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供養」的文字盛筵 ──張慰慈新書《我的冤家我的親》序
臉書留言錄(之一一五九) 113.4.27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慰慈新書《我的冤家我的親》出版在即,其中的自序與部分章節,個人有幸先讀為快。閱讀過程中,不是多愁善感的筆者竟屢屢潸然。 無論是對自我、人物的描繪,還是對事件、情節的敘述,慰慈總是毫無保留地投入豐沛的感情;但那不是狂熱的激情,而是在洞燭因緣後,對至親苦難的椎心之痛。例如:以至孝聞名的父親,對纏綿病床的爺爺大聲咆哮,昔日叱吒官場的爺爺,竟只能嗚咽以對。作為讀者的我所受到的強大撞擊,並非來自這些咆哮與嗚咽的動態畫面,而是對爺爺與父親心靈深處的劇烈創傷,生起強大的憐念憫傷。
在本書中,母親的故事篇幅最多。包括母女間的衝突、母親的性格與觀念所導致的苦難,母親作為媳婦與妻子所承受的委屈,以及母親老邁後,失智、罹癌與灰指甲的慘烈煎熬。各種衝突雖導致作者對母親的疏離,但母親的委屈、苦難與病痛,卻讓作為女兒的慰慈,承受著徹骨徹髓的傷痛!作者把傷痛化約為無與倫比的疼惜,兌現出細膩、有效的飲食照顧與病軀護理。這樣的奮鬥過程,對母親產生了強大的療癒作用,她不只是獲致身體的相對舒適,也享受著愛心盈滿所帶來的寧靜喜樂!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激發的共鳴共振,宛若洗淨心靈的甘泉,這是另類的心靈療癒,也算是閱讀本書的邊際效益吧!
慰慈引述佛門廣傳的「冤親債主」一詞。親眷比一般人自然緣深。但有時是因善緣而結親,有時是因惡緣而結親。前者今世重逢而積恩報德,這是善性循環;後者狹路再遇而積怨結仇,這是惡性循環。拋開這些無形的定理不說,一般而言,並非所有人都能幸運地生長在夫妻鶼鰈情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範家庭;反之,基於親情與愛情,對彼此就難免有各種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難免失落、沮喪,結怨、生惱。然則在「法爾如是」的生命流轉中,是否能揮刀截斷惡意螺旋之眾流?是否能就著積怨結仇的「逆緣」,轉化出積恩報德的「逆增上緣」?其關鍵即在洞燭因緣的智慧與憐念憫傷的慈悲。 一般而言,親眷之間的「怨憎會苦」與恩怨情仇,當事人大都不願曝光,遑論是在公開園地,向非親非故的視聽群眾和盤托出!在華人傳統社會,這可能是基於「家醜不可外揚」、「為長者諱」的倫理禁忌;在當代社會,則更涉及「隱私權」的倫理考量。作者將生命成長歷程的傷口扳開,瘡痂掰碎,那是痛不可忍的過程,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再加上前述倫理禁忌與倫理考量,要衝破這心靈與社會的層層網羅絕非易事──畢竟面對的是「非親非故」的廣大讀者,而非止於閨蜜、摯友間的呶呶宣洩。即此而言,慰慈之所以能衝破層層網羅,應是來自比層層網羅更強大的軔性與動力──「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是對相識或不相識之讀者,虔誠奉上「法供養」的菩薩心腸。
【後記】 本文已於4月1日完稿。得悉慰慈新書《我的冤家我的親》出版在即,因茲將序文刊登如上,用資道賀! |