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努力,隨著社會聲望提升,追隨者也與日俱增,但被視為正義化身、社會良心領航者的昭慧法師並不因此自滿。
她提醒自己,即使是修行人,身為領導者也要留心細行,以戒律來守護身心,以免為自己的權力欲合理化,權力薰心而不自覺。
經過多年的努力,隨著社會聲望提升,追隨者也與日俱增,但被視為正義化身、社會良心領航者的昭慧法師並不因此自滿。
她提醒自己,即使是修行人,身為領導者也要留心細行,以戒律來守護身心,以免為自己的權力欲合理化,權力薰心而不自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當佛教界面臨外境的橫逆或誤解,大多只能默默承受;至於一向被忽略的弱勢團體,就更是只能躲在社會的角落,無言地面對所有的不公與不平。但是,每當有這類的情境出現,還是可以看到一位瘦弱、嬌小卻堅毅的法師,挺在人群中伸張正義,甚至帶動許多人、許多團體,共同為理想堅持著。
這位瘦弱的昭慧法師,就是早年以專心研究佛學自期,最後卻一步步扮演領航的工作,面對社會的種種不平顛倒現象,轉而成為佛教界護教、護生工作的重要帶領者。
昭慧法師帶領著弘誓學院的師生,以及有共同願力的團體,從早年護衛佛教形象的「思凡事件」,七號公園護持觀音像,乃至組織關懷生命協會,及近年來一連串護教行動,帶給世人極深的印象。
要慈悲也要大雄力
提起這些從引人矚目,到吸引眾多人共同參與的活動,昭慧法師感慨地說道:「中國社會習慣不叫強者住手,而是要弱者住嘴。」尤其他長期觀察社會對佛教界的看法,發現大都只注意佛教的慈悲面,例如賑災、濟貧。但相對的,對佛教的勇猛大雄力便被忽略了。
法師進一步說明,其實佛教的佈施包含財施、法施與無畏施,這三者同樣都很重要,但在現代社會中,無畏施的部分表現得並不夠。佛教界雖常幫助弱者疏困,但是在面對世間強權欺壓弱者時,卻很難能適時展現大雄力。
「當發生在恐懼徬徨時,若能施無畏,就算不能幫他解決問題,至少可以讓他不孤獨。」就這樣一份陪伴的心,昭慧法師堅毅地走向這條其實對他而言,相對孤獨的道路。
因為他面對的不只是外界的誤解與醜化,還要突破佛教界的傳統包袱。例如一些佛教徒便會對他說:「法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何必執著呢?」、「日日是好日,以平常心過日子不是很好嗎,出家人爭什麼?」
不做不問世事的出家人
而類似這樣似是而非的話,昭慧法師一改傳統社會對出家人不問世事的誤解,以健筆回應一場場的筆戰,以不撓的態度堅持到底。他認為,面對眾生的苦難如果還如如不動,那不是溫和,而是種殘忍了。
甚至還有人擔心,萬一佛教徒走上街頭,會不會引發暴力流血事件?法師則坦然而肯定的指出:「五戒中有不殺生戒,所以佛教徒不會發動暴力行動,我只擔心佛教徒太過溫和被欺負。」法師並指出,這就如同轉輪王一樣,不必動用武器,而是以十善法來領導大眾,不以暴制暴卻更能得到人心,甚至得到真正的和平。
此外,對於社會上的不公待遇,例如虐待動物、性別歧視,也有一部份人心灰意冷的感慨,認為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只能認命。甚至也有佛教徒覺得,一切若是業障所致,努力也沒有用。而這時,正確知見的提醒,對這個社會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昭慧法師便表示,佛教的因緣觀不是宿命論,只要努力,仍有改變因緣的可能。「與其將業障當做藉口,大家何不以共願來轉共業,看是願力強還是業力強?」
他並以1992全台風行的「挫魚」活動為例,當時他見到這種殘忍的捕魚法,直接以魚鉤代替誘餌刺魚的方式,不只對魚類不人道,而且若不禁止,未來還可能銼傷其他動物,於是便推展「反挫運動」,並成立關懷生命協會。除發表文章反對,並極力到處奔走連署活動。
用心過不會白費力氣
那時有不少冷眼旁觀者,認為魚被銼是業障所致,努力是白費的。但是在法師認真投入的帶動下,不但社會逐漸正視到問題的嚴重,行政院也因此通過立法禁止挫魚活動,大大的振奮了人心。
而在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隨著社會聲望的提升,追隨者也與日俱增,但被視為正義化身、社會良心領航者的昭慧法師,並不因此自滿。她提醒道,即使是修行人,身為領導者也要留心細行,以戒律來守護身心,以免為自己的權力欲合理化,權力薰心而不自覺。
面對這一領導者應有的危機感,昭慧法師建議領導者在領眾時,「不要以情相牽,要與法相應。」唯有此,才能做到佛陀所說的依法以攝身,而以清淨善法與眾生相應。許多領導者與團體會發生分裂、解散危機,便是由於不是以清淨善法與大眾相應,而眾生種種煩惱。
不過法師也提醒道,扮演領導者角色時,究竟是與法相應,還是與習性相應有時不易覺察。例如一般團體成員會強調向心力、歸屬感,但是團體凝聚力太強,相對的,對於其他外來團體的排斥力也強,這只能說是一種對該團體的大我之愛,而不是佛法所說的無我。
法師進一步說明,若能與法相應,無論是領導者或成員,都能領略到無我的精神,也會依實際的因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強求但也不消極。如此領導者不會將團體的整個責任老是挂在心頭,而能信任每個成員,相信他們會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因緣。
昭慧法師以弘誓學院為例說明道,能以清淨法與大眾相應的團體,規模不會太大,但是大家不會有錯誤的期待與目標,而能相安無事。
用清淨心與大眾相應
例如,領導者若能以平等心對待團體中的成員,而不另眼看待某些表現特殊者,將可減少許多像是嫉妒、不滿等無謂的紛爭。這樣,雖然仍會有不相應者離開,但不以控制欲留人,而以因緣法來看待人事流動,留下來的便是真正有心要做事的人。
因此昭慧法師所帶領團體,便不是大規模的組織,相反地,法師強調要在需要的時刻,與不同的團體聯結,發揮合作的力量。他甚至指出:「小而美就好,不要大一統。」
例如關懷生命協會並不急著在各地成立分會,因為如此會讓團體負荷龐大的人力、財力而消耗精力,有可能因為轉而發展組織,而本末倒置無法發揮團隊的理想。而在辦活動時,協會會聯合其他區域性的關懷動物團體,彼此以不主導也不干預的平行單位互動來共同經營同一目標。
這樣的觀念,也是源自於昭慧法師對領導者的自我提醒,他指出,當領導者能放下心中對團體的佔有欲、控制欲後,事情反而容易運作。而如果只想擴大自己的勢力 圍,企圖將別人納入自己的陣營,便會滋生煩惱的眾生心。
從最初的一份心意,到如今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努力,昭慧法師的領眾方式未曾稍改,法師肯定地表示,無論遇到的是順境或逆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過對於自己的態度,法師則輕鬆的幽自己一默:「剛起來抗爭時,為了讓社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態度難免劍拔弩張,現在我好像成了既得利益者,做事順心,自然就溫和敦厚多了。」
不過法師也認真地思索道:「現在社會會如此正視我,媒體常主動找我,或許是因為社會進步了,逐漸能接受多元的聲音了。」不過對於社會對他的種種推崇與尊敬,法師則是笑著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的形像呢!」
雖然領眾者在成功之後維持初心並不容易,但研究律學的昭慧法師,則期許自己以佛法戒律的守護,帶著利他忘己的菩薩心,繼續為社會提供正知正見,這樣的領航員,或許正是這個紛亂的時代,提供值得學習的例子。
~摘自人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