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修行人」與「管理層」的視野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三九四)

106.2.11(凌晨)

  適才看到宗教系友兼臉友dy的臉書云:

  「會吵的小孩就是有糖吃

  為什麼只會吵?不會做!!

  不禁於跟帖回應云:

  「我要問的是:為什麼給糖?沒糖吃,會哭的小孩才能長大!

  以上對話,反映的是「同儕」視野與「管理層」視野的差異。

  我常向學眾勉勵云:

  世上有三等人:第三等是「好佔便宜」的人,第二等是「在意權利、義務對等」的人(亦即:在享受權利之餘,也願意盡對等義務的人),第一等是「無住相布施」的人(亦即:為大眾付出而不求回報的人)。

  僧團中也會出現這三等人。「好佔便宜」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是來修行的,不是來工作的。」好似她/他想修行,全天下人就有義務幫她/他張羅吃喝拉撒睡等「俗務」似的!

  作為「修行人」,應以「無住相布施」的誠意,無私奉獻於公眾事物,但是作為僧團的「管理層」,就得負責任地讓僧團制度的運轉,達致「權利與義務平衡」。因此在領眾時,我時常提醒學眾:

  學團的制度,必須達致「權利與義務平衡」的中標,以此基礎,讓學眾漸進邁向第一等人──「無住相布施」的高標。

  至於第三等「佔便宜的人」,我會先懇勸她/他,懇勸不成則呵責之,呵責倘若依然無效,我會斷然請她/他立即離開僧團。

  有法友曾勸我:「法師,這樣太嚴厲了!妳連對街友、對動物都這麼好,為何對學眾這種小惡,竟然如此無情?」

  是的,作為僧團的「管理層」,我確實是很無情的。菩薩學團的團隊必須將心理素質拉高,才有「行菩薩道」的品德、能力與公信力。倘若縱令第三等「佔便宜的人」留在學團而不處置,接著連第二等「在意權利、義務對等的人」都會退心,他們一定會質疑道:

  「為什麼會吵的小孩就是有糖吃?」

  常聽人說:「寧帶一團兵,不帶一團僧。」原因似乎是,僧團的階級平等,不似軍中階級分明,上級對下級可樹立強大的權威,並且還有賞罰嚴明的機制,伺候著違紀兵員。

  然而,從律典來看,僧團即使是階級平等,又何嘗沒有賞罰嚴明的機制?戒律當然有許多罰則,但還是必須嚴守「絕不使用暴力」的底線。最嚴厲的懲罰,就是驅出僧團的「滅擯」處分,其次是暫時驅出界外,而不與共住、共語,直到其悔過受罰的「默擯」處分。但我發現,領眾者面對卑劣僧人,經常不敢如此決絕地動用「滅擯」與「默擯」處分,其結果,上焉者「龍蛇雜處」,下焉者「蛇鼠一窩」!

  說真格的,「帶一團僧」未必難於「帶一團兵」。領僧要訣,首重公平與紀律。只要能抓住這個要領,讓「遵守紀律」形成道風,這時,放逸散慢之徒,自然會「知難而退」。

  問題是:僧團中的領眾者,往往混淆了「修行人」與「管理層」的身份──面對第三等「好佔便宜的人」,往往不是嚴格制止其「好佔便宜」的惡習惡癖,而是勸導第二等「在意權利、義務對等的人」,要求他們「不要計較」。這就讓「會吵的小孩」益趨下流了!第二等人越看越鬱悶,並且因為第三等人的惡習惡癖未被有效制止,致令工作大都攤到前二等人身上,這時,很有可能連第二等人都打退堂鼓,更遑論邁向「成為第一等人」的目標呢?最後,理想中的十方叢林,往往在不知覺間助長著「敢的就贏」的風氣,卒而變質成了紀律蕩然的野獸叢林。

  僧團領導人的責任非常重大,她/他要時常釐清「修行人」與「管理層」的角色,並且迅速地在這兩種身份、角色間「轉檯」。個人待人接物,可以無限寬容,一旦以「管理層」的身份斷事、滅諍,分配資源,分派工作,這時必須立即轉換心境,執法如山。

  唯有杜絕第三等「好佔便宜的人」,讓他們沒有「吵糖吃」的空間,這樣才有可能讓他們在僧團裡勉強跟上腳步,進階成為第二等人。這時,領眾者才有可能依於制度的安全閥(亦即:「依波羅提木叉為師」),領著一群第二等「在意權利、義務對等的人」,讓大家在互諫、互勉中,逐步邁向第一等人──「無住相布施」──的境地!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