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小抗強權!

────釋昭慧

【名人開講】

採訪:呂政達 攝影:溫德鈞

問:法師是緬甸的華僑,後來才搬回台灣的嗎?

答:應該這樣說,我的爸媽是緬甸華僑,我們是在民國五十四年八月,我八歲時回台灣的。因為當時緬甸政府有很嚴格的外匯管制,所以來台後,家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實我父母在緬甸時家境還算不錯,但為了來台灣,等於幾乎要放棄全部的家產。

當時中南半島普遍都有一股排華風氣,而緬甸的尼溫政權實施社會主義,華僑的危機感都很強。大部份華僑都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回歸台灣,另一就是回到大陸,有些是再移民到其他中南半島的國家。但由於我父親是個忠貞的國民黨員,三十八年就離開大陸,母親是四十四年才出來,經歷過幾次運動,知道中共政權的厲害,所以傾向選擇台灣。

來到台灣,我才八歲嘛,就插班小學三年級就讀,以身份來講,並不算僑生。所以能夠插班小學三年級,是因為過去在緬時,大姊就曾給我們華文教育,具備了基本的國事認知,不需要從頭讀起。

機緣,佛光山

 

問:緬甸應該是個佛教很興盛的國家?

答:應該是,它是南傳佛教的一個國度,那裡的比丘們仍保持著托缽的風氣,寺院相當多。

不過我加入佛教,並不只是出自這樣的社會背景。我母親在家鄉,從小就拜觀音,這當然是一種民俗信仰;到了緬甸後,倒是受到華人的一貫道道基壇影響。回到台灣很久後,幾乎是我出家前一年,才接觸到佛法,也跟母親討論到真正的佛教,母親才皈依三寶。

問:法師出家的時機,在這一代比丘尼裡應該是算晚的了?

答:不,算早。我們這一輩大學出家的行列裡,我算是很早的。我是民國六十七年,師大國文系讀完三年級就出家的,我是看著佛教由衰而盛,出家眾由被社會輕蔑轉為尊敬的。

問:當初是個什麼樣的機緣?

答:應該說是民國六十六年,我大二時,有機緣到佛光山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才發現這些出家人怎麼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可見華人社會對出家人有著太多的刻板印象,把出家人當成是情感或事業失意,受到重大挫折和打擊,才有所謂的「遁入空門」啦。

出家,事因果

但是看到的那些出家人都很活潑,談吐不凡,學養也不俗。我就覺得很驚訝,怎麼跟我想像裡的出家人不一樣。

透過他們的教導,更深一層覺得,佛法跟我們自以為是的佛教也不一樣。一般民俗信仰只停留在燒香拜佛,求籤筊的層次,這些只是民俗的行為,但信徒對佛教比較有親切感,於是在當時都很籠統的被歸為佛教。

所以,接觸佛教後,才覺得佛教是個很有民主性格的宗教。很理性,不強調服從,也不認為有一個最高權威的創造神,只談個人的因緣果報,以及怎樣從這樣的因緣果報裡超越出來,達到解脫自在的境地,或大慈大悲菩薩的心胸,這都是個人修道的境界。

我覺得,最起碼佛法蠻適合現在一般知識份子的理想,所以慢慢的,很多人有因緣接觸佛去後,都選擇佛教做為他們的信仰。

知識份子有時候會有知識的傲慢,他們也不太喜歡什麼絕對的權威,正好佛法也不講這一套,包括佛陀都鼓勵弟子對祂的話抱持懷疑,保持發問的權利;我很欣賞佛法裡這種民主的性格和理性討論的空間。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想到如果能夠終生學習並弘揚佛法,會是一件很好的事。所以那時就傾向於選擇自己的志願,做一個專業性的宗教師。但如果有婚姻和家庭羈絆的話,就會比較不容易做到,最後我就考慮出家。我出家的理由很平凡。

經懺,中國化

問:法師曾經提到過,對台灣民間的道場、法事和經懺文化,有過比較不好的經驗?

答:哦,那是我剛出家時,師長要求我們出來唸經,起先我非常不適應這樣的生活,但也因而比較瞭解一些基層佛教的問題,和一些經懺界出家人生活的憂苦,瞭解而且同情。

所以,雖然我還是不太喜歡經懺,但我並不會抱持太嘲笑的態度,因為那是整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文化是屬於儒家厚葬久喪的文化,本來喪葬問,在印度原始佛教生長的文化圈裡,是個比較簡單的問題,但是在中國的話,有各種繁複的儀式,要表示出自己家族的面子,在喪葬儀式裡較量出來,號哭和其他聲音,都需要很大的聲量,讓大家都知道,這與中國人含蓄的性格恰恰相反。中國人本來是個很含蓄的民族,在家裡對親人表達情愛都會覺得很不習慣,另一方面卻用很放肆的方式,在喪禮上表達自己的心情。

我以前在師大國文系讀「禮記」,發現古禮還更嚴,要怎樣捶胸、頓足,怎樣號哭,都有一定的規定。本來禮是發乎情,情感要真確,可是卻被規格化了。所以中國這種文化傳統,很容易讓宗教也不知不覺地捲進去。

現在,最起碼不願意做經懺的出家人已越來越多,尤其新一代出家人,要他們甘於在經懺圈裡打滾,是辦不到的,

僧團,慈悲心

當然宗教師應有這樣的慈悲心,照顧亡者的家屬,安慰他們的心靈,但是如果變成太耗費時間,比如一個人死亡就有七個七,再加上對年;一個人死可能就讓出家眾忙個八、九次,如果家屬還要求一次來五、六個出家眾,那就等於五、六十次了,所以死人生意永遠做不完,造成出家眾心境上很大的負擔。

但是,「經懺」,怎麼說呢,是經濟收益比較大的一個行業。出家眾本來是要守貧,過比較儉樸的生活;但有了經懺後,很多不屬於寺院的出家眾,幾乎就可獨立生活,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住小公寓,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佛教和中國文化結合得很深而產生的社會現象。

新一代的出家眾像我們這些,越來越多人不肯投入這個行業,並不是說我們就逃避安慰死者家屬的責任,但大家應該分工合作。比如說,並不是所有出家眾都要面對信徒,有些人可以擔負教僧眾的工作;即使面對信徒,也傾向於對死者家屬,做比較實際的安慰,不再承包那麼多的儀式,也許只是去拈香,告別式裡說法。像我們這個僧團,去時絕不會是浩浩蕩蕩一群人,反而是說了法後,法師帶領來會觀禮的人一起唸佛,為死者祝福。

觀音,回頭看

問:隔了一段時間後,能否再談談法師對杯葛思凡,和七號公園觀音事件的定位?

答:杯葛思凡事件,可以說是佛教界由弱轉強的一個歷史時刻。當時我出家那麼多年來,一直感覺社會,包括知識份子、藝文界和販夫走卒,都對出家人抱著「遁入空門」、「逃塵避世」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有一些「性與暴力」的想像;所以,「杯葛思凡」是個機會,藉由這個機會對社會做一點教育。

談到觀音事件,去年二月十九日,佛教界為了「觀音不要走」舉辦一場很大的群眾運動;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還是覺得很有意義。設想那次觀音像要是真的遷走了的話,以我對異教徒激烈性格的瞭解,事情絕不會就這樣罷休,接下來他們可能會去對付彰化大佛和基隆中正公園的觀音像。未來,宗教藝術品設在公共場合,都會投鼠忌器。而本來這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例如,去年九月我應邀到美國演講,看到舊金山金門公園裡面,就有一尊佛像,當然也有基督教聖徒的聖像,他們都被當成藝術品陳列在那裡,可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觀音像事件期間,竟然被渲染成很不正常的現象,政、教二界聯手迫害,吃定了佛教界比較溫和的作風。

宗教,平常心

問:法師覺得觀音事件後,對台灣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答: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共場合豎立宗教雕像時,會比較沒有顧忌。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觀音事件期間,板橋石雕公園有意設立石雕觀音,這本來在外國是很正常的事,就像歐洲到處都是瑪莉亞雕像,這是他們的民俗景觀,不見得就具有宗教意義;所以在台灣,當時觀音像設在七號公園,被渲染成「宗教優惠」,實在是很可惡的。當時板橋石雕公園想設觀音,但看到七號公園的觀音事件鬧得這麼大,竟然想要取消。其實觀音像有沒有在七號公園裡,並不是我們要計較的事,事實上佛教也並不是要靠這尊雕像才能強盛起來,那時候實在是異教迫害得太厲害了,才會讓我們「跳」出來;板橋石雕公園的事件,我們根本就不理它。

後來觀音事件落幕後,前段時間我才知道,板橋石雕公園後來還是設立了觀音像。也就是說,觀音像事件已經落幕了,他們知道那個已不再是禁忌了。

前幾個月,我到土城看守所探監。土城看守所前面就豎立著一尊觀音像。其實觀音信仰者未必是佛教徒呢,廣大民間通俗信仰裡,只要家裡有神龕的,多半會有觀音像,想要靠移走一尊觀音像,剷除整個觀音文化,我看也是件困難的事情。如果政權與異教徒妥協,凡是公共場所有觀音像就不弄上去的話,這會是台灣一個很畸形的文化現象。

護法,當運動

問:法師,必定也有些人說,當時你們採取的做法,和一般人對出家眾的想法不太一致?

答:對,很多人會這樣認為,但他們並不知道,歷史上許多出家眾殉教的時候,比我還更慘烈。其實古來出家眾面臨異教和政權迫害,他們犧牲都很慘烈; 我想,這個社會上對待出家人,還是存在著太多的刻板印象。

問:法師個人對佛教的護法,是不是當成一種社會運動在經營?

答:佛教的護法工作,基本上我也把它當做一種社會運動,我覺得那是一種改變人類腦袋裡的觀念的問題而已,比如說,對出家人的刻板印象,這就是我很願意打破它的;觀音像事件,老是要弱者低頭,老是要溫和的人退讓,面對強梁的時候都不敢吭聲,這種文化本質,是我覺得台灣社會比較糟糕的部分。

台灣社會普遍來講,欺善怕惡的風氣相當猖狂;觀音像事件基本上也是這樣,誰講話大聲,誰就贏了一樣,那麼兇悍的對待溫和的明光法師,逼得我也只好兇悍起來。如果時節因緣正常,難道我不是個溫和的出家人嗎?我如果老是這樣兇悍的過日子,怎麼會有一群學生跟著我?這是不可能的。

問:現在佛法雖然興盛起來,但法師感覺,是否又有太過於功利化的跡象?

答:可喜可賀的是,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有越來越多的知識份子投入佛教,提昇佛教的社會形象;但讓人比較憂慮的是,現在有幾個比經懺文化還麻煩的現象:幾個佛教大的單位,不斷做土木工程方面的擴充。一、兩個大叢林確實是需要的,但如果最後人人都想搞一個,我比較擔心信徒的資財是有限的,不斷的擴充,真的有這個需要嗎?

有時候辦的一些法會,我覺得太過於功利性,資本主義的氣息太過濃厚,一切都是經濟取向,誰出的錢多,就列名在較前面之類的,我覺得這已經違反了佛教清心寡慾,視眾生平等的根本原則,當然這樣是比較符合人性,人性有時是很虛榮的。

「無相布施」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但對凡夫來講,就很難辦到,他們布施了,還是會希望有聲望、名譽或物質的回收;符合凡夫的希望,成功率會比較大。但我覺得這也並不是個好現象,佛教之所以為佛教,當然就是希望能夠激濁揚清,如果只是隨波逐流,我覺得也是愧對佛陀的。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文:呂政達

二樓的陳設簡單,除了佛堂,一組茶几和座椅,就是濃厚而似乎有些氤氳的香氣,牆上還有幾幅字畫,交代著釋昭慧法師出家前的中文系背景。

昭慧法師從三樓下來,接受簡短的採訪,我想,即使在這急雨的八德路午後,凡夫盡從雨中來,也應該不會打擾她的清修。

從最早的杯葛思凡,民國八十三年初的七號公園觀音像事件,到最近以關懷生命協會負責人身分發動催生動物保護法的舉動,釋昭慧清瘦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她不僅勇於向教外發出護法的金剛怒吼,即使在教內,面對歧視女性的比丘沙文言論,釋昭慧也始終勇於發聲,敢於討伐,顛覆這個僧界裡早已被默許的現象;她因而遭致教內和教外的種種攻擊,但釋昭慧自己說,「然而『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情懷,還是逼著惰性深重的我,一次次遇境逢源而發作,終至於成為『慣性』。苦哉苦哉!」 

從媒體裡得到的釋昭慧印象,覺得她始終像個女俠,可以為人間而噴湧俠情,但接觸過她的人,也為她鑽研佛學的認真精湛,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亂世菩薩的低眉和金剛的怒目,就是要一時具現的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不也說:「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釋昭慧面對強權,有時正是把鋒利的除魔刀。

釋昭慧有本書名,將台灣革命僧人林秋梧的「贈青年僧伽」七言絕句:「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的最後一句改為「願同弱少抗強權」,這不僅是她乘願而來了。現在,透過關懷生命協會,釋昭慧更將「願同動物抗人類」。讓我們想起史懷哲的一句話:「當悲憫之心能夠不只針對人類,而能擴大涵蓋一切萬物生命時,才能到達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輝。」

可惜,人類沉淪的深淵已真的難以自拔,釋昭慧這把刀才需要兩個鋒面,一面為了拯救,另一面卻為了刺痛人類。

自立晚報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七日星期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