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浩瀚佛學 不忘入世護教
昭慧法師 雖千萬人吾往矣
⊙聯合晚報記者 潘秉新
「思凡」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昭慧法師成為在新聞媒體中曝光率最高的出家人,許多人推崇她「復興佛教」,但也有許多人指責她犯了「貪瞋」佛戒。兩極話的評語背後,一位打破人們刻版印象,率直面對群眾侃侃而談的尼師,畢竟令人稱奇。
她一百五十五公分高、四十三公斤重,瘦小的身軀,卻被同學形容是「秋瑾」那型豪爽激越的女子,而她則自稱「理性的思維中,幾乎找不到一點感性的片段」。
高中就讀台北中山女中時,以復興中華文化捨我其誰的氣慨,昭慧法師以第一志願考上師範大學國文系;大二那年,參加佛光山的佛學研究夏令營,才發現佛學的浩瀚,並成為她此生沉浸、鑽研的喜悅。
身為四姐妹的老二,當時既無感情牽絆,父母也非常民主,她沒有經過家庭革命,就在大四那年欣然剃度出家。倒是她以出家人的形象出現於大學校園,及其後在國中教書,卻遭遇不少好奇、曖昧眼光,這也使她深深感受到出家人在中國社會所受到的扭曲和誤解。今年三十二歲的她,是中國佛學泰斗八十四歲印順導師所鐘愛的弟子,並在由老人所創辦的福嚴佛學院任教,她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口才及擔當,使她得到中佛會派、佛光山派佛教徒們一致的支持。她強調,佛教不是定命論,因緣中有很大的變數,所以不必有強烈得失心;但最大的變數在於個人的努力。因此雖佛教是「出世」,也應有份獨立自主的能力和自我期許,如此才能負責、積極的「入世」。
為了護教行動,她耗費了時間、心力,忍受生活秩序的破壞和外界的指責,但想到能藉著這些磨練,把佛法自生活中實踐出來,她不禁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信念,雖千萬吾往矣。
~摘自七十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聯合晚報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