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一篇論文審查,一份春假的頭疼功課

臉書留言錄(之八八四)

110.4.6

 

  春假中,有接近一整天的時間,與一篇送審論文糾纏不清,我一邊審閱,一邊後悔──後悔自己一時心軟,答應了這項審查工作。

 

  原來,有一位學報編輯,於二月初來函,請我審查一篇有關「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傳記的論文,並提供一個月的彈性時間。我立即回函婉拒,因為那時正忙於書稿與評鑑事宜,恐無暇仔細拜讀這篇作品,她回函云:

 

  「不瞞您說,本篇投稿先前兩位審查人意見相左,所以希望能借重您的學術眼光,給予此文嚴謹的評論。」

 

  她還為我將審稿截止日往後順延一整個月。我這一心軟,竟然就答應了下來。

 

  正因為知道,我的審查意見會成為該篇論文是否刊載的關鍵,我格外小心看待此事。畢竟在學術界多年,深知人文學門的論文並不容易產出,一旦在審查意見書上勾選「退稿」,無異是作者的一項沉重挫敗。

 

我對「匿名審查」的質疑與批判

 

  一般而言,我不輕易接受「專門著作升等」或「論文審稿」的要求,婉拒個案遠大於接受個案。原因是工作太忙,無暇投入仔細閱讀並醞釀審查意見的時間。審查專書或論文,這可與平時瀏覽學術著作不同,必須照顧全書(全文)架構,還要留意字裡行間的細節,因此審查性質的閱讀時間,大約會比一般性瀏覽多過一倍以上的時間。然而一旦接受,我就會以殷重心,撥出時間來靜心閱讀全書(全文),並且以審慎思考、審慎落筆的態度,來撰擬那份審查意見書。

 

  這也與個人對學界的審查亂象,一向保持質疑乃至批判態度有關。我遇到過許多案例,藉著「匿名審查」之便而肆意為惡,用些莫須有的理由,向受審單位(個人)施放冷箭。這種學界惡行,讓我深惡痛絕,因此對那些戰戰兢兢等著審查結果的受審單位(個人),我會多一份審慎與殷重的態度。

 

  個人一向質疑乃至批判「匿名審查」的必要性。認為這種學界制度,不啻縱容人性之惡,藏垢納汙,讓審查者敢於躲在陰暗角落,對他看不順眼或利益衝突的單位(個人)施放冷箭。

 

  說者每每辯稱:「學界圈子小,具名審查恐受報復。」但我強烈質疑:檢察官與法官不就具名起訴、具名判決嗎?起訴、判決對象會比受審查人好惹嗎?怎不為了「恐受報復」的理由,而要求檢察官與法官一律蒙面開庭呢?

 

  雖說有「迴避名單」或「申覆」、「申訴」之類管道,但受過審查或評鑑的單位(個人)都很清楚,自己怎會知道到底惹了哪些人,哪有可能提供得了滴水不漏的「迴避名單」?更何況,「迴避名單」還有人數限制,倘若送審人是像我這樣得罪人到「族繁不及備載」的人,開得完「迴避名單」嗎?至於「申訴」,請別寄予期待,大約獲得的結論,都是些「審查意見見仁見智」之類的空話,要待「申訴」平反,你就「俟河之清」吧!

 

  總之,學界的既得利益者擁有話語權,乃至某種「部會白手套」的公權力,往往會建立一些便於「保護自己」的遊戲規則,有的甚至在擁有學門審查權後,還會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讓多少吃癟後「敢怒不感言」的學界後進暗夜哭泣,這絕對是當代活生生的「儒林外史」。

 

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

 

  審慎與殷重,並不表示自己會做濫好人,不表示自己不會勾選「不通過」(如升等案、科技部計畫案,或系所評鑑案、博士班申設案)或「退稿」(如期刊論文),而是,我對評鑑報告書、研究計劃案或專門著作,看得非常仔細,落筆也非常審慎。大概我採用的是歐陽修《瀧岡阡表》面對死囚的高標準:「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能請對方修改的,就逐一點出問題,要求對方修改,必不得以而勾選「退稿」,也希望他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未來寫作不再犯上同樣錯誤。

 

  再者,即便在我的筆下,通過了那些審查案,我也絕對不會在事後向當事人透露,以免自己有「討好」或「邀功」的心地染污。但是,一旦落筆勾選「不通過」,我不但無意匿名,還很真誠希望,自己能堂堂正正地露臉,讓審查意見書受到行家的公評。我可不想讓自己換了位置就換腦袋,以「審查意見見仁見智」之類空話,來尋求良心上的自我安慰。

 

  我甚至必須讓自己「建議退稿」之類的審查意見書,能夠無愧地面對當事人。我將審查意見,視作對作者所展開的一次書面懇談,我必須讓作者知道,為何不得不作這樣的決定。這樣可以讓作者好好評估:這篇論文是要進行後續修改,還是要整個打掉重煉?還有,他的論文寫作,還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努力空間。

 

  就因為這樣的心理背景,當我接下前述「一通過,一不通過」的審查案時,內心是有點沉重的。好像該篇論文是否刊登,就決定在我的一念之間似的。

 

  然而,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有點頭大。因為我這個人很不「八卦」,生活也很無趣,一點都不關心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因此激發不起想看該篇論文的動機。我甚至曾在臉書貼文批評過倉央嘉措,那是去(109)年87日的臉書貼文:〈請容我「煮鶴焚琴」──從藝術鑑賞到倫理檢核〉,其中有幾段不妨摘錄於此,用資作證:

 

  傳說中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也請恕我「煮鶴焚琴」一番:

 

  倉央嘉措如此,蘇曼殊亦然。他總是向美人「放電」,然後再自虐、虐人,說甚麼「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這在今日的「狗仔」標準,肯定就是「擦邊球」式的佛門醜聞,但因其才情橫溢,人們好像輕易就能原諒他們的「越軌」,並且還將他們的情詩傳唱不已。

 

  從「梵行」律制而言,這兩位大情僧,終歸是修行失控。

 

  倉央嘉措想要在「如來」與「卿」之間左顧右盼以求「雙全」,最後肯定「雙輸」。至於蘇曼殊吧,「淚」當然是伴隨情感的。無情誰能落淚?這首詩,肯定是讓女方為他落下滿缽之淚,他這才端出僧相而以「無情」自居。倘若果真「無情」,又何來的「恨不相逢」之憾?

 

  我可不是金山寺棒打鴛鴦的法海大和尚,只是覺得: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有一位俊帥的學生,曾經為僧,後因故還俗,前些時還翩然帶著妻子過來看我,我滿懷歡喜,祝福無限。

 

  總之,我認為,只要不負自己的一念初心,擇一逕直而行。在菩提道上行到盡頭,驀然回首,你將會發現,「如來」與「卿」不一不異,問題在一己執念。這就是《雜阿含》所述:「非眼繫色,非色繫眼……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金剛經》所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故,非「卿」繫「我」,非「我」繫「卿」,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對「卿」放下執念,當體即如如佛。對「如來」若生起執念,依然不見如來。

 

  從以上引文可知,我對倉央嘉措傳記會有多大興趣?更遑論針對該部傳記的學界論述呢!

 

跨域獨立研究不易

 

  再來就要說到這篇待審論文本身了。

 

  該篇長達A4紙張24頁的論文,引文非常之多,看得出來,作者為了寫這篇文章,下過很大的準備功夫。這不免讓我心理上傾向於讓論文通過。然而他往往引而不論,一引了事,就又顯得作者對參考資料非常囫圇吞棗,好像「撿到菜籃裡的就是菜」。我感到困惑的是,這到底是他天馬行空的性格使然,還是他本人在論文寫作方面的規格訓練不足?例如,他引文云:

 

即使曾有研究指出,佛教顯教、藏傳佛教密教有所差別:「顯教是一種棄世之道,可以求得智慧,知曉現象世界的不善和無常,以努力提升自己。密教,不管是否起源於原始狀況,在理論上則較顯教為進步。因為密教將凡是已有的東西都視為固然,並積極加以利用,以求得理論認識和靈性發展。」

 

  這一大段引文,固然只是「引文」,但作者理應鑑別引文內容是否正確。例如:「顯教」真的可以被視作「棄世之道」嗎?這已是非常簡單的佛學常識。「密教」真的「在理論上」「較顯教為進步」嗎?這已是嚴肅的學術問題。作者東一句、西一句的引文,經常出現這種不加鑑別而就一引了事的現象,就學術論文寫作而言,這是非常不夠嚴謹的。

 

  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於佛教義理與詞彙,乃至「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在在生疏,因此陳述或推論往往會犯專業性乃至常識性的錯誤。例如:他將倉央嘉措愛情故事於當代爆紅,歸因於當代的除魅文化與藏地的除魅色彩。然而作者自己也知道,並非所有藏僧都像格魯派一樣看重戒規,因此喇嘛們的情欲生活本就有之,與除不除魅的關係不大。

 

  他認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因愛情而跌落人間的事蹟,在此時恰巧成為聯繫漢、藏兩地『人間佛教』最佳代表」,這也實在是推論太過。說實在話,藏傳佛教無論在西藏還是印度,都不曾標舉「人間佛教」旗幟,至於漢傳佛教的「人間佛教」理論,也沒有「因愛情而跌落人間」的橋段,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怎麼可能擔負「聯繫漢、藏兩地『人間佛教』最佳代表」這樣的角色呢?

 

  論文中,一會兒提到「萬法唯識思想」,一會兒又拉到「有」與「空」的辯證層次,這讓我深感惋惜。我惋惜的是,作者不是不努力,但他沒有學習過佛教哲學(乃至學派見地)的系統理論,因此他閱讀的佛學資料雖然還不算少,但對專有名詞的定義、學說理論的範疇都大而化之,欠缺邏輯上的嚴謹度,把這些資料摘入論文,就顯得有點天馬行空,不知所云了。

 

  而這也無情地指向一個事實:現在的教育界與學術界非常重視「跨領域」,但那未必是指個人的「跨域獨立研究」,多半需要「跨域團隊合作」。畢竟「隔行如隔山」,跨出了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領域,僅靠文獻蒐集而不詳其學說體系,很有可能會弄到遍體鱗傷的。

 

  因此,我用殷重心,審慎地寫完長達兩千多字的審查意見書,在例舉本篇論文的優、缺點後,我在審查意見書上,作了如下結論:

 

  審查人主張:本篇論文並非沒有價值,但觀點還不夠成熟,引文也不夠嚴謹,倘若作者能運用現有素材,就前述兩點全盤改寫,未嘗不會出現脫胎換骨的效果。

 

  因此審慎建議主編:本文先行退稿,鼓勵作者修訂後重新投稿。

 

  另外衷心建議作者,於後續修訂時務必要重視如下兩點:

 

1.     請作者全面檢視所有引文。引文貴精不貴多。但凡引文,就要負責任地將引文作一闡述。無論贊同或反對引文的事實陳述或觀點評議,都必須提出作者本人贊同或反對的理由,而非一引了事。

 

2.     「人間佛教」不會無視愛情的強韌性與重要性,那是「人間」大部分眾生的需求。但「人間佛教」的推動者,必然會作如下主張:無論是僧,是俗,都可以是「人間佛教」的重要推手。經營愛情生活的學佛者,可以「居士」身分學佛,但不可以保持一種似僧、非僧的曖昧狀態,否則將會形成自己的「障道法」,也會重創僧團的公信力。因此,絕對不宜將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與當代漢傳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作種種之過度想像與不當連結。

 

 

總結評價或建議編委會處理方式:   先行退稿,鼓勵作者修訂後重新投稿。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