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磨刀石
──藏傳佛教《辯經》學制華語示範暨研討會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九六七)
110.12.4
本日舉行【智慧磨刀石――藏傳佛教《辯經》學制華語示範暨研討會】。開幕式上,簡紹琦校長(玄奘大學校長)(右四)先致歡迎詞,接著,由格桑堅參董事長(指導單位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 (左三)、劉宇光教授(藏傳佛教研究學者)(右四)、堪布慈旺仁珍(協辦單位-台灣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代表)(左一)、宮渤仁波切(贊助單位-藏傳佛教五大傳承世界祈福大法會原總籌備會負責人) (右一)、本人(主辦單位代表)致詞(右三)。最後,請主要嘉賓-覺囊嘉察法王-確吉囊瓦仁波切(左四)致詞。
在開幕式上,校長向格桑董事長致贈感謝狀,並向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本人)、陳明茹副主任(左二)、陳泰璿執行長頒發聘書。
四天前,主辦單位已向媒體發新聞稿如下(陳泰璿撰):
高山上的文化瑰寶,展現藏傳佛教獨樹一格之佛學研究
-智慧磨刀石――藏傳佛教《辯經》學制華語示範暨研討會-
一、 舉辦本次研討會之緣起:
藏傳佛教在台灣,亟須制訂一套在地化的學習制度,它可能有別於在印度藏傳五大傳承傳統規制,但較為適用於時下的華人佛教。這樣的議題,必須建基在嚴謹研究與廣泛討論的基礎之上。
然而辯經本是以西藏文為主,為能讓華人大眾能夠參與以及投入的緣故,亦有台籍學習藏傳佛教的專業翻譯人員,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藏傳佛教辯經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已經有了華語翻譯且初具規模,並有多人嘗試學習和推廣「用華語進行辯論」的學經制度,但都因緣不足,未能整合各方資源,功效甚微。
如今在台灣,藏傳佛教各教派精通華語的具格上師,目前還在深造的越來越多,很多台灣籍學習藏傳佛教的佛弟子,也願為前述目標而盡力。台灣的佛教徒眾多,若能運用辯論模式,學習佛典內容,定能有效提升其佛法素養。事實證明,透過辯論的學習,能夠迅速趣入浩瀚經典大海。達賴喇嘛尊者從年少時期就接受辯經的教育,至今依然不斷推廣,尊者慈悲,殷盼這一特殊的學經制度,能夠推廣到華語世界,造福華語信徒。
基於這一歷史使命,為結合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藏傳佛教研究中心與台灣藏傳佛教相關組織機構之研究資源,經由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指導,聯合主辦「智慧磨刀石――藏傳佛教《辯經》學制華語示範暨研討會」。屆時將邀請專家學者講解:
1. 傳承自印度那爛陀的佛教辯經學制,是如何傳播到漢地與藏地?又在藏地如何發展?
2. 學習辯經對學習經論及修行有何利益?學習辯經有何短、長程目的?
3. 辯經模式如何以科學的方式探討佛法內容並幫助學習現代學科?
4. 辯經學制能否編入教材?
5. 辯經學制在華人世界的展望。
二、藏傳佛教辯經制度及內容:
本次所作的辯論示範,皆是來自於五部大論當中所探討的內容,此五部具權威性之佛學論著,即:《釋量論》、《現觀莊嚴論》、《戒論》、《入中論》、《俱舍論》,以此所開展出的各門課程,所參考之書籍主要是依據印度佛教權威佛學家、宗喀巴大師父子等所著作之論典、注釋進行學習。其中,基礎課程包含《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以及《宗義》、《地道》、《八事七十義》,這些課程是進入學習印度教典的準備。學習《釋量論》時,亦研讀賈曹傑尊者的《明解脫道疏》、克主傑尊者的《釋量論大疏正理海》;學習《現觀莊嚴論》時,則需讀根本論典《現觀莊嚴論》、獅子賢論師的《明義疏》、賈曹傑尊者紀錄之《心要莊嚴疏》及宗喀巴大師所造之《金鬘論》,其附帶的課程,如《十二緣起》、《色無色界定》、《二十僧》(聖者僧伽的分類)、《阿賴耶識本釋》。特別會學習宗大師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
《中觀》的部分,則會讀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以及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戒論》的部分,則是功德光尊者的《律經根本誦》以及其相關著作;《俱舍》的課程,主要學習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以及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尊者(僧成大師)所造之《光顯解脫道論》。要完成以上課程,雖需用上十幾年的時間,但若能將現觀的課程學習完的話,則能較容易掌握其餘論典的內容。對於佛陀所講述的經典,也能夠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是採用辯論格式進行探討。有關這一套辯論邏輯之源,雖然遠可追溯至印度那爛陀寺因明邏輯學,然而實際運用在辯論格式中的傳軌及作法,則是由藏地祖師¬—恰巴法獅子(恰巴確吉僧格.1109-1169)所設計開創的,並且結合《攝類學》與「辯經」的學習方式,由此開啟了深入學習《量論》等五部大論之門,其後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克主傑,都是以這套方式學習,並制立格魯宗規,漸有學習制度及考核機制之完整系統延傳至今,使後代學者能循序漸進,乃至完成格西(佛學博士)學位。
三、學習辯經對於當代社會的助益:
辯論格式,並非只單單運用於佛學探討上,是能夠結合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例如能夠以論式反思負面情緒如何產生等,若能善巧運用,對於生活以及內心的品質會有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當今社會、團體、家庭諸多因誤會所造成之紛亂現象,往往出在人與人相互之間,不良的溝通問題所造成的,而理性溝通是雙向性的,並非單向性,這就說明,並非單純一方主觀意識下所能完成,而學習辯經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理智,並且學習仔細傾聽與清晰表達,在「不墮黨類」及不為情緒煽動為前提下,正直的安住在尋找真理的思考途徑當中。這無疑對於現代人學習溝通的課題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預期效果與會後展望:
本次研討會活動也寄望邀請藏傳佛教領袖及台灣宗教界權威專家蒞臨活動進行指導、也專門邀請藏傳佛教格西、堪布、台灣僧團、俗家弟子進行華語辯經示範。活動也會安排辯經學華語書籍及各種資料圖畫的展覽和解說。此次在達賴喇嘛宗教基金會的指導下,本校及本中心與諸多台灣重要的藏傳佛教中心,共同舉辦這樣的研討會與論壇,實際希望能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佛弟子,來了解西藏佛教獨特且珍貴的智慧結晶,排除各種對於藏傳佛教錯誤的認知以及見解,認識西藏佛教並非是貿然的迷信,或只談密宗、灌頂等修法儀式。而是極具學術價值,且有系統規模的學習體制。期盼未來能累積研究動能,促進不同地區、不同系統的佛教徒,促進彼此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擴大推廣優良的辯經學制。
【開幕致詞】
・ 簡紹琦校長(玄奘大學校長)致歡迎詞
・ 格桑堅參董事長(指導單位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
・ 劉宇光教授(藏傳佛教研究學者)
・ 堪布慈旺仁珍(協辦單位-台灣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代表)
・ 宮渤仁波切(贊助單位-藏傳佛教五大傳承世界祈福大法會原總籌備會負責人)
・ 昭慧法師(主辦單位-玄奘大學教授兼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覺囊嘉察法王-確吉囊瓦仁波切(主要嘉賓)
【講座之講師】
・ 昭慧法師:藏傳佛教學經制度與辯經學在華人世界的啟發與展望
・ 見悲青增格西:「藏傳佛教辯經學制」及對「修行」的意義
・ 蔣楊仁欽哈佛博士(尊者達賴喇嘛華語翻譯):「西藏邏輯學」與「減緩生活煩惱」的關聯性
・ 洛桑蔣千譯師:《量論的傳承》,並說明:「移植藏傳辯經體制,銜接那爛陀的傳承,利益後代華人學習者」
・ 辯論示範學者:
・ 哈欣仁波切/堪布師諦薩嘎:辯論「般若」之議題(藏語)
・ 蔣陽貢嘎/丹增南卓仁波切:辯論「戒律」之議題(華語)
・ 曲望格西/堪布元滇嘉措:辯論「般若」之議題(華語)
・ 見悲青增格西/丹巴堅贊格西:辯論「中觀」之議題(華語)
・ 洛桑慈仁格西/法寶格西:辯論「量理」之議題(華語)
・ 羅桑堅贊格西/羅桑遠登格西:辯論「阿毗達摩」之議題(華語)
・ 何湘婷/邱相勻:辯論《攝類學》〈小理路〉的第一科判—紅白顏色(兩人係台灣在家弟子,以華語進行辯經示範與同步解說)
|
|
|
開幕式之前,昭慧法師與校長、格桑堅参董事長於「釋迦牟尼佛與17班智達」唐卡前合影。 |
|
開幕式、大合照後茶敘,昭慧法師與校長(右三)、格桑堅参董事長(右四)、覺囊派嘉察法王、寧瑪派左欽宮渤仁波切(左二)、蔣揚仁欽博士(左一)、陳明茹會長(右一)、台師大楊聰榮教授(右五)等於貴賓區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