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修道如攀登懸崖,不是爬得更高,就是摔落山谷,
時時都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面對的最大困難不在外界,而是自己內在的修煉


怒目金剛,菩薩心腸

⊙自由時報記者彭澍君

  小小的臉上有大大的眼精,眼白最深處微微泛著柔和的藍,講話時手勢很多,笑起來有一種小女孩的淘氣表情;若不是那一襲僧服和頭上的戒疤,他看起來不過是個秀美的年輕女子。然而,滾滾紅塵在他是已被遺忘的所來徑,三千世界亦不過是無常之常。他了無兒女情長,早破男女之相了,唯隨緣且喜,無情遊而已。

  當年,在二十歲那樣繽紛絢爛的年齡,以一個師大女學生天之驕女的身分,為什麼會捨棄他多釆多次機的女兒身,而甘心剃度出家,追隨佛陀的足跡呢?

  「二十歲以前,我對佛法完全不懂,也不曾接觸。大二那年參加佛光山的夏令營,原先只是為了在暑氣蒸騰中給自己一片清靜的思考天地;但在山上接觸佛教教義之後,深覺相契我心,從此就與佛結緣。」

  但在家一樣可以修行,又何必出家?

  「出家是艱難事,是為了尋索生命的源頭與盡頭,而不是受了什麼世俗的打擊,逃塵避世。生命這麼短暫,學海卻那麼浩瀚,我寧願以有涯追無涯,而不願只做一名尋常女子,在粥飯碗碟中潦草一生。而且,」他笑道,一臉光風霽月,眼中是無雲無翳的晴朗:

  「而且男女之間的情愛糾纏,在我看來實在太麻煩瑣碎,不要也罷。」

  果真是四面八方,來去無牽掛嗎?

  「還是有比較難以割捨的,譬如說音樂。所以這次『思凡』事件,有人指責我迫害藝術,真是錯誤的。從前,我也學過崑曲呢。」

  說不定當年在學生時代參加崑曲社團,他還唱過「思凡」。

  「其實,『思凡』能不能公演,通不通過審查皆無妨,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中國佛收會護教組提出抗議,表面上是駁斥,實質上是要教育廣大群眾,傳遞正確的戒律觀念,教育意義大於懲罰意義。我們不是要和舞台上的人算帳,而是要講道理給舞台下的人聽。一般人對出家人不了解,這種距離本身就是一種傷害。教外人總隔著一層煙霧看教內,以為佛教是多麼虛玄難解的宗教,其實,佛教是最開放不過的。」

  「開放」的解釋若是「放開心胸,關懷一切」,那麼他的確如此。說著說著,他從僧袋裡取出一份報紙來看,笑談《魔鬼詩篇》事件,對韓國光州事件也有意見,柏楊的《醬缸》略提一二,稱讚張大春的《化身博士》,甚至提起朱高正的肢體語言。他是一個極優秀的演辯家,分析冷靜,組織迅速,清脆婉轉的聲音,像早春時分簷間的落雨,點滴在心頭。若是經營在家事業,可想將是強人事業。他與一般人所以為的出家人完全不同,十分積極、活潑,而且入世。

  「不,我不敢自稱入世。入世是在塵不染,一切以眾生為依歸,這是太高的境界。我只能說自己有入世的意志,出世的心腸,但目前仍不能完全將自我意識放下,身而為人就有貪瞋二性,雜染無可避免。」

  尤其在出家以後,這種感觸特別深刻。「我清清楚楚的看見太多人心的苦悶,許多出家人在是是非非之間進進退退;世俗所謂的敗類,在我看來不過是修道失敗的例子。修道如攀登懸崖,不是爬得更高,就是摔落山谷,時時都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面對的最大困難不在外界,而是自己內在的修煉。」

  你契的機不見得他契機,你渡得了的不見得他渡得了,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造化,如此而已。由於太清楚人性的虛偽與軟弱,對任何失敗的例子,他皆以同情視之。

  「說是悲憫眾生,自己又何嘗不是眾生?」

  或許就是基於對眾生的悲憫,原先專門研究佛法學術的他,後來就置身大眾弘揚佛法,把自己體悟的喜樂宣揚給世人知道,以渡化身歷火宅、心陷懸崖的芸芸眾生。但對於佛教界本身許多難解的問題,他也搖頭三歎。

  「佛教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都是強勢文化,只是後來沒落了。佛法其實不難,但後來越講越奧妙,故弄玄虛,反而造成人與佛法之間的距離。佛教要普遍化,就應切近人生,才能深入人心。」

  然而他隨即笑道,近來太「不務正業」,過段日子該收收心了。「我最想做的,還是繼續研讀高深的佛法。」師大國文系畢業的他,雖然出了家,仍維持著師者身份,在新竹的福嚴佛學院帶領高級部,於無涯的學海裡縱一葦之所如,優遊自在。

  說著說者,他又從僧袋中取出一瓶眼藥水,寬寬的水袖落下一截,露出白玉也似的手臂,腕上掛著一只秀氣的錶。那只錶提醒我們,是該道再見的時候了。

  「阿彌陀佛。」他怡然合掌,然後轉身離去。

  但不知怎麼峰迴路轉,不多久後又在薄暮的街頭與他相遇,望著喧囂無已的煙塵盡處,忍不住問他,將往何處去?心裡其實已預設了「往將往之處」之類空靈高妙的偈語,而他爽脆的回答:

  「景美。」

  一點也不藏玄機,平實自然,反倒令人平白吃了一驚。

  第二個問題是,怎麼回去呢?這個問題必然很笨,然而是真的惹人好奇──出家人過的是閒雲野鶴般的清簡生活,所住之處都是安步當車嗎?或者是像武俠小說裡那些身懷絕技的高僧一樣,輕功一展就到了目的地?

  都不是。「我就坐這個。」他氣定神閒的指指身旁那輛摩托車,臉上笑意可掬。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這就是了──佛法與佛徒,平易近人而已矣。

~摘自七十八年三月二日自由時報第十一版自由副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