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與大迦葉對「正法久住」的鉅大貢獻
──佛世時的結集與佛滅後的結集
《長阿含經》講學札記(二)
釋昭慧
107.10.5~6 昭慧法師於花蓮慈善寺講《長阿含經》。
臉書留言錄(之六一四)
107.9.29
今晚續說舍利弗於佛在世時對法與律的結集。這是從一法、二法、三法、……增數而作辭典式或索引式的結集,而且法與律一併處理。這與大迦葉於佛滅度後所主持下的結集,各自呈現了結集模式的不同特色。
大迦葉主持下的結集大會,由阿難誦法,優波離誦律,法與律分別結集。待與會大眾印可後,把佛陀教法依「九種事」而拉出蘊、處、緣起、食、諦、界、道品、八眾等相應的綱目架構,把佛陀規制分作兩大綱領:一、依波羅提木叉的成文法(從重罰到輕罰次第),二、隨佛而學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依類相從)。
有趣的是,兩位尊者都有「佛滅後,教法可能會因弟子的資質與根性而傳誦紛歧,乃至因此分裂」的危機感。大迦葉是因為聞知佛陀滅度後,跋難陀竟然發出不當言論,認為爾後不再有佛陀對他們言行舉止的糾正,可以放任自由,因此深感憂慮,認為佛陀教法必須結集定版,以免爾後異說紛紜,行為規範的尺度寬嚴不等。
舍利弗則是因為眼見耆那教開祖摩訶毘盧(大雄,即尼犍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過世之後,弟子們異說紛紜,鬪諍不已,所以感慨萬千,認為尼犍陀若提子的法教並不究竟,難免產生爭議,但佛陀教法是無上正覺之教法,若能認真、精準地持守這些教法,應可避免產生爭議。
兩位尊者都對教法的流傳,有深切的危機感,兩人的因應之道竟都是「結集」。大迦葉結集於佛滅後的安居期間,地點在王舍城郊外的七葉窟。舍利弗則結集於佛將涅槃之前三個月。至於地點,《眾集經》說是在波婆城,佛患背痛之時。對照《遊行經》,那個時間點,正是佛陀宣告「三個月後將入涅槃」之際。舍利弗於佛宣告三月入滅後,即向佛啟請:要先佛而入滅,因此回家鄉(王舍城郊外的那羅村)(見《雜阿含 今晚續說舍利弗於佛在世時對法與律的結集。這是從一法、二法、三法、……增數而作辭典式或索引式的結集,而且法與律一併處理。這與大迦葉於佛滅度後所主持下的結集,各自呈現了結集模式的特色。
大迦葉主持下的結集大會,由阿難誦法,優波離誦律,法與律分別結集。待與會大眾印可後,把佛陀教法依「九種事」而拉出蘊、處、緣起、食、諦、界、道品、八眾等相應的綱目架構,把佛陀規制分作兩大綱領:一、依波羅提木叉的成文法(從重罰到輕罰次第),二、隨佛而學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依類相從)。
有趣的是,兩位尊者都有「佛滅後,教法可能會因弟子的資質與根性而傳誦紛歧,乃至因此分裂」的危機感。大迦葉是因為聞知佛陀滅度後,跋難陀竟然發出不當言論,認為爾後不再有佛陀對他們言行舉止的糾正,可以放任自由,因此深感憂慮,認為佛陀教法必須結集定版,以免爾後異說紛紜,行為規範的尺度寬嚴不等。
舍利弗則是因為眼見耆那教開祖摩訶毘盧(大雄,即尼犍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過世之後,弟子們異說紛紜,鬪諍不已,所以感慨萬千,認為尼犍陀若提子的法教並不究竟,難免產生爭議,但佛陀教法是無上正覺之教法,若能認真、精準地持守這些教法,應可避免產生爭議。
兩位尊者都對教法的流傳,有深切的危機感,兩人的因應之道竟都是「結集」。
大迦葉結集於佛滅後的安居期間,地點在王舍城郊外的七葉窟。舍利弗則結集於佛將涅槃之前三個月。至於地點,《眾集經》說是在波婆城,佛患背痛之時。對照《遊行經》,那個時間點,正是佛陀宣告「三個月後將入涅槃」之際。舍利弗於佛宣告三月入滅後,即向佛啟請:要先佛而入滅,因此回家鄉(王舍城郊外的那羅村)(見《雜阿含經》第六三八經,《相應部》與《增壹阿含經》則說是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地點容有歧說,入滅三月前的時間點則說法大同)。
可以說,舍利弗與大迦葉,都在法(佛陀教法)與律(僧團規制)的結集方面,作出了「令正法久住」的鉅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