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窺淫、通姦與靈修

◎主持人:陳守國(中時晚報總編輯)

◎策畫整理:唐湘龍、蘇嫻雅、李怡志

◎攝 影:柯承惠

◎對談人:釋昭慧(中華佛寺協會常務理事)
王時思(民間司改會執行長)
季正杰(花花公子中文版行銷總監)

◎轉載自九十一年一月六日第五版的中時晚報

座談會一隅(右:中時晚報總編陳守國 左一側面:花花公子行銷總監季正杰 左二:記者李怡志)

王時思:法律無法挽回愛情

主持人:璩美鳳可能觸犯通姦罪。通姦除罪化的聲音再起。到底愛、性、婚姻三者間是何種關係?性自由會造成家庭關係的進一步崩潰嗎?

釋昭慧:回溯人類最原始的愛情是不是必然經營成婚姻。沒有避孕能力時,女性必須承擔情慾後果,但哺乳期需要有人保護,女性只要有兄弟負責照養,不用管精子是誰的。但父系社會就不同了,男性必須保護妻妾及兒女。既然承擔責任,就會檢驗兒女是不是自己的,檢驗妻妾的忠誠度就出來。然後就發展成為一種道德,女性必須忠誠,男性則可以三妻四妾。但在工業革命後,女性開始受教,有經濟能力,開始爭取社會地位,基於一夫一妻制,情慾成為是雙向要求。不只一夫一妻,也保括了愛情裡的佔有慾。照理一夫一妻的忠誠是相互的,法律雖然已經這樣處理,但文化習俗很難跟進,女人習於包容男人,男人卻很難容忍女人讓他戴綠帽。女性為了子女,家庭完整,忍辱負重,只告第三者女性。通姦罪本身不是要羞辱女性,但在文化上卻達成了羞辱女性的效果。

為什麼女權團體希望通姦除罪,廣大女性卻覺得這會侵害女性權益。對多數女性來講,只告第三者的女性不是人性的偉大,是利已原則。因為對她來講最安全。自己無法在感情、經濟、心理上獨立,這樣的選擇對她來說是利多。但這等於是讓女性在法律裡,一次一次複製了夫權的地位,這樣長遠下來對女性的地位是不利的。

季正杰:從「花花公子」情慾文化的角度,女性有一定社會地位,平等基礎都有了之後,接下去要教育的,是女性身體的自主權。女性是不是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到什麼程度。像通姦除罪,立意雖好,但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就會有何去何從之感。你要我告通姦對象和我先生,我寧可只告對方,我要保護我的先生,是保護我的既有利益。通姦除罪,重點是女性知不知道自己的權益,如果不能讓當事人清楚知道到底如何保障自己權益,加十罪,除十罪沒什麼意義。任何法律增或減,要讓法律可能的使用者知道法律會如何保護她,而不是單純談什麼除罪不除罪的法理問題。

王時思:法律很難提供婚姻失敗婦女保護。通姦罪本來就是父系社會產物。通姦罪是對父系服務,不要期待對女性太友善。談到除罪化,是個面對現實問題。法律要面對它可以解決跟不可以解決的問題。婚姻有兩種基礎,感情和經濟,失去一個,感情基礎沒有了,婚姻只剩形式,背叛者要不要給它一個懲罰?刑事的懲罰。但不論怎樣,這並不會對婚姻本質有任何回饋,因為懲罰不會恢復到原有感情狀態。關三年出來他也不會變成比較愛妳呀。法律對通姦這個罪其實是無能的,那就回到一個公平補償的討論。


季正杰:關起門來的事 是個人的自由

主持人:璩美鳳遭偷拍事情成為台灣最熱門的話題,這個現象暴露出政治人物在舞台後不堪的私生活,也描繪出我們社會集體偷窺意識的蠢動。各位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釋昭慧:既然這是璩美鳳自己的私生活,她不願意曝光,就不應該散佈她的光碟,站在宗教的立場,不會同意公開這樣的事情,包括她的影像。但是大家都有偷窺慾,會希望看到名人的私生活。

季正杰:美國發生柯林頓事件後,海夫納表示,對於公眾人物,我們要看的是,人民賦予公眾人物的責任他是否做好,至於關起門來的事情,是他的自由。

反過來看璩美鳳事件,這其實是她個人私德的問題,今天媒體將此公諸於世,用新聞自由作藉口,雖然滿足了一部份人偷窺的心理,但也讓大眾成了嗜血的動物。群眾是盲目的,只要有人開始,就無法停止。

主持人:這種偷窺心理是舉世皆然或是台灣特別嚴重?

季正杰:台灣過去是個戒嚴的時代,很多東西被禁止,而台灣女性的地位,在解嚴之後才提升,很多以前大家不敢講的,現在都敢了;以前不能看的,現在也可以,也會想找更刺激的來看。

一百年前的美國,有法律允許的道德重整委員會,發現不道德的廣告,可以立刻判刑、槍斃。如果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現象,那麼美國一百年的發展,我們在十年內爆發。這次就好像一場大病,社會體質承受得了,就OK;承受不了,就有一堆奇怪的事情會發生。

主持人:確實有一部份的人喜歡這些東西,也有一定的市場,但這次似乎變成全民運動,讓平常不看A片的人,假借「這是新聞事件」的名義,不看會落伍,就像唐湘龍一樣,藉著新聞工作者的名義趁機多看幾遍。

季正杰:確實有人會認為,如果我不知道什麼事情,不能與你搭得上話,就不是你的族群。

這畢竟是她私人的事情,她如果利用公眾人物的特權去營私,應該被譴責,但關起門來的事情,傷害的程度,應該僅止於周遭的人。

釋昭慧:這件事經過炒作後,我看到媒體也在檢討,這種私領域的東西不可無限拿到公領域。台灣在一次次的事件中進步,這次也有它的正面意義。每個婦女也會設想,自己也可能成為受害者,就不會只想到自己先生也可能外遇,這時候社會對璩美鳳的同情就會增高。但在過往,這種事情發生在女性身上,女性會比男性遭受更多的譴責。

王時思:台灣有一種很虛偽、不真實的道德標準。很多人都會說,「這是新聞嘛,」所以我就可以看。事實上,如果這個東西不該看,不管放在什麼脈絡,都不應該看。

今天新聞的呈現也不對,如果璩美鳳利用職權獲得不當利益,可以被監督,但是他與誰發生什麼關係,這不關任何人的事情。但是whocares,先看了再說,事後還可以品頭論足,很多人稱讚「拍得比A片好看,很自然,」那不是廢話嗎?

這次事件非常灼傷當事人,也暴露出文化中醜惡的那一面,一方面是一個投射,我看報紙,覺得這事件基本上比連續劇來精彩。王建(火宣)認為光碟不該看,但也發現「天啊,她的生活比連續劇還要高潮迭起,」人對別人與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是有差異的。

其實真正從中獲得快樂、滿足的,還是男性,在性別上,他們本來就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麼錯,只是璩美鳳不幸被拍出來。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璩美鳳承擔了所有惡的結果。

今天受傷害的不是曾仲銘,而是他的妻子。曾仲銘被稱讚,「哇,你的技術好棒,」大家都要上網去看他的結婚照。她的妻子就衰大了,還要出來澄清不會提出告訴。事件中唯一的男主角,就這樣光榮退伍。

結果。國外媒體也會質疑,璩美鳳到底是什麼人物,你們那麼愛看,如果今天是柯林頓,那也就算了,但璩美鳳不是國家元首、也不是國會議員,對一個已經不是政治人物的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關心?


王時思:媒體應追究有無不當利益

主持人:偷窺名人的慾望每個人都有,但如同王小姐所言,又充滿假道學,這畢竟與A片不太一樣,民眾不是因為其中的性愛而獲得滿足,而是因為她是名人。公領域大家可以介入、探索,但在台灣,很難切得清楚。璩美鳳雖然不是公職人員,但曾經擔任新竹市文化局長,也競選過公職人員,她很多言行還是在公領域,尤其蔡仁堅是新竹市的市長,其中可能牽扯到公權力的事情。

台灣老百姓這時候也發現,在性的方面,原來政治人物也跟我們一樣亂七八糟,甚至比我們還亂,你可以說他們性開放,但也可說腳踏好幾條船,嚴重破壞台灣家庭法律的基礎。璩美鳳同一時間除了蔡仁堅、曾仲銘外,還有別人。

這時候界線在哪裡,是否要全部推給媒體,「這原本就不該報導,」還是要一直醞釀,到有一天爆發出他們任內有不乾不淨的地方,才來報導?這次事件是隨著新聞報導,才逐漸踏入公領域的範圍,這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釋昭慧:這是很大的考驗,美國人民對柯林頓事件,關心的絕對不是他說謊,而是很八卦的事情,對戴安娜王妃也一樣,她的八卦是全世界人都想偷窺的,但絕對與公領域無關。這不是台灣文化,而是普世的事情。

主持人:就我本身從事傳播的角度而言,我也很困惑要不要報導,這裡面是私德還是公領域?但讀者又這麼喜歡看,我們每天都有調查,只要有這個東西就很好賣,我們也不斷說服自己,這不只是私德的問題,但我們不特意去描述某些情節,而是偷拍事件中道德、法律的問題,與蔡仁堅之間的關係,這中間沒有證據我們不敢亂寫。但社會最後都把責任推給媒體,我很混淆,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待這個事件?

王時思:剛剛總編輯談到,同時與不同的人,就模糊了報導的界線。我覺得今天她能夠同時跟多少人,是她的本事,如果她搞定了,很厲害。她提供了服務,得到了她想要的,這是她的人生。誰有權力對別人的人生置喙?

男性也常常這樣做,我們就是哥兒們,下次我升官了,就拉你一把,這裡面也有不同的交換,只是交換的東西不一樣。女性也是提供服務,男性則用權力、金錢來交換,那又怎樣?她的服務可能非常專業啊!

應該要追究的,是當中有沒有不當、不應該的。我不覺得媒體是因為要滿足公共利益,才去報導,如果真的是公共利益,當出璩美鳳當文化局長的時候,就應該要挖她是基於什麼事情當上文化局長。這次大家會如此關心,絕並不是因為璩美鳳文化局長任內如何,比較關心的是她這麼厲害,可以服務這麼多人,才順便關心到公共利益,並藉此合理化報導的動機。

 

釋昭慧:靈修是工具,以此謀名利就是沈淪

主持人:這個事件除了性之外,很多人對阿梵達這樣的團體感興趣,它是個靈修團體,但是修了之後許多人的身心並沒有能夠安頓下來。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尤其是講師與信徒的溝通,彼此的信賴靠著準宗教的連繫而建立,最後竟然被出賣了,很嚴重地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或許是個特例,卻也是這個事件中一個很值得觀察的現象,各位有什麼觀察。

釋昭慧:總編輯是客氣了,說是特例。以我所了解的宗教界現象來講,它雖不是通例,也不是特例。類似阿梵達這樣的團體,在美國被歸納為新興宗教,它不叫宗教,但還是有從宗教吸取養分。例如,它談慈悲的觀念,就從佛教吸收,加上心理輔導技術與行銷包裝。在美國,這種新興宗教有五千種以上。

自古新興宗教就很多,不能輕易靠打壓來解決,基督教剛崛起時也被當成新興宗教,還是讓歷史洪流去證明它是否禁得起考驗。這個靈修團體為什麼那麼受重視,可能跟廿世紀的發展有關。很多西方人到東方尋求靈修技術,有人中規中矩學,不只學靈修,也學整套道德規範。佛教的戒律是不能把禪修所得拿來當生財或擁有權力名勢的工具。這些戒律是在幫助靈修者,也在幫助這個社會。

廿世紀後享樂主義風行,有一些團體丟掉了道德與戒律,標榜開放。佛教不是那麼唯心論,認為有一些尺度可以修鍊他的心。當一些團體標榜,我既可以靈修,又不受約束,不必像那些出家人一樣死死板板過生活,已經是打開了潘朵拉盒子,是無法關起來的。

所以,很多靈修團體最後都出現很多問題,一、加入者都可以有身心很大的體認,正派老師會告訴你那是很正常的,心專注就可以。可是有些會說是出於他的加持、灌頂,就產生了上師崇拜,有些密教甚至連新婚的老婆都可以奉獻給上師。在佛教來說,這已經是種異化。靈修團體就更不用說了,它沒有規範,佛教還起碼有一些規範,靈修團體就會出現權力關係,就有上師與學生的關係出現了,這種關係甚至可以透過階層而達到控制的效果。性,經常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產生,如老師對女學生的性侵害,這種靈修團體的受害者常不只一人,而且一開始是受害,後來甚至成為加害者,就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透過宗教的神祕帷幕運作。

靈修還是要有慈悲心和戒律,光是有神秘經驗是很危險的。靈修的神秘經驗不等於道德。他是可能產生平靜心靈,若以此謀財、名、權,它的道德也是沈淪。靈修只是工具,至於是提升或墮落,還要看它的方向。

季正杰:不曉得是直銷學宗教,還是宗教學直銷。我同意靈修必須要有戒律,凡事都要有規範,如果一個靈修團體可以運用信任取得利益,與企業團體沒兩樣。

王時思:這個現象當然與時代有關,工業化到這種程度,人心的空虛需要藉由神秘力量幫助自己回到定位。這二、三年來新興宗教非常發達,靈修課程很多,當宗教遇到後資本主義社會,不容易有不權威的宗教,若不能展現生命力量,人家如何相信他,這個社會需要一些超越的力量來改變它存在的處境。基本上,進入這個脈絡裡頭的人是有所求,而不是無所求的,和跑到深山去修道者不同,他們所謂的靈修,還是要回饋世俗生活。靈修的過程與目的,和在宗教裡的狀態就不同。那已經是一個新的社交場合,每個人都有不可言喻的特殊經驗,對上師尊崇,不計代價的膜拜,有點可怕,而且是反智的。

在靈修裡,為什麼都是求心安,結果心都不太安,也許一開始求的就不是那樣的心安。法律應如何處理宗教事件?實際構成侵害的不說,有趣的例子是宋七力案,這個案無涉刑事,就算你覺得那個人笨透了,人家就是願意相信他,法律大概也不能做什麼,而且在中間非常掙扎。唐台生案法官就有二種見解,一種法官認為是強暴,是不可抗拒的。一種認為是自願的,因為崇拜所以願意奉獻自己。在法律裡這兩種無法爭出對錯,法律面對宗教不可言喻的力量,從操縱物質到心智,宗教有時候更可怕。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