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研究的特徵與貢獻
臉書留言錄(之五二五)
107.1.22
吳有能教授於臉書上發出如下慨言:
https://www.facebook.com/william.ng.35/posts/1905472392814919?comment_id=1905865602775598¬if_id=1516612667828458¬if_t=feed_comment_reply
「在亞洲,當你介紹自己研究甚麼,聽眾就會覺得你應該相信丶喜歡及支持甚麼。人們好像很習慣將個人硏究跟信仰扯上關係。
「對這種擅自替我定位的做法,我常感到很無奈!我研究新儒家,人們以為我必會為儒家一切辯護;我也寫佛教論文,於是又有基督教學者認為我必認為佛教比較好!
「當你能區分細菌學家不是細菌,精神病學教授不必然是精神病患,就必然明白這些替人編排立場及信仰的行為是如何儍得可愛。
「又有人會好奇的問,你信什麼教?在加拿大這是很不尋常的問題,甚至是敏感的問題,因為個人信仰歸屬本是私人領域,但是華人似乎並不在意問這種問題。
「更奇怪的是,有些人還會因你的硏究對象,而給你評價。譬如研究民間宗教丶道佛二教都是層次低的,研究儒家必是封建保守等,這種過度簡化的判斷,不幸卻頗流行。」
其實,outsider(局外人)式的跨宗教研究,正是宗教學研究的一大特徵與貢獻,也就是說:這正是宗教學系所的特徵與貢獻,以及它與佛、神、道學院的分野!
作為一個outsider,並不表示他可以全然地做到「價值中立」,因為他必然還是會有普世性的倫理判準,但是面對宗教現象,至少不會入主出奴,淪為自讚毀他的護教學。
宗教系所在訓練學生時,即便學生已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也往往會要求他們交換信仰角色,「易地而處」來作論辯或對話,甚至會帶到寺院、宮廟、教堂與清真寺,讓他們實地體會各種宗教文化與建築的豐富與優美。
像玄大宗教系所的系友與在校生,有的是佛教學術或禪觀修行高明的法師,有的已受過藏傳佛教五部大論的嚴謹學術訓練,而且藏語流利,於課餘為仁波切們作漢藏口譯。有的是身懷絕技的道長,例如: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張懿鳳,就是本系碩士。
他們都非常謙和、低調,認真地在研究所研讀宗教學,以及其他宗教的教義與教史。如一玄法師,雖是一位比丘,碩士論文卻專門研究「會靈山」的宗教淵源與宗教現象。
在這個宗教衝突劇烈的時代,宗教學outsider式的訓練益顯重要!因其跨越特定宗教(或特定宗派)的本位偏見,往往反倒容易產生寬廣的視野,以及悲天憫人的宗教家胸懷!
照片說明:
本系邢金俊老師(無特定宗教信仰),帶領學生參訪鹿耳門天后宮。學生有佛教法師、基督徒、道教或民間信仰的信徒,也有未接受任何宗教信仰的一般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