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傷了菩薩心懷
釋昭慧在「思凡」案中表現護教堅持立場
⊙中國時報記者 蔡珠兒
一段二十分鐘的「思凡」舞劇,惹出一場軒然的社會風波,不只牽引出藝術與宗教之間的「對決」或「對話」,還把教育部社教司也給拖下水。而歷經過這次「思凡事件」,不只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的名氣比中國佛教會響亮,主事者護教組長釋昭慧,頓時也成為全國注目的新聞人物。
有人刮目她口才便給,反應敏捷的自信形象;有人認為她劍拔弩張,有傷出家人的溫存厚道;更有人私下揣測,這次事件是年底選舉前,佛教會為塑造形象的熱身活動……,至於釋昭慧自己意見則是「寵辱不驚」。「有人問我是想出來競選立委?哈哈!這從何說起?我根本想都沒有想到。不會,我絕不會參選,也不會去做助選員!」
俗名盧瓊昭的釋昭慧,在師大國文系二年級就讀時,原本抱著好玩的心情去參加一次佛學夏令營,不意卻因此發現人生的本質至理,於是大三那年就正式剃度出家。畢業後她分發至高雄縣一所國中執教了一年,以後因佛學泰斗印順大師之薦,一直在新竹福嚴佛學院教書。出家十餘年來,釋昭慧身歷其境,感受到一般人對僧尼的「社會成見」,充滿「誤解、輕賤、曖昧」,於是更覺得若干民俗文學、戲劇,實在對出家人傷害良深,不容緘口不辯。
民國七十六年的兩件事,引發了護教組成立的動機,也使釋昭慧憬悟到「群眾攻勢」的行動力量。一件是《國文天地》二十三期登了一篇涉及「思凡」戲文的文章,另一件是某報南部版登出一篇「出家尼師多半因為環境適應不良」的新聞。昭慧先是單打獨鬥撰文駁斥,後來因媒體推托或「封殺」,乾脆發動信徒打電話抗議或拒訂,果然成效可觀,立刻道歉的道歉,更正的更正。有此經驗後,她體會到原來「理性的要求沒有用,這年頭是誰的聲音大就聽誰的。」於是與恆清、性廣等尼師在去年六月籌立了護教組,採取聯合教眾,主動出擊的姿態,終於引發了這次「思凡」風波。
雖然一再要求藝術學院「取消」或更改「思凡」的演出,昭慧還是強調,佛教界並無「壓迫」、禁演的意思,只是希望爭取「尊重與同情」,讓社會大眾得到一次重新認識、評估的教育機會。她也澄清這個事件純粹是原則抗爭,不必誤導附會任何政治色彩。
文筆與語錄一樣凌厲敏捷的昭慧,私下裡認為自己「適合寫文章、演講,不適合也不會搞群眾運動」,因此她打算以「文宣糾正」的方式,繼續為出家人的尊嚴抗爭。針對目前藝文界對「思凡」的批評,她已致力寫了好幾篇答辯、論駁的文章,準備筆戰群儒。
~摘自七十八年二月二日中國時報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