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

 

   

厭惡、怨恨,就能「斷捨離」嗎?

臉書留言錄(之八九二)

110.4.18

 

  上午在玄大宗教系碩士在職專班講授「原始佛教專題」時,為學生準備了CBETA版(依《大正藏》校勘、標逗的數位佛典)的《雜阿含經》第一卷(我將它重新排版並製作註腳)。

 

  講課內容就不在這裡嘮叨了。畢竟這開宗明義的第一卷,可說是佛陀「蘊相應」教學的「基本功」。看似沒有生難字詞,但要讀懂並不容易。

 

  除了該卷的最後二經,其他29部經,每一部都很簡短。這麼簡練的文字,偏偏前經、後經之間的經文,往往高度重複。若不能從其中仔細挑出彼此不同的一兩個關鍵詞,乍看會以為前後二經一模一樣。我提醒同學們,這絕非佛陀說法的原貌(講得這麼精簡,誰聽得懂?)而是在無有紙筆、缺乏紀錄工具的古印度,僧侶憶持佛語,大體使用背誦方式。佛滅之後的經典結集會上,持經者用精簡之極的文體來摘述佛所說法,以便將經文背誦起來,代代傳持下去。這樣的精簡散文風格,被稱作「修多羅」(梵:sūtra;巴:sutta)體。

 

  例如:第一經與第二經(圖二),前後二經就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我特別用色塊標出第一經的「喜貪」與第二經的「欲貪」二字,並且說明:「喜貪」是對當前順境,因歡喜而產生執取;「欲貪」則是對未來順境,因渴求而產生執取。

 

  我提醒同學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順境」,才會讓我們「觸、受、愛、取」──因接觸而有舒適的覺受(樂受),因樂受而產生喜愛,因喜愛而產生執取。即使是讓人厭惡、怨恨的「逆境」,也一樣繞不開「觸、受、愛、取」的心理模式。(我對性別歧視的強烈反感與強大反擊,其實也是一種「愛取」的心理機轉,所以自稱為「執念」,這點絕非謙辭,而是如實自述。)

 

  人們對厭惡、怨恨的對象,總是如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後快。千萬別以為這種心理狀態叫做「斷捨離」,其實這同樣是「愛取」的表現──對於拔除所厭惡、怨恨的對象,有著強烈的期待與渴求(欲貪),因此會將厭惡、怨恨的對象狠狠抓牢(執取),以便於將它重重甩開。

 

  為了重重甩開,還得先緊緊抓牢!這就是世間的眾生相。例如:怨偶大都會在蒐證、抓姦、爆料、訴訟的漫長過程中,為了報復對方或獲取利益,而繼續糾纏得難捨難分。「執取」所產生的苦迫,真的十分讓人憐憫。佛陀說法,就是為了讓我們離苦得樂,因此他必然會把教學重點放在我們「愛取」的對象,教我們如何將它「斷捨離」,而不必把力氣放在我們原本就視若無睹的事物。

 

  二十多年前,我有一位學生,聽說某位知名禪師非常善教,我十分隨喜,樂見她前往學習。她參加完禪七後,回來告知:該禪師教學員,注意聆聽周遭出現的各種聲響,讓學員從而體會「無常」。我聽聞後,提醒這位學生,這些不應拿來作為「如實正觀」的對象。因為我們從來無視於這些背景聲音,從未「執取」,何來「斷捨離」可言?

 

  生命最強烈的「執取」。莫過於自己的五蘊,即身心的五種質素(特別是色蘊──身體)。這種執取是強大本能。即便暈厥過去,意識暫時停擺,而執取身體的深層心識──瑜伽行派名為「阿陀那識」(ādāna-vijñāna),依然維持著身體機能的運作。所以心跳、呼吸、血液循環都不會休止。佛陀在教學時,會教我們將自己特別「愛取」的內容(例如色身),當作「如實正觀」的對象。一切現象因緣和合,每一剎那都在無常變遷,我們卻因心念粗糙,無法「如實正觀」,而產生了身體狀態「相對穩定」的錯覺,從而深深寶愛,牢牢執取。

 

  偏偏身體是不可能被掌控的對象,因此「愛取」色身,也就注定了要面對色身病痛、衰老、幻滅的痛苦。想要超越這樣的痛苦,就必須如實正觀:看似穩定的身體,其實宛若「聚沫」──瀑布沖刷下來的大量泡沫,剎那、剎那,滅滅不已,根本無從掌握。

 

  光是知道這個道理還不行,必須經過專注意念的靈敏洞察,宛若歷歷在目地觀到這些極細粒子剎那剎那閃滅不已。否則我們依然會在色身相對穩定的「一合相」(整體樣貌)上,產生牢牢抓住它的錯覺與本能。

 

  從「知道」到「做到」,就是「修行」的歷程。

 

  在準備教材時,我用色塊標記了每一經兩小段間的對應性關鍵詞,以便於於上課敘明其涵意時讓大家一目了然。另亦順手將過去講經時發現到的第四經經文贅字,全數標以紅色字型加上刪除線。

 

  之所以會發現這麼長串贅字,是因為民國95-97年間,應法界衛視之邀而講述本經時,感覺這一段經文讀起來,總覺得很不順暢,於是在《大正藏》裡做了仔細對照,發現了這些贅字。只有將它們刪除之後,該經兩小段間的對仗與正反呼應,才會非常工整地呈現出來。

 

  忽然想到:應該將這個小小發現,傳送給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這樣他們再版之時,即可補充標註,將有利於讀者精準地理解經文。

 

  四節課講下來,雖然感覺很累,但師生都很法喜。我們前後步行到生活廣場用餐,飯後漫步走下來時,經過佛陀成道第三代菩提樹,感覺春季的此時,無論是菩提樹,還是行道樹的樹葉都特別嫩綠、茂密,因此興之所至,拍了兩張照片。

 

  回來在臉書上看到欽文兄弟的校園傑作,於是徵求他的同意,將那三張照片取來放在臉書共享,卻不小心點到這兩張玄奘校園的照片,一起送了出去。直到深夜電腦開機,才發現此一烏龍,趕緊把它刪除。

 

  刪完忽想,何不把本日教材中的一小段經文(佛陀智慧)取來略作闡述,配合佛成道的菩提樹,來分享佛陀智慧給臉友呢?因茲略記如上。

 

【跟帖】

 

Sati Foo Yuan Han

 

  法师,有个部分有些疑惑,想请教一下。您提到说背景声音不应拿来作为如实正观的对象,是因为心从不执取。这样是不是意味着如实正观的对象必须是心所执取的?

 

   但是像南传佛教中的禅修四十业处中,有许多也不是心所执取的。比如说修火遍观的人,不见得就对火有执取,只是单纯地做为心的所缘,让心专注觉照。

 

  这两者似乎有矛盾,所以我看了后感到有点疑惑。请师父指教。谢谢。

 

釋昭慧

 

  請注意:以十遍為業處,那是修「止」(可以獲得禪定,可以引發神通),不是修「觀」(可以斷除煩惱)!

 

  修「止」可在任何對象上無分別地專注其心;修「觀」則不可如此,必須賦予可以透過觀照而達致「斷、離欲、滅」的聖證解脫境地。

 

Sati Foo Yuan Han

 

  嗯。那如果是依观呼吸来修止修观。在修观的部分时,需转入观照对身心的[断、离欲、灭]?如果单单是呼吸似乎也是平日没什么注意、没什么执取。所以应该要从呼吸,再进一步看到对生命的执取,才能如实正观?

 

釋昭慧

 

  在佛陀的禪觀教學中,呼吸的觀照,就是「身念處」的一部分。

人對呼吸怎會「沒什麼執取」?我剛才在貼文中還說明(請審慎覆核那段貼文),連暈厥過去了,意識停擺了,阿陀那識都還會執取呼吸與心跳,只有第四禪以上的功力,才有「不執取呼吸」的本事。只有死亡,才能被迫停止呼吸。

 

  作為於法雀躍的學佛青年,你對法義如此認真,這讓我很感動。你對止觀的基礎知識有些隔閡,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建議於大馬就地請教哪位善知識,或是到他的課堂上,聽他完整講授禪法理論。

 

  再不,請找機會來台與我面談。面談之時,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但請務必諒解,我真的無法在臉書上不斷回答你的提問。因為我只是抓住一點睡眠時間,將講學片段供養此中臉友。但明天起這一整週,我都非常忙碌,無法於此奉陪,請你見諒!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