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工具書,而非教科書
──「增一法」之類集目的(上)
《長阿含經》講學札記(四)
釋昭慧
107.10.5~6 昭慧法師於花蓮慈善寺講《長阿含經》。
臉書留言錄(之六一六)
107.9.30
為何舍利弗要在佛陀臨涅槃前,將佛所說法,依「增一法」而作精心類集?這是筆者昨晚講《長阿含經》時的另一重點。
一般人學習語文,都不可能從辭典的第一頁第一字,學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字,因為那必然是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習動機,且無法獲致學習成效的。語文教師大都搭配有趣的故事,或是有意義的好文章,用以引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學法亦復如是,經典與律典,每從一串又一串的故事情節,帶出一則又一則的佛陀教法或僧團規制。有時甚至輔以伽陀(Gatha)、祇夜(Geya)或憂陀那(Udāna),亦即:運用偈頌的優美音韻,以方便人學習、背誦、憶持內容。
職是之故,照理說,依有情、受用、生起、安住、染淨、差別、說者、所說、眾會等「九種事」,將佛所說法串連成有意義、有價值而又有系統的「生命教育教科書」──《雜阿含經》,這必然較諸「一法、二法、三法……」之數量累進式類集法,較能引發學習動機,獲致學習成效。
然而為何舍利弗要將佛陀教法與僧團規制,作這類辭典或索引式整理?原因很簡單,「增一法」的功能正如辭典與類書,這是一套讓學法者進行法義與規制之查索、複習與檢核的工具書。
印順導師曾於〈大乘是佛說論〉一文提到:
「釋尊的三業大用,映現於世人的認識中。世人所體認到的,是他的反映;是在世人的認識能力、及性格與興趣的限制下,去認識釋尊的一切。」因此,弟子們很可能對佛陀教法陷入「不知」、「錯知」或「少分的知」。(內容詳參:《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網路版: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2/yinshun22-08.html。)針對於此,數量精準而範疇明確的「增一法」,確能提供重要的檢核工具。
舍利弗眼見耆那教主過世後,弟子們見解紛歧,諍鬥不已,這使他意會到,必須要將佛陀的一代教法,作出地毯式的大整理,亦即:建置一套便於查索、複習與檢核的工具書(而非引發學習興趣的教科書),以免佛法在代代傳承中,因學法者的根性與資質而不覺走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