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感、同理心與慈悲心 ──「四無量心」的實務操作案例舉隅
臉書留言錄(之九九八) 111.4.24
上午回到道場,中午用餐時,看到四位作務人員坐在齋堂後方的樓梯口,連忙招呼他們進來用餐。由於無諍講堂與大寮(廚房)的屋頂有幾處縫隙,下大雨就會漏水,所以這些作務人員近日過來為講堂的屋頂施工。
唸完供養偈,我發現他們並未過來用餐,一問方知,行堂(備餐的職事人)已另行準備便當,請他們在齋堂外的屋簷下坐著用餐。我不禁質疑:
「這樣不好吧,為什麼不請他們進齋堂一起用餐?」
有學眾回答:「我們不認識他們,為了防疫,還是這樣安全一些。」
我於是表達了自己的如下看法:
首先,防疫要嚴謹,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各位要先了解Omicron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它未必來自「陌生人」,很有可能就來自自己身邊的人。
例如:你我都很有可能坐在已受感染而無症狀的親友或住眾旁邊。甚至隨著疫情的擴大,你我都很有可能成為已受感染而無症狀的帶原者。
講到「不認識的人」,昨天我們參加了一場志工的訂婚宴,而且也不免接觸到了一些我們不認識的人。理論上,我們就很有可能接觸到無症狀的帶原者。這一點妳我都知道,但為什麼大家還是高高興興前往參加這場訂婚禮呢?因為我們內心充滿著對這對志工母女的感恩與慈愛之情,這使我們寧願戴著口罩赴約,分享她們的喜悅,也不忍心為了怕在喜宴上接觸到「不認識的人」,增加感染風險,而選擇於訂婚禮上缺席。
因此,僅僅因為他們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就把他們隔離在外面用餐,是否會讓人感覺受到歧視?將心比心,如果你們到了一個陌生環境,被安排在餐廳外面用餐,看著餐廳裡面的食用者,你們心理會感覺舒服嗎?可以說,對染病的恐懼感,已經使妳們降低了倫理判斷的正常能力。
其次,即使是有防疫考量,手法也不宜那麼粗糙。我們可以採用一致的用餐防護措施(例如:餐桌一律架上隔板,所有人都保持安全的用餐距離),讓這些作務人員感覺,大家的待遇都是一樣的,他們並不是被特殊對待的。
最後,我早已卸任,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我從不過問各位的人事、財政。但是大家都是共住以「進德修業」的同參道友,作為各位的阿闍黎,我還要對各位在進德修業上的缺失提出諍言。
不可否認的,妳們並不是「不好」的修道人,某種程度而言,妳們甚至已在一般水準之上。妳們面對共住道友的老病死苦,有極大的關懷,並且付諸實際行動,這是有目共睹且令我十分讚嘆的。妳們慈愛地對待護法、志工,乃至愛屋及烏而及於他們的家人。面對他們的老病死苦,妳們總是無條件地關懷慰問,以莊嚴的經聲梵唄與佛法開導,陪伴著他們走過艱辛之路。
但是對陌生人,妳們的同理心就相形減弱。這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修菩薩道就必須克服這種「人之常情」。菩薩道的慈愛,要以「怨親平等」為目標,這在「四無量心」的修學中,確實是個必須克服的心理挑戰。
或許對「怨敵」的難度較高──對那些視我們為敵人的人,我們很難不產生戒備心。但是對那些陌生人,一旦與我們產生交集,我們是否要如同對待親友一般,細膩地考量他們的感受?
這麼幾天下來,妳們對這些勞務者做出這樣的特殊對待,而且竟沒有任何人產生異議,沒有任何人感到不安,這種現象讓我相當不安。妳們的同理心與慈悲心還是有待增強的。
講完之後,我站起身來,走到齋堂外面,向四位作務人員致歉,並請他們進來用餐。他們很愉快地表示:「沒關係,在這裡用餐很好,很自在。」我一回頭,看到一些師父也跟在我後頭,住持明一法師很誠懇地,為自己的思慮不週而向他們致歉。
看到這一幕,我內心甚感欣慰。修道,是一條長遠的艱困之路。修道人也是凡夫,因自己的錯誤觀念或不良慣性而犯錯,這是在所難免的。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修道途中,不怕錯誤的念想或行動生起,只怕覺知其為錯誤的「正念正知」不能及時出現。有的修道人,為了脆弱的自尊而覆藏自己的過失;更有許多修道人,喜歡用些冠冕堂皇的佛言佛語,來為自己的過錯自圓其說。最常見的是:明明是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卻自詡為「放下自在」。
住在道場中的學眾,大都已與我共處十年以上,對於不覆藏其過錯、不合理化其過失的滅諍原則,久已取得共識。因此她們在面對關乎「進德修業」或「寺院道風」的責難時,不但不會因惱羞成怒而對我產生反彈情緒,反而會真誠地向當事人或大眾流露懺悔之情,這是我甚感欣慰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