融的脈絡條分縷析。這種深厚的治學功力,不是一般純治史學或純治哲學的人所能企及。可以這麼說:它是現有中國佛教史相關書籍中,最好的一本教科書。
然而倘以該書作為教科書,則無論教師或是學生,姑不論其佛學基礎如何,都會面臨一個重大困難:因為不詳史料出處,所以對於該書所述及的史實與思想,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該書的史料出處,卻又是極其不易蒐索的,因為這個領域的文獻資料既繁多,又沒有良好的索引類工具書可以備查,所以檢索出處,完全要靠大量閱讀史傳、經錄、章疏資料,以作地毯式蒐尋的硬工夫,一點也無從取巧。(下略)
悟殷法師是福嚴佛學院第三屆畢業生,(下略)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他有佛教史的長才,不但人名、地名、年代、事件如數家珍,而且還常常舉證佛學辭典或諸家佛教史書籍中相關記載的相互出入或錯誤之處,這種「電腦」一般的強固記憶,使他被當時的同學及後來任教時親炙的學生讚譽為「佛教史的活字典」。
早先在我教「妙雲集」,教到該書的進度時,苦於無暇逐句找尋出處,悟殷法師業已默默查索在大正藏中的相關資料,並將其冊數、頁次標於原書行間,使我得以按圖索驥以講解該書,給我很大的教學助益。有這樣的背景,所以我以為:倘其能在既有基礎之上,廣為蒐羅原典資料,逐句加註,應是比任何人都來得駕輕就熟的。
應該說是讀者的福氣吧!他竟然首肯做這一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工作——?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彙編資料,雖能造福讀者,但以他的佛教史學素養,他大可以把這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查索工夫,拿來自行撰寫論文,而獲得學術界的聲望。
此後,他在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任教,每年只教一科,教了兩屆「中國佛教思想史」,在教學期間,全力以赴地準備教材,並逐步完成了當年妙公長老的期許,將整部《中國佛教史略》的相關資料檢索出來。不但如此,他還將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道安、慧遠、道生、智顗、法藏、惠能等等)的生平事蹟、特殊貢獻與重要學說,以及各宗各派的思想精華、異同關鍵,根據原始文獻而加以整理條列,令讀者一目暸然,省卻讀者在龐大文獻堆中檢索整理的工夫。
他不祇是機械性地記錄出處,還能將《中國佛教史略》中偶見的錯誤記載或錯別字加以更正,並針對各種文獻在一件事情上的不同說法加以按語論斷。凡有重大諍議,他必定透過資料的客觀呈現,讓讀者得以把問題的來龍去脈加以釐清。由於體例所限,他嚴格定位自己為一「資料彙編」的編者,除了前述少數按語之外,他謹慎地不加上自己的觀點,但這並不表示他「沒有自己的觀點」,而只是他「述而不作」的謙遜態度使然。
這不但是《中國佛教史略》上課的輔助教材,而且也是很好的「中國佛教思想史」教科書。它承印公與妙公的成果,補一般中國佛教史書籍之不足,清晰地呈現了中國佛教史上「思想」(而不祇是「事件」)流變之脈絡,而且可以讓讀者根據原典出處之標示,進一步查索原典的前後相關資料。
這是一部四十餘萬字的鉅著,我在今年禁足期間,承贈書稿,因此得以先讀為快,並略作增刪修正之建議。想到印公長老著作之發揚有人,妙峰長老之囑咐完成有人,中國佛教思想史之教學與研習亦因本書之出而大有裨益,如何能不慶慰!因作斯序,陳明出書原委,並聊表歡喜讚歎之情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